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何以要對別的宗教感興趣?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章

      何以要對別的宗教感興趣?

      1-7.世界的各宗教有些什麼表現?

      不論你住在哪裡,無疑你都親自看見宗教怎樣影響到無數人的生活,或者你自己的生活也受到影響。在奉行印度教的國家中,你許多時看見人們做禮拜(puja)——儀式包括以椰子、鮮花、蘋果等物奉獻諸神。祭司會用紅色或黃色的顏料在信徒額上畫個吉祥的記號。每年也有千百萬人紛紛來到恆河,要從河水獲得淨化。

      2 在天主教國家,你會看見許多人拿著十字架或念珠在教堂和聖堂裡禱告。念珠的珠子是用來計算對馬利亞誦念的禱文次數的。我們不難從司鐸和修女所穿的黑袍辨認出他們的身分來。

      3 在基督新教各地,大小教堂林立,教區裡的信徒在星期日通常穿得整整齊齊,聚集在教堂裡唱詩和聽道。牧師許多時穿著黑色西服,襯著與眾不同的牧師圓領。

      4 在伊斯蘭教國家裡,你會聽到宣禮員的聲音。這些回教徒從塔樓上一日五次大聲呼喚,召集信徒去做禮拜或禱告。他們把古蘭經視為伊斯蘭教的聖典。據伊斯蘭教的信仰宣稱,古蘭經是真主所顯示,在公元第七世紀通過天使加百列傳給先知穆罕默德。

      5 在佛教各地的街上,佛教僧人通常穿著黃袍、黑袍或紅袍,以此作為虔誠的象徵。許多古廟裡,供奉著樣貌安詳的佛像,由此顯出佛教歷史的久遠。

      6 主要在日本受人信奉的神道教牽涉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日本人的家中大都安設神龕,供奉祖先。他們覺得可以隨意為種種世俗事務禱告,甚至求神降福,使他們在學校考試成績優良。

      7 另一種在普世廣為人知的宗教活動是有人逐家逐戶及站在街頭上向人介紹聖經和聖經書刊。差不多人人都可以從他們所介紹的《守望台》和《儆醒!》雜誌認出他們是耶和華見證人。

      8.宗教信仰的歷史顯示什麼?

      8 世上的確充滿了各種各色的宗教信仰。這意味到什麼呢?這意味到數千年來,人類一直有靈性上的需要和渴求。人生充滿種種苦難和重擔,也產生了許多懷疑和問題,包括死亡之謎在內。人於是向一神或多神尋求祝福和安慰,宗教感情遂以多種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宗教也試圖解答幾個重要問題:我們何以活在世上?我們應該過怎樣的生活?人類有什麼前途?

      9.大多數人怎樣都在生活上表現若干宗教熱忱?

      9 另一方面,有無數的人自稱不信宗教,也不相信有神。他們是無神論者。其他的人則是不可知論者,相信上帝是人所不知的,也很可能是不可知的。可是,這顯然並非意味到他們是沒有原則或不顧道德的人,猶之乎自稱信教也未必意味到這人就有原則和道德。不過,人若同意把宗教的界說定為「忠於若干原則;謹守忠誠或忠信;憑良心行事;虔誠的感情」,那末大多數人——包括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在內——均在生活上具有某種形式的宗教熱忱。——《簡明牛津英文辭典》。

      10.宗教對現代世界有所影響嗎?請舉例說明。

      10 世上既有這麼多宗教,而且旅行和通訊越來越快捷而令人感覺世界變得愈來愈小,不論我們喜歡與否,各種信仰的影響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感受到。1989年,一位被有些人稱為『回教叛徒』的作家所寫的《撒但詩篇》一書惹起了極大的憤怒,這乃是宗教情緒能夠以全球規模表現出來的明證。伊斯蘭教領袖下令禁制這書,甚至要把作者處死。究竟什麼促使人在宗教問題上反應得如此暴烈?

      11.何以查考一下其他的信仰並不是不對的?

      11 為了取得答案,我們需要對世界各宗教的背景略有所知。正如帕里林德(Geoffrey Parrinder)在《世界宗教——從古代歷史到現今》一書中聲稱:「研究不同的宗教未必暗示到背棄自己的信仰,相反,藉著觀察別人怎樣探求事實的真相,以及這種探求怎樣使他們更為充實,我們自己亦可以擴闊眼界。」知識導致了解,了解則導致對觀點不同的人的體諒和寬容。

      何以要作一番查考?

      12.人所信的宗教通常由什麼因素決定?

      12 你曾想過或說過,『我有自己的宗教。這純粹是私人的事。我不會和別人討論』嗎?不錯,宗教是十分私人性質的事——差不多從出生之日,我們就由父母和親屬把宗教或道德觀念灌輸到我們腦裡。結果,我們通常跟從父母和祖父母的宗教主張。宗教幾乎變成了一種家族傳統。這種情形導致什麼結果呢?結果便是,許多時我們所信的宗教是別人為我們揀選的。問題只在於我們在何處及何時出生而已。或者,正如歷史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指出,一個人信奉某種宗教往往由「他的出生地點碰巧在什麼地方」而決定。

      13,14.認為人生下來就接受的宗教會自動為上帝所嘉許何以是不合理的想法?

      13 認為一個人一出生就接受的宗教必然是真理,這種假定是合理的想法嗎?你若出生於意大利或南美洲,你就很可能毫無選擇地受到教養成為天主教徒。你若出生於印度,很可能你會自動成為印度教徒;若生在旁遮普,就可能成為錫克教徒。你的父母若來自巴基斯坦,你就顯然會成為回教徒。你若在過去幾十年間出生於社會主義的國家裡,就可能毫無選擇地被教養成為無神論者。——加拉太書1:13,14; 使徒行傳23:6。

      14 因此,人一生下來便接受的宗教必然就是上帝所嘉許的純真宗教嗎?如果過去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墨守這樣的見解,認為『只要祖宗滿意,我也滿意』,世上就會有許多人仍然信奉原始的薩滿教和奉行古代的生殖崇拜了。

      15,16.查考一下其他宗教會有什麼益處?

      15 過去6,000年來在普世各地所形成的宗教主張既是如此議論紛紜,莫衷一是,了解別人的信仰和認識這些信仰的起源至少是一件具有教育性和足以增廣見聞的事。這也許可以幫助你看出一個更穩確的未來希望。

      16 如今,在許多國家裡,由於移民和人口流動,不同宗教的人可能毗鄰而居。因此,了解彼此的觀點可以導致在不同信仰的人之間作更有意義的溝通和談話。同時,這也許有助於消解世上一些基於宗教歧見的仇恨。誠然,人也許極不同意別人的宗教信仰,可是,我們卻沒有理由僅因為對方懷有不同的觀點而仇視別人。——彼得前書3:15; 約翰一書4:20,21; 啟示錄2:6。

      17.何以我們不應當憎恨宗教信念與我們不同的人?

      17 古代猶太人的律法宣告:「不可憎恨同胞,卻可以當面指責他的過犯,免得自己因他而負上罪債。不可向同胞報復,也不可懷恨在心,應當愛鄰舍像愛自己一樣;我是主[耶和華]。」(利未記19:17,18,《當代聖經》)基督教的創立者也說:「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路加福音6:27,35)古蘭經在「應加以審查的人」這個標題之下也提出類似的原則,(60章7節)說:「也許安拉(Allah, 或譯阿拉)會在你和你視之為仇敵的人之間帶來友誼。安拉是大能的;安拉是樂於寬恕,慈悲為懷的。」

      18.一個人相信什麼會怎樣造成差別?

      18 不過,雖然寬容和了解是必需的,這並非暗示人相信什麼都沒有關係。正如歷史家帕里林德說:「不時有人說所有宗教均指向同一目標,對真理來說只是殊途同歸,甚或一切宗教均倡導同一的道理。……可是,以宗教而言,把人活生生跳動的心挖出來祭太陽的古代阿茲特克人,的確與和平的佛教不可同日而語。」再者,在崇拜方面,究竟什麼才可接納和什麼不可接納,豈不應當由上帝自己去決定嗎?——彌迦書6:8。

      應該怎樣衡量宗教?

      19.宗教應當對人的行為有什麼影響?

      19 雖然大多數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或教義,這些教義往往形成一套十分複雜的神學,是一般平信徒無法了解的。不過,因果的原則可以在每個事例上都適用。宗教道理應該影響到每個信徒的品格和日常行為。因此,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或多或少反映出這人的宗教背景。你的宗教對你有什麼影響?你的宗教使人更仁慈嗎?更加慷慨、忠實、謙卑、寬容和慈悲?這都是合理的問題,因為正如一位偉大的宗教導師——耶穌基督——指出:「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7:17-20。

      20.關於宗教和歷史,有些什麼問題發生?

      20 的確,世界歷史使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沉思一下,想想在蹂躪人類和造成無數苦難的多場戰爭中,宗教曾經擔任什麼角色。何以有這麼多人奉宗教之名殺人和被殺?十字軍、異端裁判所、中東的戰爭和北愛爾蘭的衝突、伊拉克和伊朗的互相殘殺(1980-88)、印度教和錫克教在印度的火拼——這一切事件的確使有思想的人不禁對各宗教的信仰和道德產生疑問。——可參看以下的附框。

      21.有些什麼例證表明基督教國所結的果子?

      21 基督教國在這方面一向以偽善著稱。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天主教徒殘殺天主教徒,基督新教徒殘殺基督新教徒,兩者均奉「基督教」政治領袖之命而行。可是,聖經曾就屬肉體的行為和聖靈的果子提出鮮明的對照。論到屬肉體的行為,聖經說:「[它們便是]淫亂、污穢、邪蕩、拜偶像、行邪術、仇恨、爭競、忌恨、忿怒、自私、分黨、結派、嫉妒、醉酒、荒宴,和類似的事。我從前早就告訴過你們,現在又事先告訴你們:行這些事的人,必定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可是,所謂的基督徒慣行這些事已有多個世紀之久,許多時他們的行為受教士所縱容。——加拉太書5:19-21,《新譯》。

      22,23.與此剛相反,純真的宗教應該結出什麼果子?

      22 聖靈的美好果子卻與此剛相反,聖經將其描述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所有宗教都應該結出這類和平的果子。它們有這樣行嗎?你的宗教有這樣行嗎?——加拉太書5:22,23。

      23 本書既要考查一下人類如何通過世界的各宗教去尋求上帝,就應該能夠解答我們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以什麼準繩去衡量宗教呢?按照誰的標準去衡量?

      『我的宗教已令我滿意』

      24,25.關於所信的宗教,每個人都面對什麼挑戰?

      24 許多人不願討論宗教問題,他們只是說,『我的宗教已令我滿意。我不傷害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我也幫助別人。』但這是否就夠了呢?我們個人所定的宗教準繩已夠充分嗎?

      25 宗教若如一本詞典所說,是「人對於被認為是宇宙創造者和支配者的超人力量所表現的信仰和崇敬,」應該查考的問題自應當是,我的宗教在宇宙創造者和支配者看來令他滿意嗎?既然如此,創造者無疑有權決定什麼不是和什麼才是可接納的行為、崇拜和教義。為了這樣行,他必須將他的旨意對人類啟示出來,而且這項啟示必須是易得和人人可得的。此外,即使啟示的各部分是他在多個世紀的一段時期中授予人的,各部分卻應當彼此和諧一致。這樣,每個人都面對一項挑戰——查考一下證據以辨明什麼是上帝可悅納的旨意。

      26.我們應該以哪一本聖典作為衡量純真宗教的尺度?原因何在?

      26 自稱受上帝感示的最古老的書之一是聖經。它同時是歷史上銷流最廣和譯本最多的書。其中一位執筆者在將近兩千年前寫道:「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這樣的證據來自什麼方面?同一位執筆者宣告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因此,我們應當以上帝所感示的聖經作為可靠的尺度去衡量究竟什麼是蒙悅納的純真崇拜。——提摩太後書3:16,17。

      27.(甲)世上有些宗教擁有什麼聖典?(乙)它們的主張與聖經的教訓比較應該是怎樣的?

      27 聖經中最古老的部分在日期上先於世上其他一切宗教著作。摩西五經——即聖經中最先的五本書——乃是摩西在上帝感示之下所寫的律法書,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和16世紀。比較起來,印度教的《黎俱吠陀》(聖歌集)在公元前900年才完成,而且並沒有自稱是受神感示的作品。佛教的《三藏》追溯到公元前第五世紀。自稱是真主通過天使加百列傳授給人的古蘭經乃是公元第七世紀的作品。據稱由天使摩羅尼在美國授予約瑟·史密夫(Joseph Smith)的《摩門經》則是19世紀的產品。如果有些這樣的著作正如它們所稱是受神感示的,它們在宗教指導方面所提出的主張就不應與聖經的教訓有所衝突,因為聖經是最先受上帝感示的著作。這些較後的著作也應該能夠解答一些令人類最感興趣的問題。

      需要解答的問題

      28.現在有些什麼問題需要解答?

      28 (1)聖經有沒有像大多數宗教所主張和許多人所相信的一般,認為人有個不死的魂,死後便前往另一個境域——「來世」、天堂、地獄、煉獄,或轉世投胎?

      (2)聖經主張宇宙的至高主宰是無名的嗎?它主張至高的主宰是一位神?是三合一的神?抑或是許多神?

      (3)關於上帝創造人類在地上生活的原定旨意,聖經怎樣說?

      (4)聖經是否聲稱地球將會被毀滅?抑或僅是主張這個腐敗的世界制度會結束?

      (5)人怎樣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與拯救?

      29.(甲)什麼基本原則可以指導我們尋求真理?(乙)對於我們的問題,聖經提出什麼答案?

      29 每個宗教各有不同的答案,但我們既要尋求『純真的宗教』,最終所獲得的結論應該是上帝要我們得著的。(雅各書1:27)為什麼我們能夠這樣說?因為我們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上帝總是誠實的,人卻是虛謊的,正如經上所記:『你在話語上,顯為公義;你被論斷時,必然得勝。』」——羅馬書3:4,《新譯》。a

      30.下一章會討論一些什麼問題?

      30 現在我們既有了衡量世界宗教的根據,就可以著手研究一下人類在歷史早期對屬靈事物的探求。關於宗教是怎樣開始的,我們所知有多少?在古代甚或初民當中,曾經有什麼崇拜的模式建立起來?

  • 宗教——是怎樣開始的?
    人類尋求真神
    • 第2章

      宗教——是怎樣開始的?

      1,2.關於宗教的古老和繁多,我們留意到一些什麼事?

      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說,宗教歷史與人類本身的歷史一般古老。甚至在最「原始」的——亦即未開化的——文明當中,也有證據表明有某種形式的崇拜存在。事實上,《新大英百科全書》聲稱,「據學者們發現所得,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均從未有過任何民族是沒有若干程度的宗教感的。」

      2 除了歷史悠久之外,宗教也以極多不同的形式存在。婆羅洲森林的獵頭族、北極冰天雪地裡的愛斯基摩人、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世上各大都市的居民——地上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均有自己的神及自己的崇拜方式。宗教種類的繁多的確令人吃驚。

      3.關於世界的各宗教,我們需要考慮什麼問題?

      3 按理來說,我們的腦海必然會產生一些問題。所有這些宗教是從哪裡來的?既然各宗教之間有很多顯著的不同,也有許多類似之點,它們是各自開始的嗎?抑或是從同一個起源發展出來的?事實上我們也許會問:究竟為什麼會有宗教產生?它們是怎樣開始的?對於一切有興趣要探知宗教和宗教信仰的真相的人來說,這些問題的答案均至為重要。

      起源的問題

      4.關於許多宗教的創立者,我們知道些什麼?

      4 一談到起源的問題,信奉不同宗教的人士就會想起一些名字,如穆罕默德、佛陀、孔子、耶穌等。我們幾乎在每個宗教裡都能夠找著一個被視為『真信仰』創立者的中心人物。在這些人物當中,有些是反對傳統觀念的改革家,有些是崇尚道德的哲學家,還有些是忘我無私的民間英雄,其中有許多留下著作或訓言,後來成為新宗教的基礎。過了相當時候,他們的所言所行被人加以引申、潤色而增添好些神祕色彩。有些領袖甚至被奉為神。

      5,6.許多宗教是怎樣開始的?

      5 有些人物雖然被人認為是我們所熟知的各大宗教的創立者,但我們必須留意的是,他們其實並沒有創立宗教。在大多數事例上,他們的教訓肇始於已有的宗教主張,即使大多數創立者均聲稱他們的教訓來自神的感示。或者他們只是改革或糾正已存宗教制度中一些令人不滿的地方。

      6 例如,根據最可靠的歷史記載,佛陀曾經是個王子。他生活在一個受印度教支配的社會裡,他對其中的種種痛苦和悲慘情況大感震驚。佛教乃是他尋求解決人生痛苦難題的結果。同樣,穆罕默德也發現四周的宗教充滿偶像崇拜和不道德而大感困擾。他後來自稱從神獲得特別啟示,這些啟示構成了古蘭經,並成為一項新的宗教運動——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基督新教則源出於天主教,由於馬丁路德抗議當時天主教會售賣贖罪券,結果在16世紀初期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

      7.關於宗教,有什麼問題尚待解答?

      7 因此,以現存的許多宗教而言,關於它們的起源、發展、創始者、聖典,和諸如此類的問題,資料並不缺乏。可是,先於它們的宗教又如何?甚至較此更早的宗教又如何?我們若從歷史一路追溯上去,遲早都會面對這個問題:宗教是怎樣開始的?顯然,若要尋得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將目光轉到各宗教本身的範圍以外。

      議論紛紜

      8.有多個世紀的時間,人們對宗教的態度如何?

      8 研究宗教的起源和發展乃是一門較新的學問。多個世紀以來,人們或多或少地接受他們自幼受其薰陶的宗教傳統。他們對祖先傳下來的解釋安之若素,認為自己的宗教就是真理。因此,人很少有理由要提出任何疑問,也不覺得需要研究事情是因何、如何或在何時開始的。事實上,有多個世紀之久,由於交通和通訊工具十分有限,甚至很少人知道有其他宗教制度存在。

      9.自19世紀以來,有人作過什麼嘗試去探究宗教是如何和因何開始的?

      9 不過,到了19世紀,形勢便開始轉變了。當時進化學說正在席捲知識界。這個學說,連同科學探究的興起,促使許多人對現行確立的制度——包括宗教在內——提出質疑。由於意識到從現存宗教所能獲得的線索十分有限,有些學者遂轉向初期文明的遺物或世上僻遠地方仍然過著原始社會生活的人尋求資料。他們試圖把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應用在這些研究對象之上,希望發現一些線索去幫助他們探知宗教是如何和因何開始的。

      10.研究宗教的起源導致了什麼結果?

      10 結果如何?突然之間,許多理論紛紛登場——數目之多看來不下於研究者——而各個研究家又互相矛盾,各人力求在大膽和創見方面超越對方。有些研究家達成了重要的結論;其他研究家的工作成果則完全被人遺忘。察看一下這項研究的結果會頗富於教育性和啟迪性。這可以幫助我們對於所遇見的人的宗教態度有較深的了解。

      11.試解釋泛靈論。

      11 通稱為泛靈論(animism)的學說是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 1832-1917)提出的。他認為某些經驗,例如作夢、想像、幻覺以及沒有生命的屍體,使初民推斷人的身體裡有個魂(拉丁文anima)住著。據這個學說聲稱,既然初民時常夢見已死的親人,遂認為有個魂在人死後繼續生存,離開軀殼而住在樹木、岩石、河川等物之中。最後,死者和據稱有魂附著的物體均被人奉為神。泰勒聲稱,於是宗教便產生了。

      12.試解釋物活論。

      12 另一個英國人類學家馬雷特(R. R. Marett, 1866-1943)提出一種改良的泛靈論,他稱之為物活論(animatism)。馬雷特研究過太平洋諸島的美拉尼西亞人和非洲、美洲土著的信仰之後,認為初民不是懷具人有個魂的觀念,而是相信有一股非人的力量或超自然的力量去賦予萬物生氣;他認為這種信仰喚起了人的敬畏之心,進一步成為原始宗教的根據。在馬雷特看來,宗教主要是人對未知事物的情緒反應。他最喜歡提出的主張是,宗教「與其說是想出來的,不如說是舞出來的」。

      13.弗雷澤提出什麼宗教理論?

      13 蘇格蘭研究古代民俗的專家弗雷澤(James Frazer, 1854-1941)在1890年出版了一本頗具影響力的書,名為《金枝》。他在書中辯稱宗教是從魔術演變出來的。弗雷澤認為,初民企圖仿效他們在自然界中所見的一切去控制自己的生活和環境。例如,初民以為只要灑水在地上,伴以雷鳴般的鼓聲,就能促使天降雨,或者把針刺在仇敵的肖像上,就能使仇敵受害。這種想法導致人們在生活的許多方面使用宗教儀式、符咒和魔術物品。這些東西若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他們就轉而設法安撫和懇求超自然力量的幫助而非企圖控制這些力量。儀式和念咒演變成獻祭和禱告,宗教於是開始。據弗雷澤說,宗教乃是「對高於人的力量的安撫或邀寵」。

      14.弗洛伊德怎樣解釋宗教的起源?

      14 甚至著名的奧國心理分析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也在《圖騰與禁忌》一書中試圖解釋宗教的起源。弗洛伊德根據心理學解釋最早的宗教萌芽於他所謂的父親形象的精神病。他的理論是,原始社會有如野馬和牛群一般,家族受作父親的人所支配。眾子對父親既羨且妒,於是起來反叛把父親殺掉。弗洛伊德聲稱,為了取得父親的權力,『這群食人肉的野蠻人遂吃了他們的犧牲品。』後來,他們感到懊悔,於是發明了典禮和儀式以期為自己的行動贖罪。據弗洛伊德的學說聲稱,父親形象變成了神,典禮和儀式變成最早的宗教,吃去被殺的父親則成為許多宗教裡領聖體的傳統儀式。

      15.關於宗教的起源,大多數被人提出來的學說已變成怎樣?

      15 還有其他許多學說也企圖解釋宗教的起源。可是,它們大多數已被人遺忘,其中也沒有任何一個真正突出,比其他學說更可信或更可接受。原因何在?因為從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證明這些學說是真實的。它們純然是研究家的想像或臆測的產品,不久就被後起者取而代之了。

      錯誤的基礎

      16.對於宗教的起源,何以多年的研究仍無法提出滿意的解釋?

      16 關於宗教究竟怎樣開始的問題,許多人在作過多年研究之後,終於認為在找尋答案方面極難有任何突破。首先,因為古人的骸骨和遺物並不告訴我們古人有些什麼想法,恐懼什麼事物或為什麼要崇拜。從古代人工製品獲致的結論充其量只是根據對事實的某些認識而作的猜測而已。其次,今日所謂未開化的民族——例如澳洲土著——的宗教習俗未必是衡量古人的思想或行為的可靠準繩。沒有人確知在過了這麼多個世紀之後,古人的文化是否改變了或有怎樣的改變。

      17.(甲)現代的宗教歷史家深知什麼?(乙)在分析宗教時,看來研究者最關心的是什麼?

      17 由於事情如此不肯定,《世界宗教——從古代歷史到現今》一書斷言,「現代的宗教歷史家深知探得宗教的起源是不可能的。」不過,關於歷史家所作的努力,該書卻提出這樣的評論:「在以往,太多理論家所關心的不是僅僅描述或解釋宗教,而是要解釋宗教何以不足信。他們覺得只要他們能夠表明初期的宗教形式是基於幻想的,那末較後和較高的宗教也不外如是而已。」

      18.(甲)何以許多研究者均未能成功地解釋宗教的起源?(乙)看來宗教的「科學」研究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18 在以上的評論中,最後一句話所提出的線索足以說明何以許多研究宗教起源的「科學」研究者未能提出任何站得住腳的解釋。按照邏輯,正確的結論只能從正確的前提演繹出來。人所根據的前提若錯誤,就很難達致健全的結論了。一般「科學」研究者既屢次失敗而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這使人不禁對他們據以立論的前提發生嚴重懷疑。由於跟隨自己的成見,他們極力「解釋宗教何以不足信」,同時也試圖解釋上帝何以不足信。

      19.成功的科學研究所依據的一項基本原則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19 這種情形可與第16世紀之前天文學家試圖以多種方法去解釋行星運行一事相比。他們提出許多理論,但沒有一個真正令人滿意。原因何在?因為這些理論都根據一個假定,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星體和行星都繞著地球旋轉。後來一直等到科學家們——和天主教會——願意承認事實,同意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而是環繞太陽系中心的太陽運行的,然後才在這方面有真正的進步。鑑於許多學說均未能解釋事實,這促使頭腦開明的人,不是試圖提出更多新的學說,而是重新考查他們據以立論的前提。這樣行果然導致成功。

      20.(甲)對宗教起源所作的「科學」研究基於什麼錯誤的前提?(乙)伏爾泰論及人的什麼基本需要?

      20 同一的原則可以應用在研究宗教起源方面。由於無神論的興起以及進化學說廣泛受人接受,許多人以為上帝不存在乃是理所當然的事實。根據這種假定,他們認為宗教存在的原因可以從人本身——例如人的思想程序、人的需要、恐懼和「精神病」等——尋得解釋。伏爾泰(Voltaire)聲稱,「如果上帝並不存在,我們就要發明一個」;因此他們辯稱,上帝是人發明的。——可參看第28頁的附框。

      21.鑑於許多學說均未能解釋宗教的起源,我們可以由此獲得什麼合理的結論?

      21 既然這麼多的學說均未能提出一個真正令人滿意的答案,現在我們豈不應當把這些研究所基於的前提重新檢討一下嗎?與其徒勞無功地循著同一軌跡去研究,按理說來我們豈不應當轉向別處找尋答案嗎?我們若開明一點,就會同意這樣行不但合理,而且也合乎科學。我們恰好有個例證可以幫助我們看出這樣行的確是合理之舉。

      古代所作的探究

      22.關於雅典人的諸神,他們所提出的許多學說怎樣影響到他們的崇拜方式?

      22 在公元第一世紀,希臘的雅典是個著名的學術中心。可是,雅典人當中有許多不同的思想派系,例如伊壁鳩魯派和斯多亞派,他們對於上帝各有自己的主張。基於這些不同的主張,當時的人敬奉許多神祇,同時發展了各種不同的崇拜方式。結果,該城充滿許多人造的偶像和廟宇。——使徒行傳17:16。

      23.關於上帝,使徒保羅對雅典人提出什麼完全不同的見解?

      23 大約在公元50年,使徒保羅探訪雅典,向雅典人提出一項完全不同的觀點。他告訴雅典人說:「創造宇宙和其中萬有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也不受人手的服事,好像他缺少什麼;他自己反而把生命、氣息和一切,賜給萬人。」——使徒行傳17:24,25,《新譯》。

      24.關於純真的崇拜,保羅在實際上告訴雅典人一些什麼事?

      24 換言之,保羅告訴雅典人,「創造宇宙和其中萬有的」真實上帝絕不是由人想像而產生的,人也不能以自己所訂的方式去事奉上帝。純真的宗教並不是由人單方面造成的,目的僅為了要滿足某些心理需要或平息某些恐懼。相反,真實的上帝既是創造者,他賦予人思想和推理的能力,按理說來他自會向人提供方法,使人能夠與他締結一種令人滿足的關係。保羅指出,上帝確已這樣行。「他從一個本源造出了萬族來,使他們住在整個大地上,……要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摸索而找到他。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使徒行傳17:26,27,《新譯》。

      25.關於人的起源,請解釋保羅的論據的主要論點。

      25 請留意保羅所提出的主要論點:上帝「從一個本源造出了萬族來」。即使今日的人分屬許多國家,住在世界各地,科學家卻知道,全人類其實都屬於同一類別。這項概念意義十分重大,因為我們說全人類同出一源時,意思並非僅是說人類在生物學和遺傳學上彼此息息相關而已。人在其他方面也彼此關連。

      26.關於語言,我們所知的什麼事實足以支持保羅的論點?

      26 例如,請留意《世界崇拜故事》一書如何論及人類的語言。「曾經研究過各種世界語言而加以互相比較的人均指出一件事,那便是:我們可以將所有語言分成若干語系或組別,所有這些語系看來都是從一個共同起源開始的。」換言之,世上的各種語言並不像進化論者想要我們相信的一般,是分別和獨立地開始的。進化論者所鼓吹的學說是,非洲、歐洲和亞洲的穴居人起初只是咆哮嗥叫,最後發展為各自的語言。但事實並非如此。證據表明語言是「從一個共同起源開始的」。

      27.為什麼認為人對上帝和宗教所懷的主張出自一個共同來源是合理的?

      27 如果像語言這麼個人和獨特的東西尚且來自共同的起源,認為人類對於上帝和宗教的主張也出自一個共同來源豈不是合理的想法嗎?畢竟,宗教與思想有關,思想則與人使用語言的能力有關。這並不是說所有宗教都實際從一個宗教演變而成,而是宗教的各種主張和觀念均應當能夠追溯到某個共同的起源或同屬一系的宗教主張。這個說法有證據加以支持嗎?人類的宗教若真的出自單一的來源,這來源是什麼呢?我們怎麼能夠探知?

      不同卻類似

      28.我們怎樣才能探知世上的各宗教是否具有一個共同的起源?

      28 語言專家怎樣找出語言的起源,我們也可以應用同一方法去找著關於宗教起源的答案。藉著把各種語言互相比較而留意到它們的類似之處,語源學家可以追溯到各種語言的來源。同樣,藉著把各種宗教互相比較,我們可以考究它們的教義、傳說、典禮、儀式、制度等,看看是否能夠找出任何共通的線索。若是找著,那線索把我們引向什麼結論?

      29.各宗教的許多差異可以歸因於什麼?

      29 從表面看來,今日世上的許多宗教似乎彼此有頗大差異。不過,如果我們揭去它們外表的裝飾和後來加添的事物,或者除去由當地的氣候、語言、獨特情況和其他因素所導致的各項特點,就會驚異地看出大多數宗教其實相當類似。

      30.在羅馬天主教和佛教之間,你見到什麼類似之點?

      30 例如,大多數人會以為很少宗教像西方的羅馬天主教和東方的佛教那麼迥異。可是,我們若把這兩個宗教由語言和文化所造成的差異撇開不談,我們見到些什麼呢?我們若客觀地考察一下,就不得不承認兩者有許多共通之點。天主教和佛教都有大量繁文縟節,包括使用蠟燭、燒香、聖水、念珠、聖像、念經和禱告書,甚至十字徽號。兩個宗教都設有僧侶和修女的寺院,並且以教士獨身、特別袍服、聖日、特別食物等著稱。這裡所列舉的項目算不上詳盡,只是足以說明我們的論點而已。問題是,為什麼這兩個宗教看來如此不同,卻有這麼多東西是共通的?

      31.在其他各種宗教之間,你看出什麼類似之點?

      31 把這兩個宗教比較一下的確對我們大有啟迪,我們也可以用同樣方式衡量一下其他的宗教。我們若這樣行,就會發現某些教義和信仰幾乎是這些宗教所共有的。我們大家都熟知某些教義,諸如靈魂不死、好人的報應是上天堂享福、壞人則要在陰府永遠受苦、煉獄、三位一體或多位一體的神、神母或天后女神等。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也同樣普遍流行。例如,傳說人墮落和失去上帝恩寵是由於企圖非法地獲得不死性,人需要獻祭贖罪,找尋生命樹或青春之泉,諸神或半神住在世人當中而產生超人的後代,以及一場大洪水幾乎將所有人類消滅等。a

      32,33.(甲)既然世界的各宗教具有許多令人驚訝的類似之點,我們可以由此獲得什麼結論?(乙)有什麼問題需要解答?

      32 我們可以從這一切獲得什麼結論呢?我們留意到,相信這些神話和傳說的人在地理上彼此相隔甚遠,文化和傳統也互不相同而各別。他們的社會習俗彼此毫無關係。可是,在宗教方面,他們的信仰卻有這麼多類似的地方。他們當中未必所有人都相信上述的一切,但所有人都相信其中的一部分。顯然的問題是,原因何在?看來彷彿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各宗教均或多或少地從中採納若干基本信仰。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基本信仰受到修改或潤色,並且發展出其他的教理來。但基本的綱要卻是很明顯的。

      33 按理說來,世上許多宗教在基本觀念上的類似乃是一項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它們不是分別以獨立的方式開始的。相反,在遠古時代,它們的主張必定來自一個共同的始源。這個始源是什麼?

      古代的黃金時期

      34.關於人的開始,什麼傳說是許多宗教所共有的?

      34 饒有趣味的是,許多宗教所共有的傳說之一是,人類起初享有一段黃金時期,那時人是沒有罪的,過著快樂、和平的生活,與上帝保持親密交誼,而且不虞疾病和死亡。細節雖然各異,許多宗教著作和傳說都有一個相同的概念,認為地上一度曾有一個完美的樂園存在。

      35.試描述古代祆教關於起初一段黃金時期的信仰。

      35 古代波斯祆教的聖典波斯古經(Avesta)說,「好牧人伊瑪」是第一個能夠和阿胡拉·瑪茲達(創造者)談話的凡人。阿胡拉·瑪茲達派他負責「養育、管理和看守我的世界」。為了這樣行,他要建造一個「亙拉」,即地下住所,給所有活物居住。在那裡「沒有專制和卑鄙,沒有愚昧和暴力,沒有貧窮和欺騙,沒有弱小和殘缺,沒有巨齒或大得異常的身軀。居民不會受惡靈所傷害。他們住在芳香的樹木和金色柱子當中;這是地上最大、最好、最美麗的地方;他們本身是一族高大、漂亮的人。」

      36.希臘詩人赫西奧德怎樣描述一個「黃金時代」?

      36 在古代希臘人當中,赫西奧德(Hesiod)的詩歌《工作與時日》描述「人的五個時代」,第一個是「黃金時代」,那時人享有完全的快樂。他寫道:

      「不死的神明,行走在天庭,

      首先造出人類的精英。

      他們像神一般活著,快快樂樂,無憂無慮;

      既沒有勞累和痛苦,也沒有老來的憔悴;

      他們的一生在飲宴中度過,肢體也不見衰頹。」

      據希臘神話說,傳奇的黃金時代後來消失了。事情的經過是,伊壁米修斯娶了美貌的潘多拉為妻,這個女子是奧林匹亞之神宙斯送給他的禮物。有一天,潘多拉打開她的大瓶子,突然從裡面逸出了煩惱,苦難、疾病,人類從此萬劫不復。

      37.關於歷史開始時的「樂園」,試描述古代中國的傳奇記載。

      37 古代中國傳奇所描述的黃金時代是在黃帝的日子,據稱黃帝在公元前26世紀統治了百年之久。他以發明許多與文明有關的事物著稱,例如衣服和住所、交通工具、戰爭與武器、土地管理、製造物品、蠶絲業、音樂、語言、數學、曆法等。據稱在黃帝統治期間,「中國沒有盜賊,沒有戰爭,人民安居樂業。年復一年地風調雨順,作物豐收。最令人驚異的是,甚至野獸也不殺人,猛禽也不傷物。簡言之,中國歷史是以樂園開始的。」直至今日,中國人仍然自稱是黃帝子孫。

      38.我們可以從一切關於人類始源的傳說獲得什麼結論?

      38 人類歷史始於一段快樂、完美時期的類似傳奇也可以在其他許多民族——埃及人、西藏人、祕魯人、墨西哥人等——的宗教裡發現。這些人彼此相隔得十分遙遠,文化、語言和風俗均完全不同,但卻對於他們的起源懷有相同的見解。這僅是巧合而已嗎?所有這些人都僅是碰巧以同一的方式解釋自己的起源嗎?邏輯和經驗都告訴我們很少有這樣的可能。剛相反,關於人和宗教的起源,這一切傳奇必然交織著某些共同的真理因素在內。

      39.關於人類始源的許多傳說,我們可以把其中的共同因素湊成一幅什麼綜合的圖畫?

      39 不錯,在有關人類起源的各項傳奇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共同的因素。我們若把這些因素放在一起,一幅較為完整的圖畫便開始呈現了。它揭露上帝怎樣創造第一個男人和女人,把他們安置在樂園裡。他們起初十分知足快樂,但不久就反叛了。叛逆使他們失去了完美的樂園,取而代之的是勞碌和艱辛,痛苦和煩惱。最後人類變成如此邪惡,以致上帝要懲罰他們,於是以一場大洪水毀滅所有的人,只有一家人獲救。這家人繼續在地上繁殖,後來有些子孫結集起來,開始建造一座巨塔與上帝對抗。為了阻止他們的計劃實現,上帝混亂了人的語言,把他們驅散到地球各處的遙遠地方去。

      40.請解釋聖經與有關人類宗教起源的各種傳說的關係。

      40 這幅綜合的圖畫純粹是某個人的構想嗎?不。基本上說來,這便是聖經所提出的圖畫,載於創世記最初的十一章。雖然我們不打算在這裡討論聖經的真確性,但值得留意的是,聖經裡關於人類初期歷史的記載其實由許多傳奇所含的主要因素反映出來。b記載顯示,隨著人類從美索不達米亞散布各地,他們把自己的記憶、經驗和主張帶到所往之處,後來加以潤色、修改而在世界各地成為宗教的經緯。換言之,我們若再次採用較早時候所用的比擬,創世記的記載可說是構成了原始、清晰的共同來源,世界各宗教對人和崇拜起源的基本主張均出自這個來源。後者雖然加上了各別的教義和儀式,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卻是無可置疑的。

      41.你研讀本書的以下各章時應當把什麼事謹記在心?

      41 在本書的以下各章,我們會較詳細地討論各宗教是怎樣開始和發展的。你若不但留意每個宗教怎樣與別不同,也同時注意它們彼此之間有什麼類似之處,你便會發覺這樣行對你頗有啟迪。你也會見到各宗教在人類歷史和宗教歷史的時間上居於什麼位置,它的聖典或著作怎樣與其他宗教的經典有關,它的創立者和領袖怎樣受其他宗教主張所影響,以及它怎樣影響到人類的行為和歷史。當你研究人類尋求真神的悠久歷史之際,將這些要點謹記在心可以幫助你更清楚看出關於宗教和宗教道理的真相。

      [腳注]

      a 若要把各民族的洪水傳奇作個詳細比較,可參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於1988年出版的《洞察聖經》(英文版)一書第1卷,第328、610和611頁。

      b 若要在這個問題上獲得較詳細的資料,請參閱《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一書,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989年出版。

      [第23頁的精選語句]

      科學研究和進化學說的出現促使許多人對宗教提出疑問

      [第34頁的精選語句]

      看來彷彿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各宗教均從中採納若干基本信仰

      [第28頁的附欄]

      人何以篤信宗教?

      ▪ 諾斯(John B. Noss)在《人類的宗教》一書中指出:「所有宗教都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表明,人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人亟需與本身以外的自然和社會力量取得聯繫,甚至加以依靠。不論模糊地抑或清晰地,人都知道自己不是個獨立的力量中心,因此不能離世獨處。」

      同樣,《世界宗教——從古代歷史到現今》一書說:「對宗教的研究顯示宗教的一項重要特色是渴求人生的價值,相信人生不是偶然和全無意義的。尋求人生意義導致信仰一種高於人類的力量,最後認為有一個宇宙性或超人的智慧定意要為人生保持最崇高的價值觀念。」

      因此宗教能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正如食物滿足飢餓的人一般。我們知道飢不擇食也許能暫時療飢;但久而久之卻會損害健康。為了過健康的生活,我們需要有益和富於營養的食物。照樣,我們需要有益的屬靈食物才能保持靈性健康。難怪聖經告訴我們:「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8:3。

      [第39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隨著人類從美索不達米亞分散各地,他們也將自己的宗教主張和記憶帶到世界各處

      巴比倫

      呂底亞

      敘利亞

      埃及

      亞述

      米底亞

      埃蘭

      波斯

      [第21頁的圖片]

      有些人,例如佛陀、孔子和路德,改變了當時的宗教制度,但並沒有創立宗教

      [第25頁的圖片]

      奧國心理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聲稱宗教出自對父親形象的畏懼

      [第27頁的圖片]

      假定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導致關於行星運行的錯誤結論

      [第33頁的圖片]

      佛教與羅馬天主教——何以在許多方面有共通之處?

      中國佛教的抱子觀音

      天主教的聖母與聖嬰耶穌

      西藏佛教徒使用禱告輪和念珠祈禱

      天主教徒使用念珠祈禱

      [第36頁的圖片]

      中國傳說神話時代的黃帝統治是一段黃金時期

  • 神話中的共同線索
    人類尋求真神
    • 第3章

      神話中的共同線索

      1-3.(甲)我們為什麼要對神話感興趣?(乙)我們在本章會討論些什麼問題?

      為什麼要研究神話?它們豈不僅是遠古的虛構故事嗎?誠然,其中不少是虛構之作,但有些卻基於事實。例如普世有許多神話和傳說便是以聖經所報導的普世洪水這件事實為根據的。

      2 研究神話的原因之一是,神話是今日許多宗教信仰和儀式的基礎。例如,靈魂不死的信仰可以追溯到古代亞述與巴比倫的神話,它們通過埃及、希臘和羅馬的神話傳到基督教國,最後成為她的神學基本教條之一。神話的存在足以證明古人熱中於尋求神和人生意義。我們在本章會簡略地討論在世界各大文化的神話中出現的若干共同主題。我們檢討這些神話時會留意到,創造、洪水、假神和半神、不死的靈魂、太陽崇拜等怎樣經常出現,成為貫串神話的共同線索。但何以會有這種情形呢?

      3 許多時,一件歷史事實、一個人物或一件事,在後來被人渲染或歪曲而演變成為神話。這些歷史事實之一是聖經的創造記錄。a

      關於創造的事實與虛構

      4,5.希臘神話有些什麼信仰?

      4 關於創造的神話極多,但沒有一則好像聖經的創世記錄那麼簡單合理。(創世記第1、2章)例如,希臘神話所提出的創世記錄聽來十分野蠻。第一個以有系統的方式將神話記錄下來的希臘人是赫西奧德,他的《神譜》寫於公元前第八世紀。他解釋諸神和世界怎樣開始。他說首先由該亞或基亞(地)產生了烏拉諾斯(天)。學者格里芬(Jasper Griffin)在《牛津古典世界歷史》一書中解釋隨後發生的事:

      5 「赫西奧德所說的故事是荷馬(Homer)所熟知的。他描述天上諸神的演替。最初烏拉諾斯居於至尊地位,可是他壓迫眾子女,基亞於是慫恿兒子克洛諾斯把他閹割了。克洛諾斯反過來將自己的兒女吞噬,直至他的妻子瑞亞給他一塊石頭去吃以代替宙斯為止;孩子宙斯在克里特長大之後,強迫父親將他的兄弟姊妹吐出來。他糾合兄弟姊妹和其他助力,戰敗了克洛諾斯和他的提坦(大力士),把他們扔在塔塔魯斯(Tartarus, 無底深淵)之中。」

      6.據格里芬說,許多希臘神話很可能來自何處?

      6 希臘人從什麼來源獲得這個古怪神話的資料呢?同一位作者答道:「它的最初來源看來是蘇美爾人。在這些東方故事中我們發覺諸神的演替、閹割、吞噬和石頭以各種形式再三出現,由此表明它們與赫西奧德的故事的類似絕不是偶然巧合。」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巴比倫乃是在其他文化中常見的許多神話的來源。

      7.(甲)古代中國的神話何以不易獲得明確的資料?(乙)有一個中國神話怎樣解釋地球和人的受造?(可與創世記1:27;2:7作一比較。)

      7 中國民間宗教的古代神話並不容易獲得明確的資料,因為許多書面記錄在公元前213-191年這段時期給焚毀了。b可是,若干神話依然存留下來,例如關於開天闢地的傳說。東方藝術教授克里斯蒂(Anthony Christie)寫道:「我們獲知混沌初開好像母雞的蛋。當時天地都不存在。盤古從蛋而出,蛋中重的元素形成地,輕的元素形成天。盤古由一個侏儒所代表,身披熊皮或樹葉斗篷。在1萬8,000年間,天與地的距離每天增長十呎。盤古也以同一比率長大,因此他的身體填滿天地的空間。盤古死後,身體各部分變成各種天然元素。……他身體上的跳蚤則變成人類。」

      8.據印加神話說,語言是怎樣產生的?

      8 南美印加族的傳奇解釋,一位神話中的創造者把語言賜給每個國家。「他賜予每國所說的語言。……他賜生命與魂給每個男女,並且吩咐各國要沉入地下。各國於是經過地下,升到他所指定的地方。」(《印加的傳說和禮儀》,庫斯科的莫利納[Cristóbal de Molina of Cuzco]著,《南美神話集》引述)在這個事例上,上帝在巴別塔混亂人的語言的聖經記錄看來是印加神話所根據的事實。(創世記11:1-9)但現在且讓我們把注意轉到聖經在創世記7:17-24所載的洪水記錄之上。

      洪水——事實抑或神話?

      9.(甲)聖經告訴我們,洪水之前地上的情況如何?(乙)挪亞及其家人必須做些什麼事才能得救渡過洪水的災劫?

      9 聖經告訴我們,大約4,500年前,即公元前2500年左右,上帝的若干靈體兒子反叛他,擅自化成人身,把人的女兒「娶來為妻」。這種不自然的結合產生了混種的後代,即強暴的尼弗凌,「古代的英雄和名人」。他們無法無天的行為對洪水之前的世界產生了極大影響,以致耶和華說:「『我要從地面上消滅我造的人類,……因為我後悔造了這些動物。』可是上主喜歡挪亞。」聖經接著敘述挪亞採取什麼切合實際的具體行動去保護自己、家人和各種動物渡過洪水。——創世記6:1-8,《現譯》;6:13-8:22;彼得前書3:19,20;彼得後書2:4;猶大書6。

      10.為什麼我們不應當把聖經的洪水記載視為神話?

      10 現代批評家把聖經所載的洪水前的事跡稱為神話。可是,許多忠心人士,例如以賽亞、以西結、耶穌基督、使徒彼得和保羅等,都接受和相信挪亞的事跡。它也見於普世的許多神話中,包括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國、阿茲特克族、印加族和馬雅族的神話等。這件事實也足以支持聖經記載的真確性。我們既已獲知聖經的記載,現在就讓我們研究一下亞述與巴比倫的神話以及其中有關洪水的資料。c——以賽亞書54:9;以西結書14:20;馬太福音24:37;希伯來書11:7。

      洪水與神人吉爾伽美什

      11.關於吉爾伽美什史詩,我們所知的資料根據什麼而來?

      11 追溯到也許差不多4,000年的時候,我們就見到稱為吉爾伽美什史詩的著名阿卡德神話。關於這篇史詩,我們所知的資料主要根據來自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一份楔形文字泥板。(亞述巴尼拔在古尼尼微施行統治。)

      12.吉爾伽美什是誰?他何以不受歡迎?(可與創世記6:1,2作一比較。)

      12 故事記述吉爾伽美什的功業。他被描述為有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亦即半神半人。史詩的一部譯本聲稱:「他在烏魯克建造牆壁,巨大的土堤以及蒙福的艾安拉殿宇,獻給安努天神和愛之女神伊什塔爾,……愛情和戰爭的女神。」(可參看第45頁的附框,亞述與巴比倫的男女神祇一覽表。)可是,吉爾伽美什並非一個受歡迎的人物。烏魯克的居民向諸神投訴:「他的好色沒有留下一個處女給女子的情人,戰士的女兒和貴族的妻子也不能幸免。」

      13.(甲)諸神採取什麼行動?吉爾伽美什做了些什麼事?(乙)烏納柏斯提姆是誰?

      13 鑑於人民的抗議,諸神採取了什麼行動呢?女神阿魯魯創造了恩基杜作為吉爾伽美什的人類敵手。可是,他們非但沒有成為仇敵,反而成為密友。在史詩的描述中,後來恩基杜死了。吉爾伽美什大感悲傷,他喊道:「我死時豈不和恩基杜一樣嗎?我滿腹災禍。我深懼死亡,在大草原上流浪。」他想知道不死的祕密,於是去找尋烏納柏斯提姆。這人是大洪水的生還者,曾蒙諸神賜予不死性。

      14.(甲)烏納柏斯提姆奉命做些什麼事?(可與創世記6:13-16作一比較。)(乙)吉爾伽美什的流浪最後導致什麼結果?

      14 吉爾伽美什終於找到烏納柏斯提姆,他告訴吉爾伽美什關於洪水的故事。正如史詩第十一板——稱為洪水板——所載,烏納柏斯提姆憶述他所接獲的有關洪水的訓示,說:「拆掉(這間)屋,建造一艘船!要拋棄財物,找尋生命。……把所有生物的種子帶上船。」這段話聽來豈不與聖經論及挪亞和洪水的記載很相似嗎?但烏納柏斯提姆卻無法把不死性賦予吉爾伽美什。吉爾伽美什失望之餘,返回烏魯克家鄉。史詩以他的死作為結束。以整體而言,史詩的信息便是死亡和死後的可悲與挫折。這些古人並沒有找著予人真理和希望的上帝。可是,史詩與聖經裡關於洪水之前的簡單記述卻有頗為明顯的關係。我們現在且看看其他傳說所含的洪水記載。

      其他文化的洪水傳說

      15.為什麼蘇美爾人的傳說令我們感興趣?

      15 甚至在吉爾伽美什史詩之前,蘇美爾人已有關於「齊蘇特拉」的神話。「齊蘇特拉相當於聖經中的挪亞,他被描繪為一個虔誠、敬畏神的君王,經常留意在夢中或咒語中找尋神的啟示。」(《有關舊約的古代近東編簡》)據同一來源透露,這個神話「提供蘇美爾文學作品中至今所發現的與聖經最接近和最相似的資料。」後來興起的巴比倫和亞述文明均深受蘇美爾人所影響。

      16.中國的洪水傳說出自什麼來源?

      16 《中國——藝術歷史》一書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禹」的君王乃是「大洪水的征服者。禹把洪水疏導入河和海中,重新安置人民。」神話學專家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論及中國這段「偉大的十王時期」,說:「早期的周朝神話把十位君王安置在這段結束於大洪水的重要時期中。因此,看來我們在這裡所見到的也許是古代蘇美爾人一系列十王的變相而已。」坎貝爾接著引證中國其他傳說的資料,看來「進一步支持[中國傳說]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見解」。這把我們帶到許多神話的共同基本來源。可是,洪水的故事也在美洲出現。例如,在公元15和16世紀的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當中就有洪水的傳說。

      17.阿茲特克人有什麼關於洪水的傳說?

      17 阿茲特克的神話談及上古有四個時期。在第一個時期,地上充滿巨人。(使人聯想到尼弗凌,聖經在創世記6:4所提及的巨人。)這段時期包括一場早期洪水的傳說,當時「上面的水與下面的水混合,以至天水不分,成為一片汪洋。」控制雨和水的神名叫特拉洛克。可是,他所降的雨絕不便宜,因為要用「犧牲者的血去換取;後者所流的淚很像下雨,因而能夠使雨降下。」(《圖解神話學百科全書》)另一個傳說聲稱第四段時期是受水之女神查爾丘特利奎統治的,她的宇宙被一場洪水所消滅,但男人卻變成了魚而得救!

      18.什麼記載在南美洲的神話中十分常見?(可與創世記6:7,8;彼得後書2:5作一比較。)

      18 同樣,印加族也有洪水的傳說。英國作家奧斯本(Harold Osborne)說:「南美洲的神話當中,也許最普遍的特色便是洪水的故事。……洪水的神話在高地民族和熱帶的低地民族當中均普遍流傳。洪水通常與創造和創造之神的顯現有關。……有時洪水被人視為神所施的懲罰,用來滅絕現存的人類以準備新的族類登場。」

      19.試描述馬雅族的洪水傳說。

      19 與此類似的是,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馬雅族也有他們的洪水傳說,論及一場天下大洪水,或稱為海育高卡伯(haiyococab),意即「水覆蓋全地」。天主教的卡薩斯(Las Casas)主教撰文說,危地馬拉的印第安人「稱它為布狄克(Butic),意即洪水之災和最後審判;他們相信還有一次布狄克要來,是另一次的泛濫和審判,但泛濫的不是水而是火。」普世各地還有其他許多洪水傳說,但以上引證的幾則已足以證實傳說的根據便是創世記一書所敘述的歷史事件。

      傳遍普世的靈魂不死信仰

      20.關於人死後的情形,亞述與巴比倫人懷有什麼信仰?

      20 不過,並非所有神話都有事實根據或聖經根據。在尋求真神方面,人急不暇擇而為不死性的錯覺所惑。正如我們會在本書中自始至終見到,靈魂不死或諸如此類的信仰乃是數千年來傳留至今的遺物。古代亞述與巴比倫文化的民族相信人死後仍繼續生存。《新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解釋說:「在地下,在阿普蘇(Apsu, 即環繞全地的大水)深淵以外,有個地獄是人在死後下去的住處。它乃是『無返之地』。……這些地方永遠黑暗,死人的魂(edimmu)『像雀鳥一般穿著有翼的外袍』到處亂飛。」據神話說,這個地下世界是由厄里什基迦勒女神——「大地的公主」——所統治的。

      21.根據埃及人的信仰,人死後有什麼遭遇?

      21 埃及人也同樣有靈魂不死的信仰。在抵達快樂的天堂之前,魂必須在瑪亞特作證之下受到稱量。瑪亞特是真理和公平的女神,由真理之羽所象徵。這項程序在狼頭神安努畢斯或化身為鷹的何露斯協助之下進行。魂若受俄賽里斯所認可,就可以和諸神同享福樂。(可參看第50頁的插圖。)正如常見的情形一般,在這個事例上世人的宗教、生活和行動均受到巴比倫的靈魂不死觀念所模鑄。

      22.中國人對死者懷持什麼觀念?他們做些什麼事去幫助死者?

      22 中國的古老神話包括人死後仍然生存的信仰以及人有取悅祖先的必要。祖先「被人視為活著和能力高強的靈體,對子孫的福利十分關心,但在不悅時就會發怒降禍。」活人要給死者一切所需的幫助,包括死後要有同伴在內。由於這緣故,「商朝有些君王……死時有一百至三百人殉葬,作為他在陰府的侍從。(古代中國和埃及、非洲、日本及其他地方均有類似的殉葬行動,由此證明彼此有關。)」(《人類的宗教》,諾斯著)靈魂不死的信仰導致以人為祭的惡行。——可與傳道書9:5,10;以賽亞書38:18,19作一比較。

      23.(甲)在希臘神話中,「海地斯」是誰和什麼?(乙)據聖經所載,「海地斯」是什麼?

      23 在神話中創出許多神的希臘人也關注到死者和死者的命運。據神話說,管理冥府的是克洛諾斯的兒子兼宙斯和波塞冬的兄弟。他名叫海地斯,所統管的領域也以此為名。死人的魂怎樣到達海地斯呢?d

      24.(甲)據希臘神話所載,人在冥府有什麼遭遇?(乙)吉爾伽美什史詩與希臘神話有什麼類似之處?

      24 作家斯威策(Ellen Switzer)解釋說:「冥府……有許多可怕的生物。船夫卡隆載送新近死去的人從活人之地進入冥府。卡隆索取[渡過斯提克斯河的]船費,因此希臘人埋葬死人時常把一個錢幣塞在死人舌底,以確保他有錢交渡河費。付不出船費的死者靈魂則被放逐到河另一邊的無人之地,也許會回來向活人作祟。」e

      25.什麼人深受希臘人對靈魂的想法所影響?

      25 希臘神話中的靈魂進一步影響到羅馬人的觀念,而希臘哲學家,例如柏拉圖(約公元前427-347年),則大大影響到早期叛道的基督教思想家。雖然靈魂不死的道理毫無聖經根據,他們卻將其加進基督教的教義之中。

      26,27.阿茲特克人、印加人和馬雅人對死亡懷有什麼看法?

      26 阿茲特克人、印加人和馬雅人也相信靈魂不死。他們像別的文明一般對死亡感到大惑不解。他們有自己的宗教儀式和信仰去幫助他們接受死亡。正如考古學歷史家哈根(Victor W. von Hagen)在《美洲的古代太陽王國》一書中解釋說:「死者其實仍然活著:他們只是從一個階段去到另一個階段而已;他們是不能看見、不能觸摸、不能傷害的。死者……成了家族中的隱形成員。」——可與士師記16:30;以西結書18:4,20作一比較。

      27 同一來源告訴我們,「[印加族]印第安人相信人具有不死性;事實上他們相信人是永遠不死的,……屍體只是變成不死和取得隱形靈體的勢力而已。」馬雅人也相信人有個靈魂,並且認為有13重天和9重地獄。因此,不論我們轉向哪一方面,都見到人希望否定死亡的真實性,靈魂不死的見解乃是他們用來支撐自己的拐杖。——以賽亞書38:18;使徒行傳3:23。

      28.有些什麼信仰在非洲十分流行?

      28 非洲的神話同樣包括靈魂不死之說。許多非洲人生活在對死者鬼魂的深深恐懼中。《新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說:「這種信仰與另一項信仰——魂在人死後繼續存在——有密切關係。術士能夠招魂以助長他們的力量。死者的靈魂許多時投生到動物的身體裡,甚至轉世投生為植物。」結果,祖魯人不肯殺死某些蛇類,因為他們相信這些蛇類是親屬的靈魂。

      29.試解釋非洲南部有些部落的傳說。(可與創世記2:15-17;3:1-5作一比較。)

      29 東南非洲的馬賽人相信有一位創造者,名叫恩艾,他差遣一位守護天使在每個馬賽人身邊予以保護。人一斷氣,天使便把戰士的魂送到來世。以上引述的《拉魯斯百科全書》提出祖魯人的一個死亡傳說,聲稱第一個人吾恩谷隆谷魯在這個神話中成為至尊者,他派一隻變色龍去告訴人類說,「人不會死!」變色龍行得太慢,並且在途中分了心。於是吾恩谷隆谷魯派一隻蜥蜴去傳達一個不同的信息,說:「人必會死!」結果蜥蜴先到,「此後就沒有人能擺脫死亡了。」同一個傳說(細節稍有不同)也流傳於貝專納人、巴蘇陀人、巴隆加人的部落中。

      30.關於魂,我們在這本書裡會進一步見到什麼?

      30 我們若繼續研究人類尋求真神的始末,便會進一步看出靈魂不死的神話從古至今對人類均多麼重要。

      太陽崇拜及以人為祭

      31.(甲)關於日神「拉」,埃及人有什麼信仰?(乙)這種信仰怎樣與聖經的說法相反?(詩篇19:4-6)

      31 埃及神話包括許多男女神祇在內。像其他許多古代社會一樣,埃及人雖然尋求上帝,卻傾向於崇拜維持他們日常生活的東西——太陽。因此,他們崇奉以「拉」(阿蒙·拉)為名的天上至高主宰,這位神天天划著船從東至西越過天空。夜幕一降,他就沿著一條危險的路穿越陰府。

      32.試描述崇奉火神齊烏蒂丘特利(韋韋提奧特)的節日的特色。

      32 以人為祭是阿茲特克人、印加人和馬雅人崇拜太陽的宗教的共同特色。阿茲特克人慶祝許多週而復始的宗教節日,以人為祭獻給各神,尤以崇拜日神特斯卡特利波卡時為然。此外,在火神齊烏蒂丘特利(韋韋提奧特)的節日,「戰爭囚犯與他們的擄掠者一起跳舞,……圍著烈火旋轉,接著,他們把囚犯扔在火裡,趁囚犯仍然活著之際將其提出來,割下他們那跳動的心獻給諸神。」——《美洲的古代太陽王國》。

      33.(甲)印加人的崇拜包括些什麼?(乙)聖經對於以人為祭一事怎樣說?(可參看列王紀下23:5,11;耶利米書32:35;以西結書8:16。)

      33 較南部的印加宗教也有自己的祭物和神話。在古代的印加崇拜中,人們把兒童和動物獻給日神印蒂和創造者維拉科查為祭。

      神話中的男女神祇

      34.埃及最著名的三合一神由誰組成?他們擔任什麼角色?

      34 埃及最著名的三合一神由象徵聖母的伊希斯,她的兄弟兼丈夫俄賽里斯以及他們的兒子何露斯(通常以獵鷹為代表)共同組成。在埃及人的塑像中,伊希斯有時懷中抱子哺乳,姿態和基督教國的聖母子雕像和圖畫十分相似,雖然後者在二千多年之後才出現。後來伊希斯的丈夫俄賽里斯被奉為死者之神而廣受崇拜,因為他對死者的靈魂提供在來世永享快樂生活的希望。

      35.哈托爾是誰?她每年的主要節日是什麼?

      35 埃及的哈托爾是愛情和喜樂、音樂和舞蹈的女神。她成為死人的女王,以梯子幫助死人升上天堂。正如《新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解釋,埃及人以盛大的節日為她舉行慶祝,「特別在每年的年初一,因為這天是她的生日。黎明之前,女祭司就把哈托爾的像抬到高台上,暴露在初升的旭日之下。接踵而來的歡樂慶祝是舉行嘉年華會的藉口,當日以歌唱和酩酊大醉作為結束。」幾千年之後的新年慶祝有很大改變嗎?

      36.(甲)公元前16世紀,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時處於什麼宗教環境中?(乙)十場災殃具有什麼特別意義?

      36 埃及人所崇拜的神也包括許多動物男神和女神,例如牡牛神阿匹斯、牡羊神班拿特、蛙神赫特、牝牛神哈托爾、鱷魚神塞貝克等。(羅馬書1:21-23)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6世紀在埃及為奴時就處於這樣的宗教環境中。為了解救他們脫離法老頑強的轄制,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不得不降下十場不同的災殃去打擊埃及。(出埃及記7:14-12:36)這些災殃不啻故意屈辱埃及神話中的諸神。——請參看第62頁的附框。

      37.(甲)有些羅馬神祇具有怎樣的品格?(乙)諸神的行為對他們的跟從者有什麼影響?(丙)保羅和巴拿巴在路司得有什麼經歷?

      37 如今我們且看看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諸神。羅馬從古代希臘採納了許多神祇,連同他們的種種長處和短處。(可參看第43和66頁的附框。)例如,維納斯和福羅拉是厚顏無恥的娼妓;巴克斯是個醉貓和饕餮;墨丘利是個攔路劫匪;阿波羅則是個色狼。據報眾神之父朱庇特曾與59名婦人發生苟且或亂倫關係!(使人不禁想起洪水之前到地上來與女子苟合的反叛天使!)既然崇拜者有仿效所信奉的神的傾向,羅馬有好些皇帝,例如提比略、尼祿和卡利古拉,均荒淫無道而是通姦者、行淫者和謀殺者,那又何足為怪呢?

      38.(甲)試描述羅馬一般人所從事的崇拜。(乙)宗教對羅馬兵士有什麼影響?

      38 羅馬人把來自許多不同傳統的神歸入他們的宗教裡。例如,他們熱心崇拜波斯的光之神密特拉,這個神成了羅馬人的太陽神。(可參看第60-1頁的附框。)他們也崇拜敘利亞女神阿塔迦蒂斯(伊什塔爾)。他們把希臘的狩獵女神亞底米改為狄安娜,也有埃及女神伊希斯的副本。他們同時採納了凱爾特人的三合一生育女神。——使徒行傳19:23-28。

      39.(甲)羅馬的祭司們受誰管轄?(乙)試描述羅馬的宗教儀式之一。

      39 為了在數以百計的聖祠和廟宇裡舉行公眾宗教儀式,羅馬人設立了各種祭司,所有祭司「都在國立宗教元首——大祭司長[教宗]——的權威之下」。(《羅馬世界地圖集》)同一地圖集說,羅馬人的慶典之一是牛祭。在儀式中,「崇拜者站在一個坑內,祭司把為他宰獻的公牛之血淋在他身上。行過這項儀式之後,他就處於潔淨狀態了。」

      基督教也有神話和傳說?

      40.許多學者對早期基督教的事跡懷有什麼看法?

      40 據若干現代批評家聲稱,基督教也有神話和傳說。這是真的嗎?許多學者拒絕承認耶穌由處女所生,也不相信他所行的奇跡和他的復活;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神話。有些甚至說耶穌從未存在過;關於他的一切只是從古代神話和太陽崇拜遺留下來的傳說而已。正如神話學專家坎貝爾寫道:「因此,有幾個學者表示,[施浸者]約翰或耶穌其實都並無其人,他們不過是水神和太陽神而已。」但我們必須記住,不少學者本身是無神論者,他們根本拒絕相信有神存在。

      41,42.有些什麼證據表明早期的基督教在歷史上實有其事?

      41 可是,這種懷疑的觀點在歷史證據面前是站不住腳的。例如,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Josephus,約公元37-100年)寫道:「在有些猶太人看來,希律全軍覆沒乃是上帝所施的報應;鑑於他對待那稱為施浸者約翰的方式,這場報應是公平的。約翰是個好人,但卻被希律處死。」——馬可福音1:14;6:14-29。

      42 同一位歷史家也證實歷史上確有耶穌基督這個人存在。他寫及「有一位耶穌興起;他是個奇人,如果我們可以稱他為人的話,……他的門徒稱他為上帝的兒子。」他繼續說:「彼拉多把他處死。……直至現在,跟從他的人,稱為『彌賽亞派』的,依然存在。」f——馬可福音15:1-5,22-26;使徒行傳11:26。

      43.使徒彼得對基督的信仰以什麼為根據?

      43 因此,曾經目擊耶穌改變形貌的基督使徒彼得可以充滿信心地說:「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希臘文my΄thos, 神話],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他從父上帝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得後書1:16-18。g

      44.每逢人的意見和上帝的話語發生衝突,我們就應當應用什麼聖經原則?

      44 每逢屬人「專家」的意見和上帝的話語發生衝突,我們就必須應用較早時候所陳述的原則:「即使有人不信,又有什麼關係呢?難道他們的不信會使上帝的信實無效嗎?絕不可能!上帝總是誠實的,人卻是虛謊的,正如經上所記:『你在話語上,顯為公義;你被論斷時,必然得勝。』」——羅馬書3:3,4,《新譯》。

      共同的線索

      45.世界各地的神話有些什麼共同的線索?

      45 對世上若干神話所作的這項簡略檢討向我們顯示一些共同的特色,其中有許多可以溯源於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的這個地方乃是大多數宗教的搖籃。我們也見到若干共同線索,無論在創造的事實,在一段有許多半神和巨人在地上橫行的時期,一場毀滅惡人的洪水或太陽崇拜和靈魂不死等基本宗教觀念方面,情形莫不皆然。

      46,47.(甲)關於神話的共同起源和共有的線索,我們可以提出什麼聖經解釋?(乙)我們會進一步討論古代崇拜的其他什麼方面?

      46 從聖經的觀點看來,我們可以解釋這些共同線索,因為我們記得,4200多年前,上帝在洪水之後使人類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巴別散布開去。雖然他們散居各地,說不同的語言而各自組成許多家族和部落,他們卻對先前的歷史和宗教觀念懷著同一的基本了解。(創世記11:1-9)經過多個世紀之後,這種了解在每種文化中受到歪曲和渲染,結果造成遺留到今日的許多虛構故事、傳說和神話。這些神話既偏離了聖經的真理,遂無法使人類親近真神。

      47 可是,人類也曾以其他不同方式表達他們的宗教感情,例如通過巫術、薩滿教、法術、祖先崇拜等。關於人類對真神的尋求,我們從這些活動獲知些什麼事?

      [腳注]

      a 至於對創造所作的詳細討論,可參閱《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一書,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b 中國較近期的神話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所影響,我們會留待第6和第7章討論。

      c 至於證明洪水是真確歷史的證據,一項較詳細的討論見於守望台社出版的《洞察聖經》(英文版)第1冊,第327-8、609-12頁。

      d 「海地斯」一詞曾十次出現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中,但不是指神話中的人物,而是指人類墳墓的總稱。它是希伯來文希屋爾(she’ohl΄)的希臘文同義字。——可參看詩篇16:10;使徒行傳2:27,《王國行間對照譯本》。——見守望台社出版的《洞察聖經》(英文版)第1冊,第1015-16頁。

      e 饒有趣味的一點是,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主角烏納柏斯提姆有自己的船夫厄辛納比,他載吉爾伽美什渡過死亡之河與洪水的生還者相會。

      f 摘自約瑟夫斯著作的傳統版本腳注,哈佛大學附屬印刷所出版,第9卷,第48頁。

      g 若要獲知關於基督教的進一步資料,請閱第10章。

      [第43頁的附欄]

      希臘與羅馬的諸神

      希臘神話中有不少男女神祇在羅馬神話中持有類似的地位。以下的一覽表列出其中若干神祇。

      在希臘 在羅馬 所擔任的角色

      阿佛洛狄忒 維納斯 愛之女神

      阿波羅 阿波羅 光、醫藥和詩歌之神

      阿瑞斯 馬爾斯 戰神

      阿耳忒彌斯 狄安娜 狩獵與生育女神

      (亞底米)

      阿斯克勒庇俄 阿斯科拉庇阿斯 醫治之神

      雅典娜 密涅瓦 工藝、戰爭和智慧女神

      克洛諾斯 薩圖恩 在希臘人看來,提坦的統治者和宙斯之父。

      在羅馬神話中也是農神

      得墨忒耳 刻瑞斯 種植女神

      狄俄尼索斯 巴克斯 酒、生育和放蕩行為之神

      厄洛斯 丘比特 愛神

      該亞 特雷 大地的象徵,烏拉諾斯的母親兼妻子

      赫菲斯托斯 伏爾甘 諸神的鐵匠、火神和冶金之神

      赫拉 朱諾 婚姻和婦女的保護神。在希臘人看來,是宙斯的

      姊妹和妻子;在羅馬人看來,是朱庇特的妻子

      赫耳墨斯 墨丘利 諸神的使者;商業和科學之神;

      旅人、竊匪、流浪漢的保護者

      赫斯提 維斯太 爐灶女神

      許普諾斯 索努斯 睡眠之神

      普路圖,海地斯 普路圖 冥府之神

      波塞冬 尼普頓 海神。在希臘神話中也是地震和馬之神

      瑞亞 奧斯 克洛諾斯的妻子兼姊妹

      烏拉諾斯 烏拉諾斯 該亞的兒子兼丈夫和提坦的父親

      宙斯 朱庇特 諸神之王

      資料根據《世界書籍百科全書》,1987年版,第13卷。

      [第45頁的附欄]

      亞述與巴比倫的男女神祇

      安努——至高之神,統治天界;伊什塔爾之父

      阿舒爾——亞述國家戰士之神;兼生育之神

      埃阿——水神。馬爾杜克之父。曾警告烏納柏斯提姆洪水將臨

      恩尼爾(貝勒)——天空之主;相當於後來希臘神話中的宙斯。被巴比倫人收納入馬爾杜克(貝勒)之中

      伊什塔爾——金星的神化人物;聖妓賣淫是她的宗教儀式的一部分。她便是腓尼基的阿斯塔特,敘利亞的阿塔迦蒂斯,聖經中的亞斯他錄(列王紀上11:5,33),希臘的阿佛洛狄忒,羅馬的維納斯

      馬爾杜克——巴比倫諸神的元首;「他吸收所有其他的神,取代諸神的各項功能。」以色列人稱之為米羅達

      沙瑪什——代表光與公平的太陽神。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的先驅

      辛——月神,三合一神的成員,這個組合包括沙瑪什(太陽)和伊什塔爾(金星)

      坦木茲(杜木茲)——收穫之神。伊什塔爾的情人

      (根據《新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

      [第60,61頁的附欄或圖片]

      羅馬兵士的諸神

      羅馬以訓練有素的軍隊著稱,帝國的鞏固有賴於羅馬軍團士氣高昂、效力優良。宗教是個重要因素嗎?是的。可慶幸的是,羅馬軍隊留下表明他們曾駐守某地的明顯證據,包括公路、堡壘、水道、競技場和廟宇等。例如,在英國北部的諾森伯里亞古國,有一道著名的哈德良城牆,大約建於公元122年。關於羅馬人的駐防活動和宗教所擔任的角色,各處的發掘顯示什麼呢?

      考古學家曾在哈德良城牆發掘羅馬駐軍的廢墟,附近的侯斯達德博物館有一份展覽品的說明書解釋:「羅馬軍人的宗教生活分為三部分。第一……以皇帝為神的崇拜儀式以及崇奉羅馬的保護神,例如朱庇特、維多利和馬爾斯。在每個堡壘的閱兵場上,每年均有祭壇獻給朱庇特。所有軍人都要參加被奉為神的皇帝的生日、登基日和慶功日紀念。」這與今日的軍隊習俗多麼相似!軍中的小教堂、祭壇和旗幟都是軍人崇拜的常見部分。

      羅馬軍隊宗教生活的第二個特色是什麼?便是崇拜自己單位的保護神和守護之靈,「以及他們從家鄉帶來的神」。

      「最後便是個人所採納的崇拜。軍人只要對官方儀式履行了義務,就可以隨意崇拜任何神。」聽起來軍人享有頗大的信仰自由,但「有些宗教卻是例外,德魯伊特教便是其一,因為該教被視為不人道;對國家有不忠之虞的宗教也受到禁止,例如基督教便是。」——可參看路加福音20:21-25;23:1,2;使徒行傳10:1,2,22。

      令人感興趣的一點是,1949年在哈德良城牆附近的喀羅堡沼澤發現了一間密特拉神的廟宇。(參看附圖。)考古學家估計它建於公元205年左右。廟宇設有日神像、祭壇和拉丁文的銘刻,其中一部分說,「獻給無敵的密特拉神」。

      [第62頁的附欄]

      埃及諸神與十場災殃

      耶和華藉著十場災殃對埃及軟弱無能的諸神執行判決。——出埃及記7:14-12:32。

      災殃描述

      1 尼羅河和其他河水均變成血。尼羅河神哈比蒙羞

      2 蛙災。青蛙女神赫特無法制止這場災殃發生

      3 塵土化為蝨。魔術之主透特無法幫助埃及的術士

      4 蒼蠅布滿埃及,除了以色列人所居的歌珊地之外。埃及沒有任何神能加以制止

      ——宇宙創造者卜塔或魔術之主透特均束手無策

      5 畜疫之災。牝牛女神哈托爾或牡牛神阿匹斯均無法制止這場災殃

      6 瘡災。治病的諸神和女神透特、伊希斯和卜塔均無能為力

      7 雷雹之災。顯出閃電控制者瑞舍普和雷雨之神透特的無能

      8 蝗災。豐收之神兼農作物保護者「敏」大受打擊

      9 三天黑暗。顯赫的日神「拉」和太陽神何露斯大受屈辱

      10 長子死亡。被視為神化身的法老的長子也包括在內。日神「拉」(阿蒙·拉),

      有時以牡羊為代表,無法阻止這件事發生

      [第66頁的附欄]

      神話與基督教

      基督教在差不多二千年前創立,當時古代希臘和羅馬神話中的諸神正普遍受人崇拜。在小亞細亞,希臘諸神的名字仍然流行。這可以解釋何以路司得(今日的土耳其)的居民把治病的基督徒保羅和巴拿巴稱為「神」,但稱他們為希耳米(赫耳墨斯)和宙斯而非墨丘利和朱庇特。聖經的記載說,「城外宙斯廟的祭司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門前,要同眾人向使徒獻祭。」(使徒行傳14:8-18)保羅和巴拿巴幾經艱難才能說服群眾不要向他們獻祭。這件事足以說明當時的人把他們的神話看得多麼認真。

      [第42頁的圖片]

      希臘的奧林波斯山,被認為是諸神所居之處

      [第47頁的圖片]

      楔形文字泥板,刻著吉爾伽美什史詩的片段

      [第50頁的圖片]

      狼頭神安努畢斯將人的心臟置於天平左方,用真理和公平女神瑪亞特(由羽毛代表)去稱它;透特把稱量的結果刻在泥板上,然後告訴俄賽里斯

      [第55頁的圖片]

      阿茲特克人的清水女神查爾丘特利奎;一個梟形器皿上有個凹孔,研究者相信這是用來裝載人心祭物之處

      [第57頁的圖片]

      埃及人的三合一神:左起,何露斯、俄賽里斯和伊希斯

      [第58頁的圖片]

      印加人在祕魯的馬丘比丘進行太陽崇拜

      內圖所示的「印第侯阿坦拿」,太陽的「栓馬柱子」,也許與馬丘比丘的太陽崇拜有關

      [第63頁的圖片]

      鷹神何露斯、牡牛神阿匹斯和蛙神赫特的圖像。埃及諸神均無法阻止耶和華所降的各場災殃——包括把尼羅河的河水變成血

      [第64頁的圖片]

      希臘諸神,左起:阿佛洛狄忒;宙斯抱著諸神的侍酒童子該尼墨得斯;阿耳忒彌斯(亞底米)

  • 藉魔法與通靈術探求未知的境界
    人類尋求真神
    • 第4章

      藉魔法與通靈術探求未知的境界

      1.保羅在亞略巴古向雅典人指出一件什麼事?原因何在?

      「各位雅典人,我看你們在各方面都非常敬畏鬼神。」(使徒行傳17:22, 《新譯》)基督的使徒保羅對聚集在希臘古城雅典的亞略巴古(或稱戰神山)之上的群眾這樣說。保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在較早時候看到「滿城都是偶像」。(使徒行傳17:16)他看到什麼偶像呢?

      2.什麼事表明雅典人十分畏懼鬼神?

      2 毫無疑問,保羅曾經看到希臘和羅馬諸神的偶像充斥著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內人民的生活顯然與敬拜鬼神有密切關係。由於害怕在無意之間忽略了崇奉任何重要或有力的神祇而令其不悅,雅典人甚至在崇拜中包括一位「不認識的神」在內。(使徒行傳17:23, 《新譯》)這件事清楚表明他們十分畏懼鬼神。

      3.是否只有雅典人才畏懼鬼神?

      3 當然,畏懼鬼神,尤其是畏懼不認識的神,並不限於第一世紀的雅典民眾。數千年來,這種恐懼一直支配將近全人類。在世上許多地方,人民的生活差不多在每一方面均直接或間接與某些鬼神扯上關係。正如我們在前一章讀到,古代埃及人、希臘人、羅馬人、中國人和其他民族的神話都根深柢固地基於有關鬼神的主張;這些主張在個人和國家事務上擔任重要角色。中世紀的時候,有關煉金術士、巫師、女巫的故事在基督教國境內廣泛流傳。今日的情況也與此不相上下。

      今日的宗教習俗與迷信

      4.有些什麼流行習俗顯然與鬼神有關?

      4 不論世人察覺與否,他們所做的許多事與迷信的習俗或信仰有關,有些則與鬼神有關。例如,你知道慶祝生日起源於占星術嗎?這種迷信對人的精確誕生時日極為重視。生日蛋糕又如何?它看來與希臘女神阿耳忒彌斯(亞底米)有關,因為她的生日是用插上蠟燭的圓形蜜糖餅慶祝的。你知道在喪禮中穿著黑衣原本是要設法避免受據稱這時埋伏在暗中的邪靈所注意嗎?有些非洲黑人把自己髹成白色,其他地方的送殯者則穿著顏色異常的衣服,使邪靈認不出他們來。

      5.你知道有些什麼流行的迷信習俗?

      5 除了這些流行習俗之外,各處的人也有自己的迷信和忌憚。在西方,打破鏡子、看見黑貓、行在梯下,凡是星期二或星期五遇上是十三號(視乎你在什麼地方而定),統統被視為不祥之兆。在東方,日本人穿和服以左襟疊在右襟之上,因為相反的摺疊法是留給屍體用的。他們的房屋沒有任何向著東北方的門窗,這樣,據稱從這方向而來的鬼靈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在菲律賓,死人在殯殮前鞋子被除下放在腿旁,這樣「聖」彼得就會歡迎他們。年長者教訓後輩要行為端正時指出,月亮裡有個人物,便是「聖」米迦勒,他負責監視人的行為,並且將其記錄下來。

      6.今日通靈術在世人當中流行到什麼程度?

      6 可是,對鬼神的信仰並不限於看來無害的習俗與迷信。不論在原始抑或現代社會中,均有人憑藉各種方法去控制或安撫邪靈及邀福於善靈。至此我們自然想到居於僻遠森林和山區中的土著,在患病或遭遇患難時求問靈媒、巫醫和薩滿(魔法祭師)。可是,居於現代大小城市裡的人也喜歡向占星家、通靈術士、算命賣卜者和預言家求問前程或要後者幫助他們去作重要決定。有些人雖在名義上屬於某個宗教,卻仍然熱心作這樣的求問。其他許多人則把通靈術、黑魔術和玄祕術視為他們的宗教。

      7.我們有些什麼問題需要考慮?

      7 這一切行為和迷信是出自什麼來源或起源的呢?它們只是親近真神的不同途徑嗎?最重要的是,它們對跟從者產生什麼影響?為了取得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回顧人類以往的歷史,看看早期的崇拜方式是怎樣的。

      探求未知的境界

      8.什麼獨特的品質使人有別於低等動物?

      8 與進化論者的聲稱正相反,人類具有屬靈的傾向,從而使人與低等動物迥異,並且較之優越。人生來便有探求未知境界的慾望。他渴望尋得若干問題的答案,例如:人生有什麼意義?人死後有什麼遭遇?人與物質世界,事實上跟宇宙,有什麼關係?人也受到一種渴求所驅策,要接觸某些高於或強於自己的東西,以期對自己的環境和生活取得若干控制。——詩篇8:3,4; 傳道書3:11; 使徒行傳17:26-28。

      9.一位學者怎樣描述「靈性」?

      9 利斯納(Ivar Lissner)在他所著的《人、神、魔術》一書中這樣說:「歷史上古往今來,人受到驅策去探求本身以外的事物,其不屈不撓之處的確令我們驚訝。人的精力從沒有完全用在謀求生活必需品之上。他不住質疑,不住作進一步的摸索,渴望達到無法達到的境界。在人類當中,這種奇異和天生的推動力便是他的靈性。」

      10.什麼表明人生來便具有要親近神的願望?

      10 當然,不信有神存在的人對事情並不持有這樣的看法。他們通常認為人類的這種傾向來自人在心理或其他方面的需要,正如我們在第2章所見一般。可是,按照我們的一般經驗,大多數人在面對危險或逆境時的最先反應豈不是呼求神或某些較高力量的幫助嗎?此種情形古今均無二致。是故,利斯納繼續說:「在最古老的原始民族當中進行研究的人無一不察覺到,這些民族全都相信有神存在,他們對於一位至高者都具有敏銳的警覺性。」

      11.人努力探求未知的境界導致了什麼結果?(可參看羅馬書1:19-23。)

      11 他們怎樣設法使這種探求未知境界的天生願望獲得滿足卻是另一回事。游牧民族中的狩獵者和畜牧者戰慄於野獸的力量。耕農要努力適應氣候和季節的轉變。住在森林區的人與住在沙漠區或山區的人的反應頗為不同。鑑於這許多不同的恐懼和需要,世人發展了種類多得令人困惑的宗教儀式,希望藉此求告善良的神和安撫兇惡的神。

      12.我們從普世各地的宗教習俗可以見到什麼共同特色?

      12 不過,儘管有種種差異,我們卻可以在這些宗教活動上辨認出若干共同的特色,例如敬奉和畏懼鬼神與超自然力量、使用魔法、藉著徵象和兆頭預測未來、占星術和種種占卜方法。我們考查一下這些特色,就可以看出它們在模鑄宗教思想方面擔任一個重要角色,在古今中外,甚至在今日的世人當中莫不皆然。

      神靈與超自然力量

      13.在古代,什麼事可能使初民感到大惑不解?

      13 初民的生活看來充滿了神祕。在他們四周有許多無法解釋和令人惶惑的事情。例如,他們無法了解何以一向強壯的人會突然生病,何以在下雨季節天竟滴雨不降,一棵看來毫無生氣的光禿樹幹何以會在年中某些時候變成青翠悅目、欣欣向榮。甚至人本身的影子、心搏和呼吸也是神祕莫測的。

      14,15.由於缺乏了解和指導,人最可能把無法解釋的事物諉諸什麼?(參看撒母耳記上28:3-7。)

      14 人既有天生的屬靈傾向,把這些神祕的事情和遭遇諉諸超自然的力量是順理成章的。不過,由於缺乏正確的指導和了解,人的世界很快就充滿了鬼魂、精靈、邪魔、妖怪等。例如,北美阿爾貢金族印第安人把人的魂稱為「奧他佐克」,意即「他的影子」。東南亞的馬來人相信人死時魂會從鼻孔逃脫。今日,對於鬼魂及魂離開軀殼的信仰——並試圖以某些方法與之溝通——差不多遍及普世。

      15 同樣,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都似乎具有生氣而能夠對人類的活動直接發揮影響。它們既然看來別有天地,於是被擬為人性化而成為鬼神,有些為善降福,有些為惡降禍。差不多在所有宗教中,崇拜受造物均居於顯著地位。

      16.人對鬼神和聖物的崇敬怎樣表現出來?

      16 我們幾乎在每個古代文明的宗教裡都可以找到這種信仰。巴比倫人和埃及人崇拜太陽、月亮和眾星的諸神。動物和野獸也成為崇敬的對象。印度教徒以崇拜神祇眾多見稱,數目達千百萬之巨。中國人一向有自己的聖山與河神,並且以崇拜祖先來表示孝敬。不列顛群島的古代德魯伊特人以橡樹為聖樹,對於橡樹上的槲寄生小枝也予以特別的崇敬。後來,希臘人和羅馬人也秉承一貫作風;對鬼、神、靈魂、妖魔和各種聖物的敬奉遂成為根深柢固的信仰。

      17.崇拜受造物怎樣在今日仍然流行?

      17 今日雖然有些人把這樣的信仰視為迷信,但在普世各民族的宗教習俗中,我們仍可以見到這類遺風。有些人依然相信山川、怪石、老樹和其他許多東西是神聖的,於是奉之為崇拜的對象。他們在這些地方建造祭壇、神龕和廟宇。例如,印度教徒以恆河為聖河,他們最大的願望便是生時能在河中沐浴,死後骨灰被拋入河中。佛教徒認為在印度的菩提伽耶佛殿崇拜是一項特殊經驗,因為據稱佛陀是在那裡的菩提樹下悟道的。在墨西哥,天主教徒膝行前往瓜達盧佩聖母大教堂朝拜,或用法國盧爾德的「聖」水沐浴以求獲得神奇醫治。崇敬受造之物而不敬拜創造主在今日仍然非常流行。——羅馬書1:25。

      魔法的興起

      18.對鬼神的信仰導致一些什麼事?

      18 認為無生物的世界裡充滿善惡鬼神的信仰一經確立,就很容易進至另一步了——設法與善靈溝通以祈求指引和祝福,同時也設法安撫惡靈。魔法於是乘時而興,古往今來,差不多在每個國家均大行其道。——創世記41:8; 出埃及記7:11,12; 申命記18:9-11,14; 以賽亞書47:12-15; 使徒行傳8:5,9-13;13:6-11;19:18,19。

      19.(甲)魔法是什麼?(乙)在許多人看來,魔法何以可信?

      19 在最基本的意義上,魔法便是企圖控制或強迫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去遵行人的命令。由於不知道日常發生的許多事的真正原因,較早期社會的人遂認為反覆誦念某些具有魔力的詞語或咒語,或者舉行某些儀式,就可收到若干效果。使這類魔法更受人信任的是,某些儀式竟然生效。例如,據報蘇門答臘以西的明打威群島的巫醫——其實是魔法師或術士——在醫治腹瀉方面非常有效。他們的魔術療法是叫患者在一道斷崖邊緣附近把面孔俯貼在地,不時舐一下泥土。什麼使這種方法生效呢?原來斷崖的土壤含有瓷土,這種白色黏土在今日時常入藥作醫治腹瀉之用。

      20.魔法怎樣進而支配世人的生活?

      20 少數成功例子很快就抵消了所有失敗的事例,從而為巫醫確立了聲譽。他們一躍成為社區中備受敬畏的分子——祭司、酋長、薩滿、巫醫、女巫醫、靈媒。人民紛紛以難題向他們請教,諸如治病、防病、找尋失物、辨認盜匪、驅邪治鬼、設法復仇等。最後他們積聚了巨量屬於迷信性質的法術和儀式去處理上述各事和生活上的其他事務,如誕生、達到法定年齡、訂婚、結婚、死亡、殯葬等。魔法的勢力和神祕不久就支配著人民生活的每一方面了。

      求雨舞蹈和符咒

      21,22.「模擬的魔法」是什麼意思?試舉例說明。

      21 儘管不同民族所行的魔法極之多樣化,但背後的基本主張卻相似得令人驚奇。首先,有一項主張是以小喻大,那便是,希望獲得的效果可以藉加以模仿而產生。這稱為模擬的魔法。例如,若天旱不雨,農作物受到威脅,北美的奧馬哈印第安人就圍著一桶水跳舞。其中一人吸一口水,噴在空中,模仿雨點或驟雨。有時一個男子會在地上滾來滾去像隻受傷的熊,希望藉此確保他獵熊成功。

      22 其他的民族則舉行繁複的儀式,包括念咒和獻祭。中國人以紙製或木雕的巨龍象徵雨神,抬著四處遊行,或者把神像從廟中抬出來放在太陽之下,使它感到炎熱,從而降下甘霖。東非恩戈尼人的儀式包括把啤酒倒入壺裡,埋在雨神廟的地下,然後禱告說,「我主喬特啊,你對我們硬著心腸,到底要我們做什麼呢?我們要死了。給你的兒女一點甘霖吧,我們獻上啤酒給你。」各人於是喝下餘剩的啤酒,隨即唱歌跳舞,並把在水裡浸過的樹枝猛搖。

      23.巫術和念咒作法是怎樣發展成的?(可參看利未記19:31;20:6,27; 申命記18:10-13。)

      23 施行魔法也基於另一個主張,那便是,屬於某人的物件在離開那人之後仍會繼續影響他。魔法師於是對這人的舊物施咒。在16和17世紀,歐洲和英國的一般人仍然相信男巫和女巫能夠以法力令人受害。法術包括為人造個蠟像,把針插入像裡,把人的名字寫在紙上燒去,埋葬他的一件衣物,對他剪下的頭髮、指甲、汗液或甚至糞便作法。此類行為十分廣泛,從英國在1542,1563和1604年由國會立例規定行巫術者應判死刑一事可以見之。自古至今,差不多每個國家均有人以某種方式施行魔法。

      憑徵象和預兆探知未來

      24.(甲)占卜是什麼?(乙)巴比倫人用什麼方法占卜?

      24 魔法許多時被人用來揭露隱藏的消息或藉徵象和預兆去探知未來。這種魔法稱為占卜,巴比倫人便以此聞名。《魔法、超自然主義和宗教》一書指出,「他們擅於從祭牲的肝、腸,從火和煙以及寶石的亮度預測未來;他們根據流水的響聲和植物的形狀預告未來的事件。……氣象變化、風雲雨電均被視為未來的徵兆;傢具和木板的龜裂都是預兆,……蒼蠅和其他昆蟲以至狗隻均是玄祕信息的攜帶者。」

      25.以西結和但以理怎樣提及古巴比倫人所行的占卜?

      25 聖經中的以西結書報導,在一次征戰中,「巴比倫王站在岔路那裡,在兩條路口上要占卜。他搖[箭]求問神像,察看犧牲的肝。」(以西結書21:21)術士、巫師和行魔法的祭司經常出入巴比倫宮廷。——但以理書2:1-3,27,28。

      26.什麼形式的占卜在希臘人當中十分流行?

      26 其他國家的人,不論東方或西方,也涉獵多種形式的占卜。舉凡政務大事以至世俗的私事如婚姻、旅行和兒女問題等,希臘人均向預言者請教。其中最著名的是德爾斐的預言者。那裡有阿波羅神的女祭司(稱為皮斐亞[Pythia])發出晦澀難明的聲音,然後由其他祭司傳譯成模稜兩可的詩句。典型的例子是呂底亞王克羅伊斯(Croesus)所獲的答覆,它說:「克羅伊斯若渡過哈利斯河,便會毀滅一個強大帝國。」事實表明,遭受毀滅的強大帝國是他自己的國。克羅伊斯在渡過哈利斯河進侵卡帕多西亞時敗在波斯王居魯士之手。

      27.羅馬人從事占卜廣泛到什麼程度?

      27 在西方,羅馬人的占卜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他們事無大小均求教於徵象和預兆。社會各階層的人無不相信占星術、巫術、護身符、算命和各種形式的占卜。據羅馬史學權威吉本(Edward Gibbon)說,「流行於羅馬世界中的種種崇拜方式都被人民認為是同樣真實。」著名政客兼演說家西塞羅(Cicero)擅長於從雀鳥的飛行察知徵兆。羅馬歷史家佩特羅尼烏斯(Petronius)評論說,從有些羅馬市鎮上種類繁多的宗教和祭禮看來,其中的神必然比人還多。

      28.中國人在古時以什麼方法占卜?

      28 在中國,出土文物之中有10萬塊甲骨和貝殼,被鑑定為公元前2,000年(商朝)之物。它們是商朝術士用來求神指導的器具,所求問的事從天氣至軍事行動不等。術士用古字把問題寫在骨頭上,然後弄熱骨頭,考查其上出現的裂紋,然後在同一塊骨頭上寫下答案。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文字便是從這種古字發展出來的。

      29.《易經》訂下什麼卜卦的原則?

      29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卜卦書是《易經》(變易之經),據說是由周朝初期的兩位君主文王和周公在公元前第12世紀寫成的。《易經》詳細解釋兩種相反的力量——陰與陽(例如晝夜、正反、雌雄、日月、天地等)——的交互作用。許多中國人仍然相信陰陽是支配一切生活事務的原則。《易經》主張凡事都不斷變動,沒有什麼是恆久的。若要在任何事上獲致成功,就必須意識到時勢的變化而行事與之一致。是故,民眾在有疑難時就卜卦,然後向《易經》尋求答案。多個世紀以來,《易經》一直是中國一切占卦、地卜及其他形式的占卜術的根據。

      從天文學至占星術

      30.試描述早期天文學的發展經過。

      30 日月星辰的井然運行久已使地上的人為之著迷。在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星辰目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根據這樣的資料,巴比倫人能預測許多天文學上的事件,例如月蝕、星座的出沒和行星的運行等。埃及人、亞述人、中國人、印度人、希臘人、羅馬人和其他古代民族也同樣觀察天象而留下天體運行的詳細記錄。他們從這些記錄制定曆法和安排年中的活動。

      31.天文學怎樣產生了占星術?

      31 從天文學上的觀察,人留意到地上有些事情看來與天上的某些事件同時發生。例如,季節的變換與太陽的運行有密切關係,潮水隨著月亮盈虧而漲退,尼羅河每年的泛濫總是在天上最亮的星——天狼星——出現之後發生。自然的結論是,對於促成地上的許多事情,各天體擔任一個重要角色。事實上,埃及人把天狼星稱為尼羅河的前驅者。星宿影響地上事務的觀念很快就導致一項主張,認為天體對於預言未來大有幫助。這樣,天文學遂產生了占星術。不久之後,許多國王和皇帝在朝廷裡設立官方的占星術士,以求在國家的重要政務上諮詢星宿。但平民也同樣仰賴星宿去預告個人的運程。

      32.巴比倫人以什麼方式行占星術?

      32 在這方面,巴比倫人也十分活躍。巴比倫人把星宿看作諸神在天上的居所,正如廟宇是諸神在地上的居所一般。這導致把群星組成星座的觀念。許多人也相信,天上的反常現象,例如日蝕、月蝕、某些明亮的星和彗星的出現,預示地上會有苦難和戰爭。美索不達米亞的出土文物包括數以百計由占星術士呈交給國王的報告。例如,其中有些報告聲稱,將臨的月蝕預示仇敵會戰敗,或者某顆行星在某星座中出現意味到會有「烈怒」臨到地上。

      33.關於巴比倫的『看星宿者』,以賽亞怎樣說?

      33 巴比倫人對這種占卜方法倚賴到什麼程度從以賽亞先知的話可以見之,他在預告巴比倫將臨的毀滅時譏笑說:「站起來吧!用你從幼年勞神施行的符咒和你許多的邪術;……讓那些觀天象的,看星宿的,在月朔說預言的,都站起來,救你脫離所要臨到你的事。」——以賽亞書47:12,13。

      34.遠道前來探望嬰兒耶穌的「博士」是些什麼人?

      34 占星術從巴比倫傳至埃及、亞述、波斯、希臘、羅馬和阿拉伯。在東方,印度教徒和中國人也有繁複的占星術。據傳福音者馬太報導,探望嬰兒耶穌的幾個「博士」(Magi)其實是「東方的占星家」。(馬太福音2:1,2, 《呂譯》;《新譯》)有些學者認為這幾個占星術士可能來自安息國(Parthia, 或譯帕提亞)而屬於迦勒底和瑪代波斯的占星學派。帕提亞曾一度是波斯的行省,後來才成為獨立的安息帝國。

      35.自希臘人的時代以降,占星術有什麼發展?

      35 不過,把占星術發展成今日的形式的卻是希臘人。公元第二世紀,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把當時所有的占星術資料蒐集起來編成四本書,稱為《四經》(Tetrabiblos)。這成為占星術的基本教科書,直至今日。一般人所謂的出生時地占星術(natal astrology)便從這本書發展而成。這種占星術藉著研究一個人的生辰圖或天宮圖來預告他的未來運程,而天宮圖則按照個人的出生地點和時刻去表明當時日、月和眾行星在星座中所居的位置。

      36.有什麼證據表明占星術在當時備受敬重?

      36 到了14和15世紀,占星術在西方已受到廣泛接納。不少大學以之作為學科來教授,學生需要對語言和數學具有相當知識才行。占星家被人視為學者。莎士比亞的作品時常提及占星術對人類事務所操的影響。每個宮廷和許多貴族都聘用占星家作私人顧問。差不多沒有什麼計劃——不論是戰爭、建造、商業抑或旅行——是不先參看星宿的指示便遽然執行的。占星術備受一般人所敬重。

      37.科學進步對占星術有什麼影響?

      37 雖然天文學家——如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工作成就以及科學研究的進步已大大貶低了占星術的科學地位,它仍然存留到今日。(參看第85頁的附框)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在科技先進的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的僻遠村落,這種由巴比倫人始創,希臘人發展和阿拉伯人進一步推廣的玄祕術在今日仍然操有廣泛的影響。

      寫在面上和掌上的命運

      38.什麼進一步導致與人的手和面有關的占卜形式?

      38 如果以觀天來探求有關未來的徵象和預兆似乎難以捉摸,那末還有較直接和較淺近的方法給人從事占卜。13世紀猶太神祕主義的教科書《光輝之書》(Zohar, 或稱Sefer ha-zohar)聲稱:「在環繞宇宙的穹蒼中,我們看見星體和行星構成許多圖形。這些圖形揭露隱藏的密事和深奧的玄義。同樣,包著人體的皮膚上也有許多圖形和特徵,它們便是身體上的星宿。」這種理論導致進一步的占卜方法,憑著觀察面容和手掌以預測未來。這些占卜方法在東方和西方仍然十分流行。但它們顯然是根源於占星術和魔法的。

      39.相面術是什麼?人們怎樣應用這種占卜方法?

      39 相面術是藉著觀察面貌的特色,例如眼、鼻、牙齒和耳朵的形狀,來預告未來運程的方法。1531年,恩特根尼的約翰(John of Indagine)在斯特拉斯堡出版了一本關乎這個題材的書,其中刊有各種形狀的眼、耳、鼻的逼真版畫,並附有他的注釋。饒有趣味的是,他引用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6:22所說的話:「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他據此聲稱圓大、明亮的眼睛表示忠誠和壯健,深陷細小的眼睛則表示猜忌、惡毒和多疑。可是在1533年有一本同類的書出版,稱為《相法漫談》,書的作者科克爾(Bartolommeo Cocle)卻聲稱人若有圓大的眼睛,就意味到這人性情易變和懶惰。

      40.(甲)手相術是什麼?(乙)有人怎樣試圖利用聖經去支持手相術?

      40 據占卜者聲稱,除了頭部之外,人手比身體其他器官更能反映出從上而來的力量。因此,以察看掌紋去決定人的性格和命運遂成為另一種流行的占卜方法,稱為手相術或掌相術。中世紀的手相家在聖經中搜尋經文去支持他們的論據。他們利用若干經文,例如「他封住各人的手,叫所造的萬人都曉得他的作為」以及「她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等。(約伯記37:7; 箴言3:16)手上隆起的部分或小肉凸則被認為代表各個行星,因而能夠透露一些關於個人及未來的資料。

      41.東方人怎樣以占卜求問未來?

      41 藉著研究面部和手掌的特徵來預告運程的占卜方法在東方非常流行。除了有許多專業星相家和預言家提供服務之外,業餘和自學的人也不少,因為各級程度的書籍和刊物在市上到處有售。人們學習掌相時常僅為了樂趣,但也有許多人鄭重其事。可是,涉獵此道的人通常不會以使用一種術數為足。他們若遭遇嚴重難題或需要作重大決定,便會去佛教、道教、神道教或其他廟宇求神問卜,然後求占星家查考星宿,再請相士看掌看相,回家之後還要求問祖先之靈。他們希望從其中一方找到一個看來適合自己的答案。

      僅是無害的玩意嗎?

      42.想預知未來的自然願望把人帶到什麼境地?

      42 想預知未來是很自然的事。渴望趨吉避凶也是人之常情。由於這緣故,古往今來世人都仰望鬼神的指引。這樣行導致人們涉足於通靈術、魔法、占星術和其他迷信之舉。古人佩帶驅邪符和護身符以自保,求巫醫和薩滿治病。今人仍然佩帶「聖」克里斯托弗勳章或「幸運」符咒,也有降神會、靈應盤、水晶球、天宮圖和塔羅特紙牌(tarot cards)。以倚賴通靈術和迷信而言,人類看來並沒有多大改變。

      43.(甲)許多人對通靈術、魔法和占卜懷有什麼看法?(乙)關於迷信,有些什麼問題需要解答?

      43 當然,許多人意識到這些不過是迷信,是沒有什麼根據的。他們也許聲稱這樣行只是好玩而已。有些人甚至辯稱魔法和占卜其實對人有益,因為它們對人提供心理保障,使人在面臨逆境時不致過於驚惶失措。但這些僅是無害的玩意或心理慰藉而已嗎?本章曾論及多種通靈術和魔法,還有其他許多是我們未曾提及的,這一切事的來源究竟是什麼?

      44.基本上說來,關於這一切信仰的根據,我們可以說些什麼?

      44 在查考通靈術、魔法和占卜的各種資料時,我們留意到這些事與相信死者的魂繼續生存和有善靈、惡靈存在有密切關係。因此,基本上說來,對通靈術、魔法和占卜的信仰是基於多神主義的,而這種多神主義則以人類靈魂不死的道理為根據。這可說是宗教信仰的健全根據嗎?你會認為建於這種基礎之上的崇拜是可以接納的嗎?

      45.關於獻食物給偶像,第一世紀的基督徒面對什麼問題?

      45 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曾經面對同樣的問題。在他們四周的是希臘人和羅馬人,連同後者的許多神祇和迷信儀式。有一個儀式是向偶像獻上食物,然後自己分享祭物。愛戴真神而渴望取悅他的人會參加這樣的儀式嗎?請留意使徒保羅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46.關於上帝,保羅和早期基督徒所信的是什麼?

      46 「論到吃祭偶像之物,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麼,也知道上帝只有一位,再沒有別的上帝。雖有稱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許多的「神」,許多的「主」。然而我們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我們也歸於他。」(哥林多前書8:4-6)在保羅和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看來,純真的宗教不是崇拜許多神,不是多神主義,而是效忠於獨一的「父上帝」。聖經透露他的名字是什麼,說:「使他們知道:惟獨你——名為耶和華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詩篇83:18。

      47.保羅怎樣把『天上地上的許多神和主』的真相揭露出來?

      47 不過我們要留意,使徒保羅雖然說『偶像算不得什麼』,他可沒有說世人以魔法、占卜和獻祭向之崇拜的『許多神』和『許多主』並不存在。那末,他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保羅後來在同一封信中解釋清楚,他寫道:「我乃是說,外邦人[列國]所獻的祭是祭鬼,不是祭上帝。」(哥林多前書10:20)不錯,通過他們那許多的神和主,列國其實正崇拜鬼魔。這些靈體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後來卻反叛真神而投入他們的首領魔鬼撒但的陣營。——彼得後書2:4; 猶大書6; 啟示錄12:7-9。

      48.來自玄祕術的什麼危險今日仍然存在?我們可以怎樣避免這種危險?

      48 世人許多時表示他們可憐所謂的原始民族,因為後者受迷信和恐懼所奴役。他們聲稱原始民族所獻的血腥祭物和野蠻儀式令他們深感厭惡。他們的確有理由感到厭惡。可是,直到今日我們還聽見有巫毒教和撒但教派存在,甚至有以人為祭的慘事發生。雖然這些也許是極端的例子,但卻足以說明今日世人對玄祕術依然深感興趣。起初也許只是『無害的玩意』,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但結果卻往往是悲劇和死亡。聽從聖經的警告是多麼明智:「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8; 以賽亞書8:19,20。

      49.本書在以下幾章會研究一些什麼題材?

      49 我們既已考慮過宗教怎樣開始,古代神話的多樣性以及各種各色的通靈術、魔法和迷信,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世上較為正式的各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道教、儒家、神道教、猶太教、基督教國各教會和伊斯蘭教(回教)。它們是怎樣開始的?它們的主張如何?它們對信徒有什麼影響?諸如此類的問題將會在以下幾章加以討論。

      [第76頁的精選語句]

      有些魔法看來頗有功效

      [第85頁的附欄]

      占星術合乎科學嗎?

      占星術聲稱日、月、星和行星能夠影響地上的事務,認為在人出生的時刻,這些天體所處的方位對這人的一生可起重大作用。可是,科學的發現卻對此提出強有力的挑戰:

      ▪ 天文學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和開普勒等的著作已清楚表明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現在科學家也知道,看來在同一個星座中的星體時常並非實際同屬一群。其中有些星體在太空深處,有些卻相當鄰近。是故,各個星座的黃道帶天宮純粹是想像的。

      ▪ 早期的占星家還未知道有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行星存在,因為這些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之後才被人發現的。既然如此,多個世紀之前所繪的占星圖又怎能說明這些星的「影響」呢?此外,既然現在科學知道,基本上說來所有行星都是無生命的岩石或氣體的聚合,在太空中轉動運行,我們有什麼理由要認為一顆行星的「影響」是「好」的,另一顆卻是「壞」的呢?

      ▪ 遺傳學告訴我們,形成我們性格特徵的基礎不是在出生時刻而是在成孕之際形成的,當時父親的數百萬精子之一與母親的一個卵子結合。可是,占星學決定人在天宮圖上的地位是按照出生時日的。按占星學的推算,九個月左右的差距應該提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徵才對。

      ▪ 據今日地上的觀察者所見,太陽在星座中的運行時間較之2,000年前規劃占星圖表時大約推後了一個月。因此,占星術推算一個在六月底或七月初出生的人的命宮屬巨蟹座(代表高度敏感、喜怒無常、沉默寡言)。可是,事實上,當時的太陽是在雙子座,這人的性格應屬平易近人、風趣善談才對。

      顯然,占星術是沒有任何理智或科學根據的。

      [第71頁的圖片]

      打破鏡子、看見黑貓和某些數目都是迷信的不祥之兆。在中國人和日本人聽來,中文的「四」字和「死」的發音相似

      [第74頁的圖片]

      左圖:墨西哥瓜達盧佩聖母大教堂,天主教徒在那裡祈求奇跡醫病

      右圖:英國的史前巨石柱,據稱古代的德魯伊特人在這裡崇拜太陽

      [第80頁的圖片]

      有些人向薩滿和巫醫討教

      [第81頁的圖片]

      有些人求助於降神術、靈應盤、水晶球、塔羅特紙牌和算命者

      [第82頁的圖片]

      在東方,使用刻在龜背上的字和陰陽卦象來占卜已有悠久歷史

      [第87頁的圖片]

      不少人用天宮圖算命,相信日、月、星和行星在人出生時所處的方位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第90頁的圖片]

      藉著從籤筒裡搖出一枝籤,信徒獲得籤語和解釋

  •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人類尋求真神
    • 第5章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印度教社會的宗教習俗,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是去附近的河流洗澡,附近沒有河流,就在家裡沐浴,人們相信這樣行可以成為聖潔。然後,在未進食之前,先去當地廟宇把鮮花、供品獻給當地的神。有些人還會洗潔神像,用紅色和黃色的粉加以潤飾。

      差不多每家人都以屋隅甚或一個房間作為崇拜家庭所喜愛的神之用。在若干地方,普遍受人崇拜的是象頭神伽涅沙。人們特別向他祈求好運,因為他以掃除障礙知名。在其他地方,克里希納、羅摩、濕婆、難近母或其他神祇可能在受人崇奉方面居於首位。」——塔拉(Tara C.),尼泊爾,加德滿都。

      1.(甲)試描述印度教的若干習俗。(乙)西方對人生的看法與印度教的看法有些什麼不同之處?

      印度教是什麼?按西方那過分簡化的觀念,印度教只是一種崇奉動物、在恆河沐浴以及有嚴格劃分的階級制度的宗教而已。這是真的嗎?抑或印度教包含更深刻的意思?答案是:深刻得多。印度教是對人生一種完全不同的了解,是與西方的價值觀念大相逕庭的。西方人慣於把人生視作歷史上一系列按時間先後發生的事件。印度教徒卻把人生看作自我反覆的輪迴,在這種過程上人類歷史是無關重要的。

      2,3.(甲)為印度教定出界說何以相當困難?(乙)一個印度作家怎樣解釋印度教與多神崇拜?

      2 要界定印度教並非易事,因為它沒有確定的教條,也沒有僧侶組成的教廷或治理機構。可是,它卻有「斯瓦米」(教師)和「古魯」(精神導師)。一本歷史書為印度教所立的概括定義聲稱印度教是「一整套錯綜複雜的信仰,自印度教最古老(和最神聖)的經典——吠陀經——寫成以來即已出現,而且一直延續至今。」另一本書聲稱:「我們也許可以說,印度教是對毗濕奴、濕婆等神或女神薩克蒂,以及他們的化身、變形、配偶、子神所作的崇奉或敬拜。」印度教徒的崇拜對象包括羅摩和克里希納(毗濕奴的化身)、難近母、塞犍陀和伽涅沙(分別作為濕婆的妻子和眾子)。據稱印度教有3億3,000萬個神祇,但同時有人說印度教並不是多神崇拜。這怎麼可能呢?

      3 印度作家帕菲沙拉弗(A. Parthasarathy)解釋說:「印度教徒並不是多神崇拜者。印度教只談及一位神。……印度教千萬神祇中的男神和女神只是代表一位至高主宰在顯形世界中所擁有的眾多權力和功能而已。」

      4.「印度教」一詞含有什麼意思?

      4 印度教徒時常稱他們的信仰為達摩(sanatana dharma),意即永恆的法規和秩序。印度教a其實是個廣泛的名詞,包羅數千年來在複雜的古印度神話之下發展而成的多個宗教和門派(sampradayas)。這些神話極為錯綜複雜,以至《新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說:「印度神話彷彿樹木陰翳的茂密森林,進入其中便會看不見光而迷失方向。」可是,本章將會討論印度教的部分特色和教訓。

      印度教的古代根源

      5.印度教傳播得有多廣遠?

      5 印度教雖然不像其他若干主流宗教那麼傳播廣遠,但它屬下的信徒到1990年卻差不多有7億之眾,約佔世界人口八分之一(13%)。可是,大部分信徒均住在印度。因此合理的問題是,印度教是怎會集中於印度的?原因何在?

      6,7.(甲)據有些歷史家說,印度教是怎樣傳到印度的?(乙)印度教有什麼關於洪水的傳說?(丙)據考古學家馬歇爾說,在雅利安人未抵達印度河谷之前,當地所信奉的是什麼形式的宗教?

      6 有些歷史家聲稱印度教的根源開始於3,500年前的移民潮,皮膚白皙的雅利安民族當時從西北方下到印度河谷,即現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帶。他們從那裡進入恆河平原和印度全境。有些專家認為這批移民的宗教主張基於古代伊朗人和巴比倫人的見解。貫串多種文化的一個共同線索也出現於印度教之中,那便是洪水的傳說。——可參看第120頁的附框。

      7 可是,雅利安人來臨之前,印度河谷的居民所信奉的是什麼形式的宗教呢?考古學家馬歇爾(John Marshall)爵士談及「有些以孕婦為代表的『大母神』。大多數裸體女像都有很高的領飾和頭飾。……然後是『男神』,『一看就認出是歷史悠久的濕婆的原型』,他以腳掌合什盤坐(瑜伽姿勢),露體(令人聯想到崇拜林伽[lingam, 男性生殖器]的儀式),被群獸包圍(描繪濕婆的綽號『萬獸之主』)。男性和女性生殖器的石像觸目皆是,……這指向對林伽(濕婆的男性生殖器像)和約尼(yoni, 濕婆之妻的女陰像)的崇拜。」(《世界宗教——從古代歷史到現今》)時至今日,濕婆依然被尊為生育之神和男性生殖器(林伽)之神。他的坐騎是公牛難底。

      8,9.(甲)一位印度學者對馬歇爾的理論怎樣表示異議?(乙)關於印度教和「基督教」所崇拜的對象,有人提出什麼相反的聲稱?(丙)印度教的聖書以什麼為根據?

      8 擁有斯瓦米頭銜的印度學者辛加那倫達(Sankarananda)對馬歇爾的解釋提出異議。他認為那些受人崇拜而稱為「濕婆林伽」(Sivalinga)的石像其實象徵「天空之火或太陽和太陽之火,日光」。(《印度史前的黎俱吠陀文化》)他的理由是「性崇拜……起初並不是一種宗教。它只是宗教的副產品,是從元始墮落所導致的後果。由於當時的人無法了解崇高的理想,於是便將其降至他們的水平。」他提出相反的論據去抵消西方對印度教的批評,聲稱從基督徒對十字架(男性生殖器的異教象徵)的崇敬看來,「基督徒……才是性崇拜的奉行者。」

      9 隨著時間過去,印度的信仰、神話和傳說均被記錄下來,成為今日印度教的聖書。這些聖書雖然範圍廣泛,卻沒有試圖提供一套統一的印度教教義。

      印度教的聖書

      10.有些什麼聖書是印度教最古老的寫作?

      10 最古老的聖書是吠陀經,這是《黎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四本禱文和讚美詩的合編。它們是在長達數百年的一段時期內撰寫的,大約在公元前900年完成。吠陀經後來有其他聖書補充,包括梵書和奧義書。

      11.(甲)梵書和奧義書之間有什麼分別?(乙)奧義書倡導什麼教理?

      11 梵書規定各種儀式和祭禮,不論屬於私下抑或公眾性質,應當怎樣舉行,並且詳細論述它們所含的深奧意義。這些經典的寫作時間約在公元前300年或以後。奧義書(實際的意思是「接近教師的座位」)亦稱為吠檀多,是在公元前600-300年左右寫成的。它們根據印度教哲學說明一切思想和行動的理由。輪迴(魂的轉世)和業(認為今生的境遇由前生作為所造成)的教義也載於這些聖書中。

      12.羅摩是誰?他的事跡記載在哪裡?

      12 另一套聖書是往世書,書中含有長篇的寓言,包羅了許多關乎男女神祇和英雄的印度教神話。這套範圍廣泛的印度教叢書也包括《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史詩。據帕菲沙拉弗說,前者敘述「主羅摩,……聖書所有人物中最顯赫的一位,」的事跡。《羅摩衍那》是最受印度教徒歡迎的聖書之一,它被鑑定為公元前第四世紀的作品。該書記述英雄羅摩的故事,他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模範兒子、弟兄、丈夫。他被認為是毗濕奴的第七化身,人們許多時以祈求他的名作為問候語。

      13,14.(甲)據一個印度教資料來源說,《薄伽梵歌》是什麼?(乙)天啟和傳承是什麼意思?《摩奴法典》是什麼?

      13 國際黑天覺悟會的創立者,持有「斯瓦米」稱號的宗教領袖跋蒂吠檀多(Bhaktivedanta)聲稱:「《薄伽梵歌》(《摩訶婆羅多》的一部分)含有道德上的最高訓示。《薄伽梵歌》的訓示乃是宗教和道德的最高歷程。……《薄伽梵歌》的最後訓示乃是所有道德和宗教的精髓:要皈依黑天[克里希納]。」——《薄伽梵歌真義》。

      14 有些人把《薄伽梵歌》(天之歌)譽為「印度屬靈智慧之寶」,它是「神格中至高的黑天之主[克里希納]和他的密友兼信徒阿周那」在戰場上所作的一番討論,「他在談話中指示阿周那關於自我實現的學問。」然而,《薄伽梵歌》只是包羅萬象的印度教聖典叢書的一部分而已。有些聖書(如吠陀經、梵書和奧義書)被人稱為「天啟」(原意為「聽」),因而被視為直接受神啟示的聖書。其他的書,例如史詩和往世書,乃是「傳承」(原意為「記憶」)的產品;它們是人的寫作,雖然被認為從啟示發展而來。例證之一是《摩奴法典》;這本書訂立印度教的宗教和社會律法,並為階級制度的根據提出解釋。這些印度教聖書提倡什麼信仰呢?

      訓誨與行為——不害和瓦爾納

      15.(甲)請界定「不害」的意思,並解釋耆那教徒怎樣加以應用。(乙)甘地對「不害」懷有什麼看法?(丙)錫克教徒與印度教徒及耆那教徒有什麼不同之處?

      15 印度教也像其他宗教一樣具有若干影響人的思想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觀念。傑出的例證之一是不害(梵文為ahinsa)或非暴力,有聖雄之譽的甘地(1869-1948)便以提倡非暴力主義知名。(可參看第113頁的附框。)根據這種哲學,印度教徒避免殺害或虐待生物,同時順理成章地崇敬某些動物,例如牛、蛇、猴等。最嚴格謹守殺生之戒和尊重生命的人是耆那教徒(該教創立於公元前第六世紀)。他們赤足行走,甚至戴上面罩,以防無意之間吞吃任何昆蟲。(可參看第104頁的附框和本頁的圖片。)但在另一方面,錫克教徒卻在傳統上以好勇鬥狠知名,他們通常以「辛格」(Singh)為姓,意思便是獅子。——可參看第100-101頁的附框。

      16.(甲)大多數印度教徒對階級制度懷有什麼看法?(乙)關於階級制度,甘地發表過什麼言論?

      16 印度教一個廣為人知的特色是瓦爾納,意即階級制度。這種制度把社會劃分成幾個嚴格的階級。(請參看第113頁的附框。)雖然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揚棄這種制度,我們卻留意到印度教社會仍然被這種制度所分割。正如美國和其他地方仍持續出現種族歧視,同樣,階級制度在印度人心目中已經根深柢固。這是階級意識的一種形式,至今這種意識在英國和其他地方的社會仍以較小的程度出現。(雅各書2:1-9)是故,一個人若在印度的嚴格階級制度中出生,就差不多無法加以擺脫。事實上,一般印度教徒也不求擺脫。他將之視為命中注定的事,是一生無法逃脫的命運,是前生所為(「業」)的結果。但階級制度究竟是怎樣開始的呢?我們不得不再次回顧印度教的神話。

      17,18.據印度教神話說,階級制度是怎樣開始的?

      17 據印度教神話所載,最初的四個主要階級是按照人類原始的父親人物——原人(Purusha)——的身體部分來劃分的。《黎俱吠陀》的讚美詩說:

      「他們分割原人時把他分成多少份?

      他們把他的口、他的雙臂稱為什麼?把他的雙腿、雙足稱為什麼?

      婆羅門[最高階級]是他的口,他的雙臂稱為剎帝利。

      他的兩腿成為吠舍,他的雙足產生了首陀羅。」——《世界經典》。

      18 因此,最高階級的婆羅門僧侶據稱出自原人的口,即他的最高部分。統治階級或武士(剎帝利)來自他的兩臂。稱為吠舍的商人和農夫起源於他的雙腿。最低級的首陀羅,即勞工階級,則來自他身體的最低部分——雙足。

      19.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什麼階級產生?

      19 後來還有更低的階級產生,稱為賤民或不可接觸者,甘地則以較仁慈的口吻稱他們為哈利珍,意即「屬於毗濕奴神的人」。雖然不可接觸者的制度自1948年以來已在印度被列為非法,但不可接觸的賤民依然過著非人生活。

      20.階級制度還有些其他什麼特色?

      20 隨著時間過去,階級的數目也日漸增多,印度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均分屬於各種不同階級。這種把人囿限於某個社會階層的古代階級制度其實帶有種族色彩,「其中包括不同的種族類型,從[膚色較淺的]雅利安人至[膚色較深的]達羅毗荼人之前的種族不等。」瓦爾納(階級)一詞的原意是「顏色」。「為首的三個階級是膚色最淺的雅利安人;第四個階級由皮膚黝黑的非雅利安土著構成。」(《神話傳說叢書——印度篇》,麥肯齊[Donald A. Mackenzie]著)事實上,關於「業」的宗教主張使印度的階級制度變本加厲,把千百萬人困在永久的貧窮和不平之中。

      令人沮喪的生死循環

      21.據《迦盧荼往世書》說,「業」報對人的命運有什麼影響?

      21 影響到印度教徒的倫理觀與行為的另一項基本信仰,亦即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便是「業」的道理。它的原則是,每一項行動都有其積極或消極的結果;它決定人每次輪迴或靈魂轉世會成為什麼。正如《迦盧荼(金翅鳥)往世書》解釋說:

      「人是自己命運的製造者,甚至在胚胎的時候也受到前生所為的影響。不論人把自己關在山寨裡或藏在海底,不論安然在母親懷中或被母親高舉在頭上,他還是擺脫不了自己前生所為的果報。……人若注定在某個年齡或時候遭遇什麼事,就必然會在當時按指定的時刻臨到他身上。」

      《迦盧荼往世書》繼續說:

      「人在前生所得的知識,在前生行善所捨的錢財,以及在前次投生的一切作為,都必在投生的歷程中行在他的魂之前。」

      22.(甲)關於人死後魂的去處,印度教徒與基督教國信徒的觀點有什麼不同?(乙)關於魂,聖經的主張如何?

      22 這種信仰以什麼為關鍵呢?靈魂不死乃是「業」報的主張所不可或缺的,而「業」便是使印度教徒對魂的看法與基督教國的看法不同的要素。印度教徒相信人的魂(jīva或prān)b經過多次轉世,很可能要通過「地獄」(hell)。它必須努力與「至高的實體」,也稱為「梵」(不可把「梵」與印度教的神「梵天」混淆),結合為一。另一方面,基督教國的教義則認為魂若非升上天堂便是下到地獄、煉獄或靈薄獄,視乎信徒的信仰而定。——傳道書9:5,6,10;詩篇146:4。

      23.「業」報對印度教徒的人生觀有什麼影響?(可與加拉太書6:7-10作一比較。)

      23 由於相信「業」報,印度教徒傾向於宿命論。他們相信今生的遭遇和境況乃是前生所積的果報,因此不論好壞都是應得的。印度教徒可以努力積善,使來生好過一點。是故,他比西方人更易接受一生的際遇。印度教徒認為一切都是與前生有關的因果報應。原則便是,人所收的乃是在假定的前生中所種的。當然,不論來生再度為人抑或轉作動物或植物,這一切見解均以人有個不死的靈魂可以繼續轉世的主張為前提。

      24.解脫是什麼?印度教徒相信解脫可以怎樣獲致?

      24 那末,印度教信仰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便是要從不斷轉世的輪迴苦境獲得解脫(moksha)或釋放。因此,這意味到要擺脫肉體化的存在;這樣行不是為了身體而是為了「魂」。一位評釋者聲稱:「既然從一長串的投生得到解脫或釋放乃是每個印度教徒的目標,所以他一生中最大的事其實便是自己的死亡。」解脫可以藉著跟從不同的道或方法而獲致。(可參看第110頁的附框。)這種宗教主張與古代巴比倫的靈魂不死觀念多麼息息相關!

      25.印度教徒對生命的看法怎樣與聖經的觀點迥異?

      25 可是,據聖經所說,這種對肉體生命的蔑視是與耶和華上帝對人類原定的旨意完全相反的。上帝創造第一對人類時要他們在地上過一種快樂、幸福的生活。聖經告訴我們:

      「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記1:27-31)

      聖經預言將有一段和平、公道的時期臨到地上,屆時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適當居所,而且可以永享完美的健康和生命。——以賽亞書65:17-25;彼得後書3:13;啟示錄21:1-4。

      26.現在有什麼問題需要解答?

      26 需要解答的下一個問題是,為了獲致善業,印度教徒必須取悅什麼神?

      印度教的諸神

      27,28.(甲)印度教的三相神是由哪幾個神組成的?(乙)誰是這些神的妻子或配偶?(丙)試舉出印度教一些男女神祇的名字。

      27 印度教雖然聲稱有億萬神祇,但實際上只有某些神是印度教各教派所喜歡崇奉的。其中最顯赫的三位神包括在印度教徒所謂的三相神(意即三位一體或三合一的神)之中。——至於印度教的其他神祇,可參看第116-7頁的附框。

      28 三合一的神由創造者梵天、維持者毗濕奴和破壞者濕婆所構成,每個神至少有一個妻子或配偶。梵天的配偶是辯才天女娑羅室伐底。毗濕奴的妻子是吉祥天女。濕婆的第一個妻子是薩蒂,她後來自殺而死。她是第一個投身祭火的女子,因此是寡婦自焚殉夫陋習的始作俑者。由於跟從她在神話中的榜樣,多個世紀以來,有數以千計的印度教寡婦在丈夫火葬時自殺殉夫,但如今這種行動已屬非法了。濕婆還有另一妻子,她擁有幾個名字和頭銜。在善的化身方面,她是帕爾瓦蒂(雪山神女)、烏瑪、歌里和金色女神。她若化身成杜爾伽(難近母)或伽里(時母),就是個兇惡的女神了。

      29.印度教徒對梵天有什麼看法?(可與使徒行傳17:22-31作一比較。)

      29 梵天雖是印度教神話的中心人物,在印度教徒的崇拜方面卻並不居於重要地位。即使他被稱為創造者,奉獻給他的廟宇並不多。然而,印度教神話把創造物質宇宙之功歸於最高的主宰、源頭或本質——稱為梵,以奧姆或阿姆等神聖音節作為標記。三合一神中的三位成員都是「實存者」的一部分,其他諸神則被視為不同化身的顯現。於是,不論何神被奉為至高者,這位神就被視為包羅萬有。是故,印度教徒雖然公開敬奉無數神祇,但大多數信徒都認為只有一位真神,而這神能夠化成許多形體:男性、女性,甚至動物。因此印度教的學者敏於指出,印度教其實是一神崇拜而非多神崇拜。可是,後來吠陀思想卻捨棄了有一位至高者的觀念,代之以一個非人格化的神聖原則或實體。

      30.毗濕奴有些什麼化身?

      30 毗濕奴是太陽和宇宙的善神,是毗濕奴教信徒的崇拜中心。他有十個化身(化成半神半人),包括羅摩、克里希納(黑天)和佛陀。c另一個化身是毗濕奴納拉耶那,「以睡在盤蜷的蛇舍莎(或阿難達)身上的人形為代表。他浮在宇宙之海上,他的妻子吉祥天女坐在他腳下,梵天大神則從毗濕奴臍中所出的蓮花上升起。」——《世界信仰百科全書》。

      31.濕婆是個怎樣的神?

      31 濕婆通常也被稱為摩希莎(至高之主)和摩訶提婆(大神),是印度教的第二大神;對他所作的崇拜稱為濕婆教。他被描述為「一個偉大的苦行者,道行精深的瑜伽修士,遍體塗灰,頭披亂髮,在喜馬拉雅山上靜坐冥想。」他也以「好色淫蕩」著稱,因此「成為生殖能力的賦予者和創造萬物的至高主宰摩訶提婆。」(《世界信仰百科全書》)對濕婆的崇拜以崇奉林伽或男性生殖器為代表。——可參看第99頁的附圖。

      32.(甲)時母女神以一些什麼形體顯現?(乙)一個英文字詞怎樣從她的崇拜得名?

      32 像其他許多世界宗教一樣,印度教也有它的至高女神;她可以十分動人,也可以非常兇惡。在以較可愛的形體出現時,她以帕爾瓦蒂(雪山神女)或烏瑪為人所知。當以兇神姿態出現時,她便是所謂的難近母或時母,是個喜歡人以血為祭的嗜血女神。時母媽媽(黑色大地之母)被人奉為母神,同時是薩克蒂派(又稱性力派)的主神。她被描繪成赤裸上身,以屍體、蛇和頭骨為裝飾。在以往,稱為黑鏢客(thugi)的信徒以勒死的人作為祭牲獻給時母女神,英文的「謀財害命者」(thug)一詞即來自這個字。

      印度教與恆河

      33.印度教徒為什麼把恆河視為神聖?

      33 我們若談到印度教的諸神,就無法不提及它那最神聖的河流——恆河。印度教的許多神話均直接與恆河——虔誠信徒稱之為恆伽媽媽(Ganga Ma)——有關。(可參看第123頁的地圖。)信徒在禱文中誦念恆河的108個不同名字。恆河為什麼受誠懇的印度教徒這麼崇敬呢?因為這條河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古代神話有密切關係。他們相信恆河從前是天上的銀河。它是怎會成為地上一條河的呢?

      34.據印度教神話所載,恆河來源的解釋之一是什麼?

      34 雖然解釋有若干差異,但大多數印度教徒都這樣說:摩訶耶伽尊者有6萬個兒子,都被毗濕奴化身的迦毗羅之火所殺。除非恆伽女神從天下凡潔淨他們,藉此為他們解除咒詛,不然他們的魂就會被貶落地獄。尊者的曾孫帕吉勒提懇求梵天准許神聖的恆伽下凡。一項記載繼續說:「恆伽答道:『我的水勢過於浩大,可能把大地的根基沖碎。』因此帕吉勒提在苦修千年之後,去見最大的苦行者濕婆神,說服他站在大地高處,在喜馬拉雅山的岩石和冰雪中。濕婆的頭上堆著亂髮,他讓恆伽從天上奔騰而下,進入他的鬈髮之中,鬈髮輕柔地吸收了那震撼大地的沖擊。恆伽於是成為細流,從山嶺流到地上的平原,給乾旱的大地帶來了水,使萬物得以滋生。」——《從海洋至天空》,希拉里(Edmund Hillary)爵士著。

      35.毗濕奴信徒怎樣解釋恆河的存在?

      35 毗濕奴信徒對恆河的開始有個稍為不同的說法。據古籍《毗濕奴往世書》所載,他們的說法是:

      「恆河從這個地方[毗濕奴的聖座]流出,把所有的罪除淨。……她是從毗濕奴左足的大拇指湧出的。」

      或者正如毗濕奴的信徒以梵文所說:「從毗濕奴與蓮花相若的足而生(Visnu-padabja-sambhuta)。」

      36.印度教徒相信恆河具有什麼力量?

      36 印度教徒相信恆河有力量去舒解、淨化、清潔和醫治信徒。《毗濕奴往世書》聲稱:

      「諸聖人在河中沐浴,得以滌除罪惡;他們一心一意效忠於毗濕奴,終於獲得解脫。聖河被人聽到、想望、看見、觸摸、沐浴在其中或歌頌讚美,日復一日地洗滌世人。甚至居住在遠處的人……只要高呼『恆伽,恆伽,』就可以除淨在過去三世所犯的罪。」

      《婆羅門達往世書》聲稱:

      「那些虔誠地在恆河的純淨水流中沐浴一次的人,他們的部族就受到恆伽保護,免除千百次危險。世代累積的罪惡也被消除。只在恆河沐浴一次,就立刻可獲淨化。」

      37,38.為什麼千百萬印度教徒紛紛前往恆河?

      37 印度人蜂擁前往恆河從事禮拜或崇拜。他們獻上鮮花、誦念禱文,僧侶為他們用紅色或黃色的糊狀物在額上點個吉祥記號。他們於是涉水進入河中沐浴。雖然河水已被下水道污物、化學品和屍體嚴重污染,許多人仍喝下河水。可是,恆河如此富於屬靈的吸引力,以至千百萬印度人立志要在一生中至少在『聖河』裡沐浴一次,不論河水污染與否。

      38 其他的人則把已逝親人的屍體在河畔焚化,把骨灰拋入河中。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保證死者的魂得享永福。那些因家貧付不起火葬費的人就把包裹好的屍體直接放入河中,讓其吸引掠食鳥或自行腐爛分解。至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除了我們已考慮過的一切之外,印度教對於死後的生命有什麼主張?

      印度教與魂

      39,40.印度教的一位評釋者怎樣論及魂?

      39 《薄伽梵歌》回答了這個問題,說:

      「正如附體的魂在這個身體上從幼年進至青年,然後老去,魂在身體死去時也同樣轉移到另一個軀體裡。」——第2章13節。

      40 一個印度教徒評論這節經文說:「既然每個活的實體都是個別的魂,每個魂都隨時變換軀體,有時是孩童,有時是青年,有時是老人——雖然同一個魂在體內依舊不變。個別的魂最後以轉世的方式進入另一個軀體。既然人肯定來世會有另一個身體——不論是肉體抑或靈體,阿周那就沒有理由為死亡而哀哭了。」

      41.據聖經所載,關於魂,有什麼重要差別是我們必須留意的?

      41 值得留意的是,評論聲稱「每個活的實體都是個別的魂。」這句話與聖經在創世記2:7(《新世》)的說法是一致的:

      「耶和華上帝著手以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的氣息吹進他的鼻孔裡,人便成為一個活的魂。」

      可是,有一個重要差別我們要弄清楚:上帝將人造成一個具有各種機能和天賦的活魂,抑或人有個魂可以離開身體的機能而獨立生存?人是個魂?抑或他有個魂?以下所引述的話清楚表明印度教的觀念。

      42.關於魂是什麼,印度教和聖經的了解如何不同?

      42 《薄伽梵歌》的第2章第17節聲稱:

      「瀰漫著整個軀體的東西是不能毀滅的。誰也不能毀滅那不滅的魂。」

      該書接著解釋這節經文說:

      「每個軀體都含有個別的魂,魂存在的跡象可以從個別的意識方面領悟得到。」

      是故,雖然聖經聲稱人就是個魂,印度教的教義卻說人有一個魂。兩者的意思截然不同,從而深深影響到兩種觀點所產生的教義。——利未記24:17,18。

      43.(甲)靈魂不死的主張起源如何?(乙)這個主張產生了什麼後果?

      43 歸根究柢來說,靈魂不死的主張出自古代巴比倫那有如一池死水的宗教知識。這種主張順理成章地導致『人死後仍然生存』的見解。在許多宗教裡我們均見到這個主張的各種形式,例如轉世投胎、天堂、地獄、煉獄、靈薄獄等。在印度教徒看來,天堂和地獄是靈魂在下次轉世投胎之前的居間等待地方。印度教的地獄觀念尤其令人感興趣。

      印度教的地獄主張

      44.我們怎麼知道印度教主張有一個令人在其中受苦的地獄存在?

      44 《薄伽梵歌》中有一節說:

      「者那丹納啊,家庭法則一旦蕩然無存,人就必然住在地獄裡了。」——I.44,《哈佛東方叢書》,第38卷,1952年。

      一項注釋說:「生時犯了重罪的人,死後要在地獄遭受種種刑罰。」不過,它與基督教國的地獄永火之說稍有不同,那便是:「這種刑罰……不是永遠的。」那末,印度教的地獄究竟是什麼?

      45.有人怎樣描繪印度教的地獄苦刑?

      45 以下是關於罪人的命運的一段描述,摘自《摩干達耶往世書》:

      「閻摩[死神]的密使迅速用可怖的繩索套住他,把他拖到南方去,他不斷受到鞭打而戰慄。然後他被閻摩的密使拉著,發出可怕的喊聲,經過觸目皆是的俱舍[植物]、荊棘、蟻丘、木栓和石頭的地域,四處發出火焰,布滿陷坑,太陽酷熱如焚。罪人被可怕的密使拉著,被數以百計的胡狼所咬,通往閻摩宮殿的路實在恐怖極了。……

      他的身體被焚時感到灼熱不堪;身體被毆打或割切時感到極大痛苦。

      他的身體就此毀去,他即使進入另一軀體,仍為了自己的惡行而永遠受苦。……

      為了洗淨罪孽,他又被帶到另一個類似的地獄去。通過了所有地獄之後,罪人投生為動物。他會相繼成為蠕蟲、昆蟲、蒼蠅、掠食獸、蝨子、大象、樹木、馬、牛等,度過其他種種罪惡和痛苦的生活,然後轉世為人,但生來就是駝子或樣貌醜陋的人、侏儒或旃陀羅賤民。」

      46,47.關於死者的情況,聖經怎樣說?我們可以獲得什麼結論?

      46 關於死者的情況,試比較一下聖經的說法:

      「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希伯來文希屋爾]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5,6,10。

      47 當然,如果像聖經所說,人並沒有一個魂,他本身就是個魂,人死後自然不會再有知覺地存在。人死後既不會享福,也不會受苦。「身後」一切不合理的糾葛都消失了。d

      印度教的敵手

      48,49.(甲)我們獲知印度教有些什麼主張?(乙)為什麼有些人對印度教的正確性發生疑問?(丙)誰起來對印度教的想法提出挑戰?

      48 由於篇幅所限,以上對印度教所作的檢討相當簡略。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個基於一神信仰的多神教——相信以奧姆或阿姆音節為象徵的至高主宰、源頭或本質,而這位神有許多化身或面目。印度教也主張以寬容待人和鼓勵人善待動物。

      49 另一方面,印度教的若干教義,例如「業」報和不公平的階級制度、偶像崇拜、神話中的矛盾,令有思想的人對這個宗教的正確性不禁提出質疑。公元前560年左右,在印度東北部就興起了這樣的一位質疑者。他便是悉達多·喬答摩(Siddhārtha Gautama, 即釋迦牟尼)。正如我們會在下一章加以解釋,他所創立的新宗教在印度並不流行,但在別處卻十分成功。這個新宗教便是佛教。

      [腳注]

      a 印度教(Hinduism)這個名稱是歐洲人所創的。

      b 梵文中的「魂」(soul)一詞時常譯自「我」(ātma或ātman)一字,但「靈」是個較準確的翻譯。——可參看《印度教詞典——它的神話、民間傳說和發展,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500年》,第31頁;及題名為《戰勝死亡——你做得到嗎?》的冊子(英文),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1986年出版。

      c 第十個和最後的化身是伽爾吉化身,「他被描述為一個騎著高大白馬的俊美青年,佩著流星般的劍,大張撻伐,殺人如麻。」「他的來臨會在地上重建正義,恢復一個清白純潔的時代。」——《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詞典》。——可參閱啟示錄19:11-16。

      d 聖經所主張的死者復活與靈魂不死的道理全無關係。請讀第10章。

      [第100,101頁的附欄或圖片]

      錫克教——提倡變革的宗教

      錫克教以三劍一環為教徽,這個宗教擁有超過1,700萬信徒,大多數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錫克教的金廟位於錫克教聖城阿姆利則一個人工湖的中央。由於錫克教徒裹著藍、白或黑色的頭巾,所以很易認出他們。這是他們宗教規條的一個基本部分,留長頭髮亦然。

      錫克(sikh)一詞的印地文意思是「門徒」。錫克教徒是該教的創立者那納克(Nānak)的門徒。他們謹守遵行十個古魯或祖師(那納克及九個繼承人)的教訓,這些教訓載於錫克教聖書(Guru Granth Sahib)之中。錫克教創始於16世紀初期,當時那納克祖師決心採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專長而設立一個聯合的宗教。

      那納克所傳的道理可以一言蔽之:「既然只有一位神,他就是我們的父;因此我們都是弟兄。」像回教一樣,錫克教相信只有一位神,並禁止人使用偶像。(詩篇115:4-9;馬太福音23:8,9)他們跟從印度教的傳統,相信靈魂不死、轉世投生和業。錫克教的崇拜地方稱為謁師所(gurdwara)。——可參看詩篇103:12,13;使徒行傳24:15。

      那納克所訂的重大誡命之一是:「要常常記住神,反覆誦念他的名。」神被稱為「真實者」,但卻沒有名字。(詩篇83:16-18)另一條誡命是,「要將你所得的與不幸的人分享。」由於這緣故,每個錫克教神廟都設有免費食堂(langar),各種各色的人均可以免費進食。廟中甚至設有免費房間給旅客度宿。——雅各書2:14-17。

      最後一位祖師,哥賓德·辛格(Gobind Singh, 1666-1708),創立了一個稱為卡爾沙(Khalsa)教團的錫克教兄弟會。他們實行所謂5K主義,那便是:卡斯(kesh),不剪髮,象徵靈性長進;卡加(kangha),髮裡藏梳,象徵秩序和管教;卡班(kirpan),佩劍,象徵尊嚴、勇敢和自我犧牲;卡拉(karai),鋼手鐲,象徵與神團結;卡克(kachh),短衫至膝,暗示端莊及象徵道德規限。——可參閱《世界信仰百科全書》,第269頁。

      [圖片]

      印度旁遮普阿姆利則錫克教的金廟

      [圖片]

      藍色頭巾表示頭腦寬廣如天,偏見沒有立足之地

      白色頭巾意味到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過著堪作模範的生活

      黑色頭巾記念英國人在1919年迫害錫克教徒

      其他顏色則視乎各人品味而定

      [圖片]

      在紀念儀式中,錫克教僧侶敘述神聖武器的歷史

      [第104頁的附欄或圖片]

      耆那教——捨己與非暴力主義

      以古印度卐字為表號的耆那教建立於公元前第六世紀,創立者是富有的印度王子若提子·筏馱摩那(Nata-putta Vardhamāna)。他更以筏馱摩那大雄(Vardhamana Mahāvīra, 其實是個頭銜,意思是「偉人」或「大英雄」)之名為人所知。他捨棄榮華,去過捨己和苦行的生活。他赤身出外,尋求知識,「走遍印度中部的村落和平原,尋求關於生、死和轉世循環的解脫之方。」(《人類的宗教》,諾斯著)他相信惟獨藉著極端捨己、嚴格自律和厲行不殺之戒,不虐待任何生物,魂才可以得救。他實行不傷不殺主義達到極端的地步,甚至帶著軟掃帚輕輕掃走路上的任何昆蟲。他尊重生命同時也為了使自己的魂保持純潔和忠貞。

      今日他的信徒為了努力增加善業,也同樣過著捨己和尊重其他所有受造物的生活。我們在此再次看到靈魂不死的信仰對人的生活有多大影響。

      耆那教的信徒今日尚不及400萬,大多數住在印度的孟買和古吉拉特地區。

      [圖片]

      耆那教徒在印度的卡納塔克57呎高的聖哥瑪他維拉神像足下崇拜

      [第106,107頁的附欄或圖片]

      印度教詞語簡介

      不害(ahimsa,梵文ahinsa)——非暴力;不傷不殺任何生物。印度教徒素食和尊重動物便以此為根據

      靈修院(ashram)——廟宇或古魯(精神導師)授徒之處

      我(ātman)——意思是靈;與不死有關。常被誤譯為魂。參看「命」(jīva)條

      化身(avatar)——印度教神祇的顯現或化成肉身

      守貞專奉(bhakti)——效忠於一位神而藉此得救

      炳地(bindi)——已婚婦人畫在額上的紅印

      婆羅門(Brahman)——僧侶,階級制度的最高層;最高的實體也以此為名。可參看第116頁

      法(達摩)(dharma)——萬物的最高律法;決定行為善惡的準則

      加特(ghat)——河畔的梯級或平台

      古魯(guru)——教師或精神導師

      哈利珍(Harijan)——不可接觸階級的成員;意即「上帝的子女」,是甘地所賜的嘉名

      濟帕(japa)——以反覆誦念神名作禮拜;用108粒念珠計算次數

      命(jīva或prān, prāni)——個人的魂或本體

      業(Karma)——人的行為可在來生轉世時產生有利或不利後果的原則

      剎帝利(Kshatriya)——專業人士、統治階級和武士,階級制度的第二層

      師尊(mahant)——聖人或老師

      大聖(mahatma)——印度教聖人,由摩訶(maha, 高或偉大)和我(ātman,「靈」)二詞組成

      曼怛羅(mantra)——神聖套語,據稱具有魔力,用作入教宣號及在禱告和念咒中反覆誦念

      幻(maya)——世界是虛幻的

      解脫(moksha 或 mukti)——從周而復始的輪迴獲得釋放;魂的歷程結束,也稱為涅槃(Nirvana),意即人與至高的個體——梵——合一

      奧姆(OM)、阿姆(AUM)——代表梵的字詞象徵;字的發音被認為具有神祕的顫動;用作神聖的曼怛羅套語。

      大我(paramatman)——宇宙最高之靈或梵

      禮拜(puja)——崇拜

      薩圖(sadhu)——聖人;苦行者或瑜伽信奉者

      輪迴(samsara)——永恆不滅的魂的轉世

      薩克蒂(Shakti)——神的妻子或女性權力,特別是指濕婆的配偶而言

      祖靈祭(sraddha)——祭祖的重要儀式,有助於使死者的魂獲得解脫

      首陀羅(Sudra)——勞工,四個主要階級中最低的一層

      斯瓦米(swami)——教師或高級精神導師

      吉祥記(tilak)——畫在額上的記號,象徵人的一切活動保留在主的記憶之中

      三相神(Trimurti)——由印度教的梵天、毗濕奴、濕婆組成的三合一神

      奧義書(Upanishads)——印度教的早期聖詠。亦稱為吠檀多,是吠陀經的最終部分

      吠舍(Vaisya)——商人和農人階級;階級制度中的第三層

      吠陀經(Vedas)——印度教最早的聖詠

      瑜伽(Yoga)——源自「瑜」(yuj)這個字根,意思是連合或同負一軛;目的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控制呼吸和身體姿勢助人訓練冥思著稱。印度教承認至少有四種主要的瑜伽或道路。可參看第110頁。

      [圖片]

      左起:印度教師尊;薩圖站著冥思;來自尼泊爾的古魯

      [第110頁的附欄]

      獲致解脫的四種方法

      印度教提供至少四種方法去獲致魂的解脫。這些解脫方法稱為瑜伽或道(margas)。

      1.業瑜伽(Karma Yoga)——「業瑜伽(行動之道)是行動的訓練。基本上說來,業道意味到按照人的生活處境來行法(dharma)。人人都要履行若干責任,例如禁戒殺生、禁戒酒肉,但個別的人所要作的特殊道法則視乎那人屬於什麼階級和居於什麼地位而定。」——《亞洲各大宗教》。

      這種瑜伽嚴格地在階級的範圍內施行。為了保持階級的純淨,人不可與不同階級的人通婚或進食;人屬於什麼階級則視乎人在前生所作的業而定。因此人並不把自己屬於某個階級視為不公平,而是將其視作前生的遺產。印度教的哲學並不把所有男女視為完全平等。相反,人憑著階級、性別、甚至膚色而劃分。通常人的膚色越淺,便屬於越高的階級。

      2.智瑜伽(Jnana Yoga)——「智瑜伽或知識之道是知識的訓練。行動之道——業道——為生活的每個場合均制定人所負的責任,但智瑜伽只是提供一種哲學上和心理學上的方法去認識自我和宇宙。是什麼而非做什麼乃是智道的要訣。[楷書自排。]最重要的是,此法使實行者在今生就能獲致解脫。」(《亞洲各大宗教》)它包括內省瑜伽、遺世隱遁以及實行禁慾。這種瑜伽是自律和捨己的表現。

      3.守貞專奉瑜伽(Bhakti Yoga)——「今日印度教傳統中最流行的形式。這便是虔敬之道——守貞專奉之道。與業道不同,……這是一種較容易和較自然的方法,任何階級、性別、年齡的人都可以實行。……[它]容許人的感情和慾望自然流露而不必受瑜伽式的禁慾主義所克制。……[它]只要求人專一敬奉神靈而已。」按照傳統,可以敬奉的神明有3億3000萬之多。據這項傳統所稱,認識了便自然會愛。事實上,守貞專奉意味到「在感情上親近一位自己所選的神。」——《亞洲各大宗教》。

      4.王瑜伽(Raja Yoga)——此法要擺出「特殊姿勢,包括呼吸方法和有韻律地反覆作正確的思想程式」。(《人類的宗教》)它包括八個步驟。

      [第113頁的附欄或圖片]

      聖雄甘地與階級制度

      「非暴力是我的信仰的第一項目,也是我的教條的最後項目。」——聖雄甘地,1922年3月23日。

      聖雄甘地以非暴力領導國人,幫助印度脫離英國獨立(在1947年獲准)而舉世知名,他同時展開運動去改善千百萬印度同胞的際遇。正如印度的雷吉(M.P. Rege)教授解釋:「他提倡不害(非暴力),奉之為基本的道德標準。據他解釋,這便是對每個人的尊嚴和幸福懷有適當的關注。每逢印度教的經典與不害有所抵觸,他便加以拒絕。他力圖廢除『不可接觸』的陋習和分層的階級制度,並且主張婦女在生活各方面均居於平等地位。」

      甘地對不可接觸賤民的際遇有什麼看法呢?1933年5月2日,甘地在致尼赫魯的一封信中寫道:「哈利珍運動太龐大了,僅憑知識分子的努力是不夠的。世上最糟的事莫過於此。但我不能離開宗教,我還是屬於印度教。如果印度教使我失望,我的一生就成為沉重的負擔了。我通過印度教去愛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其他信仰。……可是我無法容忍『不可接觸』的制度。」——《甘地精華》。

      [圖片]

      聖雄甘地(1869-1948),備受敬重的印度教領袖兼非暴力主義導師

      [第116,117頁的附欄或圖片]

      印度教——若干男女神祇

      阿底提(Aditi)——諸神之母;天后;無限無縛

      阿耆尼(Agni)——火神

      梵天(Brahma)——創造之神,宇宙中的創造本原。三相神(三合一神)的成員之一

      梵(Brahman或Brahm)——至高者,宇宙中無所不在的實體,以奧姆(OM)或阿姆(AUM)這個音韻來代表。(參閱以上表號。)同時稱為「我」或靈(Atman)。有些印度教徒把梵視為非人物的神聖本原或最高的實體

      佛陀(Buddha)——喬答摩,即釋迦牟尼,佛教創立者;印度教徒視之為毗濕奴化身

      難近母(Durga)——濕婆之妻薩克蒂,兼以時母身分顯現

      伽涅沙(Ganesa)——象頭神,濕婆之子,障礙之主,好運之神。亦稱為簡納帕蒂(Ganapati)或伽珍南那(Gajanana)

      恆伽(Ganga)——恆河女神,濕婆妻子之一兼恆河化身

      哈奴曼(Hanuman)——猴神,羅摩的忠心信徒

      喜馬拉雅(Himalaya)——雪的住處,雪山神女帕爾瓦蒂之父

      時母(Kali)——濕婆的黑色配偶(薩克蒂)兼嗜血的毀滅女神。神像許多時口中伸出一條巨大的紅舌頭

      克里希納(Krishna)——好玩的毗濕奴第八化身,也是《薄伽梵歌》中的神。他的愛人是擠牛奶女郎

      吉祥天女(Lakshmi)——美神和好運女神;毗濕奴之妻

      摩納娑(Manasa)——女蛇神

      摩奴(Manu)——人類之祖;曾由大魚拯救渡過洪水之災

      密多羅(Mitra)——光之神。羅馬人稱之為密特拉

      難底(Nandi)——公牛,濕婆的坐騎或交通工具

      那吒羅闍(Nataraja)——作跳舞狀的濕婆化身,有火環圍體

      雪山神女(Parvati, 帕爾瓦蒂或Uma, 烏瑪)——濕婆的女神妻子。有時以難近母或時母女神的形態出現

      生主(Prajapati)——宇宙創造者,眾生之主,諸神、鬼魔和眾生之父。後來稱為梵天

      原人(Purusha)——宇宙人。四個主要階級是從他身體造出來的

      羅陀(Radha)——克里希納的配偶

      羅摩(Rama, Ramachandra)——毗濕奴的第七化身。稱為《羅摩衍那》(Ramayana)的史詩敘述羅摩及其妻悉多(Sita)的故事

      娑羅室伐底(Saraswati)——辯才天女兼創造之神梵天的配偶

      娑斯蒂(Shashti)——分娩時保護母嬰的女神

      濕婆(Siva)——生殖、死亡和毀滅之神;三相神的成員之一。以三叉和男性生殖器為象徵

      蘇摩(Soma)——男神和一種藥名;長生不老藥

      毗濕奴(Vishnu)——保全生命之神;三相神中的第三位成員

      [鳴謝]

      (資料來自《圖解神話學百科全書》)

      [圖片]

      左上起,順時針方向:那吒羅闍(起舞的濕婆),娑羅室伐底,克里希納,難近母(時母)

      [第120頁的附欄]

      印度教的洪水傳說

      「他們在早晨預備水給摩奴[人類之祖兼第一位立法者]洗濯。……當他洗濯之際,一條魚[毗濕奴化身為麻蹉(Matsya)]跳入他的手裡。

      小魚口吐人言對他說,『你飼育我,我必定會拯救你!』『你拯救我逃過什麼呢?』『一場洪水將會來臨,沖走一切生物:我會拯救你逃過災劫!』『我怎樣飼育你呢?』」

      魚於是告訴摩奴怎樣照顧牠。「牠接著說,『在某一年洪水將會來臨。你要聽從我(的忠告),預備一艘船;洪水來時你要進入船裡,我就會拯救你脫險。』」

      摩奴聽從魚的命令,洪水泛濫時魚把船拖到「北方的山上。魚說,『我已經救了你。你去把船繫在樹上;不要讓水把你沖走,你要留在山上。水退時你就可以下到平地去。』」——《梵書》;可與創世記6:9-8:22作一比較。

      [第123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奔流1,500哩(2,400公里),直至加爾各答和孟加拉的三角洲

      印度

      加爾各答

      恆河

      [圖片]

      恆伽媽媽在濕婆的頭上經過他的頭髮流下

      虔誠的印度教徒在瓦拉納西(貝拿勒斯)的河畔梯級上以恆河的水沐浴

      [第96頁的圖片]

      伽涅沙——濕婆和雪山神女帕爾瓦蒂的兒子,印度教象頭神兼好運之神

      [第99頁的圖片]

      林伽,印度教徒所崇敬的男性生殖器像。濕婆(生育之神)在一個林伽裡面,有四個頭環繞著另一個林伽

      [第108頁的圖片]

      耆那教女尼佩戴口罩以防昆蟲飛入口內而殺生

      [第115頁的圖片]

      蛇的崇拜,主要在孟加拉流行。女蛇神摩納娑

      [第118頁的圖片]

      毗濕奴與妻子吉祥天女在盤蛇阿難達(Ananta)之上,四頭的梵天則坐在從毗濕奴臍中生出的蓮花之上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人類尋求真神
    • 第6章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1.(甲)佛教怎樣在西方社會嶄露頭角?(乙)西方的這種發展是由什麼促成的?

      佛教在20世紀初期在亞洲以外的地區很少為人所知,但今日已成為一種世界宗教。事實上,西方有不少人大感意外地發現,原來佛教竟在自己的鄰里當中十分流行。這種情況往往是國際難民遷徙所造成的。不少人數眾多的亞洲人社區已在西歐、北美、澳洲及其他地方建立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移民在新地方獲得立足之處,他們也帶來了自己的宗教。同時,西方有越來越多人初次正面接觸佛教。由於以上兩個原因,加上各傳統教會放任無度、靈性低落,有些人遂改信這個「新」宗教。——提摩太後書3:1,5。

      2.今日我們可以在哪裡見到佛教徒?

      2 是故,據《1989不列顛年鑑》所載,佛教聲稱在普世約有3億信徒,在西歐和北美各有20萬,在拉丁美洲有50萬,在蘇聯有30萬。 可是,大多數佛教徒仍然居住在亞洲各國,例如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日本、韓國、中國等。 那末,佛陀究竟是誰?這個宗教是怎樣開始的?佛教的主張和習俗如何?

      記載是否可靠的問題

      3.關於佛陀的生平,有什麼記載可稽?

      3 《世界宗教——從古代歷史到現今》一書說:「關於佛陀的一生,我們所知主要基於經典的證據,其中最廣博和內容最豐富的是用古印度巴利語寫成的經典。」這意味到沒有任何佛陀時代的資料來源告訴我們關於悉達多·喬答摩的一生。他是佛教的創立者,在公元前第六世紀生活在印度北部。當然,這造成了一個難題。但更加重要的問題是,這些「經典」是在何時和如何產生的。

      4.起初,佛陀的真正教訓是怎樣保存下來的?

      4 佛教的傳說聲稱,喬答摩死後不久,有500個僧人結集起來,要決定什麼才是師尊的純正主張。究竟是否曾有這樣的一次結集已成為佛教學者和歷史家激烈爭辯的問題。不過,我們應該留意的重要之點是,甚至佛教經書也承認結集所決定的純正主張並沒有用書面記錄下來,而是由弟子記憶下來的。實際的聖書還須等待相當長的時間才由人書寫下來。

      5.巴利語的佛經在什麼時候寫成?

      5 據斯里蘭卡公元第四和第六世紀的年代誌所載,最早的巴利語「經典」是公元前第一世紀艾卜哈耶王(Vattagamani Abhaya)在位期間記錄下來的。佛陀的生平事跡未見於其他經傳,直至公元第一或甚至第五世紀才有著作提及。這距離他的日子差不多有千年之久。

      6.有人對佛教的「經典」提出什麼批評?(可與提摩太後書3:16,17作一比較。)

      6 因此,《阿賓登流行宗教辭典》評論說:「各『傳記』不但起源甚晚,而且雜有許多傳奇和神話資料。再者,最古老的經典乃是長時期口頭相傳的產品,顯然含有若干修訂,也加插了許多補充資料。」一位學者甚至「辯稱記錄下來的教訓沒有一個字是可以完全肯定出於喬答摩本人的」。這樣的批評有根據嗎?

      佛陀的孕育與出生

      7.據佛經所載,佛陀的母親是怎樣受孕的?

      7 請想想以下引自《本生經》——巴利語經典的一部分——與公元第二世紀記錄佛陀生平的梵文《佛所行贊》的記載。首先讓我們看看記載如何敘述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王后在夢中受孕的經過。

      「四個守護天使來到,把她連床提起,帶到喜馬拉雅山。……然後這四個天使的妻子們前來,把她帶到阿諾達蒂湖,為她沐浴,以除去所有屬人的污垢。……不遠之處便是銀山,其中有一座金色的大宅。天使在宅內鋪好一張聖床,床頭向東,扶她躺在床上。當時,未來的佛陀已變成一頭壯碩的白象。……他爬上銀山,……繞著母親的床遊行三次,右邊向著那床,從她的右側碰她,看來進入了她的腹內。她於是在這個仲夏的節日懷了孕。」

      8.有什麼預言談到佛陀的未來?

      8 王后把這件事奏告她的國王丈夫。國王於是召集了64名顯赫的印度教僧侶,賜衣食給他們,叫他們解釋這夢。他們的回答是:

      「王上不必憂慮!……你將會有一個兒子。他如果繼續在家裡生活,就會成為普世的君主;但如果他厭世出家,就會成為佛陀,驅散罪孽的雲霧和這個世界的愚昧。」

      9.據稱在宣布過佛陀的未來之後,隨即有什麼奇事發生?

      9 此後,據說有32個奇跡接踵發生:

      「大千世界突然震動,顫抖,搖撼。……所有地獄的烈火都熄滅;……許多人的病霍然而愈;……所有樂器不奏自鳴;……浩瀚海洋的水變成甘甜;……整個大千世界頓時變成莊嚴華麗的花環。」

      10.佛經怎樣描述佛陀的誕生?

      10 後來佛陀在一處稱為蘭毗尼的娑羅樹園中降生。當時王后意欲攀住樹叢中一根最高的娑羅樹枝,那樹竟然彎低樹幹讓她攀到。她攀著樹枝站在那裡,就分娩了。

      「他從母腹出來,就像個說法者從講經座下來,或像人從梯子下來一般,伸開雙臂雙足,身上絕沒有沾染母腹內的雜質……。

      [未來的佛陀]一生下來,就在地上站立穩固,向北走了七大步,頭上有白色天篷隨著。他觀察世界的每個方向,以無比莊嚴的口吻宣告: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是我最後一次降生,從此永不再降世了。」

      11.關於聖書所載佛陀的生平事跡,有些學者作出什麼結論?

      11 關於他的童年、他邂逅仰慕他的少女、他的流浪和生平的大小事跡均有同樣詳盡的故事。難怪大多數學者都把這些記載視為傳奇和神話。英國一間博物館的職員甚至聲稱,由於「有太多傳說和奇跡,……佛陀的真實生平事跡已無法追尋了。」

      12,13.(甲)根據傳統的記載,佛陀的生平如何?(乙)關於佛陀的出生年份,哪一年最為人普遍接納?(可與路加福音1:1-4作一比較。)

      12 儘管有這麼多神話傳奇,佛陀一生有一項傳統的記載廣泛流傳。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出版的一本現代書籍,稱為《佛教手冊》,提出以下的簡略記載。

      「時維公元前623年5月月滿之日,在尼泊爾地區有一位釋迦族的王子誕生,名叫悉達多·瞿曇。a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訶摩耶王后。她在孩子生下來幾天之後就逝世了,波闍波提成為他的養母。

      他在16歲時娶了表妹——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為妻。

      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豪華的生活,對宮門以外生涯的滄桑變化一無所知。

      隨著時間過去,真相逐漸對他顯露。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將他的後裔視為障礙,因為他意識到人都免不了要受生、病、死之苦。他由此看出悲傷痛苦是天下眾生的際遇,於是決心要找尋消除人間疾苦的方法。

      他於是捨棄王宮的享樂生活,在一個晚上離家出走。……他削髮,身穿苦行者的素服,以真理尋求者的身分出外流浪。」

      13 顯然,這項傳記的細節與「經典」所載的神奇故事截然不同。除了他的出生年份之外,這項記載普遍為人接納。

      覺悟——怎樣發生

      14.什麼是喬答摩一生的轉捩點?

      14 上文提及「他一生的轉捩點」,所指的是什麼事呢?事情發生於他生平初次看見病人、老人和死人的時候。這項經驗使他對人生意義苦思焦慮——為什麼人生來便要受苦、衰老和死亡?據說他後來遇見一個為了尋求真理而避世的聖人。這件事促使喬答摩捨棄家庭、財富和王子的名號,在隨後的六年向印度教導師和古魯尋求答案,但卻勞而無功。記載告訴我們,他嘗試過冥思、禁食、瑜伽術和極端的苦行,但仍然找不著心靈的和平或覺悟。

      15.喬答摩最後怎樣修成他所謂的覺悟?

      15 最後,他意識到極端的苦行和他以前所過的自我放縱生活一般無用。他於是採納所謂的中道,避免他曾經遵從的極端生活方式。由於認定解決方法要從自覺中找到,他於是坐在菩提樹(即印度無花果樹)下沉思。他抵抗惡魔瑪拉的攻擊和誘惑,繼續堅定沉思四週(一說七週),直至據稱他超越一切知識、了解而達到覺悟的地步。

      16.(甲)喬答摩後來成為什麼?(乙)關於佛陀,人們懷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16 藉著這種過程,以佛教的術語來說,喬答摩就成了佛——開悟者或覺者。他達到了終極的目標——涅槃的境界——亦即獲致完全的和平與覺悟,擺脫一切慾望和苦難。他成為眾所周知的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他也時常自稱為如來(前來[教導]的那一位)。可是,不同的佛教宗派在這個問題上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他完全是個凡人,為自己尋得覺悟的途徑,便將其傳授給弟子。其他的人認為他是一系列來到世間說教或弘法(巴利語「達摩」,意即佛陀的教訓或途徑)的佛陀中最後的一位。還有些人則把他視為菩薩,意即已經證悟,但為了幫助別人覺悟而延遲進入涅槃境界的人。無論如何,覺悟這件事乃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中心教義。

      覺悟——究竟是什麼?

      17.(甲)佛陀第一次說法是在何處?對誰講論?(乙)試將四諦作簡略的解釋。

      17 既已覺悟,並且克服了起初的若干猶豫之後,佛陀於是出去把他新發現的真理——達摩——傳授給別人。他的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說法是在貝拿勒斯市的鹿野苑對五個比丘——門徒或僧侶——講出的。他在講道中指出,人若要得救,就必須避免放縱私慾,但不是要苦行而是要跟從中道。然後,人必須了解和遵行四諦(參看下頁附框),大意如下:

      (1) 一切生存都是痛苦的。

      (2) 痛苦起源於貪慾。

      (3) 沒有慾望,就沒有痛苦。

      (4) 停止慾望的方法是跟從八正道,控制個人的行為、思想和信仰。

      18.關於覺悟的來源,佛陀怎樣說?(可與約伯記28:20,21,28;詩篇111:10作一比較。)

      18 以上解釋中道和四諦的講道闡明了覺悟的精義,因此被認為是佛陀一切教訓的總綱。(與此對照,請參看馬太福音6:25-34;提摩太前書6:17-19;雅各書4:1-3;約翰一書2:15-17。)喬答摩並沒有聲稱受神感示而說法,相反,他聲稱「如來發現」而歸功於自己。據說佛陀臨終時告訴門徒說:「要惟獨向真理尋求正覺;除了自己之外,不求任何人的協助。」因此,據佛陀所稱,覺悟並非來自真神,而是憑個人培養正確思想和良好行為而修成的。

      19.為什麼佛陀的信息在當時大受歡迎?

      19 我們不難了解何以這種主張大受當時印度社會所歡迎。它一方面譴責印度教的婆羅門(僧侶階級)所促成的貪污腐化,在另一方面,它也反對耆那教和其他神祕教派的嚴格苦行主義。它同時取消了各種獻祭和繁文縟節的儀式、無數男女神祇以及奴役人生活各方面的階級制度。簡言之,它應許為每個樂意跟從佛法的人帶來解脫。

      佛教勢力大張

      20.(甲)佛教的「三寶」是什麼?(乙)佛陀的傳教運動廣泛到什麼程度?

      20 五個比丘接受了佛陀的教訓之後,成為第一批僧侶或和尚。佛教的「三寶」就此完成,那便是:佛、法、僧。據稱這三寶乃是助人覺悟之途。準備妥當之後,佛陀喬答摩於是走遍恆河谷各地向人傳道。社會各階層和各種身分的人都來聽他講道而成為他的弟子。到他在80歲的高齡逝世時,他已聲名大噪、備受尊敬。據報他最後吩咐弟子的話是:「萬物皆承無常,精進自求正覺。」

      21.(甲)佛教勢力大張是誰之功?(乙)他的努力導致什麼結果?

      21 公元前第三世紀,在佛陀死後大約200年,佛教最大的擁護者阿育王出現了,當時印度的大部分地方均受他統治。征戰所造成的屠殺和動亂使他深感憂傷,於是皈依佛教,並予以國家的支持。他設立佛教碑碣,舉行結集,勸諭人民按照佛教的訓誨而生活。阿育王也派遣佛教傳教師到印度各地和斯里蘭卡、敘利亞、埃及和希臘等地宣教。主要由於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從印度的一個教派一躍而成為世界宗教。可以理解的是,有些人把阿育王視為佛教的第二位創立者。

      22.佛教怎樣在亞洲各地奠定勢力?

      22 佛教從斯里蘭卡向東伸展,進入緬甸、泰國和印度支那半島的其他地方。在北方,佛教傳播至克什米爾和亞洲中部。早在公元第一世紀,佛教僧侶已越過兇險的山嶺和沙漠,把他們的宗教傳入中國,而中國又進一步成為佛教傳入朝鮮和日本的捷徑。佛教同時被引進到印度北鄰的西藏。它在西藏與當地的宗教混合,成為喇嘛教;這個教派對人民的宗教和政治生活均操有極大的影響。到公元第六或第七世紀,佛教在東南亞和遠東各地已奠定了根基。但在印度又如何呢?

      23.佛教在印度有什麼遭遇?

      23 佛教的影響力雖然廣傳至其他地方,但在印度本土卻逐漸衰微。由於熱中於研究哲學和玄學,僧侶開始與俗家信徒日漸疏遠。此外,失去皇室的支持以及採納印度教的主張和習俗均加速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甚至佛教聖地,例如喬答摩出生地的蘭毗尼以及他「覺悟」之處的菩提伽耶,也淪為廢墟。到第13世紀,佛教在它的發源地印度已差不多消失蹤影了。

      24,25.佛教在二十世紀有什麼進一步的發展?

      24 在二十世紀,佛教的面目經歷另一次改變。由於中國、蒙古、西藏和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變動,佛教受到嚴重的打擊。數以千計的寺院和廟宇被摧毀,數十萬僧尼被驅逐、監禁、甚至殺害。不過,佛教的影響力仍然深種在這些地方人民的思想和習俗之中。

      25 在歐洲和北美,向個人內心尋求「真理」的佛教主張看來引起廣泛的共鳴,而冥想則可以幫助人逃避喧囂的西方生活。令人感興趣的一點是,在《活的佛教》一書的序言中,流亡在外的西藏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寫道:「佛教在今天也許可以盡一份力提醒西方人士留意他們生活上的屬靈層面。」

      佛教的各宗派

      26.佛教怎樣劃分為許多派別?

      26 雖然人們慣於把佛教當作一個宗教來說,但實際上它劃分為好幾個思想派系。每個宗派均有本身的教義、儀式和經典,按照它們對佛陀的本性和主張所作的不同解釋而各異。各大宗派又進一步分成許多團體和教派,其中許多深受當地文化和傳統所影響。

      27,28.你會怎樣描述上座部佛教?(可與腓立比書2:12;約翰福音17:15,16作一比較。)

      27 上座部或小乘佛教宗派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保守的宗派。它強調要獲得智慧和努力自求正覺,方法是出家過僧人的生活,專注於入定冥想及在寺院潛修。

      28 在這些地方常見的一個現象是,一群群光頭赤足,身披袈裟的青年和尚沿門托缽,向俗家信徒求捨每日的糧食。維持和尚的生活乃是信徒的義務。按照習慣,男子在一生中至少要以一段時間去當和尚。當和尚的最終目標是要修成阿羅漢,意即在靈性上達到完美境界,擺脫輪迴投生的苦難。佛陀已開了先河,各人可以隨願跟從。

      29.大乘佛教有什麼特徵?(可與提摩太前書2:3,4;約翰福音3:16作一比較。)

      29 大乘佛教常見於中國、韓國、日本和越南。這個宗派以大乘為名是因為它強調佛陀的教訓,聲稱「真理和正覺之道是為人人而設的,不論這人住在洞穴、寺院抑或家裡。……並非只有遁世修行的人才可以正覺。」大乘的基本觀念是,佛陀如此宅心仁厚、慈悲為懷,他絕不會讓任何人不得正覺。大乘主張人人都有佛性,誰都可以成為佛陀、覺者或菩薩。覺悟並非來自努力修行,而是來自對佛陀的信心以及對眾生的慈悲。此說顯然對頭腦現實的大眾具有較大吸引力。可是,由於態度寬大,它形成了許多團體和教派。

      30.「淨土宗」的佛教信徒追求什麼目標?(可與馬太福音6:7,8;列王紀上18:26,29作一比較。)

      30 有許多大乘教派在中國和日本興起,其中兩個是淨土宗和禪宗。淨土宗的信仰集中於相信阿彌陀佛的拯救力量。這個佛應許他的跟從者會往生淨土或西方極樂世界;這乃是諸神和人類享受極樂的地方。從那裡人可以很容易進至涅槃。藉著反覆誦念「我信阿彌陀佛」,有時每日達數千次之多,信徒就能潔淨自己,以求覺悟或在西方極樂世界裡投生。

      31.禪宗佛教有些什麼特色?(可與腓立比書4:8作一比較。)

      31 禪宗佛教之所以得名是來自參禪入定。中文和日文的禪字譯自梵文「禪那」(dhyāna)一詞,意思是「禪定」或冥想。這個教派認為修行、善工和儀式都沒有多大用處。人只需沉思一些無法估量的佛偈,例如,『一手拍掌發出什麼響聲?』或『我們在沒有東西的地方會找到什麼?』等,便可以豁然覺悟。禪宗佛教的神祕特徵往往表現於精緻的插花藝術、書法、水墨畫、詩歌、園藝之上,因此在西方頗受歡迎。今日,禪定的冥想中心已遍設於許多西方國家之中。

      32.西藏佛教怎樣為人奉行?

      32 最後是西藏佛教(即喇嘛教)。這種佛教有時稱為真言宗(曼特羅乘),因為它的特點是使用曼特羅。曼特羅是悠長的禱文,由一連串有意思或無意思的音節所組成。這派佛教所強調的不是智慧或慈悲,而是強調在崇拜中使用儀式、禱文、法術和通靈術。禱文要每日反覆誦念數千次,以念珠和禱告輪作為協助。這種複雜的儀式只可從喇嘛或寺院住持的口頭訓示去學習,其中最著名的是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喇嘛死後,就要從人間找尋一個據說是喇嘛轉世的孩子,將他立為下屆的精神領袖。可是,喇嘛的名號通常也用來稱所有的僧人。據估計,有一個時期,西藏人口約有五分之一是喇嘛僧。喇嘛也可以作教師、醫生、地主和政治人物。

      33.佛教劃分為許多宗派怎樣與基督教國相似?(可與哥林多前書1:10作一比較。)

      33 佛教的各大宗派進一步分成許多團體或教派。有些專門跟從某個領袖,例如日本的日蓮宗奉高僧日蓮為師尊。他聲稱惟獨大乘的《蓮華經》才含有佛陀的純正教訓。此外,台灣的女尼清海「無上師」也擁有大批信徒。在這方面,佛教與基督教國分為許多宗派和教派的情況並沒有多大分別。事實上,我們時常見到許多人一方面自稱是佛教徒,但卻同時奉行道教、神道教、祖先崇拜或甚至基督教國的儀式。b所有這些佛教宗派都聲稱自己的信仰和行為以佛陀的教訓為根據。

      三藏與其他佛經

      34.我們考慮佛教的主張時必須將什麼牢記在心?

      34 所謂佛陀的教訓起初僅由口頭輾轉相傳,直到佛陀去世之後多個世紀才開始以書面記錄下來。因此,這些教訓充其量只是後世門徒認為是佛陀的所言所行而已。使事情更加複雜的是,當時佛教已經分裂為許多不同的宗派了。因此,不同的佛教經典提出各種彼此迥異的佛教思想。

      35.佛教最早的聖書是什麼?

      35 最早的佛經用巴利語(據稱與佛陀的鄉談有關)寫成,寫作的時間約在公元前第一世紀。上座部宗派以之為正典。它們由31本書構成,分為三集,梵文稱之為《三藏》(Tripitaka),意思是「三個筐篋」或「三個集子」。《律藏》主要記載僧尼所守的清規戒律。《經藏》記載佛陀與大弟子們所傳的教誨及所說的比喻和格言。最後,《論藏》則含有佛教教義的注釋。

      36.大乘佛經有些什麼特色?

      36 另一方面,大乘宗派的著作多數以梵文、中文和西藏文寫成。它們卷帙浩繁,只是中文佛經就有超過5000卷之多。這些經典含有許多主張是較早期著作所無的,例如佛陀的數目有若恆河沙數,據稱諸佛已活了無數億萬年,各自管理本身的佛界等。有一位作家指出,這些經卷「以變化多端、匪夷所思、人物生動、過度重複為特色」。他的話絕非言過其實。

      37.大乘佛經造成了什麼難題?(可與腓立比書2:2,3作一比較。)

      37 不用說,很少人能夠了解這些高度抽象的論調。結果,後來的發展使佛教變成與佛陀的原意大相逕庭。據《律藏》說,佛陀希望自己的教訓不但為知識階級所了解,而且也為各色人等所了解。為了達到這目的,佛陀堅持以普通人的語言而非神聖的印度教死語言去傳授他的主張。因此,雖然小乘佛教徒提出反對,認為這些經書並非正典,大乘佛教徒的答覆是,佛陀喬答摩起初教導一般沒有學問的老百姓,但他對知識分子和聰明人士所啟示的教訓便是後來寫下的大乘經典。

      業與輪迴的循環

      38.(甲)佛教和印度教的主張有什麼異同?(乙)在理論上和實際上,佛教對魂的看法如何?

      38 佛教雖然使人擺脫印度教的枷鎖至若干程度,但它的基本主張依然離不開印度教的業與輪迴的主張。佛陀最初所提倡的佛教與印度教不同之點是,它否認人有個不死的靈魂,聲稱人乃是「肉體與精神力量或精力的結合」。c不過,佛教的教義仍然集中於輪迴的主張之上,認為所有人都反覆經過無數次投生轉世(輪迴),並且要受前生和今生所為(業)的報應。即使它的信息——人可以修成覺悟而免去輪迴之苦——看來頗有吸引力,但有人會問:信息的根據有多健全?有什麼證據表明一切苦難都是前生所為的結果?事實上,有什麼證據證明人有前生?

      39.一本佛教書籍怎樣解釋業的法則?

      39 關於業的法則,有一項解釋說:

      「業本身便是法則。但這並不意味到有個立法者。普通的自然法則,例如重力定律,不需有個立法者。業的法則也不要求有個立法者。它在本身的範圍內運作,無須有任何外在、獨立的管制力量加以干預。」——《佛教手冊》。

      40.(甲)自然法則的存在表示什麼?(乙)聖經對於因果律有什麼評論?

      40 這是健全的推理嗎?自然法則真的不需要有立法者?火箭專家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博士有一次說:「宇宙間的自然法則準確得很,所以我們製造太空船飛往月球並不困難。我們還能計算出飛行時間,而準確程度可達到少於一秒之差的地步。這些法則必定是有人制定出來的。」聖經也談及因果律。它告訴我們,「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拉太書6:7)聖經絕沒有說法則不需要有立法者;相反,它指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由此表示這項法則是由它的創立者耶和華使之發揮作用的。

      41.(甲)我們可以怎樣把業的法則與法庭的規例作一比較?(乙)請將業和聖經的應許作一對照。

      41 此外,聖經告訴我們,「罪的工價乃是死,」又說,「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甚至法庭也承認,沒有人應為任何罪行受到雙重處罰。既然如此,人若已經為罪付出死亡的代價,為什麼要再度投生,重新接受以前的行為的報應呢?此外,人若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前生犯了什麼應受罰的罪,又怎能改過自新?此舉可算是公平嗎?這與慈悲——據稱這是佛陀最傑出的品德——是否一致?與此相反,聖經在聲稱「罪的工價乃是死」之後,繼續說:「惟有上帝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不錯,聖經提出應許,上帝會除去世上的一切腐敗、罪孽和死亡,為人類帶來真正的自由和完美。——羅馬書6:7,23;8:21;以賽亞書25:8。

      42.一位佛教學者怎樣解釋轉世投生一事?

      42 至於轉世投生,佛教學者拉戶勒(Walpola Rahula)博士作了以下的解釋:

      「人只是肉體與精神力量或精力的結合。我們所謂死亡乃是肉體機能完全失去作用。但這一切力量和能量會隨著肉體的機能終止而完全停下來嗎?佛教說『不。』志向、意志、慾望以及對生存、延續和加添的渴求乃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可以推動整個生命、整個存在,甚至推動整個世界。這便是最大的力量,世上最大的能。在佛教看來,這種力量不會隨身體機能終止或死亡而停頓;相反,它會繼續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產生稱為轉世的再度存在。」

      43.(甲)從生物學來說,人的遺傳結構是怎樣決定的?(乙)人有時提出什麼「證據」去支持轉世投生之說?(丙)這樣的轉世「證據」與人的日常經歷一致嗎?

      43 在成孕的剎那,人從父母雙方分別承受到百分之50的遺傳因子。是故,他無法和以前存在過的某人百分之百相似。的確,轉世投生的過程無法以任何已知的科學原則去支持。許多時,相信轉世的人會引證人的經驗作為支持,因為有些人聲稱對於前所未見的面孔、事情和地方覺得似曾相識。這種說法合理嗎?若說一個人能敘述往昔的事,就必然曾在那個時代活過,我們就必須同時說,一個人若能預言未來——許多人都聲稱能這樣行——就必然曾在未來活過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44.請將聖經關於「靈」的主張與佛教轉世投生的道理作一比較。

      44 在佛陀之前400多年,聖經談及生命力。它描述人死時有什麼遭遇,說:「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傳道書12:7)「靈」這個字是從希伯來文盧亞(ruʹach)一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使所有生物(包括人和動物)活過來的生命力。(傳道書3:18-22)不過,重要的差別是,盧亞是不具人格的力量;它沒有自己的意志,也不會保留死者的性格或任何特徵。它並不會在人死時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而是「歸於賜靈的上帝」。換言之,死者未來的生存希望——復活的希望——完全操於上帝手中。——約翰福音5:28,29;使徒行傳17:31。

      涅槃——達到人無法達到的目標?

      45.佛教的涅槃觀念是怎樣的?

      45 這使我們想起佛陀在覺悟和正覺方面的主張。按照佛教的術語,正覺的基本意思便是擺脫業與輪迴的法則而達到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什麼?佛經說涅槃是無法描繪或解釋的,人只可憑經歷去體會。它不是人死後才升上去的天堂,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在現今便達到的境界。涅槃這詞本身的意思據說是「吹熄,寂滅」。因此,有人將涅槃界定為:終止一切慾望;擺脫所有感官的知覺——例如痛苦、恐懼、貪慾、愛或恨等——而存在;進入永久寧謐、安息和不變的情況。大致而言,據說涅槃就是終止個人的存在。

      46,47.(甲)根據佛教的主張,正覺的來源是什麼?(乙)何以佛教對拯救來源的看法與人的日常經驗相反?

      46 佛陀主張覺悟和正覺——涅槃的完美境界——並非來自任何神或外在的力量,而是來自人的內心,來自努力行善及保持正確的思想。這引起了一個問題:完美的東西可以出自不完美的東西嗎?日常的經驗豈不是告訴我們,正如希伯來先知耶利米所說一般,「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嗎?(耶利米書10:23)如果沒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動,甚至在簡單的日常事務上也無法控制,認為任何人都能單靠自己就獲致永遠的拯救(正覺)是合理的想法嗎?——詩篇146:3,4。

      47 正如一個陷入流沙裡的人不能自拔,同樣,全人類都被困在罪與死亡之中,沒有人能夠單憑自己就擺脫這種纏繞。(羅馬書5:12)可是,佛陀卻主張正覺端賴人自己所作的努力。他對弟子的遺訓是,「要靠自己,勿靠外力的幫助;持定真理,像持定明燈一般;惟獨向真理尋求正覺;除了自己之外,不求任何人的協助。」

      覺悟抑或幻滅?

      48.(甲)一本書怎樣描述例如涅槃一類的複雜佛教主張所生的影響?(乙)近年來在若干地區有很多人醉心佛學,這件事造成了什麼結果?

      48 這樣的主張對人有什麼影響?它有感動信徒尋求真正的信仰和敬虔嗎?據《活的佛教》一書報導,在有些佛教國家裡,甚至「僧侶也很少想到自己宗教的崇高理想。一般人認為涅槃境界是無望而不切現實的空想,禪定也很少有人實行。除了偶爾讀讀《三藏》之外,他們致力於在社會上發揮慈善、和諧的影響力。」同樣,《世界百科全書》(日文)評論近年來世人對佛教重新表現興趣一事,說:「研究佛教變得越專門化,離開它原來的目的——普渡世人——就越遠。從這個觀點看來,近年風起雲湧地研究佛學的趨勢並非意味到恢復一種活的信仰。反之,我們不得不指出,一個宗教若變成複雜的玄學研究對象,在真實生活上就失去作為信仰的力量了。」

      49.對許多人來說,佛教已變成了什麼?

      49 佛教的基本觀念乃是,覺悟和正覺來自知識和了解。可是佛教各宗派的複雜教義只產生了上述那「無望而不切現實」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大多數信徒均無法掌握的。對他們來說,信奉佛教只意味到向人行善,遵奉少許儀式和簡單教訓而已。佛教根本沒有解答人生種種令人困惑的問題,例如:我們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我們活在世上?人類和地球的前途如何?

      50.鑑於一些誠懇的佛教徒的經驗,我們想到什麼問題?(可參看歌羅西書2:8。)

      50 有些誠懇的佛教徒已意識到今日佛教的複雜教義和繁文縟節導致了混亂和幻滅之感。在有些國家裡,佛教團體和會社的慈善工作也許為不少人減輕一點苦難。可是,佛教有實現它的應許,普渡眾生,成為覺悟和解脫的來源嗎?

      不靠真神而覺悟?

      51.(甲)關於佛陀的教訓,一件軼事顯示什麼?(乙)佛陀的教訓顯然遺漏了什麼重要之點?(可與歷代志下16:9;詩篇46:1;145:18作一比較。)

      51 佛陀的傳記敘述有一次佛陀和眾弟子在森林裡。他拿起滿手樹葉對眾弟子說:「我傳給你們的好比掌中樹葉之數,未曾傳給你們的則好像林中的樹葉那麼多。」當然,這暗示佛陀只把自己所知的一小部分傳授給人。不過,他卻遺漏了一個重要之點——佛陀喬答摩極少談及真神,也從沒有以真神自居。事實上,據說他曾告訴眾弟子,「如果有真神存在,我無法想像他會關心我的日常事務,」又說,「沒有什麼神能夠或願意幫助人。」

      52.(甲)佛教對真神懷有什麼看法?(乙)佛教忽視了什麼?

      52 在這種意義上,佛教在助人尋求真神方面所擔任的角色是微不足道的。《世界信仰百科全書》指出,「早期的佛教看來沒有考慮到真神的問題,他無疑沒有教人認識真神或叫人相信真神。」佛教強調人人自行謀求得救的方法,從自己的內心或意識中自求覺悟,因此它若非屬於無神論也至少屬於不可知論。(可參看第145頁的附框。)為了試圖助人擺脫印度教的迷信枷鎖和令人困惑的多神崇拜,佛教走向另一極端。它忽視了一個基本觀念,那便是,宇宙有一位至高主宰存在,萬物都憑他的旨意才能生存和運作。——使徒行傳17:24,25。

      53.關於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我們可以說些什麼?(可參看箴言9:10;耶利米書8:9。)

      53 由於這種自我中心和獨立自主的思想,結果佛教演變為許多錯綜複雜的神話、傳統、教義,以及多個世紀以來許多宗派各自提出的解釋。雖然佛教的原意是要為人生的複雜難題帶來簡單的解決方法,結果卻成了大多數人均無法了解的宗教和哲學體系。今日一般佛教徒多數專注於崇拜偶像、遺物、鬼神、精靈和祖先,以及奉行許多與佛陀喬答摩的教訓無關的儀式和習俗。顯然,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是行不通的。

      54.下一章會討論其他什麼東方宗教思想家的主張?

      54 大約在佛陀喬答摩自求覺悟之道的時候,亞洲大陸的另一部分出了兩位哲學家,他們的主張曾經影響到千百萬人。他們便是老子和孔子。這兩位聖賢曾世世代代受中國和其他地方的人所尊榮。他們的主張如何?在人類尋求真神方面,他們操有什麼影響?我們會在下一章討論這些問題。

      [腳注]

      a 悉達多·瞿曇是他的名字的巴利語拼音。梵文的譯法是悉達多·喬答摩。不過,他的出生日期被訂為公元前560年、563年、567年不等。大多數權威人士接納公元前560年這個日期,或至少認為他出生於公元前第六世紀。

      b 日本有許多佛教徒參與大事鋪張的「聖誕」慶祝。

      c 佛教的教義,例如無我,否認人有個不變或永恆的魂。可是,今日大多數佛教徒,尤其是遠東的佛教徒,都相信不死的靈魂會轉世投生。他們奉行祖先崇拜和相信人死後會在地獄受苦,由此表明他們相信靈魂不死的主張。

      [第139頁的附欄]

      佛教的四諦

      佛陀闡釋他稱之為四諦的基本教訓。以下引錄的是《轉法輪經》(義國之基)一書,英文譯本的譯者是賴斯·戴維斯(T. W. Rhys Davids):

      ▪ 「眾比丘歟,此為苦諦。生為苦,老為苦,病為苦,死為苦。怨憎會為苦,愛別離為苦;求之不得,亦為痛苦……

      ▪ 眾比丘歟,此為集諦。然夫,生之所由新,起乎渴心。由是生聲色之慾,求之於此,求之於彼——即求慾、求生、求達……

      ▪ 眾比丘歟,此為滅諦。然夫,滅此渴心,則無慾存焉。須棄背,除卻,擺脫渴心,無慾無求……

      ▪ 眾比丘歟,此為道諦。然夫,道諦,八正道也;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第145頁的附欄]

      佛教與真神

      「佛教認為,達致完全的良善和智慧並不需有一位個體的真神;最高的知識也不需有『啟示』;……救贖的可能性不必來自一位代罪的救贖者;在拯救方面,人人都是自己的救主。」——《佛教的信息》,釋薩布哈德拉(Bhikkhu Subhadra)著,由《佛教是什麼?》一書引述。

      那末,佛教徒是無神論者嗎?倫敦佛舍出版的《佛教是什麼?》一書答道:「如果你認為無神論的意思便是否認有一位是個體的真神存在,我們就可說是無神論者。」該文接著說:「一個開明的頭腦可以很容易明白宇宙受不變法則所引導的主張,正如它能夠接受有一個遙遠的個體存在的觀念;這位個體也許是人永遠看不到的,住在人所不知的地方,在某個時候從虛無創造出一個宇宙,其中充滿仇恨、不平、機會不均、無窮的苦難和紛爭。」

      因此,在理論上,佛教並不提倡對真神或創造者的信仰。不過,今日差不多在每個信奉佛教的國家中都建有佛教的廟宇和佛塔,各種各式的偶像、佛陀遺物和菩薩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向之禱告、祭祀和崇拜的對象。佛陀雖從沒有自稱為神,卻已在每一種意義上成為神。

      [第142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到公元第七世紀,佛教已從印度傳播至東亞各地

      印度

      貝拿勒斯

      菩提伽耶

      公元前第三世紀斯里蘭卡

      公元前第一世紀克什米爾

      亞洲中部

      公元第一世紀中國

      緬甸

      泰國

      柬埔寨

      爪哇

      公元第四世紀朝鮮

      公元第六世紀日本

      公元第七世紀西藏

      [第131頁的圖片]

      普世各地形形色色的佛教廟宇

      承德(中國北部)

      甲府(日本)

      紐約市(美國)

      清邁(泰國)

      [第133頁的圖片]

      石浮雕,來自巴基斯坦犍陀羅的壁畫摩耶之夢,描繪未來的佛陀以有光輪的白象的形態進入摩耶王后右側使她受孕

      [第134頁的圖片]

      佛教僧人與信徒在紐約市一間廟內

      [第141頁的圖片]

      姿勢別饒風格的佛像

      進入涅槃

      施行教導

      冥想

      抵抗誘惑

      [第147頁的圖片]

      日本東京慶祝佛誕的巡行。後面的白象象徵佛陀

      [第150頁的圖片]

      中文《蓮華經》書頁(第10世紀)描述觀音菩薩救人於水火的能力。右邊的地藏菩薩在14世紀大受韓國人歡迎

      [第155頁的圖片]

      來自日本京都的佛經描繪「地獄」的苦刑

      [第157頁的圖片]

      左上順時針方向:今日的佛教徒在泰國曼谷的林伽前膜拜;參拜斯里蘭卡康提的佛牙遺物;在新加坡和紐約的佛像前崇拜

      [第158頁的圖片]

      一個女佛教徒在家中壇前默禱,兒童參與廟宇所舉行的宗教儀式

  • 道家和儒家——尋求天道
    人類尋求真神
    • 第7章

      道家和儒家——尋求天道

      儒、釋、道三家構成了中國和遠東的三大宗教。可是,道家和儒家並沒有像佛教一樣成為世界宗教,它們只在中國和中國文化所及的地方發揮其影響力。道家和儒家目前在中國的信徒雖然沒有官方數字可稽,但在以往2000年間,它們一直支配著將近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宗教生活。

      1.(包括序言。)(甲)道家和儒家在什麼地方流行?廣泛到什麼程度?(乙)為了查考這些主張,我們現在看看歷史的什麼時代?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句著名的話在1956年出自中國共黨領袖毛澤東之口,但本來其實是中國學者用來描述中國在公元前第五至第三世紀的情況的。那個時代稱為戰國時代。當時強大的周朝(公元前1122-256年左右)已趨式微而無法駕馭封建的諸侯,結果國內連年爭戰,百姓苦不堪言。

      2.(甲)什麼促成了「諸子百家」的發展?(乙)「諸子百家」的發展只有什麼仍然存留下來?

      2 戰爭所帶來的動亂和苦難嚴重削弱了傳統治理階層的權威。普通百姓不再甘心順服貴族階級的頤指氣使,也不再願意默默忍受他們的虐政了。結果,久受壓抑的主張和呼聲遂像齊放的「百花」一般紛紛發出。各家爭相向朝廷提出關於法律、社會秩序、行為和倫理的主張,也向平民提出關於農業、音樂和文學的思想以期恢復生活的常態。他們以「諸子百家」為人所知,但大多數都沒有產生長遠的影響。可是,其中的兩家卻出類拔萃,對中國人的生活發揮了2000多年的影響力。這兩家在後來稱為道家和儒家。

      道——究竟是什麼?

      3.(甲)中國人對於「道」懷有什麼觀念?(乙)中國人通常不信有一位創造者,但卻相信萬物是由什麼促成的?(可與希伯來書3:4作一比較。)

      3 若要了解何以道家和儒家的學說會在中國以及日本、韓國和鄰近國家發揮那麼深遠的影響,我們必須了解中國人對於「道」所懷的基本觀念。「道」這字本身的意思是「道路或途徑」,引申起來,也可以解作「方法、原則或道理」。在中國人看來,他們在宇宙中所見的和諧與秩序便是「道」的表現。道乃是存在於宇宙中控制宇宙運行的天意或法則。換言之,他們不信有一位支配宇宙的創造者上帝存在,但卻相信有一個上蒼或天意,或者乾脆認為天本身就是萬物的成因。

      4.中國人怎樣將「道」的觀念應用在人類各種事務之上?(可與箴言3:5,6作一比較。)

      4 由於把「道」的觀念應用在人類事務之上,中國人相信凡事均有自然和正確的執行方法,各人和各事均有適當的地位和適當功能。例如,他們認為統治者如果履行職責,以公平對待人民和執行祭天大典,自然就會國泰民安。同樣,人民若樂於尋求正確的方法或「道」,加以謹守遵行,就會獲致協調、和平及功效。他們若反其道而行或違抗天命,結果就會禍亂頻仍。

      5.(甲)對於「道」,道家採取什麼途徑?(乙)對於「道」,儒家採取什麼途徑?(丙)什麼問題需要獲得解答?

      5 與道合一而不干擾其運行——這種主張乃是中國哲學和宗教思想的基本要素。我們也可以說,道家和儒家其實是同一理念的不同表現。道家所採取的是神祕的途徑,自始就主張清靜、無為、不爭、避世和回歸自然。它的基本主張是,如果人凡事都恝然置之、不去強求、聽其自然,凡事自會順理成章。另一方面,儒家卻採取務實的途徑。它的道理是,各人若盡了自己的本分,履行自己的責任,社會秩序便自然會維持。為了達到這目的,儒家規定了人類和社會的一切關係——君臣、父子、夫婦等——並且提供他們所需的指導。這自然引起了以下的問題:這兩種體制是怎樣產生的?它們是誰創立的?今日人怎樣遵行儒道兩教呢?在幫助人尋求真神方面,它們有所貢獻嗎?

      道家——以哲學開始

      6.(甲)我們對於道家的創始者有何所知?(乙)道家的創始者何以被人稱為老子?

      6 道家在初期傾向於哲學過於宗教。它的創立者老子對世局的混亂動盪深感不滿,於是企圖以避世和返回自然的方法尋求舒解。這人的生平可稽者不多。據稱他生於公元前第六世紀,但甚至此說亦未經證實。他通常被人稱為老子,意思是「老師尊」或「長者」。傳說他母親懷他的日子極久,以致他一生下來就鬚髮皆白。

      7.關於老子,我們從《史記》獲知些什麼事?

      7 關於老子的惟一正式記錄只存於司馬遷的《史記》之中,司馬遷是公元前第二至第一世紀一位備受敬重的史官。據他所寫的史書透露,老子的真實姓名是李耳,曾在中國中部的洛陽為守藏室史。但更重要的是,《史記》記載了老子的生平:

      「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8.(甲)什麼書據稱是老子所作的?(乙)為什麼這本書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8 有些學者對這項記載的正確性表示懷疑。無論如何,的確有一本書傳世,稱為《道德經》;它被公認為道家的主要教科書。這本書以簡潔、隱晦的句子寫成,有些句子只含三、四個字。由於言簡意賅,而且自老子時代以來,其中有不少字詞的意思已大為不同,因此這本書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道德經》一瞥

      9.老子在《道德經》裡怎樣描述「道」?

      9 老子在《道德經》裡解釋「道」——自然的最高法則——的含意,並將之應用在人類活動的每一層面之上。我們在這裡稍作引述,以為管窺。關於「道」,《道德經》作了以下的描述:

      「[太上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第25章。a

      「道生之,德蓄之。

      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第51章。b

      10.(甲)道家的目標是什麼?(乙)道家怎樣將這種觀點應用在人類行為之上?

      10 我們可以從這段謎一般的文字裡推斷出什麼結論呢?在道教信徒看來,道是一種神祕的宇宙力量,物質宇宙乃是它所形成的。道家的目標是要離世求道,與自然合而為一。道家對人類行為的看法也將這種觀念反映出來。《道德經》對理想行為的看法見於以下一段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貽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第9章。c

      11.我們可以怎樣描述道家的理想?

      11 這幾個例證表明,至少在最初的時候,道家在基本上說來是一門哲學。當時封建制度的苛政造成了許多不平、苦難、禍害、徒勞;有鑑於此,道家認為惟獨恢復未有王侯將相轄制百姓之前的古人傳統,天下才會有和平安寧。他們的理想是要過寧謐的鄉村生活,與自然合一。——箴言28:15;29:2。

      道家的第二位哲人

      12.(甲)莊周是誰?(乙)他對老子原本的主張有什麼補充?

      12 老子的哲學由莊周作進一步的發展。莊周又稱莊子,意思是「莊師尊」(公元前369-286年)。他被公認是老子最傑出的繼承人。在他所著的《莊子》一書中,他不但對於道作出詳細的闡述,而且解釋由《易經》首先倡導的陰陽之理。(可參看第83頁。)在他看來,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永恆或絕對的,萬物都在兩個相反方向之間不斷變動。他在「秋水」篇中寫道: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d

      13.(甲)據莊子的解釋,道家的人生觀是什麼?(乙)莊子的什麼夢最為人所知?

      13 由於這種無為哲學,道家認為做任何事去干擾自然的運行都是無謂的。萬物遲早都會歸回相反的方向。否極則泰來,樂極則生悲。(聖經的主張與此相反,請閱傳道書5:18,19。)這種哲學人生觀從莊子的夢可見一斑。這個夢乃是民間流傳最廣的莊子軼事: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e

      14.道家的影響力在什麼方面反映出來?

      14 這種哲學所發揮的影響從後來中國藝術家的詩、畫風格足以見之。(可參看第171頁。)可是,道家的消極哲學維持不了很久。

      從哲學至宗教

      15.(甲)道教徒對自然的醉心導致什麼主張出現?(乙)《道德經》的什麼言論助長這樣的主張?

      15 由於力圖與自然合一,道教徒專心尋求長生久視之道。照他們的臆測,人若在生活上與道或自然的途徑一致,就能參透自然的祕密,從而免於肉身的災害、疾病甚至死亡。雖然老子並沒有對此詳加論述,但《道德經》有些部分卻看來暗示這樣的主張。例如,第16章說:「道乃久。沒身不殆。」f

      16.莊子的著作怎樣助長道教的神祕信仰?

      16 莊子也助長這樣的臆測。例如,在《莊子》的一段對話中,一個神話人物對另一個人說:「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後者答道:「吾聞道矣」。論到另一位道教哲學家,莊子寫道:「夫列子御風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g

      17.道教的早期臆測促成了什麼行動?結果如何?(可與羅馬書6:23;8:6,13作一比較。)

      17 諸如此類的故事激起了道教徒的想像,於是他們開始試行守一、服食、行氣之術,以為這樣做可以長生不死。不久,傳奇就開始流行,據說有些神仙可以駕雲而行,隨意出沒,千秋萬歲一直住在仙山或遙遠的島上,餐風飲露或享用仙果。據中國歷史說,在公元前219年,秦朝的始皇帝派遣船隊載著三千童男童女前往傳說有神仙居住的蓬萊島,希望帶回長生不老之藥。不用說,他們一去不返,但傳說他們在今日的日本諸島定居。

      18.(甲)道教的什麼主張促使人試圖鍊製『不死金丹』?(乙)還有什麼方術也是道教所促成的?

      18 到了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道教的方術達到了新高峰。據說漢武帝雖然尊崇儒家學說,以之作為一國之宗,他本人卻醉心於道教的長生不死主張。他特別熱中於方士所炮製的『不死金丹』。在道教徒看來,生命是陰陽(或雌雄)合一的結果所致。因此,藉著把鉛(深黑,表陰)和水銀(光亮,表陽)融合起來,煉丹術士以為他們模仿自然的過程,就能製成不死金丹。道教徒也發明了與瑜伽相似的修練功夫、呼吸吐納之法、養生服食之道、男女合氣之術,據稱行之可以增強體力,延年益壽。他們隨身帶備的用具包括符籙,據稱佩之可使人隱形和刀槍不入,甚或能安步水上、憑虛御風。他們也有一些通常畫著陰陽表號的牌子,掛在建築物或門上以驅逐邪靈和野獸。

      19.道教怎樣組織起來?

      19 到公元第二世紀,道教已組織起來。一個名叫張陵(或張道陵)的人在中國西部創立了道教的祕密會社,以符水治病兼煉丹。由於每個成員要捐獻五斗米,他的運動於是稱為五斗米道。h張陵自稱得老子親授正法,因而成為第一位「天師」。最後,據說他煉成長生不死,在江西省的龍虎山騎虎升天。以後多個世紀,以張道陵為首的道教「天師」代有傳人,據稱每個都是張天師轉世。

      應付佛教的挑戰

      20.道教怎樣試圖抵消佛教的影響?

      20 到了第七世紀唐朝(公元618-907年)的時候,佛教開始進入中國人的宗教生活。為了應付這種情勢,道教自詡為中國的本土宗教。老子被奉為神明,道家著作則被立為經典。道教也模仿佛教大舉興建廟宇、宮觀,並且設立道士和女冠。此外,道教也採納許多男女神祇、仙人和中國民間的神仙,例如八仙、灶神、城隍、門神等。結果這種宗教變成了集佛教、傳統迷信、通靈術和祖先崇拜之大成。——哥林多前書8:5。

      21.最後,道家淪為什麼?它怎樣經歷轉變?

      21 隨著時間過去,道教逐漸淪為一種崇拜偶像的迷信體制。各人在當地廟宇隨意參拜自己所喜愛的男女神祇,求神保護他們不受邪靈侵擾及為他們帶來好運。道士受雇為喪家作法事;為墳墓、房屋和各行各業選擇風水吉利的位置;驅邪治鬼;齋醮和舉行各式各樣的法事。雖然道家起初僅是一種神祕哲學,後來卻變成不折不扣的宗教,深陷於靈魂不死、地獄永火和神仙等信仰之中——這些見解全是採自古巴比倫那有如一池死水的謬誤信仰的。

      中國的另一位傑出哲人

      22.哪一家的學術思想在中國脫穎而出?我們需要考慮一些什麼問題?

      22 我們已檢討過道教的興衰沿革,但不要忘記它只是中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還有另一家也終於脫穎而出,超越群倫。它便是儒家。儒家何以如此傑出呢?在中國的所有哲人當中,儒家的創立者孔子無疑在中國以外是最廣為人知的一位。他究竟是什麼人?他提倡怎樣的主張?

      23.《史記》提供關於孔子的什麼個人資料?

      23 關於孔子,我們可以再次查考一下司馬遷的《史記》。《史記》對老子的生平雖然只是輕描淡寫,對孔子的一生卻作了詳盡的論述。以下是《史記》對孔子的報導的若干細節: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頭頂凹陷],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i

      24.孔子在早年有什麼經歷?

      24 孔子出生後不久,父親便逝世了,他的母親雖然貧窮,仍設法使他受到適當教育。他自幼即對歷史、詩歌、音樂深感興趣。據儒家《四書》之一的《論語》所載,他從十五歲就專心向學,十七歲便在魯國作小官。

      25.孔子母親的去世對他有什麼影響?(可參看傳道書9:5,6;約翰福音11:33,35。)

      25 孔子的經濟情況看來已有改善,因此他在十九歲時娶妻,翌年誕一子。可是,他在二十多歲喪母,這件事顯然使他頗受打擊。他既嚴守古代的傳統,於是辭官歸家,在母親墓旁居喪二十七個月而成為中國人守孝的典型。

      導師孔子

      26.孔子在母親死後從事什麼職業?

      26 此後,孔子離開家鄉,周遊教學。他所教的題材包括音樂、詩歌、文學、公民教育、倫理學、科學或當時流行的教材。當時他必然聲名大噪,因為據說有一個時期他有弟子三千之多。

      27.關於孔子的教學方法,我們知道些什麼?(可參看馬太福音6:26,28;9:16,17;路加福音12:54-57;約翰福音4:35-38。)

      27 在東方,孔子主要被人尊為偉大的導師。事實上,在山東省曲阜的孔子墓碑上刻著「大成至聖先師」等字樣。西方一位作家描述他的教學方法說:「他徒步『周遊各地,隨行的都是服膺他的人生觀的人』。路途若較遠,他便乘坐牛車。牛車行得很慢,他的門生可以徒步相隨,顯然他的講題時常是從路上所見的事物即興取材的。」令人感興趣的是,後來耶穌也曾使用類似的方法教導人。

      28.據中國作家林語堂說,什麼使孔子成為一位備受尊崇的導師?

      28 使孔子在東方人當中備受尊崇的原因無疑是由於他本人十分博學之故,尤以在歷史和倫理學方面為然。中國學者林語堂寫道:「人們受孔子所吸引,未必因為他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而是因為他是最飽學的人,是當時惟一能以古籍和古代學問教導他們的人。」林語堂指出,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也許是儒家超越其他學術思想的主要原因;他綜述這件事說:「儒家教師有明確具體的資料可教,學生也有明確具體的資料可學;他們可以學到歷史的學問。但其他學派只是徒託空言,發揮自己的意見而已。」

      「知我者其天乎!」

      29.(甲)孔子一生的真正志向是什麼?(乙)他怎樣力圖達成這項志向?結果如何?

      29 儘管孔子是個成功的導師,他卻不願以教學為一生事業。他認為自己或門生若為統治者所用,出仕為官,就能實行自己的倫理、道德主張而挽救時艱。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和一小群親密弟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遇到賢君願在政治和社會秩序方面採納他的主張。結果如何?《史記》說:「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經過十四年的周遊之後,他返回魯國,雖然失望,卻並不灰心沮喪。

      30.有什麼文學作品成為儒家學說的基礎?

      30 孔子終其餘生專注於文學和教導工作。(可參看第177頁的附框。)他無疑對自己的鬱鬱不得志感慨良多,但卻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j最後他在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學說的精髓

      31.孔子認為什麼是確立社會秩序的方法?

      31 雖然孔子是個卓越的學者和教師,但他的影響力絕非僅限於學術界。事實上,孔子的目標不僅在於教導行為規範或道德,也在於恢復社會的和平與秩序,因為當時的社會秩序已被封建諸侯的連年爭戰破壞無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孔子的教訓是:人人——上至人君,下至庶民——都必須習知自己在社會上所應擔任的角色而安分守己。

      32,33.(甲)孔子對於禮的觀念如何?(乙)據孔子說,按禮行事會導致什麼結果?

      32 儒家將這種觀念稱為禮,意即行為的規範、禮貌、事物的秩序;事情的範圍也可以引申到儀式、典禮和崇敬。有一次有人問孔子:「大禮何如?」他提出以下的解釋:

      「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k

      33 因此,禮便是行為的規範,君子按禮去履行他的一切社會關係。孔子說,人人若都這樣行,就能夠「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於是「道」(或天之道)就完成了。但禮應當怎樣表達出來呢?這將我們帶到儒家的另一個中心理念——仁,意即人道或古道熱腸。

      34.孔子對於仁的觀念如何?仁怎樣有助於改良社會的各種弊病?

      34 禮強調外在的行為規範,仁則與人的天性或內在為人有關。儒家的理念是人性本善,孔子的主要傳人孟子特別大力提倡此說。因此,一切社會弊病的解決方法在乎個人修養,而個人修養則始於教育和知識。大學開宗明義地在頭一章就說: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l

      35.(甲)我們可以怎樣概述禮與仁的原則?(乙)這一切怎樣從中國人的人生觀反映出來?

      35 因此,據儒家的說法,守禮會使人在任何環境之下都行為端正,培養仁的美德則會使我們待人慈祥和藹。按理說來,結果會促成社會的和平安寧。以禮和仁為基礎的儒家理想可以概括為: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義婦順;長慈幼敬;

      君賢臣忠,庶民順服。」

      這一切有助於解釋何以大多數中國人,甚至其他的東方人,如此注重家庭聯繫、勤奮、教育和安分守己。不論好壞,經過多個世紀的教誨,這些儒家觀念已深深灌輸到中國人的意識之中。

      儒家成為一國之宗

      36.儒家怎樣獲得一國之宗的地位?

      36 由於儒家的興起,「諸子百家」時代遂告結束。漢朝的皇帝發現儒家的忠君之說正是他們所亟需的鞏固王朝妙法。我們在討論道教時曾提及過的漢武帝把儒家提升至一國之宗的地位。惟有熟讀儒家典籍的人才被立為國家官員。任何人若想踏入仕途,就必須通過基於孔子典籍的科舉考試。儒家的禮教和儀式遂成為朝廷的宗教。

      37.(甲)儒家怎樣成為一種宗教?(乙)何以儒家在實際上不僅是哲學而已?

      37 這項情勢轉變無疑大大提高了孔子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漢朝的皇帝開始了祭祀孔墓的傳統,同時追謚孔子許多榮譽頭銜。後來在公元630年,唐太宗下令在全國各州郡興建孔廟,定期舉行祭祀。實際上孔子已被提升到神的地位,儒家則成為宗教而與道教和佛教不相上下。——可參看第175頁的附框。

      東方智慧的遺產

      38.(甲)自1911年以來,道教和儒家有什麼遭遇?(乙)這些宗教的基本觀念仍操有什麼影響?

      38 自中國的皇朝統治在1911年結束以來,儒家和道教曾飽受批評,甚至受人迫害。道教由於它的書符念咒和迷信行動,被人視為不值一哂。儒家則被指為封建勢力,鼓吹奴性,慫恿人——尤其是婦女——低首下心、逆來順受。可是,儘管大受官方批判,這些宗教的基本觀念已深種在中國人的思想裡,以致許多人依然一仍舊貫。

      39.關於中國的宗教迷信,一項新聞報導怎樣說?

      39 例如,加拿大的《環球郵報》曾刊出以下的大字標題:「中國人的宗教儀式雖在北京罕見,在沿海各地卻仍然盛行。」文章報導,時至1987年,中國受無神主義者統治將近40年之後,喪禮習俗、廟宇法事和許多迷信行為在鄉村依然流行。該項報導說:「大多數鄉村都有風水先生;他們通常是年長和懂得看風水的人,目的是要為祖墳、新宅或傢具擺設選擇最吉利的方位。」

      40.台灣有些什麼宗教習俗?

      40 在其他地方,道教和儒家思想也見於傳統的中國文化當中。在台灣,有個自稱為張道陵後代的人擔任「天師」職位,有權冊立「道士」。廣受歡迎的女神「媽祖」被奉為「天后聖母」,她乃是島民、海員、漁民所崇拜的守護神。至於一般平民,他們大多數專注於祭祀山川星宿之靈,各行業的恩神和健康、幸運、財富之神。a

      41.作為宗教,儒家的現況如何?

      41 儒家又如何?它的宗教角色已被削減到國家文物的地位。在孔子的出生地——中國的曲阜——國家保留孔廟和孔子的故居作為觀光勝地。據《中國重建》雜誌所載,那裡不時舉行「祭孔之禮」的表演。在新加坡、台灣、香港和亞洲東部的其他地方,人民依然慶祝孔子的生辰。

      42.在導人尋求真神方面,道教和儒家怎樣有所欠缺?

      42 我們從儒家和道教可以看出,一種以人的智慧和想法為基礎的體制不論多麼合乎邏輯和用意良好,在尋求真神方面,結果還是失敗。何以故?因為它缺少了一項基本要素,那便是,它沒有考慮到一位具有個體特質的上帝的旨意和條件。儒家以人性作為導人向善的力量,道教則求助於自然界本身。但它們都把信心寄託在錯誤的對象之上,因為這樣行僅是崇拜受造物而非崇拜創造者。——詩篇62:9;146:3,4;耶利米書17:5。

      43.以整體而言,中國人的宗教傳統怎樣妨礙他們尋求真神?

      43 另一方面,崇拜祖先和偶像,敬奉宇宙的天,崇拜自然界各種神靈以及許多與之有關的禮節和儀式——這一切傳統已根深柢固地牢植在中國人的想法中,被接納為不言而喻的真理。許多時,對中國人談論一位具有個體特質的上帝或創造者是十分困難的事,因為這樣的觀念對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羅馬書1:20-25。

      44.(甲)對於自然界的神奇事物,善於推理的頭腦會有什麼反應?(乙)我們受到鼓勵怎樣行?

      44 無可否認,自然界充滿了神奇的事物和智慧,我們人類則具有天賦各種奇妙的機能,也有推理能力和良心。可是,正如討論佛教的一章指出,我們在自然界看到的種種奇觀促使有理智的頭腦推斷必然有一位設計者或創造者存在。(可參看第151-2頁。)若然,我們作出一番努力去尋求創造者豈不是合理之舉嗎?事實上,創造者邀請我們這樣行,說:「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按數目領出,他一一稱其名。」(以賽亞書40:26)藉著這樣行,我們不但可以認識創造者是誰——他就是耶和華上帝——而且也知道他打算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前途。

      45.我們接著會考慮其他什麼東方宗教?

      45 在東方人的宗教生活上,除了佛教、儒家和道教擔任重要角色之外,還有另一個宗教是日本人所獨有的,那便是神道教。它有什麼不同之處?它的來源是什麼?它有帶領人尋求真神嗎?在下一章我們會考慮這些問題。

      [腳注]

      a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它先於天地而存在。……它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老子新譯》(修訂本),任繼愈譯著,1987年版。

      b 「『道』使萬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體質使萬物得到形狀,[具體的]器物使萬物得到完成。因此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貴『德』的。」——資料來源同上。

      c 「要求圓滿,不如不幹。尖利鋒芒,難保久常。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自尋災害。功成身退,是天的『道』。」——《老子新譯》(修訂本),任繼愈譯著,1987年版。

      d 「大道是無始無終的,而萬物則有生有死。……萬物的生長,如同駿馬飛馳,沒有哪一個舉動不是在變化著,沒有哪一個時刻不在移動著。做什麼呢?不做什麼呢?事物它本來就是自行變化的。」——《莊子釋譯》,歐陽景賢、歐陽超譯著,1986年版。

      e 「從前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真是飄飄然的像一隻蝴蝶。自覺很高興的飛舞,就根本不曉得有莊周,忽然夢醒了,實實在在自己就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做蝴蝶呢?還是蝴蝶夢做莊周呢?」——《莊子讀本》,黃錦鋐譯著,1974年版。

      f 林語堂把這句話的意思解釋為:「由於與道一致,他是永恆的,他的一生均不受侵害。」

      g 「那列子乘風而行,輕妙而自得,過了十五天而後回來。他對於求福的事,不去汲汲追求。」——《莊子讀本》,黃錦鋐譯著,1974年版。

      h 一斗等於兩加侖(8.8公升)。

      i 孔夫子的拉丁文譯名是Confucius,意思是「孔師尊」。十六世紀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教士創了這個拉丁名字,當時他們向教皇進言,推薦將孔子冊封為羅馬天主教的「聖人」。

      j 「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罷!」——《論語譯注》,楊伯峻譯著,1989年版。

      k 「在人類生活中,禮是最重要的。沒有禮,便不能正正當當的崇拜天地神明;沒有禮,便不能分別誰是君長誰是臣下以及貴賤長幼的輩份;沒有禮,便亦不能區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以及在婚姻上社會上彼此之間的關係。因此之故,有知識的人把禮看得十分重要。」——《禮記今注今譯》,王夢鷗譯著。

      l 「所知道的到了極頂,然後心所發的意就能誠實了。心所發的意既誠實,然後一身所主的心就隨著端正了。一身所主的心既端正,然後身後就隨著修好了。身既修好,然後家就可以整齊了。家既整齊,然後國就可以治好了。國既治好,然後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自天子一直到平民,一切都要拿修身做根本。」——《四書白話句解》,王天恨譯著,1988年版。

      a 台灣有一個稱為「天道」的道教團體,自稱是由世界五大宗教——道教、儒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混合而成。

      [第175頁的附欄]

      儒家——哲學抑或宗教?

      由於孔子很少談及神,許多人遂把儒家的思想看作哲學而非宗教。不過,孔子所言所行卻顯示他是個有宗教信仰的人。這點從兩方面可以看得出來。首先,他對至高的宇宙屬靈力量——中國人所謂「天」——表示敬畏,以之為一切美德和良善的來源。他認為萬物均受天命所指引。其次,他強調要嚴格遵守與祭天和祭祖有關的禮節和儀式。

      孔子雖然從沒有以宗教的角度去提倡這些主張,但對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來說,這些觀點已變成與宗教無異了。

      [第177頁的附欄或圖片]

      儒家的四書和五經

      四書

      1.《大學》,君子教育的基礎,昔日中國兒童入學的第一本教科書

      2.《中庸》,闡釋如何以溫和穩健的方式發展人類的天性

      3.《論語》,孔子的語錄,被認為是孔子思想的主要來源

      4.《孟子》,孔子傑出的傳人孟子的著作和話語

      五經

      1.《詩經》,305首詩歌,周朝(公元前1000-600年)早期日常生活的寫照

      2.《書經》,內容包含自商朝(公元前1766-1122年)以降十七個世紀的中國歷史

      3.《易經》,占卜之書,根據六條完整或中斷的線所組成的六十四個卦象解釋各事

      4.《禮記》,禮儀或儀式規範的專輯

      5.《春秋》,孔子家鄉魯國的歷史,內容記述公元前721-478年的大事

      [圖片]

      上:五經,左:《大學》(四書之一)的片段,在第180頁引述

      [第163頁的圖片]

      道,『人應該遵行的途徑』

      [第165頁的圖片]

      道教哲學家老子,騎在牛背上

      [第166頁的圖片]

      台灣道教的「天后」媽祖廟

      [第171頁的圖片]

      山巒霧靄、流水涓涓、樹木飄搖、文人休憩——中國山水畫常見的主題——反映出道家與自然合一的理想

      [第173頁的圖片]

      左:古代道教雕刻,壽星與八仙

      右:盛服的道士主持喪禮

      [第179頁的圖片]

      孔子,中國的至聖,被奉為道德與倫理規範的先師

      [第181頁的圖片]

      在韓國漢城一個建於14世紀的儒家學廟裡奏古樂,行大典。這有助於保全儒家的禮儀

      [第182頁的圖片]

      左起:不論是佛教徒、道教徒或儒家信徒,典型的中國人在家中崇奉祖先,參拜財神;節日在廟中獻祭

  • 神道——日本尋求真神的方式
    人類尋求真神
    • 第8章

      神道——日本尋求真神的方式

      「由於我父親是神道祠官,我們奉命每晨要在早餐之前把一杯水和一碗米飯獻上神棚[神道教的家庭神龕]。敬拜一番之後,我們拿下飯來吃了。藉著這樣行,我確信諸神會庇佑我們。

      我們買下一幢房子,就和巫師或靈媒商量,審慎地確定新宅與舊宅的相對位置是否吉利。巫師警告我們,鬼魔可從三道閘門進入,並且勸我們要遵行我父親所規定的潔淨程序。因此我們每月一次用鹽去淨化我們的住宅。」——T.真由美。

      1.(包括序言。)神道教主要在什麼地方受人信奉?對有些信徒來說,崇拜牽涉到什麼事?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據《日本宗教百科全書》所載,「神道教的成立差不多與日本民族文化同時,這種宗教文化從沒有在這個民族社會以外為人奉行。」可是,鑑於如今日本商業、文化的影響廣遠,我們應當有興趣知道究竟什麼宗教因素形成了日本的歷史和日本人的性格。

      2.神道對日本人的生活有多大影響?

      2 神道教雖然聲稱在日本有9,100萬成員,約佔日本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三,但調查透露,其實只有200萬人,相當於成年人口百分之3,真正自稱信奉神道教。不過,神道教研究家菅田正昭說:「神道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已交織到難解難分的程度,以至一般人甚至很少留意到它的存在。在日本人看來,神道已變成好像一種不顯眼的環境固有物過於像是一種宗教,正如他們所呼吸的空氣一般。」甚至那些自稱對宗教不感興趣的人也會購買神道的交通安全靈符,婚禮按照神道的傳統儀式舉行,在每年的神道節日大事鋪張。

      神道是怎樣開始的?

      3,4.日本的宗教起初是怎樣以神道為名的?

      3 「神道」這個名稱肇始於公元第六世紀,為要表明日本當地的宗教有別於從外地傳入的佛教。日本的宗教研究家幸野廣解釋說:「當然,『日本的宗教』……在佛教傳入之前已經存在,但它只是個下意識的宗教,由許多習俗和『守則』所構成。可是,隨著佛教的傳入,人們察覺到事實上這些守則構成了一種日本宗教而與外來的佛教不同。」那末,這個日本宗教是怎樣發展而成的呢?

      4 原本的神道——「日本的宗教」——究竟在什麼日子出現,實在頗難確定。據《講談社日本百科全書》解釋,自從人們在濕地栽種稻米以來,「濕地農業促成了組織完善的穩定社會,於是各種農業儀式逐漸形成,而且在後來的神道中擔任重要角色。」早期的人民想出和崇奉許多自然界的神祇。

      5.(甲)神道對死者懷有什麼看法?(乙)神道對死者的看法怎樣與聖經的看法迥異?

      5 除了這種尊崇之外,對死者的魂的恐懼也促成了許多安撫他們的儀式,後來更發展成為對祖先之靈的崇拜。據神道的信仰,「死者」的魂仍然具有性格,並且在死後立刻受到死亡的玷污。喪家舉行悼念儀式,魂就受到淨化而除去一切惡毒,性格遂變成安詳慈善。後來祖先的靈更擢升到祖先神靈或監護神靈的地位。這樣,我們發現又多一個宗教以靈魂不死的信仰為基礎,而且信徒的態度和行動均受這種信仰所左右。——詩篇146:4;傳道書9:5,6,10。

      6,7.(甲)神道教徒對諸神的觀念如何?(乙)「神體」是什麼?為什麼它在神道教中相當重要?(可與出埃及記20:4,5;利未記26:1;哥林多前書8:5,6作一比較。)

      6 自然界諸神和祖先神靈均被認為是「浮游」於天地間的靈體。在舉行節日儀式時,人們籲請諸神降臨某些特別指定的神聖場所。據稱諸神會暫時住在「神體」裡;「神體」便是受人崇拜的對象,例如樹木、岩石、鏡子和刀劍等。主持儀式的巫師或靈媒召請諸神降臨。

      7 久而久之,為了節日而暫時淨化的諸神「降臨地點」轉變成為較永久的場地。人們在那裡為看來祝福他們的善神建造神社。他們初時並沒有為諸神雕刻偶像,只是崇拜那些據稱有神靈附於其上的「神體」。甚至整個山嶺,例如富士山,也可能被視為「神體」。隨後諸神的數目越來越多,以至日本人創立了「八百萬神」一詞。如今這詞用來表示「無數的神」,因為在神道教神的數目是不斷增加的。

      8.(甲)據神道的神話所稱,天照大神是怎樣形成的?她怎樣被迫發出光來?(乙)天照大神怎樣成為全國之神?歷代天皇與她有什麼關係?

      8 既然神道的儀式集中於神社舉行,每個氏族遂在神社供奉自己的守護神。可是當天皇家族在公元第七世紀統一全國時,他們把天照大神(即太陽女神)擢升為全國之神和神道教的主神。(參看第191頁的附框。)後來有人提出神話,聲稱天皇是太陽女神的直系子孫。為了鞏固這項信仰,有兩本神道經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在公元第八世紀被輯集起來。由於利用神話把皇室提高至神的子孫的地位,這些書有助於確立歷代天皇的至尊地位。

      注重節日和儀式的宗教

      9.(甲)為什麼一位學者將神道稱為「一連串『沒有』的宗教」?(乙)神道重視教義嗎?(可與約翰福音4:22-24作一比較。)

      9 可是,這兩本神道神話的書籍並沒有被人認為是受神感示的經典。令人感興趣的一點是,神道教沒有一個為人所知的創立者或一本聖典。神道教學者佐伯彰一解釋說:「神道是個一連串『沒有』的宗教,它沒有確定的教義,也沒有詳細的神學。它差不多可說是沒有任何戒律需要遵守。……我雖然出身於墨守神道的家庭,但卻記不起曾經受過什麼認真的宗教教育。」(楷書自排。)對神道教徒說來,教義、戒律,有時甚至連崇拜的對象,都不重要。一位神道教研究家說:「甚至在同一神社,其中所供奉的神也不時轉換,有時拜神和向神祈禱的人並不察覺所拜的神已經改變了。」

      10.神道教徒所著重的是什麼?

      10 那末,神道教徒所著重的是什麼呢?一本討論日本文化的書說:「最初神道認為凡是促進小社區的和諧與生計的行為便是『好』的,對之有妨礙的行為則是『壞』的。」與諸神、自然、社會和諧一致的事被視為具有最高的價值。任何事若干擾社會的和諧一致,不論事情本身具有什麼道德價值,就都是壞的。

      11.節日在神道崇拜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上擔任什麼角色?

      11 既然神道沒有正式的教義或主張,它用來促進社會和諧的方法是利用儀式和節日。《日本宗教百科全書》解釋說:「神道教最重視的是,我們慶祝節日與否。」(參看第193頁的附框。)在種植稻米的社會裡,於供奉祖先神靈的節日一起飲宴有助於促進眾人的合作精神。各個主要節日在以往和現今都與種植稻米有關。在春季,村民請求「稻田之神」降臨他們的鄉村,他們祈求豐收。在秋季,他們為收穫感謝諸神。在節日期間,他們抬著「神輿」(可攜帶的神龕)遊行,獻上日本米酒和食物作為祭祀。

      12.神道舉行怎樣的潔淨儀式?為了什麼目的?

      12 可是,為了與諸神合一,神道教徒認為他們必須潔淨和滌除一切道德上的瑕疵和罪惡。這便要借助於儀式了。潔淨個人或物體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御祓,另一個方法是禊。在舉行御祓時,神道祠官揮舞綴著紙條或亞麻布的長青樹(楊桐)樹枝以潔淨物體或個人;但舉行禊時,所用的則是水。這些潔淨儀式在神道教中極為重要,以至日本有一位權威人士聲稱:「我們也許可以放心說,若沒有這些儀式,[以一個宗教而言]神道就不能存在。」

      神道的適應能力

      13,14.神道怎樣適應其他宗教?

      13 儘管自古至今神道經歷不少改變,但節日和儀式卻歷久猶存。什麼改變呢?一位神道教研究家把神道所經歷的改變比作一個可以穿上各種衣服的娃娃。佛教傳入時,神道採納了佛教的主張。人民需要道德標準,它就採納儒家的思想。神道的確極富於適應能力。

      14 混合信仰(意即一個宗教融合別個宗教的道理)在神道教的早期即已發生。儒家和道教在日本以「陰陽之道」為人所知,兩者均滲入神道教之中,但佛教是與神道混和的主要成分。

      15,16.(甲)神道教徒對佛教有什麼反應?(乙)神道與佛教的融合是怎樣發生的?

      15 佛教取道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時,日本人將自己的傳統宗教稱為神道,意即「諸神之道」。可是,隨著新宗教的出現,日本人分為接受和不接受佛教兩派。贊成佛教的一派堅稱,『所有鄰國都採納這種崇拜方式,日本何必與眾不同呢?』反對佛教的一派則認為,『我們若崇拜鄰國的神,就會觸怒自己的諸神了。』經過數十年的爭執之後,贊成佛教的一派取得勝利。到公元第六世紀末葉聖德太子皈依佛教時,這個新宗教已在日本生根了。

      16 佛教傳播到農村社會時碰到在人民生活上已根深柢固的當地神道教神祇。這兩個宗教不得不彼此妥協以求共存。佛教僧侶在山上修行有助於融合這兩個宗教。因為日本人把山嶺視為神道教諸神居住的地方,僧侶在山上苦修使人興起了把佛教與神道教融合起來的念頭。這個意念也導致「神宮寺」或「神社寺」a的建造。隨著佛教主動地形成各種宗教學說,這兩個宗教於是逐漸融合起來。

      17.(甲)「神風」是什麼意思?(乙)認為日本是個神聖國家的信仰與「神風」有什麼關係?

      17 這時,日本是個神聖國家的信仰也開始生根。蒙古人在13世紀攻打日本時更興起了對「神風」的信仰。蒙古人兩次派出大批艦隊進襲九州島,但兩次均受到風暴阻撓。日本人把這些風暴歸功於神道的諸神,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們所信諸神的聲譽。

      18.神道怎樣與其他宗教競爭?

      18 由於日本人對神道諸神的信心大增,諸神遂被視為元始的神祇,佛陀(「覺者」)和菩薩(佛陀助人覺悟的化身;可參看第136-8,145-6頁)則被稱為只是神在當地的暫時化身而已。神道與佛教的衝突結果導致神道各宗派的產生。有些宗派強調佛教,其他的尊崇神道的諸神,還有些人則利用較後期的儒家思想去潤飾他們的教訓。

      帝皇崇拜與國家神道

      19.(甲)復古神道教徒的目的是什麼?(乙)本居宣長的主張導致什麼思想?(丙)上帝邀請我們怎樣行?

      19 經過多年的妥協之後,神道教的神學家一致認為他們的宗教已被中國的宗教思想所玷污。因此他們堅持要恢復古代日本的崇拜方式。當時出現了一個稱為復古神道的新宗派,18世紀的學者本居宣長乃是它的主要神學家之一。為了查考日本文化的起源,本居研究古典著作,尤其專注於稱為《古事記》的神道書籍。他強調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至尊地位,但把自然界各種現象的原因籠統地諉歸諸神。此外,照他的主張,天意是不可預測的,人若企圖加以了解便是不敬了。他認為人只應一味服從天意而不必多問。——以賽亞書1:18。

      20,21.(甲)一位神道教神學家怎樣試圖把「中國」的影響從神道中除去?(乙)平田的哲學導致什麼運動興起?

      20 本居宣長的弟子平田篤胤把本居的主張加以擴大,並且試圖潔淨神道以除去所有的「中國」影響。平田怎樣行呢?他把神道和變節的「基督教」神學融合起來!他將《古事記》所提及的天御中主神比作「基督教」的上帝,並且描述這位宇宙主神有兩個從神,「高皇產靈和神皇產靈,看來代表男、女兩性的原則。」(《日本的宗教》)不錯,他採納了來自羅馬天主教的三位一體教義,雖然此說從未成為神道的主流道理。可是,由於平田把所謂基督教的道理混入神道之中,最後基督教國的那種一神論遂被加插於神道思想中。——以賽亞書40:25,26。

      21 平田的神學後來成為『尊皇』運動的基礎。這項運動導致封建的幕府軍事獨裁者的垮台,在1868年恢復皇室統治。隨著帝國政府的建立,平田的弟子們被任命為神祇官,他們大力提倡把神道立為國教的運動。在當時訂立的新憲法之下,天皇被視為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於是成為國家神道至高的神。——詩篇146:3-5。

      神道的「聖書」

      22,23.(甲)天皇頒發兩封怎樣的御詔?(乙)這些御詔何以被人視為神聖?

      22 神道雖然有本身的古事紀錄、有禮儀和禱文載於《古事記》、《日本書紀》和《延喜式》等著作之中,國家神道卻需要一本聖書。1882年,明治天皇頒發了一封御詔給軍人和海員(稱為軍人敕諭)。既然御詔是來自天皇的,遂被日本人視為聖書;它成為軍人每日沉思的基本教訓。這封詔書強調個人償還債務的責任以及各人有義務要忠於天皇,勝過忠於其他任何人。

      23 1890年10月30日,天皇就教育問題頒發御詔(稱為教育敕語),這個御詔成為神道聖書的進一步補充。國家神道研究家村上重良解釋說,御詔「不但為學校教育定出基本的規條,而且幾乎成為國家神道的聖書。」詔書清楚表明,神話中歷代天皇與人民之間的「歷史性」關係乃是教育的基礎。日本人對這些御詔懷有什麼看法呢?

      24.(甲)試舉例說明人民對天皇御詔的看法。(乙)國家神道怎樣導致帝皇崇拜?

      24 越野朝野回憶說:「那時我還是個小女孩,[學校的]副校長拿著一個木盒子,高舉與眼齊,必恭必敬地把它帶到台上。校長接過盒來,從中取出天皇的教育御詔。當他把詔書讀出來之際,我們都低下頭來,直至聽到『御名御璽』這句話為止。這句話我們聽過很多次,多得可以背誦出來。」在1945年之前,藉著一個基於神話的教育制度,全國均被洗腦要獻身給天皇。國家神道被視為最高的宗教,其他13個提倡不同教義的神道教派則被劃歸為教派神道。

      日本的宗教任務——征服世界

      25.日本人民對天皇懷有什麼看法?

      25 國家神道也設有自己的偶像。上了年紀的日本男子正人回憶說:「我每晨對著太陽拍掌,因為太陽是天照大神的象徵,然後面向東方的天皇宮殿朝拜。」天皇被人民尊奉為神來崇拜。他被視為政治和宗教上的至高領袖,是太陽女神的子孫。一位日本教授聲稱:「天皇是向人顯現的神。他是神的化身。」

      26.由於崇拜天皇,後來有什麼主張產生?

      26 結果,後來產生了一種主張,認為「這個從感官認識到的世界的中心便是日本天皇的帝境。我們必須把這位偉大之靈從這個中心擴展到全世界。……大日本在普世的擴展,以及把整個世界提高至諸神之境,乃是現行的當務之急,也是我們永久不變的目標。」(《現代神道的政治哲學》,霍爾頓[D.C. Holtom]著)這簡直是徹頭徹尾的政教合一!

      27.日本人對天皇的崇拜怎樣受軍國主義者所利用?

      27 諾斯在《人類的宗教》一書中評論說:「日本軍事當局很敏於利用這項觀點。他們以之作為鼓吹戰爭的論據之一,聲稱征服乃是日本的神聖任務。我們從這樣的論調無疑可以看出,把國家主義與宗教價值觀融合起來所導致的必然後果。」這為日本人和別國的人種下多大的悲劇!認為天皇是神的神道教神話,以及把宗教和國家主義混合起來,乃是罪魁禍首!

      28.神道在日本人所發動的戰爭中擔任什麼角色?

      28 一般日本人沒有選擇餘地,只好在國家神道和帝國制度之下崇拜天皇。本居宣長的主張——「只應一味服從天意而不必多問」——已滲透和控制了日本人的思想。1941年,在國家神道的旗幟之下,日本全國動員,狂熱地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以此作為對「活的神人」的獻身。日本人的想法是,『日本是神的國家,在國家遭遇危機時,「神風」就會吹動。』兵士和家人都祈求他們的守護神保佑他們在戰爭中成功。

      29.什麼因素促使許多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失去信心?

      29 這個「神聖」國家在1945年戰敗。在原子彈將廣島和大部分長崎一舉毀滅的雙重打擊之下,神道面臨嚴重的危機。在一夜之間,戰無不勝的神聖統治者裕仁變成只是一個戰敗了的凡人帝皇。日本人的信心頓時崩潰。「神風」保護不了這個國家。《日本宗教百科全書》說:「信心崩潰的原因之一是,整國的人覺得自己被出賣而大感失望。……更糟的是,神道世界對於[戰敗]所引起的疑問並沒有提出任何在宗教上言之有物的適當解釋。因此在宗教上,斷然認為『沒有神佛』的不成熟反應便成了一般的趨勢。」

      導致真正和諧之路

      30.(甲)我們可以從神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學到什麼教訓?(乙)在崇拜方面,為什麼運用理智的力量至為重要?

      30 國家神道這個前車之鑑有力地表明,人人都需要研究一下自己所接受的傳統信仰。神道教徒也許以為支持軍國主義便是與日本鄰人獲致和諧關係的方法。當然,這樣行無助於普世的和諧;隨著家中維持家計的人和青年人死於戰場,這樣行也不能帶來家庭的和諧。在我們獻身給某個對象之前,我們必須確知自己為誰及為了什麼目標獻身。一位基督教導師寫信給一度崇拜帝皇的羅馬人說:「我……懇求你們,要將自己的身體獻上作為活的祭物,是聖潔而蒙上帝接納的,憑著理智的力量作神聖的服務。」正如羅馬的基督徒要運用理智的力量去選擇應該獻身事奉誰,同樣,我們也必須運用理智的力量去決定我們應該崇拜誰。這乃是至為重要的事。——羅馬書12:1,2,《新世》。

      31.(甲)大多數神道信徒以什麼為足?(乙)有什麼問題尚待解答?

      31 對一般神道教徒來說,宗教上的重要因素並不是要特別認識某一位神。日本宗教歷史導師逵日出典說:「對普通人說來,神或佛並沒有什麼分別。不論是神是佛,只要垂聽禱告,使人得享豐收,免除疾病,家人平安,就已經足夠了。」但這樣的想法有領導日本人認識真神而贏得他的祝福嗎?歷史的答案十分清楚。

      32.我們在下一章會討論什麼?

      32 在尋求神方面,神道教徒以神話作為信仰的基礎,結果把一個凡人——他們的天皇——尊奉為神,聲稱他是所謂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後代。可是,在神道開始之前幾千年,真神已在美索不達米亞對閃族的一位忠心人士把自己顯示出來。我們在下一章會討論這件大事及其結果。

      [腳注]

      a 在日本,為神道教徒興建的宗教建築物稱為神社或神宮,為佛教徒而建的則稱為寺。

      [第191頁的附欄]

      神道神話中的太陽女神

      神道神話聲稱,在遠古時候,伊奘諾尊「洗他的左眼,於是生下了太陽女神天照大神。」後來,海水平原之神素戔鳴使天照大起恐慌,以致「躲入天上一個石洞裡,用大石堵住入口。世界遂投入黑暗之中。」於是諸神設計要誘使天照出洞。他們蒐集許多雄雞在早晨啼叫,並且造了一面大鏡。他們在長青樹(楊桐)上掛著珠寶和布幡。然後女神天鈿女一面跳舞,一面用雙足敲響木桶。她舞得興起,把衣服脫光,諸神放聲大笑。這一切活動引起了天照的好奇心,她向外一望,在鏡中看見自己的形像。鏡中的反映吸引她步出洞外,力量之神就立即抓住她的手,把她帶到露天地方。「世界於是重見太陽女神的光芒而大放光明。」——《新拉魯斯神話百科全書》。——可與創世記1:3-5,14-19;詩篇74:16,17;104:19-23作一比較。

      [第193頁的附欄]

      神道——節日的宗教

      日本每年有許多宗教節日(祭)。以下是其中幾個主要節日:

      ▪ 正月,即新年節日,1月1-3日。

      ▪ 節分,在戶內戶外拋豆,邊拋邊喊,「魔鬼出外,好運入來」;2月3日。

      ▪ 雛祭,即女孩的娃娃節,3月3日舉行。在台上陳列娃娃,展出古代天皇家族。

      ▪ 子供日(男孩節),5月5日;人們把鯉幟(鯉形旗幟,象徵力量)掛在杆上迎風招展。

      ▪ 月見,欣賞中秋的滿月,同時獻上小圓米餅和初熟的收成。

      ▪ 神嘗祭,即由天皇獻上初熟新米。10月舉行。

      ▪ 新嘗祭,由天皇家族在11月舉行,天皇品嘗新米,以國家神道大祭司身分主持儀式。

      ▪ 七五三祭,神道家庭在11月15日舉行。七、五、三被認為是重要的過渡年歲;兒童穿著彩色和服朝拜家庭神社。

      ▪ 許多佛教節日也受人慶祝,包括4月8日的佛陀誕辰和7月15日的「盆」節,結束時把燈籠浮在海上或河上「以引渡祖先之靈返回陰府」。

      [第188頁的圖片]

      神道教的虔誠信徒求神賜福

      [第189頁的圖片]

      神道,『諸神之道』

      [第190頁的圖片]

      有時整個山嶺,例如富士山,均被認為是「神體」而成為崇拜對象

      [第195頁的圖片]

      神道教徒抬著「神輿」(可攜帶的神龕)。上圖:在京都的葵祭中戴著蜀葵葉

      [第196頁的圖片]

      揮舞綴著紙條或亞麻布的長青樹樹枝被認為可以潔淨人或物體而確保平安

      [第197頁的圖片]

      日本人向神道的神龕禱告,也在佛壇前禱告(左圖),卻絕不感到自相矛盾

      [第198頁的圖片]

      日皇裕仁(在台上)受人崇拜,被視為太陽女神的子孫

      [第203頁的圖片]

      一個少婦把帶來的禱告木板掛在神龕上

  • 猶太教——通過聖經與傳統尋求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 第9章

      猶太教——通過聖經與傳統尋求真神

      1,2.(甲)有些什麼著名的猶太人曾經影響到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乙)也許有人會提出什麼問題?

      摩西、耶穌、馬勒、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他們大家有什麼共通之點?他們全都是猶太人,而且各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到人類的歷史與文化。顯然,數千年來猶太人都值得我們留意。聖經本身就足以證明這件事。

      2 與別的古代宗教和文化不同,猶太教是根源於歷史而非基於神話的。不過,也許有人會問:猶太人只是個少數民族,在普世50億以上的人口中只佔1800萬而已,我們為什麼要對他們的宗教——猶太教——感興趣呢?

      何以猶太教令我們感興趣

      3,4.(甲)希伯來文聖經含有些什麼資料?(乙)我們有什麼理由要考慮猶太的宗教及其根源?

      3 理由之一是,猶太宗教的根源可以在歷史上追溯到4000年前,而且其他各大宗教都或多或少從它的聖典受惠。(可參看第220頁的附框。)第一世紀的猶太人耶穌(希伯來文讀成耶書亞)所創立的基督教是根源於希伯來文聖經的。正如古蘭經的內容顯示,伊斯蘭教也從這部聖典受惠不少。(古蘭經2:49-57;32:23,24)因此,我們查考猶太的宗教,同時也可以一併查考其他數以百計的宗教和教派的根源。

      4 第二個重要理由是,在人類尋求真神方面,猶太人的宗教提供一項關係重大的連繫。據希伯來文聖經所載,猶太人的祖宗亞伯蘭在差不多4000年前已崇拜真神。a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問:猶太人和他們的信仰是怎樣發展的呢?——創世記17:18。

      猶太人的起源如何?

      5,6.簡言之,猶太人和他們的名字的歷史起源如何?

      5 概括來說,猶太人是閃族的一個古老分支,所說的語言是希伯來語。(創世記10:1,21-32;歷代志上1:17-28,34;2:1,2)將近4000年前,猶太人的祖宗亞伯蘭從蘇美爾的迦勒底人繁華都市吾珥遷居迦南地。上帝曾論及這塊土地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創世記11:31-12:7)聖經在創世記14:13將他稱為「希伯來人亞伯蘭」,但後來他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創世記17:4-6)猶太人的世系開始於亞伯拉罕和他的兒子以撒及孫兒雅各,雅各後來更名為以色列。(創世記32:27-29)以色列有12個兒子,分別成為以色列族12支派的創立人。其中之一是猶大,『猶太人』一詞便源於猶大這個名字。——列王紀下16:6。

      6 後來,『猶太人』一詞被用來稱呼所有以色列人而不是僅指猶大的子孫。(以斯帖記3:6;9:20)由於猶太人的家譜在公元70年羅馬人把耶路撒冷夷為平地時全部被毀,今日的猶太人誰也無法確定自己是出自哪個支派。可是,數千年來,古代的猶太宗教經歷到若干發展和改變。今日猶太教受到以色列共和國的猶太人和散布世界各地的海外猶太人所信奉。這個宗教以什麼為根據呢?

      摩西、律法和一個國家

      7.上帝對亞伯拉罕起了什麼誓?原因何在?

      7 公元前1943年,b上帝揀選了亞伯蘭作為他的特別僕人,後來上帝更對亞伯蘭起了一個嚴肅的誓,因為他忠貞不二地甘願把自己的兒子以撒獻作祭物,雖然這項獻祭行動並沒有完全執行。(創世記12:1-3;22:1-14)上帝在誓言中說:「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賜大福給你;……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種子」,《新世》)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後來上帝也對亞伯拉罕的兒子和孫子重申這個誓言,一直延續至猶大和大衛的家系。認為有一位身為個體的上帝直接與人類交往——這種嚴格的一神觀念在上古世界是獨一無二的。這種一神信仰構成了猶太宗教的基礎。——創世記22:15-18;26:3-5;28:13-15;詩篇89:3,4,28,29,35,36。

      8.摩西是誰?他在以色列擔任什麼角色?

      8 為了實現對亞伯拉罕所作的應許,上帝與亞伯拉罕的子孫訂立一個特別的約,藉此為一個國家的產生奠下基礎。這約是通過偉大的希伯來領袖摩西——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間的居間者——而設立的。摩西究竟是誰?為什麼他對猶太人如此重要?聖經的出埃及記告訴我們,摩西(在公元前1593年)出生於埃及,父母是以色列人,當時他們與其他以色列人一同為奴。摩西是「主所特選」的使者,為要帶領上帝的子民進入應許之地迦南以得享自由。(申命記6:23;34:10,英文《塔納克聖經新譯本》)摩西不但是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之約的居間者,而且還擔任他們的預言者、法官、領袖和歷史家的角色。——出埃及記2:1-3:22。

      9,10.(甲)上帝通過摩西授予人的律法是什麼?(乙)十誡牽涉到生活的什麼方面?(丙)律法的約為以色列人帶來什麼義務?

      9 以色列所接受的律法由十誡和600多條律法所構成,它們可說是日常行為準則和指南的大全。(參看第211頁的附框。)這些律法牽涉到俗事和聖事——身體和道德方面的規條以及對上帝的崇拜。

      10 律法的約可說是一套宗教憲法,把族長們的信仰的形式和內容規劃出來。結果,亞伯拉罕的後代成為一個獻身事奉耶和華的國家。這樣,猶太的宗教遂開始具有明確的形式,猶太人則成為一個為了崇拜和事奉上帝而組織起來的國家。在出埃及記19:5,6,上帝應許他們說:「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因此,以色列人會為了達成上帝的旨意而成為上帝的『選民』。可是,這約的應許是否會實現端視乎他們是否「聽從我的話」。這個獻了身的國家如今對上帝負有義務。由於這緣故,後來(在公元前第八世紀)上帝可以對猶太人說:「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以賽亞書43:10,12。

      設有祭司、預言者和君王的國家

      11.祭司制度和王權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11 以色列人仍在曠野向應許之地進發之際,上帝把摩西的長兄亞倫的家系立為祭司團。一個可搬運的巨大帳幕(會幕)成了以色列人崇拜和獻祭的中心。(出埃及記26-28章)過了相當時候,以色列人抵達應許之地迦南,並且奉上帝之命加以征服。(約書亞記1:2-6)最後,有一個王國在地上建立,出自猶大支派的大衛在公元前1077年登基為王。在他的統治之下,王權和祭司制度均在新的國家中心耶路撒冷確立起來。——撒母耳記上8:7。

      12.上帝對大衛作了什麼應許?

      12 大衛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一間華美的聖殿去代替會幕。由於上帝和大衛立了一個約,規定他的家系會執掌王權直至永遠,一般人均意識到有一位受膏的君王——彌賽亞——會有一天從大衛的家系興起。預言表示,通過這位彌賽亞君王,即應許的「種子」,以色列和地上萬族均可得享完美的統治。(創世記22:18,《新世》)這個希望由此生根,猶太宗教所具有的彌賽亞特徵遂更加明朗化。——撒母耳記下7:8-16;詩篇72:1-20;以賽亞書11:1-10;撒迦利亞書9:9,10。

      13.上帝任用誰去糾正悖逆的以色列人?試舉例說明。

      13 可是,猶太人容許自己受到迦南人和周遭其他國家的偽宗教所影響。結果,他們違反了與上帝的立約關係。為了糾正他們和引導他們改過自新,耶和華差遣一系列的預言者,把他的信息告訴人民。是故,預言成了猶太宗教的另一獨有特色,並且在希伯來文聖經中佔了頗多篇幅。事實上,希伯來文聖經中有18本書以預言者的名字為名。——以賽亞書1:4-17。

      14.事實怎樣證明以色列的預言者所言不虛?

      14 這些預言者中的佼佼者包括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他們都異口同聲提出警告,由於國人崇拜偶像,耶和華所施的懲罰行將來臨。懲罰果然在公元前607年臨到。由於以色列人變節叛道,耶和華容許當時的世界霸權巴比倫傾覆耶路撒冷,摧毀其中的聖殿,把國人擄去為奴。事實證明預言者的宣告千真萬確。在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大部分歲月裡,以色列人都流亡國外,共達70年之久。這是有史籍可稽的事實。——歷代志下36:20,21;耶利米書25:11,12;但以理書9:2。

      15.(甲)一種新的崇拜方式怎樣在猶太人當中形成?(乙)猶太會堂對於在耶路撒冷進行的崇拜有什麼影響?

      15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古列)擊敗了巴比倫,並且允許猶太人歸回故土,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雖然有一批餘民響應呼召,但大多數猶太人卻仍然受巴比倫社會所影響。後來他們更受波斯文化所影響。結果,許多猶太人在中東和地中海一帶地方定居。在每個猶太社區都有一種新的崇拜方式出現,包括每個鎮邑的猶太會堂(意即猶太人的聚集中心)。自然,這種安排削弱了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必要。散處各方的猶太人現在真的是海外遺民了。——以斯拉記2:64,65。

      猶太教披上希臘外衣出現

      16,17.(甲)在公元前第四世紀,有什麼新的影響席捲地中海沿岸一帶?(乙)誰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工具?怎樣傳播?(丙)猶太教以什麼姿態在世界舞台上出現?

      16 到了公元前第四世紀,猶太社會處於動盪不定的情況,以致被席捲地中海沿岸一帶的非猶太文化浪潮所淹沒。浪潮從希臘發出,猶太教也受到影響而以披上希臘外衣的新姿態出現。

      17 公元前332年,希臘元帥亞歷山大大帝以快如閃電的手法征服了中東,在進入耶路撒冷時大受猶太人歡迎。c亞歷山大的繼承者秉承他的希臘化計劃,以希臘的語言、文化和哲學向帝國全境灌輸。結果,希臘與猶太的文化遂混雜起來而導致令人驚訝的結果。

      18.(甲)為什麼把希伯來文聖經翻譯為希臘文《七十人譯本》是必需的?(乙)希臘文化的什麼方面對猶太人影響特別大?

      18 僑居海外的猶太人開始說希臘語而不再說希伯來語。因此,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初期,第一本希伯來文聖經的希臘文譯本開始著手翻譯。這部譯本稱為《七十人譯本》。不少外邦人都藉著這部譯本得以熟悉和尊重猶太人的宗教,有些人甚至改信猶太教。d另一方面,猶太人也熟諳希臘思想,有些甚至成為哲學家。對猶太人來說,這是一件前所未見的新事。例證之一是公元第一世紀亞歷山大城的斐洛(Philo),他試圖從希臘哲學的角度去解釋猶太教,彷彿這兩件事在表達最高的真理方面殊途同歸一般。

      19.一個猶太作家怎樣描述希臘文化與猶太文化的交流時期?

      19 在這段時期中,希臘與猶太文化彼此交流,猶太作家戴蒙特(Max Dimont)概述這個時代說:「吸收了柏拉圖的思想、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歐幾里得的科學之後,猶太學者遂以新的工具去解釋摩西五經。……他們著手以希臘的理性去補充猶太的啟示。」許多事情發生於羅馬的統治之下,後來羅馬人併吞了希臘帝國,然後在公元前63年攻佔了耶路撒冷。在羅馬統治下所發生的事甚至為更重大的改變鋪路。

      羅馬統治下的猶太教

      20.公元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在宗教上的情形如何?

      20 公元第一世紀的猶太教處於一個獨特的階段。戴蒙特聲稱,當時這個宗教處於「希臘思想和羅馬武力之間」的夾縫中。由於在政治上飽受壓迫,以及對有關彌賽亞的預言的解釋,尤其是對但以理的預言的解釋,猶太人懷著熱切的期望。當時猶太人分為多個派系。法利賽人強調口傳律法(可參看第221頁的附框)過於在聖殿獻祭。撒都該人則強調聖殿和祭司制度的重要性。此外還有艾賽尼派、奮銳黨和希律黨人。他們在宗教上和哲學上各持己見。猶太教的領袖稱為拉比(夫子、老師);由於熟悉律法,他們威望日隆而成為新型的屬靈領袖。

      21.什麼事件對公元第一、二世紀的猶太人有重大影響?

      21 可是,內在和外在的分裂繼續在猶太教中發生,尤以在以色列國中為然。最後,反抗羅馬的叛變在公元70年爆發。羅馬軍隊圍困耶路撒冷,將城徹底摧毀,把聖殿付諸一炬,夷為平地,城內居民則驅散各地。最後,羅馬人下令絕對禁止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既然沒有聖殿、沒有土地,猶太人又被驅散到羅馬帝國全境各處,猶太教若要繼續生存,就必須有新的宗教表現才行。

      22.(甲)失去耶路撒冷的聖殿對猶太教有什麼影響?(乙)猶太人怎樣劃分聖經?(丙)塔木德是什麼?它怎樣發展起來?

      22 聖殿毀滅之後,撒都該人銷聲匿跡,法利賽人所提倡的口傳律法遂成為新拉比式猶太教的重心。發憤研讀、禱告和敬虔的善工取代了在聖殿的獻祭和朝聖。因此,猶太教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及文化背景之下奉行。拉比把口傳律法記錄下來,加上撰寫的注釋,然後注釋之上又加注釋,凡此種種遂構成了所謂的塔木德(Talmud)。——請參看第220-1頁的附框。

      23.在希臘思想影響之下,猶太人所著重的東西發生了什麼改變?

      23 這些彼此各異的影響產生了什麼結果呢?戴蒙特在《猶太人、上帝與歷史》一書中聲稱,雖然法利賽人繼續高舉猶太理念和宗教的火炬,但「火炬本身卻是希臘哲學家所點燃的。」雖然塔木德有頗大部分極力強調墨守法規,它的比喻和解釋卻充分反映出希臘哲學的影響。例如,塔木德試圖以猶太人的術語表達靈魂不死這種希臘宗教觀念。不錯,在新拉比時代,對塔木德——當時已成為教法主義和希臘哲學的混合物——的崇敬在猶太人當中逐漸高漲;到了中世紀,塔木德受猶太人的尊崇已超過了聖經本身。

      中世紀的猶太教

      24.(甲)在中世紀的猶太人當中,有哪兩個主要的社會出現?(乙)它們對猶太教有什麼影響?

      24 在中世紀(約公元500至1500年)時代出現了兩個各有特色的猶太人社會——塞法提系猶太人和德系猶太人(前者興於伊斯蘭教治下的西班牙,後者則盛行於中歐和東歐)。兩個社會均產生了不少拉比學者,他們的著作和思想構成了猶太宗教解釋的基礎,直至今日。饒有趣味的一點是,今日猶太教所流行的習俗和宗教儀式有許多其實是在中世紀開始的。——可參看第231頁的附框。

      25.天主教會對歐洲的猶太人終於作出什麼反應?

      25 在12世紀,多個國家都爆發了排猶運動。正如以色列作家埃班(Abba Eban)在《我民——猶太人的故事》一書中解釋:「在任何國家,……凡是全面受天主教會影響的國家,其中發生的事都是一樣:駭人的折辱、嚴刑拷打、屠殺和驅逐。」最後,在1492年,再度落入天主教統治下的西班牙也步別國後塵,下令驅逐所有猶太人出境。因此到了15世紀末葉,猶太人差不多已從西歐全境被逐,流亡到東歐和地中海附近諸國。

      26.(甲)什麼事在猶太人當中導致失望?(乙)有什麼主要分歧開始在猶太人當中形成?

      26 在多個世紀的反對和迫害期間,曾有許多人以彌賽亞自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當中興起。他們都受到某種程度的接納,但結果卻叫人失望。到了17世紀,猶太人需要有新的激勵使他們恢復勇氣擺脫這段黯淡的時期。到18世紀中期,看來有一件能令心灰意冷的猶太人振作起來的事出現了。它便是哈西德派(可參看第226頁的附框)。這是神祕主義和宗教興奮的混合,在日常的崇拜和活動之中表現出來。與此迥異的是,大約在同一時候,德籍猶太裔哲學家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卻提出另一個解決方法。這便是哈斯卡拉運動,意即理性運動。這項運動導致歷史上所謂的「現代猶太教」。

      從「理性運動」至猶太復國主義

      27.(甲)門德爾松對猶太人的態度有什麼影響?(乙)為什麼許多猶太人捨棄了有一位個人彌賽亞來臨的希望?

      27 據門德爾松(1729-86年)聲稱,猶太人若擺脫塔木德的規限,轉而附和西方文化,就會受人接納。在他的日子,他成為最受外邦世界尊重的猶太人之一。可是,19世紀重新爆發暴力的排猶運動,其中尤以信奉「基督教」的俄國為甚。理性運動的信徒大感失望,於是有許多人轉而致力於為猶太人在政治上尋得一個庇護所。他們反對有一位個人彌賽亞帶領猶太人返回以色列的主張,並且開始謀求以其他方法建立猶太國。正如一位權威人士說,猶太復國主義的觀念就此形成。這可說是「猶太彌賽亞主義……的世俗化」。

      28.二十世紀的什麼事件對猶太人的態度深具影響?

      28 納粹所策動的大屠殺(1935-45年)奪去了六百多萬歐洲猶太人的性命;這個慘劇給予猶太復國運動所需的最後激勵,使之在普世各地贏得很多人的同情。1948年,以色列國建立,從而實現了復國主義者的夢想。這件事把我們的注意帶到今日的猶太教之上,促使我們問道:現代的猶太人究竟相信什麼?

      上帝是獨一的

      29.(甲)簡而言之,現代猶太教是什麼?(乙)猶太人怎樣將自己的猶太身分表達出來?(丙)猶太教有些什麼節日和習俗?

      29 簡而言之,猶太教是一個民族的宗教。因此,歸信者就變成猶太民族和猶太宗教的屬下成員。猶太教是絕對的一神主義宗教,它認為上帝插手於人類歷史,特別以有關猶太人的歷史為然。猶太人的崇拜包括每年的若干節日和各種習俗。(可參看第230-1頁的附框。)雖然沒有任何信條或教條受全部猶太人所接納,根據申命記6:4宣布上帝是獨一真神的禱文「舍瑪」卻構成了在會堂舉行的崇拜的中心部分。這個禱文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

      30.(甲)猶太人對上帝懷有什麼看法?(乙)猶太人對上帝的看法怎樣與基督教國的看法彼此衝突?

      30 一神信仰傳給了基督教和回教。據拉比赫茨(J.H. Hertz)博士說:「絕對一神教的崇高宣言乃是對所有多神教的宣戰。……照樣,舍瑪排除了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教條,認為三位一體違反了上帝的惟一性。」e現在讓我們看看猶太人對於死後的生命有什麼信仰。

      死亡、魂與復活

      31.(甲)靈魂不死的教義怎樣變成了猶太教的主張?(乙)靈魂不死之說造成了什麼難題?

      31 現代猶太教的基本信仰之一是,人有個不死的魂在身體死後仍然生存。但此說是起源於聖經的嗎?《猶太文史百科全書》坦率地承認:「也許在希臘人的影響之下,靈魂不死的教義才進入了猶太教。」可是,此舉造成了一項教義上的難題,正如同一資料來源解釋:「基本上,復活和靈魂不死這兩種信仰是互相矛盾的。前者所指的是末日的集體復活,意即在地裡沉睡的死者會從墳墓中活過來,後者所指的則是魂在身體死後的情況。」猶太教的神學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呢?「猶太教認為人死後魂在另一個境界活下去(由此興起了關於天堂和地獄的一切信仰),身體則躺在墳墓裡,等到所有死者在地上復活時獲得肉體的復活。」

      32.聖經對於死者有什麼說法?

      32 大學講師赫茨伯格(Arthur Hertzberg)寫道:「[希伯來文]聖經本身表示,人生的活動範圍就是這個世界。聖經並沒有提倡天堂與地獄的教義,日漸明確的觀念不過是死者最後會在末日復活而已。」這是對聖經觀念所作的一個簡單、正確的解釋,而聖經的觀念便是,「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在你所必去的陰間[人類墳墓的總稱]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5,10;但以理書12:1,2;以賽亞書26:19。

      33.起初猶太人對復活的教義懷有什麼看法?

      33 據《猶太文史百科全書》所載,「在拉比時代,死者復活的主張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中心教義之一,」而且「是與靈魂不死的信仰有別的」。f可是,靈魂不死之說在今日受到猶太教屬下一切教派所接納,死人復活的道理反而受到拒絕。

      34.與聖經的觀點相反,塔木德怎樣描繪魂?後來的作家提出什麼評論?

      34 與聖經相反,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塔木德充滿了對不死靈魂的闡釋、故事,甚至描繪。後來猶太教神祕主義的作品喀巴拉甚至鼓吹源於古代印度教的轉世投生(魂的輪迴)之說。(可參看第5章。)在今日的以色列,此說已被視為猶太教的主張而普遍受人接納,它在哈西德派的信仰和文學中也擔任重要角色。例如,布貝爾(Martin Buber)在《哈西德派的故事——後期的大師》一書中包括一則出自以利梅勒克(利岑斯克的一個拉比)派的靈魂故事:「在贖罪日,拉比耶和書亞誦念阿沃達禱文,這禱文原是大祭司在耶路撒冷聖殿服務時誦念的。在其中的某個地方,他本該念道:『因此他說』,但他卻斷不會這樣說,相反,他說:『因此我說。』因為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魂以前一度在耶路撒冷的大祭司體內。」

      35.(甲)猶太教改革派對靈魂不死的說法採取什麼立場?(乙)關於魂,聖經有什麼清楚的主張?

      35 猶太教改革派甚至變本加厲,乾脆否認復活的信仰。它把復活一詞從改革派的禱告書中刪去,只承認靈魂不死的信仰。可是,聖經在創世記2:7所表達的主張卻清楚得多,它說:「主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吹生氣於其鼻,人就變成活的魂。」(《耶路撒冷譯本》)身體與靈(意即生命力)結合起來,於是成為「活的魂」。g(創世記2:7,《新世》;7:22;詩篇146:4)反過來說,有罪的人一死去,魂也就死了。(以西結書18:4,20,《廣東話聖經》)因此,人一死就失去一切知覺而不復存在了。他的生命力歸回賜人生命的上帝。(傳道書3:19;9:5,10;12:7)聖經向死者提出的真正希望乃是復活——希伯來文:特茲耶夫含密蒂姆(techi·yathʹ ham·me·thimʹ),意即「死者復生」。

      36,37.關於未來的生命,聖經中的忠心希伯來人相信什麼?

      36 雖然這項結論也許使不少猶太人感到驚訝,但數千年來,復活一直是崇拜真神的人所懷的真正希望。大約3500年前,飽受痛苦的忠心人物約伯提及將來有一天,上帝會使他從「希屋爾」——墳墓——中活過來。(約伯記14:14,15)預言者但以理也接獲保證他會在「末期」活過來。——但以理書12:2,13。

      37 我們沒有任何聖經根據認為這些忠心的希伯來人相信自己有個不死的魂在陰府繼續活著。他們顯然有充分理由相信,能夠數算和控制宇宙眾星的至高主宰會在施行復活時記得他們。他們既忠於他和他的名,他自然也會忠於他們。——詩篇18:25,《新世》;147:4;以賽亞書25:7,8;40:25,26。

      猶太教與上帝的名

      38.(甲)在使用上帝的名字方面,多個世紀以來曾有什麼變化發生?(乙)上帝的名字基於什麼字根?

      38 猶太教認為,雖然上帝的名字被人以文字記錄下來,這個名字是如此神聖,人實在不應將它讀出來。h結果,在以往2000年間,這名字的正確讀法已失傳了。可是,猶太人並非一向都懷有這種看法。大約3500年前,上帝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希伯來文:יהוה, YHWH]——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這]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稱呼],直到萬代。」(出埃及記3:15;詩篇135:13)上帝的名字和稱呼是什麼?《塔納克》譯本的腳注說:「那名YHWH(傳統讀作Adonai, 『主』)與字根哈雅(hayah, 意思是『會是』)有關。」因此,我們在這裡見到上帝的聖名,即四字神名,由四個希伯來文子音字母YHWH所組成(Yahweh, 雅威)。多個世紀以來,這個名字的拉丁化形式在英語中以JEHOVAH(耶和華)一詞為人所知。

      39.(甲)上帝的名何以如此重要?(乙)猶太人為什麼不再讀出上帝的名字?

      39 雖然在強調使用上帝的名字方面,情形已發生過劇烈改變而與古時迥異,自古至今猶太人卻一向都極為重視上帝的私有名字。正如科恩(A. Cohen)博士在《通俗塔木德》一書中聲稱:「古人將特別的尊崇歸於上帝的『獨特名字』,他曾將這名(四字神名,JHVH)啟示給以色列人。」上帝的名字之所以深受尊崇是因為它代表和特別顯揚上帝本身。畢竟,上帝不但親自宣布這名字,同時也吩咐手下的崇拜者使用它。既然上帝的名字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出現過6,828次之多,由此可見使用這個名字是多麼重要。可是,虔誠的猶太人卻認為讀出上帝的私有名字便是不敬。i

      40.關於使用上帝的名,有些猶太權威人士怎樣說?

      40 論到古代拉比(不是聖經)禁止人讀出這名的命令,拉比馬謨斯坦(A. Marmorstein)在《古代拉比對上帝的觀念》一書中寫道:「有一個時期,猶太人對於禁止[使用上帝之名]的命令完全一無所知。……在埃及或巴比倫,猶太人均不知道要遵守一條禁止人在日常談話或打招呼時使用上帝名字(四字神名)的律法。可是,從公元前第三世紀至公元第三世紀,卻有這樣的禁令存在,而且部分受人遵守。」在較早時候,人們不但可以使用這個名字,而且正如科恩博士說:「曾經一度,甚至平信徒也受到鼓勵可以隨意公開使用這個名字。……據稱這項建議是由於當時的人想把以色列人從[非猶太人]區別出來的緣故。」

      41.據一個拉比所稱,什麼影響導致禁止人使用上帝的名字?

      41 那末,究竟什麼導致禁止人使用上帝的名字呢?馬謨斯坦博士回答說:「希臘化影響對猶太宗教的抗拒,連同祭司和貴族的變節叛道,導致後來訂立了一個規例,在聖所[耶路撒冷的聖殿]內不准說出四字神名。」由於過度熱心避免徒呼上帝的名,他們竟完全禁止人在談話中使用這個名字,以免低貶和削弱真實上帝的身分。在宗教反對和變節叛道的共同壓力之下,上帝的名字遂不再在猶太人當中通用了。

      42.關於使用上帝的名字,聖經的記載表明什麼?

      42 可是,正如科恩博士指出:「在聖經時代,看來並沒有什麼禁忌不准人在日常談話中使用[上帝的名]。」族長亞伯拉罕曾「求告耶和華的名」。(創世記12:8)希伯來文聖經的大多數執筆者都恭敬地大量使用這名,直至公元前第五世紀瑪拉基書寫成的日子。——路得記1:8,9,17。

      43.(甲)關於猶太人使用上帝的名字一事,事實充分表明什麼?(乙)猶太人停止使用上帝的名所造成的間接影響是什麼?

      43 顯而易見的是,古代的希伯來人確曾使用和讀出上帝的名字。至於後來的轉變,馬謨斯坦承認:「[公元前]第三世紀上半葉,在使用上帝的名字方面發生了顯著的重大轉變;這在猶太教神學和哲學方面促成了許多改變,直至今日仍感覺到事情的影響。」失去這個名字的影響之一是,上帝是一位匿名之神的觀念有助於促成神學上的真空,基督教國的三位一體教義遂乘虛而入,順利發展。j——出埃及記15:1-3。

      44.禁止人使用上帝的名還造成了其他什麼影響?

      44 拒絕使用上帝的名減弱了對真神的崇拜。正如一位注釋者說:「不幸的是,若將上帝稱為『主』,這詞雖然正確,卻是冷淡乏味的。……我們要記住,把YHWH或阿特乃(Adonay)譯為『主』使舊約聖經的許多經文變成抽象、拘謹和含糊,這種情形是原文絕對沒有的。」(《古代以色列對上帝的認識》)耶和華(或雅威)這個崇高而充滿意義的名字本來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出現達數千次之多,但現在卻從許多譯本中被刪去,這是多麼令人惋惜的事!——以賽亞書43:10-12。

      猶太人仍然等候彌賽亞來臨嗎?

      45.我們有什麼聖經根據要相信彌賽亞的來臨?

      45 希伯來文聖經有許多預言,使猶太人在2000多年前就期待彌賽亞來臨。撒母耳記下7:11-16表示彌賽亞會出自大衛的家系。以賽亞書11:1-10預言他會為全人類帶來正義與和平。但以理書9:24-27所提供的年代資料則預告彌賽亞會在何時出現以及何時被剪除死去。

      46,47.(甲)生活在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期望怎樣的彌賽亞來臨?(乙)猶太人對彌賽亞所懷的熱切期待發生了什麼改變?

      46 正如《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解釋,到了第一世紀,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望極之殷切。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是「天賦特殊本領的大衛子孫,羅馬時代的猶太人相信上帝興起這位救主去擺脫異教統治的軛,治理復興的以色列王國。」不過,猶太人所期待的英勇善戰的彌賽亞並沒有出現。

      47 可是,正如《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期待彌賽亞來臨的希望對於把猶太人團結起來渡過許多磨難十分重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猶太教能夠歷劫猶存有賴於對彌賽亞的應許和未來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但隨著現代猶太教在18和19世紀興起,許多猶太人不再被動地等候彌賽亞來臨了。最後,由於納粹所發動的大屠殺,許多猶太人失去了耐心和希望。他們開始把彌賽亞的信息視作一種負累,於是加以重新解釋,認為這僅是指一個和平、繁榮的新時代。自那時以來,雖然有若干例外,但以整體而言,我們很難說猶太人正在等待一位彌賽亞來臨了。

      48.關於猶太教,我們可以提出什麼合理的問題?

      48 猶太教已轉變成為一種並不期待彌賽亞的宗教。這種改變引起了若干嚴重問題。例如,數千年來猶太教一直相信彌賽亞是個人物,這是否信錯了呢?哪一種形式的猶太教能夠幫助人尋求上帝?是添上了希臘哲學色彩的古代猶太教?是過去200年來新興的非彌賽亞猶太教?抑或還有其他途徑把對彌賽亞所懷的希望如實、準確地保全下來?

      49.我們向誠懇的猶太人發出什麼邀請?

      49 鑑於這些問題,我們建議誠懇的猶太人重新檢討彌賽亞這個題目,查考一下有關拿撒勒人耶穌的聲稱,但不是根據基督教國的說法,而是根據希臘文聖經的猶太執筆者的說法。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基督教國的各教派由於鼓吹不是來自聖經的三位一體道理,結果有分促成猶太人拒絕相信耶穌。猶太人既珍視「[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的純正道理,三位一體的主張顯然不是猶太人所能接受的。(申命記6:4)因此,我們邀請你以開明的頭腦閱讀下一章,以期認識希臘文聖經裡的耶穌。

      [腳注]

      a 可參閱創世記5:22-24,《新世界聖經譯本——附參考資料》(英文),22節的第二腳注。

      b 這裡所提出的年代計算以聖經經文作為權威。(可參看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聖經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一書[英文],第3課,「在時間之流中衡量各事的先後」。)

      c 第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敘述亞歷山大抵達耶路撒冷時,猶太人開城歡迎,並且給他看那寫成於200多年前,載於但以理書的預言,描述亞歷山大以『希臘王』的身分攻城奪地。——《猶太古史》,11卷8章5節;但以理書8:5-8,21。

      d 在馬加比時代(即哈斯蒙尼家族統治的時期,從公元前165年至63年),猶太領袖們,例如海爾卡努斯,甚至以武力強迫人民大舉歸信猶太教。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公元時代的開始,地中海沿岸有百分之10的居民信奉猶太教。這個數字清楚顯示猶太人傳教活動所生的影響。

      e 據《新大英百科全書》說:「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教條……使之與古代其他兩個一神宗教[猶太教和回教]有別。」三位一體教義是教會自行發展出來的,儘管「基督教的聖經並沒有明確地表示上帝是個三位一體的神。」

      f 除了聖經權威之外,密西拿經(公會10:1)也把復活列為信條之一,邁蒙尼德(Maimonides)則把復活列於13項信仰要目之末。在20世紀之前,否認復活的人會被人視為異端。

      g 「聖經並沒有說我們有一個魂。『尼發希』(Nefesh, 魂)乃是人的本身,他對食物的需要,在他血管中流動的血,他的生命。」——希伯來協和學院的奧林斯基(H. M. Orlinsky)博士。

      h 可參看出埃及記6:3。在《塔納克》聖經譯本中,希伯來文的四字神名出現於英文經節之中。

      i 《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說:「人們避免讀出YHWH這個名字……是由於誤解了第三誡的緣故(出埃及記20:7;申命記5:11)。他們以為第三誡的意思是『不可妄稱YHWH——你上帝的名。』其實這條誡命的意思是:『你不可指著YHWH你上帝的名起假誓。』」

      j 喬治亞大學宗教兼希伯來文副教授霍華德(George Howard)指出:「隨著時間過去,這兩位個體[上帝和基督]被帶進更緊密的合一之中,以致達到難分彼此的地步。是故,刪除四字神名也許促成了在較早幾個世紀中基督論者與三位一體擁護者之間的爭論,結果使教會大受困擾。無論如何,刪除四字神名很可能形成了一種不同的神學風氣,是與第一世紀新約時代的風氣迥異的。」——《聖經考古學評論》,1978年3月刊。

      [第217頁的精選語句]

      塞法提系和德系猶太人組成兩個社會

      [第211頁的附欄或圖片]

      指導崇拜與行為的十誡

      千百萬的人都聽過十誡一詞,但很少人讀過十誡。因此,我們把其中的主要經文錄出。

      ▪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造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在公元前1513年的遠古,這條禁人崇拜偶像的誡命是並世無兩的。]

      ▪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或作,不可指著耶和華你上帝的名起假誓。]……

      ▪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 當孝敬父母。……

      ▪ 不可殺人。

      ▪ 不可姦淫。

      ▪ 不可偷盜。

      ▪ 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 不可貪戀人的房屋、……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記20:3-17。

      雖然只有為首的四誡直接與宗教信仰和崇拜有關,其他誡命卻表明正當的行為與人和創造者保持適當關係一事息息相關。

      [圖片]

      儘管有上帝所賜的獨特律法,以色列人卻仿效異教的鄰國崇拜牛犢(比布魯斯的金牛犢)

      [第220,221頁的附欄或圖片]

      希伯來人的聖書

      希伯來文的聖書開始於「塔納克」(Tanakh)。「塔納克」這個名字來自希伯來文的猶太教聖經的三部分,即:律法書(托拉,Torah)、先知書(Nevi’im)和聖錄(Kethuvim),把每部分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就組成了「塔納克」(TaNaKh)一詞。這些書以希伯來文和阿拉姆文寫成,寫作時間從公元前16世紀延續至公元前第5世紀。

      猶太人相信它們是在不同和程度遞減的感示之下寫成的,因此他們按照各書的重要性定下先後次序:

      律法書——摩西所寫的五本書,即「摩西五經」(Penta-teuch, 希臘文「五卷」之意),由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這五本書共同構成。可是,「托拉」也可以用來指猶太人的全部聖經,以及口傳律法和塔木德(可參看下頁)。

      先知書——從約書亞記至各大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 以及12本「小」先知書,從何西阿書至瑪拉基書。

      聖錄——包括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耶利米哀歌這五本詩歌性質的書。此外也包括路得記、傳道書、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歷代志上、下。

      塔木德

      從外邦人的觀點看來,「塔納克」(即猶太教聖經)乃是最重要的猶太教經典。可是,猶太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許多猶太人同意斯坦索特茲(Adin Steinsaltz)拉比的評論:「若說聖經是猶太教的基石,那末塔木德就是中央的支柱,從基礎上矗立起來支撐著整幢靈性和心智上的架構。……它在理論和實踐上對猶太人生活的影響是沒有其他書籍能望其項背的。」(《重要的塔木德》)那末,塔木德究竟是什麼?

      正統派的猶太人認為上帝不但在西奈山通過摩西賜下書面律法(托拉),並且向他透露若干關於怎樣遵行律法的具體解釋,而這些解釋則是藉口頭傳下來的。它稱為口傳律法。因此,塔木德乃是口傳律法的扼要記錄,加上後來的評注和解釋,由公元第二世紀直至中世紀的拉比將之編纂成書。

      塔木德通常分成兩個主要部分:

      密西拿(Mishnah):蒐集成套的聖經律法附加評注,基於一批稱為坦拿英(Tannaim, 老師)的拉比所作的解釋。它在公元第二世紀末和第三世紀初用文字記錄下來。

      革馬拉(Gemara, 原稱為「塔木德」):密西拿經的評注專輯,由後期(公元第三至第六世紀)的拉比所作。

      除了這兩大部分之外,塔木德還包括中世紀拉比們對革馬拉的評注。其中一位聲名卓著的拉比是拉希(Rashi, 又名Solo-mon ben Isaac, 1040-1105年),他把塔木德艱深難懂的語文譯成簡單易明的文字。另一位赫赫有名的拉比是蘭巴姆(Rambam, 又名Moses ben Maimon, 較多人認識的名字是邁蒙尼德,1135-1204年),他把塔木德改編為一個精簡的版本(「密西拿托拉」),從而使所有猶太人都可以讀到。

      [圖片]

      下圖:一卷古代的托拉,從所謂的以斯帖陵(伊朗)出土;右圖:基於聖經經文的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讚美詩

      [第226,227頁的附欄或圖片]

      猶太教——眾說紛紜的宗教

      猶太教的各宗派之間存有很大的分歧。在傳統上,猶太教強調宗教儀式。他們為這些事爭辯,比討論信仰還要多,結果在猶太人當中造成了嚴重的緊張,並且導致猶太教分裂成三大宗派。

      正統派猶太教——這個宗派不但接納希伯來文的「塔納克」為受神感示的聖經,而且相信摩西在西奈山上從上帝同時接獲口傳和書面律法。正統派的猶太人謹守誡命和律法,相信彌賽亞仍會出現而把以色列帶入黃金時代。由於正統派中意見分歧,結果出現了不同的派別。哈西德派便是一例。

      哈西德派(Hasidim, 又作Chasidim, 意即「敬虔」)——這些人被視為極端的正統派。以「美名大師」為人所知的以色列·本·以利撒(Israel ben Eliezer)於18世紀中葉在東歐創立了這個教派,教徒所遵從的教旨強調音樂和舞蹈,藉此導致神祕的歡樂。他們的很多信仰(包括投生轉世在內)都以稱為喀巴拉的猶太教玄祕書籍為根據。今日,他們的領導者是里比(意第緒語的「拉比」),信徒認為里比是極為公義的男子或聖人。

      今日哈西德派的教徒主要散布在美國和以色列。他們穿著18和19世紀特別款式的東歐服裝,以黑色為主。這使他們十分引人注目,尤以在現代都市的環境中為然。今日他們分裂成許多教派,各自跟從不同的顯要里比。其中的盧巴韋克(Lubavitchers)派十分活躍,他們積極在猶太人當中招收信徒。有些教派相信只有彌賽亞才有權為猶太人復興以色列國,因此反對非宗教性的以色列國。

      猶太教改革派(又稱為「自由」和「進步」派)——這項運動在19世紀初開始於西歐,以18世紀猶太學者門德爾松的主張為根據。他認為猶太人應該吸收西方文化而不應與外邦人隔離。改革派的猶太人否認托拉是上帝啟示的真理,也把有關飲食、潔淨、衣著的猶太律法視作過時。他們相信會有所謂「四海一家的彌賽亞紀元」來臨。近年來他們已退而較接近傳統的猶太教。

      保守派猶太教——1845年在德國出現,是猶太教改革派的一個分支。他們覺得改革派揚棄了太多的傳統猶太教習俗。保守派猶太教並不承認摩西曾從上帝接獲口傳律法。相反,他們認為拉比們為了使猶太教適應新時代而發明了口傳的托拉。保守派猶太人順服聖經的教訓和拉比的律法,如果所作的規定「與現代猶太人生活條件一致的話」。(《猶太知識之書》)他們在禮拜儀式中採用希伯來語和英語,並且嚴守飲食律法(kashruth, 飲食教規)。他們在禮拜中容許男女同座,但這是正統派所不許的。

      [圖片]

      左圖: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城的哭牆前;上圖:一個猶太人在禱告,背景是耶路撒冷

      [第230,231頁的附欄或圖片]

      若干重要節日與習俗

      大多數猶太節日均基於聖經。以一般而言,這些節日或與各種收穫有關而是季節性的節期,或與歷史事件有關。

      ▪ 安息日(Shabbat)——猶太人一週的第七日(從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時分)被視為該週的聖日。守安息日乃是崇拜的一個重要部分。猶太人在安息日前往會堂誦讀托拉和禱告。——出埃及記20:8-11。

      ▪ 贖罪日(Yom Kippur)——這個嚴肅的節日以禁食和自我檢討為特色。它以開始於猶太人新年歲首的十日悔罪為高潮。根據猶太的世俗曆法,新年相當於陽曆九月。——利未記16:29-31;23:26-32。

      ▪ 住棚節(Sukkot)[右上圖]——也稱為會幕節或收割節。這個節日慶祝收穫和農作年主要部分的結束。在十月舉行。——利未記23:34-43;民數記29:12-38;申命記16:13-15。

      ▪ 再獻聖殿節(Hanukkah)——在十二月舉行的一個流行節日,目的是要紀念馬加比人擺脫敘利亞和希臘的統治,恢復猶太人的獨立及於在公元前165年12月在耶路撒冷再次呈獻聖殿。通常以點燃蠟燭八天為特色。

      ▪ 掣籤節(Purim)——在二月杪或三月初舉行,紀念公元前第五世紀猶太人在波斯從哈曼和他的滅族陰謀中獲救。——以斯帖記9:20-28。

      ▪ 逾越節(Pesach)——設立這個節日是要紀念以色列人(公元前1513年)獲得拯救脫離埃及的奴役。這是最隆重和最古老的猶太節日,在(猶太曆)尼散月14日舉行,按陽曆則通常在三月杪或四月初之間。每個猶太家庭均聚集起來共進逾越節晚餐(或稱為Seder, 即逾越節家宴)。在隨後的七天不可吃任何酵。這段時期稱為無酵餅節(matzot)。——出埃及記12:14-20,24-27。

      猶太人的若干習俗

      ▪ 割禮(Circumcision)——是猶太男孩的重要典禮,在嬰兒出生後第八日施行。它通常稱為亞伯拉罕的約,因為割禮是上帝和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歸信猶太教的男子也必須受割禮。——創世記17:9-14。

      ▪ 受誡禮(Bar Mitzvah)[下圖]——是猶太人的另一個重要儀式。這個名稱的實際意思是「誡命之子」,「名稱所指的是受誡者已達到宗教上和法律上的成熟地步,也指男孩在13歲又一日時正式獲得這個身分的場合。」它在公元15世紀才成為猶太人的習俗。——《猶太文史百科全書》。

      ▪ 經文楣銘(Mezuzah)[上圖]——猶太家庭通常很易辨認出來,因為在門口可以看見有經文楣銘或經卷匣懸掛在門楣右邊。經文楣銘是一小幅羊皮紙,其上寫有錄自申命記6:4-9和11:13-21的經文。羊皮紙捲起來放在小匣裡,然後把匣懸在住宅每個房間的門楣上。

      ▪ 圓頂小帽(Yarmulke, 男子的便帽)——據《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說:「正統派的猶太人……認為不論在會堂內外,以小帽蒙頭乃是順服猶太傳統的記號。」「塔納克」從沒有提及人在崇拜時要蒙頭,因此塔木德提及這是個可供選擇的習俗。哈西德派的猶太婦女若非全時蒙頭便是剃去頭髮而戴假髮。

      [第206頁的圖片]

      猶太人的祖先亞伯蘭(亞伯拉罕)在將近4000年前崇拜耶和華上帝

      [第208頁的圖片]

      大衛之星——以色列和猶太教的非聖經象徵

      [第215頁的圖片]

      猶太抄寫員在抄錄希伯來文聖經

      [第222頁的圖片]

      哈西德派的猶太家庭守安息日

      [第233頁的圖片]

      虔誠的猶太人在臂上和額上佩帶經文護符匣(禱文卷匣)

  • 基督教——耶穌是通往真神的途徑嗎?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0章

      基督教——耶穌是通往真神的途徑嗎?

      至今,除了關於猶太教的一章之外,我們已考慮過部分基於神話的幾個大宗教。現在我們會查考另一個聲稱帶領人類親近真神的宗教——基督教。基督教以什麼為根據——神話抑或歷史事實?

      1.(甲)為什麼基督教國的歷史使有些人對基督教產生嚴重懷疑?(乙)我們可以看出在基督教國和基督教之間有什麼巨大差別?

      基督教國的歷史,a以及它的大小戰爭、宗教裁判所、十字軍與宗教偽善均對推廣基督教毫無幫助。虔誠的回教徒及其他人士指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道德腐化和墮落,並且以此作為拒絕接受基督教的理由。的確,一般所謂的基督教國家已在道德上迷失了方向,以致撞在不信、貪婪和自我放縱的岩石上而全船盡毀。

      2,3.(甲)早期基督徒與現代基督教國一般人在行為上形成什麼對照?(乙)有些什麼問題尚待解答?

      2 最初基督教所謹守的崇高標準與今日的放任風氣有如霄壤,帕吉爾斯(Elaine Pagels)教授在她所著的《亞當、夏娃與蛇》一書中作證說:「最初四個世紀的基督徒以約束性慾自豪;他們避免猶太教傳統所容許的多妻主義和動輒休妻的陋習;他們拒絕當代異教徒普遍接納的婚外性關係,包括賣淫和同性戀等。」

      3 因此,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可以問問,基督教國的歷史和它的現代道德情況真的反映出耶穌基督的教訓嗎?耶穌是個怎樣的人?他有幫助人更親近真神嗎?他是希伯來預言所應許的彌賽亞嗎?我們在本章將會考慮這些問題。

      耶穌——有什麼憑據證明他的身分?

      4.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留意到基督教及其根源與世界各大宗教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

      4 在較早幾章,我們見到神話在差不多所有的世界大宗教中均擔任重要角色。可是,我們在前一章查考猶太教的起源時卻不是以神話而是以亞伯拉罕、他的祖先和他的子孫的真實歷史為根據。對於基督教及其創始者耶穌,我們同樣不以神話而是以一位歷史人物為開始。——可參看第237頁的附框。

      5.(甲)耶穌擁有哪三個憑據,證明他是聖經所應許的亞伯拉罕的「種子」?(乙)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是誰執筆的?

      5 通常稱為新約的基督教希臘文聖經(可參看第241頁的附框)的第一節經文說:「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馬太福音1:1)這是聖經執筆者——前度猶太稅吏、耶穌直接揀選的門徒兼傳記作家馬太——所提出的輕率聲稱嗎?絕不然。因為隨後的15節經文詳載從亞伯拉罕至雅各的家譜。「雅各生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從馬利亞生的。」是故,耶穌真的是亞伯拉罕、猶大和大衛的後裔。這樣,他遂持有三個憑據證明他是創世記3:15(《新世》)所預言的「種子」,也是亞伯拉罕的「種子」。——創世記22:18,《新世》;49:10;歷代志上17:11。

      6,7.耶穌的出生地點何以如此重要?

      6 證明耶穌是彌賽亞種子的另一個憑據是他出生的地點。耶穌是在哪裡出生的?馬太告訴我們,「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馬太福音2:1)路加醫生的記載證實了這件事,他論及耶穌的養父說:「約瑟也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猶太去,到了大衛的城,名叫伯利恆,因他本是大衛一族一家的人,要和他所聘之妻馬利亞一同報名上冊。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路加福音2:4,5。

      7 耶穌在伯利恆出生而非在拿撒勒或其他城鎮出生何以那麼重要?原因是在公元前第八世紀,希伯來先知彌迦說過一個預言:「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迦書5:2)因此,耶穌出生的地點乃是證明他是應許的種子和彌賽亞的另一憑據。——約翰福音7:42。

      8.耶穌應驗了一些什麼預言?

      8 事實上,耶穌還應驗了希伯來文聖經中的其他許多預言,由此表明他持有作為應許的彌賽亞的一切憑據。你可以從聖經查考一些應驗了的預言。(可參看第245頁的附框。)b現在,我們且簡略地查考一下耶穌的信息和他所致力的服事職務。

      耶穌的一生向人指出正道

      9.(甲)耶穌怎樣開始他的公開服事職務?(乙)我們怎麼知道耶穌是上帝所讚許的?

      9 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受到教養成為當時一個正常的猶太少年,經常出席當地的會堂及上耶路撒冷的聖殿崇拜。(路加福音2:41-52)他到了30歲,就開始執行公開的服事職務。他首先去到表兄約翰那裡,當時約翰正在約但河為猶太人施浸,以此象徵他們的悔改。路加的記載告訴我們:「眾百姓都受了洗,耶穌也受了洗。正禱告的時候,天就開了,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路加福音3:21-23;約翰福音1:32-34。

      10,11.(甲)耶穌傳道教人的方法有些什麼特色?(乙)耶穌怎樣表明他父的名的重要性?

      10 在適當的時候,耶穌以受膏的上帝兒子身分展開服事職務。他走遍加利利和猶太各地,宣揚上帝王國的信息和施行奇跡,例如醫治病人等。他從不接受酬金,也不求致富或自吹自擂。事實上,他聲稱施比受更為快樂。他同時教導門徒怎樣傳道。——馬太福音8:20;10:7-13;使徒行傳20:35。

      11 我們若分析一下耶穌的信息和他所用的方法,就可以看出他的方式與基督教國許多教士的方式截然不同。耶穌絕沒有以鄙俗的煽情伎倆或地獄永火的恐嚇手段去操縱群眾。相反,耶穌用簡單的邏輯和採自日常生活的比喻或例子去打動人的心靈和頭腦。著名的登山寶訓便是他的教訓和傳道方法的傑出例證。寶訓中包括耶穌所作的模範禱告,他在其中把尊上帝的名為聖置於首位,由此清楚表明什麼是基督徒應當最優先考慮的事。(可參看第258-9頁的附框。)——馬太福音5:1-7:29;13:3-53;路加福音6:17-49。

      12.(甲)耶穌怎樣在言行上表現愛心?(乙)世人若真正實踐基督徒的愛心,世界便會怎樣不同?

      12 在與跟從者和一般大眾交往方面,耶穌表現莫大的愛心和憐憫。(馬可福音6:30-34)在傳揚上帝王國的信息時,他也親自實踐愛與謙卑的美德。因此,他在死前幾小時能夠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所以,基督教的精髓乃是實踐基於原則而甘願自我犧牲的愛。(馬太福音22:37-40)實際上,這意味到基督徒甚至應該愛仇敵,雖然他們憎惡仇敵所行的惡事。(路加福音6:27-31)請想想,如果人人都實踐這種愛心,世界會多麼不同!——羅馬書12:17-21;13:8-10。

      13.耶穌的教訓在什麼方面與孔子、老子和佛陀的教訓有別?

      13 孔子和老子所倡導的只是倫理和哲學,但耶穌的教訓卻高超得多。此外,耶穌沒有像佛陀一樣主張藉著知識和覺悟就可以拯救自己。相反,他指出上帝才是救恩的來源,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3:16,17。

      14.為什麼耶穌可以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14 耶穌以所言所行表現天父的愛心,從而吸引許多人親近上帝。為了這緣故,他能夠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了,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裡來。你們若愛我,因我到父那裡去,就必喜樂,因為父是比我大的。」(約翰福音14:6-28)不錯,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因為當時他正在帶領猶太人歸回他的父——他們所信奉的真神耶和華。是故,耶穌使人類在尋求真神方面突然獲得很大的激勵,因為上帝憑著莫大的愛心差遣耶穌來到地上作為光明和真理的燈塔,帶領人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9-14;6:44;8:31,32。

      15.(甲)我們必須怎樣行才能尋得上帝?(乙)地上有些什麼證據顯出上帝的愛心?

      15 根據耶穌的服事職務和榜樣,海外傳道員保羅後來能夠對雅典的希臘人說:「他[上帝]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使徒行傳17:26-28)不錯,只要人願意付出努力去尋求上帝,上帝是可以尋得的。(馬太福音7:7,8)上帝已將他自己和他的愛彰顯出來,因為他把地球預備妥當,足以維持看來不可勝數、紛繁浩瀚的生物。他供應全人類的需要,不論他們是義人抑或不義的人。他也命人寫下他的話語聖經賜給人類,並且差遣他的兒子作為救贖人類的祭物。c此外,上帝已提供人所需的協助,去幫助他們尋得親近他的途徑。——馬太福音5:43-45;使徒行傳14:16,17;羅馬書3:23-26。

      16,17.真正基督徒的愛心必須怎樣表現出來?

      16 當然,基督徒的愛心不能僅在口頭上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以行為表現出來。由於這緣故,使徒保羅寫道:「愛是恆忍和仁慈的。愛不嫉妒,不自誇,不自大,不做不規矩的事,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輕易被人激怒。它不計較所受的損害。它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它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4-8,《新世》。

      17 耶穌同時清楚指出,宣揚屬天的王國——上帝對順服的人類的統治——是至為重要的事。——馬太福音10:7;馬可福音13:10。

      每個基督徒都是傳福音者

      18.(甲)耶穌的登山寶訓強調什麼?(乙)每個基督徒均負有什麼責任?(丙)耶穌怎樣裝備門徒執行服事職務?他們要傳揚什麼信息?

      18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對群眾強調他們有責任以言詞和行為去啟迪別人。他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4-16)耶穌訓練門徒周遊各地,以服事者的身分傳道教人。他們所傳的信息是什麼?便是耶穌自己所傳的——上帝的王國。這個王國會憑正義統治全地。正如耶穌有一次解釋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上帝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路加福音4:43;8:1;10:1-12)他也指出,將末世表明出來的標記之一會是:「這王國的好消息要傳遍有人居住的大地,對萬國作一個見證;然後終結便會來到。」——馬太福音24:3-14,《新世》。

      19,20.(甲)為什麼真正的基督教一向都是活躍傳道的宗教?(乙)如今有些什麼基本問題需要解答?

      19 公元33年,復活了的耶穌在臨升天之前吩咐門徒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8-20)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明白,何以基督教自始就是個活躍、勸人改宗的宗教,結果惹起當日希臘和羅馬各宗教信徒的惱怒和嫉妒(這些流行的宗教都是基於神話的)。保羅在以弗所受到的迫害便清楚表明這件事實。——使徒行傳19:23-41。

      20 現在的問題是,上帝的王國信息對死者提出什麼前景?基督宣揚死者有什麼希望?他聲稱信徒的「不死靈魂」可以得救脫離「地獄永火」嗎?抑或另有主張?——馬太福音4:17。

      永生的希望

      21,22.(甲)耶穌把拉撒路的死亡情況比作什麼?原因何在?(乙)馬大對她死去的兄弟懷有什麼希望?

      21 關於耶穌所傳的希望,也許我們能夠從他的朋友拉撒路死去時,耶穌所說的話和所行的事獲得最清楚的了解。耶穌對這宗死亡有什麼看法呢?他在前往拉撒路家裡時對門徒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約翰福音11:11)耶穌把拉撒路死亡的情況比作睡眠。我們酣睡時會對一切毫無知覺,這與希伯來文聖經在傳道書9:5所說的話完全一致:「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

      22 拉撒路雖然已經死了四天,我們卻留意到耶穌絕沒有提及拉撒路的魂在天堂、地獄或煉獄裡!耶穌抵達伯大尼時,拉撒路的姊妹馬大出來迎接他,耶穌對她說,「你兄弟必然復活。」馬大怎樣回答呢?她有說她的兄弟已經在天堂裡嗎?相反,馬大回答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這話清楚表明,當時猶太人所懷的希望是復活,在地上再次活過來。——約翰福音11:23,24,38,39。

      23.耶穌施行了什麼奇跡?這對旁觀者有什麼影響?

      23 耶穌對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福音11:25,26)為了證明這點,耶穌前往埋葬拉撒路的洞穴那裡,在拉撒路的姊妹馬大和馬利亞以及鄰人眼前呼喚拉撒路,使他活活的從墓裡走出來。聖經記載繼續說:「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見了耶穌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當耶穌呼喚拉撒路,叫他從死復活出墳墓的時候,同耶穌在那裡的眾人就作見證。」(約翰福音11:45;12:17)他們親眼目擊奇跡發生,衷心相信而為事情的真實性作證。耶穌的宗教反對者必然也相信這件事,因為聖經告訴我們,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商議要殺害耶穌,「因為這人行好些神跡。」——約翰福音11:30-53。

      24.(甲)拉撒路在死去的四天中去了哪裡?(乙)對於不死性,聖經的主張如何?

      24 拉撒路在死去的四天期間去了哪裡呢?什麼地方也沒有去。他當時毫無知覺,只是躺在墳墓裡等候復活。耶穌賜福給他,施行奇跡使他從死裡復活過來。可是,根據約翰的記載,拉撒路絕沒有提及在那四天當中曾去過天堂、地獄或煉獄。何以沒有說呢?因為他根本沒有一個不死的靈魂可以到這樣的地方去。d——約伯記36:14;以西結書18:4。

      25.(甲)聖經論及永生時所指的是什麼?(乙)上帝所應許的王國來臨有賴於什麼?

      25 因此,當耶穌談及永生時,他所指的若非使人在天上變成不死的靈體,與他一同在王國裡施行統治,便是讓人在王國治下的地上樂園裡永享屬人的生命。e(路加福音23:43;約翰福音17:3)上帝應許他會以比喻的方式與地上順服的人類同住,從而為地球帶來豐盛的幸福。當然,這一切均有賴於耶穌是否真的受上帝所差遣和讚許。——路加福音22:28-30;提多書1:1,2;啟示錄21:1-4。

      上帝的讚許——事實而非神話

      26.在門徒彼得、雅各、約翰面前有什麼令人驚訝的事發生?

      26 我們怎麼知道耶穌是上帝所讚許的呢?首先,耶穌受浸時,天上有語聲響起,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讚許」,《新世》]的。」(馬太福音3:17)後來更有其他目擊見證人證實耶穌受上帝所讚許。當時有三位門徒,彼得、雅各、約翰(從前是加利利的漁夫)與耶穌一同登上高山(可能是高達9,232呎的黑門山)。突然有一個令人驚訝的景象在他們眼前出現:「[耶穌]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馬太福音17:1-6;路加福音9:28-36。

      27.(甲)耶穌改變形貌對門徒有什麼影響?(乙)我們怎麼知道耶穌並不是神話中人?

      27 來自上帝的這項可聞可見的確據大大增強了彼得的信心,因為他後來寫道:「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希臘文myʹthois, 神話],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他從父上帝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得後書1:16-18)耶穌的猶太籍門徒彼得、雅各、約翰實際看見他的變形奇跡,並且聽見上帝從天上發言表示他讚許耶穌。他們的信心是基於耳聞目睹的事實而非基於神話或「猶太人的無稽之談」。(可參看第237頁的附框。)——馬太福音17:9;提多書1:13,14,《新譯》。f

      耶穌之死與另一個奇跡

      28.公元33年,耶穌受到怎樣的誣告?

      28 公元33年,耶穌被猶太宗教當局拘捕審訊,因為他自稱為上帝的兒子而控以褻瀆的罪名。(馬太福音26:3,4,59-67)既然猶太人在法律上無權將耶穌處死,他們遂把他解往羅馬統治者那裡,再次加以誣告;但這次的罪名是耶穌禁止人納稅給凱撒及自稱為王。——馬可福音12:14-17;路加福音23:1-11;約翰福音18:28-31。

      29.耶穌怎樣死去?

      29 耶穌被解往一個復一個的統治者之後,由於受宗教領袖慫恿的暴民堅持要殺死耶穌,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遂採取抵抗力最小的途徑,把耶穌處死。結果,耶穌屈辱地死於一根苦刑柱上,後來他的屍體被放進一個墓穴裡。但在三日之內所發生的大事使灰心沮喪的耶穌門徒頓時變成充滿喜樂的信徒和熱心的傳福音者。——約翰福音19:16-22;加拉太書3:13。

      30.宗教領袖們採取什麼步驟去防止詐騙發生?

      30 宗教領袖們懷疑耶穌的跟從者會採用詭計,於是向彼拉多提出請求:「『大人,我們記得那誘惑人的還活著的時候曾說:「三日後我要復活。」因此,請吩咐人將墳墓把守妥當,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門徒來,把他偷了去,就告訴百姓說:「他從死裡復活了。」這樣,那後來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彼拉多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他們就帶著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頭,將墳墓把守妥當。」(馬太福音27:62-66)這樣的把守有多妥當?

      31.幾個忠信的女子到耶穌的墳墓去時有什麼事發生?

      31 耶穌死後第三日,有三個女人到墳墓那裡,打算用香膏去抹耶穌的屍體。她們見到什麼?「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裡,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滾開了。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苦刑柱]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地方。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馬可福音16:1-7;路加福音24:1-12)儘管宗教領袖們派人特別把守,耶穌的天父已使他復活過來。這是神話抑或歷史事實?

      32.保羅有什麼有力理由相信耶穌已經復活?

      32 在這件事發生之後大約22年,以前曾一度逼迫基督徒的保羅在信中論及這件事,並且解釋他是怎會相信基督已經復活的,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哥林多前書15:3-7)不錯,保羅有事實根據要甘冒生命危險向人宣揚復活了的耶穌。這項根據包括500多人所作的見證,他們都曾在耶穌復活之後親眼見過他本人!(羅馬書1:1-4)保羅深知耶穌已經復活;他甚至有更強力的理由這樣說,正如他進一步解釋:「末了也顯給我看;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哥林多前書15:8,9;使徒行傳9:1-19。

      33.何以早期基督徒甘願為了信仰而以身殉道?

      33 早期基督徒甘願在羅馬競技場殉道而死。原因何在?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信心是基於歷史事實而非基於神話的。耶穌乃是預言所應許的基督,亦即彌賽亞,他奉上帝差遣來到地上,受上帝所讚許,緊守忠誠而以上帝兒子的身分死於苦刑柱上,然後從死裡復活。他們確知這些都是事實。——彼得前書1:3,4。

      34.據使徒保羅說,何以耶穌的復活對基督徒的信仰如此重要?

      34 我們建議你把保羅寫給哥林多人第一封信的第15章整篇讀一次以期了解保羅對復活一事懷有什麼信仰,以及這件事何以對哥林多人的信仰如此重要。保羅的信息的精髓由以下一段話表達出來:「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亞當]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哥林多前書15:20-22。

      35.上帝應許賜給地球和人類什麼幸福?(以賽亞書65:17-25)

      35 因此,基督復活的目的最終會使全人類都得益。g它同時為耶穌開路,使他能夠應驗其餘與彌賽亞有關的預言。他從隱形天界所施行的正義統治不久就要伸展到一個潔淨了的地球上。屆時我們將會見到聖經所描述的「新天新地」,上帝在其中「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1-4。

      叛道和逼迫是意料中的事

      36.公元33年五旬節有什麼事發生?結果如何?

      36 耶穌死亡和復活之後不久,有另一個奇跡發生,使早期基督徒在傳道方面力量倍增。在公元33年的五旬節,上帝從天上把他的聖靈(意即動力)傾澆在耶路撒冷大約120個聚集起來的基督徒身上。結果如何?「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使徒行傳2:3,4)當時耶路撒冷城中許多說外國語的猶太人聽到一些據稱沒有學問的加利利猶太人竟然說起外國話來,不禁大為驚訝。結果許多人都相信了。這些猶太籍的新信徒後來回到自己的家鄉,基督的信息遂傳播得有如野火燎原一般。——使徒行傳2:5-21。

      37.有些羅馬統治者對新興的基督教有什麼反應?

      37 但不久就風雲變色了。羅馬人開始害怕這個由於不設偶像而被認為無神的新宗教。於是由尼祿皇帝開始,羅馬人在公元的最初三個世紀對基督徒猛烈迫害。h許多基督徒被判死於競技場上以滿足那些嗜血的君主和暴民的虐待狂。這些人蜂擁到競技場觀看囚徒被投入猛獸群中。

      38.聖經所預言的什麼情況會使早期的基督徒會眾受到困擾?

      38 早期另一項令人不安的因素是使徒們早已預言會發生的。例如,彼得說:「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也不承認,自取速速地滅亡。」(彼得後書2:1-3)叛道!這意味到從純真的崇拜墮落,在充滿希臘哲學思想的羅馬世界中與當時流行的宗教趨勢妥協。這件事發生的經過如何?我們在下一章會解答這個以及其他有關的問題。——使徒行傳20:30;提摩太後書2:16-18;帖撒羅尼迦後書2:3。

      [腳注]

      a 「基督教國」一詞所指的是受各個以基督教自居的教派所支配的活動領域。「基督教」則指最初由耶穌基督所倡導的崇拜和親近上帝的方式。

      b 也可參看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1988年出版的《洞察聖經》(英文)一書,第2冊,第385-9頁,「彌賽亞」(Messiah)標題下的資料。

      c 聖經的贖價道理及其重要性,在第15章會有詳細論述。

      d 「不死的靈魂」一詞從沒有在聖經裡出現過。被譯作「不死」和「不死性」的希臘字詞在聖經中只出現過三次,但所指的是人披上或獲得新的屬靈身體而不是指一種生來便有的東西。這件事僅對基督和受膏的基督徒適用,後者會與基督一同在屬天的王國裡施行統治。——哥林多前書15:53,54;提摩太前書6:16;羅馬書8:17;以弗所書3:6;啟示錄7:4;14:1-5。

      e 若要更詳細了解這王國的統治,請閱第15章。

      f 在異象中出現的「摩西」和「以利亞」象徵耶穌所應驗的律法和先知書。若要獲得關於變形的詳細解釋,可參閱1988年出版的《洞察聖經》(英文)第2冊,第1120-1頁。

      g 若要詳細考慮耶穌的復活,請參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989年出版的《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第78-86頁。

      h 羅馬傳記家蘇埃托尼烏斯(約公元69-140年)記載尼祿在位時,「把刑罰……加諸基督徒身上,因為這個教派宣揚一種有害的新宗教信仰」。

      [第237頁的附欄或圖片]

      耶穌是神話人物嗎?

      歷史家杜蘭特(Will Durant)問道:「基督教創立者的一生故事是凡人的憂傷、想像力和希望的產品——是與克里希納、俄賽里斯、阿提斯、阿多尼斯、狄俄尼索斯、密特拉的傳奇不相上下的神話嗎?」他回答說,在第一世紀,否認基督曾經存在一事「看來從未發生過,甚至反對基督教最烈的外邦人或猶太人也未試過如此行。」——《文明的故事》第三部分,「凱撒與基督」。

      羅馬歷史家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 約公元69-140年)在歷史書《十二凱撒》中論到羅馬皇帝克勞狄說:「由於羅馬的猶太人繼續在基里斯督[基督]的影響下造成騷動不安,他下令把他們逐出羅馬。」這件事大約發生於公元52年(可參閱使徒行傳18:1,2。)請留意蘇埃托尼烏斯對基督的存在毫無疑問。既有事實的根據,早期基督徒儘管面對威脅生命的迫害,依然積極傳揚他們的信仰。他們的信仰若僅根據神話,但他們卻甘願為此冒生命危險,就很難令人置信了。耶穌的死亡與復活在他們的一生中發生,其中有些人甚至是這些事件的目擊證人。

      歷史家杜蘭特所下的結論是:「在一個世代之內,幾個單純的人若能夠創作出一個這麼強有力和受人欽佩的人物,有這麼崇高的道德標準和提出四海一家這麼崇高的理想,就真正是個奇跡了。這個奇跡甚至比福音書中所載的任何奇跡更令人難以置信。」

      [圖片]

      耶穌在古代巴勒斯坦加利利這一帶地方傳道和施行奇跡

      [第241頁的附欄或圖片]

      聖經是誰寫的?

      基督徒的聖經包括希伯來文聖經的39本書(可參看第220頁的附框),許多人稱之為舊約,以及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27本書,通常稱為新約。i因此,聖經是由66本書構成的一部小型叢書,由大約40位執筆者寫成,寫作時期長達1,600年(從公元前1513年至公元98年)。

      希臘文聖經包括四福音,意即有關耶穌生平和他所傳的好消息的記錄。其中兩本是基督直接揀選的跟從者——稅吏馬太和漁夫約翰——執筆的。其他兩本福音的執筆者是早期的信徒馬可和醫生路加。(歌羅西書4:14)福音書之後是使徒行傳,是路加所輯集的早期基督徒海外傳道活動的記錄。隨後是使徒保羅寫給個別基督徒和各會眾的14封書信,其餘的書信則分別由雅各、彼得、約翰、猶大所寫成。最後一本是約翰執筆的啟示錄。

      這麼多背景不同、生存時代和文化各異的人竟然產生一本和諧一致、首尾一貫的書,這的確是個有力的證據,證明聖經不是凡人智慧的產品而是受上帝所感示的。聖經本身作證說:「全部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實際的意思是「上帝所呼出的」],在教訓……是有益的。」因此,聖經是在上帝的聖靈(動力)感示之下寫成的。——提摩太後書3:16,17,《新譯》。

      [圖片]

      這塊不完整的羅馬碑銘刻有本丟·彼拉多的拉丁文名字(第二行,「IVS PILATVS」)由此證明他在巴勒斯坦曾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正如聖經所說一般

      [腳注]

      i 天主教聖經包括若干本額外的書,即所謂偽經,猶太人和基督新教徒均不把這些書視為聖經的正典。

      [第245頁的附欄]

      聖經預言中的彌賽亞

      預言 事件 應驗

      創49:10 生於猶大支派 太1:2-16;路3:23-33

      詩132:11;出自耶西之子大衛的家系 太1:1,6-16;9:27;

      賽9:7 徒13:22,23

      彌5:2 在伯利恆出生 路2:4-11;約7:42

      賽7:14 由處女所生 太1:18-23;路1:30-35

      何11:1 從埃及被召出來 太2:15

      賽61:1,2 受差遣 路4:18-21

      賽53:4 擔當我們的疾病 太8:16,17

      詩69:9 為耶和華的殿心裡焦急 太21:12,13;約2:13-17

      賽53:1 別人不信他 約12:37,38;羅10:11,16

      亞9:9;被尊為王及奉耶和華的 太21:1-9;可11:7-11

      詩118:26 名而來的救主

      賽28:16;雖被棄絕,卻成為主要的 太21:42,45,46;

      詩118:22,23 房角石 徒3:14;4:11;彼前2:7

      詩41:9;一位使徒出賣他 太26:47-50;約13:18,26-30

      109:8

      亞11:12 以30塊銀錢被賣 太26:15;27:3-10;

      可14:10,11

      賽53:8 受審和定罪 太26:57-68;27:1,2,11-26

      賽53:7 在誣告者面前默不作聲 太27:12-14;

      可14:61;15:4,5

      詩69:4 無故被恨 路23:13-25;約15:24,25

      賽50:6;受摑打,給人吐唾沫 太26:67;27:26,30;約19:3

      彌5:1

      詩22:18 拈鬮分他的衣服 太27:35;約19:23,24

      賽53:12 被列在罪犯之中 太26:55,56;27:38;路22:37

      詩69:21 有人給他嘗苦膽和醋 太27:34,48;可15:23,36

      詩22:1 遭上帝離棄 太27:46;可15:34

      詩34:20; 骨頭一根也沒折斷 約19:33,36

      出12:46

      賽53:5; 被刺扎 太27:49;約19:34,37;

      亞12:10 啟1:7

      賽53:5,8, 犧牲生命以擔當多人的罪 太20:28;約1:29;

      11,12 羅3:24;4:25

      賽53:9 與財主同葬 太27:57-60;約19:38-42

      拿1:17; 在墳墓裡過了部分的三日, 太12:39,40;16:21;

      2:10 然後復活過來 17:23;27:64

      [第258,259頁的附欄或圖片]

      耶穌與上帝的名

      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時說:「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9,10。

      耶穌知道他父的名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大力加以強調。例如,他對他的宗教敵人說:「我奉我父的名來,你們並不接待我;若有別人奉自己的名來,你們倒要接待他。……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約翰福音5:43;10:25;馬可福音12:29,30。

      耶穌對他的父禱告時說:「『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當時有聲音從天上來,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

      在一個稍後的場合,耶穌禱告說:「你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經將你的名顯明與他們。他們本是你的,你將他們賜給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道。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約翰福音12:28;17:6,26。

      耶穌既是猶太人,他必然熟悉他父的名耶和華(或雅威),因為他知道聖經曾說:「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既是這樣,便可以知道,且信服我,又明白我就是耶和華。在我以前沒有真神;在我以後也必沒有。』……所以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也是上帝。』」——以賽亞書43:10,12。

      因此,以一個國家而言,猶太人被揀選成為耶和華的見證人。耶穌既是猶太人,他自然也是耶和華的見證人。——啟示錄3:14。

      看來到第一世紀,大多數猶太人已不再讀出上帝所啟示的名字了。可是,有些抄本卻證明,使用那從希伯來文聖經翻譯過來的希臘文《七十人譯本》的早期基督徒,很可能看見希伯來文的四字神名出現在希臘文的經文裡。正如宗教兼希伯來文教授霍華德說:「新約教會所使用和引述的《七十人譯本》既含有希伯來文的上帝名字,新約的執筆者無疑曾把四字神名包括在他們所引述的經文內。但是,[後來]希伯來文的上帝名字被人從《七十人譯本》中刪去而代之以希臘文的代用名詞,上帝的名字也被人從新約所引述的《七十人譯本》經文中刪去。」

      因此,霍華德教授推斷,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必然清楚了解例如馬太福音22:44一類的經文,耶穌在那裡向仇敵引用希伯來文聖經。霍華德說:「第一世紀的教會很可能讀到,『耶和華對我主說』」而非後來的版本,「『主對我主說,』……後者的譯法既模糊又不肯確。」——詩篇110:1。

      耶穌使用上帝的名字一事也在他死後多個世紀由猶太人的指控加以證實,他們指控耶穌施行奇跡「只因他精通上帝的『祕密』名字的緣故。」——《猶太知識之書》。

      耶穌當然知道上帝的獨特名字。不論當時的猶太傳統怎樣,耶穌確曾使用這個名字。他絕不會讓人為傳統抵消上帝的律法。——馬可福音7:9-13;約翰福音1:1-3,18;歌羅西書1:15,16。

      [圖片]

      紙莎草紙抄本的片段(公元前第一世紀)表明上帝的希伯來文名字出現在希臘文《七十人譯本》的經文裡

      [第238頁的圖片]

      耶穌在教導時運用許多比喻——包括撒種、收割、打魚、尋得珍珠、混雜的羊群、葡萄園等(馬太福音13:3-47;25:32)

      [第243頁的圖片]

      耶穌憑著上帝的能力施行了許多奇跡,包括平息風浪

      [第246頁的圖片]

      由四個子音字母(YHWH)組成的四字神名(耶和華)

      [第251頁的圖片]

      關於拉撒路復活的記載絕沒有提及或甚至暗示他有一個不死的靈魂

      [第253頁的圖片]

      彼得、雅各和約翰深知上帝讚許耶穌一事絕非神話——他們在耶穌改變形貌時曾親自聽見和看見

  • 叛道——閉塞了通往真神的途徑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1章

      叛道——閉塞了通往真神的途徑

      1,2.(甲)為什麼基督教國最初400年的歷史如此重要?(乙)在選擇方面,耶穌宣告一項什麼真理?

      為什麼基督教國最初400年的歷史如此重要?理由與嬰孩出生的最初幾年何以重要一樣——因為那幾年是為個人的未來品格奠定基礎的模鑄時期。那末,基督教國的最初幾個世紀顯露些什麼呢?

      2 我們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且回憶一下耶穌基督所宣告的一項真理:「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功利主義的路是寬的,正當原則的路卻十分窄小。——馬太福音7:13,14。

      3.在基督教初創立時,有兩條什麼途徑供人選擇?

      3 在基督教初創立時,信奉這個不受歡迎的宗教的人有兩條途徑可供選擇——緊守基督和聖經所主張的純正道理和原則,不然就與當時的世界妥協而跟從容易行走的闊路。正如我們將會見到,最初400年的歷史表明大多數人最終選擇的是哪一條路。

      哲學的誘惑

      4.據歷史家杜蘭特解釋,異教羅馬對早期教會有什麼影響?

      4 歷史家杜蘭特解釋說:「教會採納基督之前[異教]羅馬通行的若干宗教習俗和儀式——異教祭司的長袍和其他袍服,焚香和使用聖水洗滌,在祭壇上點燃蠟燭和長明燈,崇拜聖者,大教堂的建築風格,以羅馬法律為教會律法的根據,把大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的頭銜授予最高的主教,以及在第四世紀使用拉丁文。……不久之後,眾主教取代了羅馬的地方官,成為控制各城市法律與秩序的權力中心;大主教若非取代省總督便是加以支持;主教會議接替了省議會。羅馬教會與羅馬國家亦步亦趨。」——《文明的故事:第三部分——凱撒與基督》。

      5.與異教羅馬世界妥協的態度怎樣與早期基督徒的寫作大相逕庭?

      5 這種與羅馬世界妥協的態度跟基督和眾使徒的教訓完全相反。(可參看第262頁的附框。)使徒彼得勸戒說:「親愛的弟兄啊,……這兩封[信]都是提醒你們,激發你們誠實的心,叫你們記念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保羅更毫不含糊地告誡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耶和華]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彼得後書3:1,2,17;哥林多後書6:14-17;啟示錄18:2-5。

      6,7.(甲)早期教會的「教父們」怎樣受希臘哲學所影響?(乙)在什麼道理上希臘的影響特別顯著?(丙)關於哲學,保羅提出什麼警告?

      6 儘管有這麼明確的訓諭,第二世紀的叛道基督徒依然採納羅馬異教的種種排場。他們偏離了純正的聖經始源,披上異教的羅馬式袍服和頭銜,大量吸收希臘的哲學思想。哈佛大學的沃爾夫森(Wolfson)教授在《基督教的熔爐》一書中解釋,在第二世紀,有大量「受過哲學訓練的外邦人」紛紛歸信基督教。這些人羨慕希臘人的智慧,認為希臘哲學與聖經教訓有頗多相同之處。沃爾夫森繼續說:「他們有時提出解釋,認為哲學是上帝藉著人的推理能力賜給希臘人的特殊恩賜,聖經則是通過直接啟示授予猶太人的恩賜。」他繼續說:「眾教父……開始以有系統的方式表明,在聖經慣常所用的樸實詞語後面隱藏著哲學家的主張,蘊含於他們在書院、學園、走廊[討論哲學的中心]裡鑄造出來的隱晦高深的術語中。」

      7 這樣的態度正好為希臘哲學和術語開路,乘機滲進基督教國的道理中,尤以三位一體的教義和靈魂不死的信仰為然。正如沃爾夫森聲稱:「[教會]父老們開始在他們所蒐集的巨量哲學詞語中找尋兩個適當的術語,其中一個用來稱呼三位一體個別成員彼此有別的實體,另一個則用來稱呼他們骨子裡的統一。」可是,他們不得不承認,「三合一神的觀念是個神祕之謎,不是人的理智所能解開的。」但與此迥異的是,保羅清楚意識到這種腐蝕和『曲解好消息』的危險。他在寫給加拉太和歌羅西基督徒的信中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不照著基督、而照著人的傳統,和世俗的言論,藉著哲學(希臘文phi·lo·so·phiʹas)和騙人的空談,把你們擄去。」——加拉太書1:7-9;歌羅西書2:8,《新譯》;哥林多前書1:22,23。

      把復活一筆勾銷

      8.人類一向企圖解開什麼難解之謎?大多數宗教試圖用什麼方法解答這個問題?

      8 正如我們從本書各章見到,自古至今,人類不斷企圖解開人何以生命短促、不免一死之謎。正如德國作家赫爾姆(Gerhard Herm)在他所著的《凱爾特人——從黑暗中出來的民族》一書中聲稱:「宗教的功用之一是使人接受人都有死去的一天這件事實,不論是藉著應許人在死後有較好的生活,抑或能夠轉世投生,甚或兩者兼得。」差不多每個宗教都倚賴人有個不死的靈魂,人死後魂在陰府繼續生存或投生為另一個人的信仰。

      9.關於耶穌對復活的信仰,西班牙學者烏納穆諾作出什麼結論?

      9 今日基督教國屬下差不多所有宗教都跟從這種信仰。20世紀西班牙著名學者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論及耶穌說:「他按照猶太人的信仰相信肉體復活[例如拉撒路的事例(可參看第249-52頁)],而不是按照[希臘]柏拉圖的主張相信靈魂不死。……我們從任何忠實的注釋書本中均可以見到這件事的證據。」他所下的結論是:「靈魂不死……乃是異教的哲學主張。」(La Agonía Del Cristianismo[基督教的痛苦])即使基督顯然從未有過這樣的思想,這種「異教的哲學主張」卻滲進基督教國的道理之中。——馬太福音10:28;約翰福音5:28,29;11:23,24。

      10.相信靈魂不死導致一些什麼後果?

      10 希臘哲學的狡猾影響乃是使徒死後發生叛道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希臘的靈魂不死主張意味到人不得不為魂安排各處歸宿——天堂、地獄永火、煉獄、極樂世界、靈薄獄等。a教士們發覺,藉著操縱這樣的道理,他們可以很容易使轄下的信徒保持順服,並且利用後者對來世的恐懼向之榨取禮物和捐獻。這把我們帶到另一個問題:基督教國的教士階級是怎樣興起的?——約翰福音8:44;提摩太前書4:1,2。

      教士階級怎樣形成

      11,12.(甲)當時另有什麼叛道的明證興起?(乙)耶路撒冷的眾使徒和長老擔任什麼角色?

      11 叛道的另一項明證是,教會不再遵循耶穌和使徒的吩咐,讓所有基督徒均參與傳道服務;相反,這件事轉交給在基督教國內形成的教士階級和教廷去專責辦理。(馬太福音5:14-16;羅馬書10:13-15;彼得前書3:15)在第一世紀,耶穌死後他的使徒及其他具備屬靈資格的基督徒長老在耶路撒冷合力擔任訓導和指揮基督徒會眾的工作;他們當中沒有任何人操有最高的權力可以轄管其他人。——加拉太書2:9。

      12 公元49年,他們有必要在耶路撒冷聚集以解決若干影響到一般基督徒的問題。聖經的記載告訴我們,作過討論之後,「使徒和長老[希臘文pre·sbyʹte-roi]並全教會定意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於是寫信交付他們,內中說:『使徒和作長老的弟兄們問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眾弟兄的安。』」看來眾使徒和眾長老組成一個治理機構去管理散布各地的基督徒會眾。——使徒行傳15:22,23。

      13.(甲)有什麼安排存在以直接督導早期基督徒的各群會眾?(乙)會眾的長老需要具備什麼資格?

      13 既然耶路撒冷的治理機構是早期基督徒用來統管所有基督徒的安排,那末當地的各群會眾又有什麼指揮的安排呢?保羅致提摩太的信清楚表明各會眾均設有監督(希臘文e·piʹsko·pos, 以辟斯高普斯);這些人是屬靈的長老(希臘文pre·sbyʹte·roi),在行為上和靈性上均具備資格去教導他們的基督徒同工。(提摩太前書3:1-7;5:17)在第一世紀,這些男子並沒有構成一個與別不同的教士階級。他們沒有穿著任何特殊的袍服。靈性成熟便是他們的標誌。事實上,每群會眾均有一個包括若干成員(監督)的長老團而非受君主制的一人統治。——使徒行傳20:17;腓立比書1:1。

      14.(甲)基督徒監督怎樣終於被基督教國的主教所取代?(乙)誰力圖在主教當中取得最高地位?

      14 直至後來,以辟斯高普斯b(希臘文e·piʹsko·pos, 監督、監察者)這個字詞才改變成「主教」(英文bishop),意思是在教區內對其他神職人員操有管理權的教士。正如西班牙耶穌會教士盧爾卡(Bernardino Llorca)解釋說:「起初,主教與長老(英文presbyters)之間的區別並不清楚明確,當時的注意只集中在字詞的意思方面:『主教』等於監督;『長老』則相當於長者。……但區別逐漸變得較為清楚,擁有『主教』名稱的是較重要的監督,他們擁有至高的教士權威,有資格行按手禮和委任教士。」(Historia de la Iglesia Católica[天主教會的歷史])事實上,主教開始實行一種君主制度,尤其自第四世紀初期以降。教廷制度——由教士團施行統治的安排——於是確立起來。後來羅馬的主教自稱是彼得的繼承者,許多人遂承認他是至高的主教和教皇。

      15.早期基督徒的領導層與基督教國的領導層之間有什麼巨大鴻溝存在?

      15 今日,在基督教國各教會中,主教居於聲勢烜赫的地位,通常薪酬豐厚,往往被視為屬於國家的統治階層。可是,我們若把教會的位高勢雄與基督和眾長老(監督)治下早期基督徒會眾的簡樸組織比較一下,便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其實有天淵之別。關於彼得與他所謂的繼承人——在梵蒂岡的堂皇府第中掌權的教皇們——之間的巨大鴻溝,我們可以說些什麼呢?——路加福音9:58;彼得前書5:1-3。

      教皇的權力與威望

      16,17.(甲)我們怎麼知道早期的羅馬會眾並非在主教或教皇控制之下?(乙)使用「教皇」的頭銜一事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16 早期的各會眾均接受耶路撒冷眾使徒和長老的指揮,其中之一是羅馬的會眾。基督教的真理可能在公元33年五旬節之後不久傳達羅馬。(使徒行傳2:10)像當時的其他基督徒會眾一樣,羅馬會眾也有長老團擔任監督的職分,但其中並沒有一位成員操有最高的權力。羅馬會眾的早期長老中絕沒有任何人被當代的人視作主教或教皇,因為當時羅馬君主制度的主教安排仍未設立。君主制度(一人統治)的主教團安排肇始於何時頗難確定。證據表示它是在第二世紀開始發展的。——羅馬書16:3-16;腓立比書1:1。

      17 在公元最初兩個世紀,「教皇」(英文pope, 源於希臘文paʹpas, 父)的頭銜尚未受人採用。前度耶穌會教士沃爾什(Michael Walsh)解釋說:「羅馬主教初次被人稱為『教皇』看來是第三世紀的事,這個頭銜最初授予教皇卡利斯圖斯(Callistus)。……到第五世紀末葉,『教皇』一詞通常僅是指羅馬主教而言。可是,直到十一世紀,教皇才能夠堅持這個頭銜只可應用在他一人身上。」——《圖解教皇歷史》。

      18.(甲)最先獨攬大權的羅馬主教之一是誰?(乙)教皇擁有至高權力的聲稱以什麼為根據?(丙)馬太福音16:18,19的正確了解是什麼?

      18 最先獨攬大權的羅馬主教之一是教皇利奧一世(公元440-461年)。沃爾什進一步解釋說:「利奧採用一度屬於異教的大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頭銜。這個頭銜至今仍為各教皇所採用,但在第四世紀末葉之前一向是羅馬皇帝所持有的。」利奧一世的行動據稱以天主教對馬太福音16:18,19耶穌的話所作的解釋為根據。(可參看第268頁的附框。)他「聲稱既然聖彼得是使徒之首,聖彼得的教會也應該在各教會中居首位。」(《人類的宗教》)藉著這項行動,利奧一世清楚表明,雖然東方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執掌世俗權柄,他卻從西方的羅馬執掌屬靈權柄。教皇利奧三世在公元800年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加冕時,這種權力更進一步顯示出來。

      19,20.(甲)現代一般人對教皇懷有什麼看法?(乙)教皇擁有一些什麼官銜?(丙)我們可以在教皇與彼得的行為之間見到什麼鮮明的對照?

      19 自1929年以來,羅馬教皇一直被世上各政府視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梵蒂岡城——的統治者。因此,羅馬天主教會與別的宗教組織不同,它可以差遣外交代表——教皇使節——到世界各政府去。(約翰福音18:36)教皇擁有許多榮銜,例如耶穌基督的代理人、使徒領袖的繼承人、公教的最高元首、西方大主教、意大利大主教、梵蒂岡城的君主等。他受到隆重、鋪張的接待。他享有一國之君的尊榮。但在另一方面,請留意他們所謂的第一任教皇兼羅馬主教的彼得,當羅馬百夫長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下拜時有什麼反應:「彼得卻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使徒行傳10:25,26;馬太福音23:8-12。

      20 如今的問題是,早期叛道的教會是怎會獲得這麼巨大的權力和聲勢的?基督和早期基督徒的簡樸、謙卑是怎會轉變成基督教國的驕橫豪奢的呢?

      基督教國的奠基

      21,22.據稱君士坦丁的一生發生過什麼重大改變?他怎樣利用這件事?

      21 這個新興宗教在羅馬帝國的轉捩點是公元313年,即君士坦丁大帝據稱歸信「基督教」的日子。他究竟是怎會「歸信」的?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繼承父位,終於與李錫尼(Licinius)一起成為羅馬帝國的聯合統治者。他的母親虔信基督教,他本人則相信神靈保護。這兩件事對他有頗深的影響。公元312年,在出師羅馬附近的米爾維恩橋作戰之前,他聲稱在夢中受命要在兵士的盾上劃上「基督教的」交織字母——希臘字母khi和rho,基督的希臘文名字的首兩個字母。c藉著這個『神聖的護身符』,君士坦丁的軍隊擊敗了仇敵馬克森提(Maxentius)。

      22 君士坦丁在戰勝後不久就自稱已成為信徒,雖然他等到大約24年後臨死之前才受浸。他贏得了帝國中一般所謂基督徒的支持,因為「他採用[希臘字母]Chi-Rho[插圖——希臘字母]作為徽號。……可是,這兩個希臘字母在異教和基督教當中均已被人採用作為連字。」——《基督教的熔爐》,湯因比編。

      23.(甲)據一位注釋家說,基督教國開始於什麼時候?(乙)為什麼我們可以說基督並沒有建立基督教國?

      23 結果,基督教國遂奠定了根基。正如英國廣播員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在《基督教國的末日》一書中寫道:「基督教國開始於君士坦丁大帝。」不過,他也作了一項深具洞察力的評論:「你甚至可以說,基督在基督教國尚未開始之前就已親自廢棄了這個組織,因為基督宣告他的王國不屬這個世界。這項宣告乃是基督最重要和影響最廣遠的言論之一。」但這也是最受基督教國各宗教和政治領袖普遍無視的聲明之一。——約翰福音18:36。

      24.隨著君士坦丁的「歸信」,教會發生了什麼改變?

      24 憑著君士坦丁的支持,基督教國的宗教遂成為羅馬欽定的國教。宗教教授帕吉爾斯解釋說:「基督教的眾主教一度是受拘捕、刑訊和處決的對象,如今卻一躍而獲得免稅特權、皇帝賞賜、威望、甚至法庭也受其影響;他們轄下的教會如今財雄勢大,地位顯赫。」他們已成為皇帝的朋友,羅馬世界的朋友。——雅各書4:4。

      君士坦丁、異端與正統

      25.(甲)到君士坦丁的日子,有什麼神學上的爭論激烈進行?(乙)在第四世紀之前,關於人們對基督與父的關係的了解,有些什麼情形存在?

      25 君士坦丁的「歸信」何以有這麼重大的意義呢?因為當時「基督」教會正受教義之爭所分裂,君士坦丁既是皇帝,對教會的事務操有強大影響。他希望帝國能團結起來。那時說希臘語和拉丁語的主教們正在大起爭論:「化身為耶穌的『上帝』『兒子』或『道』與現在稱為『父』的上帝本身——他的名字雅威已普遍被人遺忘——兩者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哥倫比亞世界史》)有些人贊成聖經所支持的觀點,認為「羅格斯」(希臘文Loʹgos)基督是被造的,因此地位次於他的父。(馬太福音24:36;約翰福音14:28;哥林多前書15:25-28)這批人包括埃及亞歷山大的教士阿里烏(Arius)在內。事實上,神學教授漢森(R. P. C. Hanson)聲稱:「在阿里烏的爭論[於第四世紀]爆發之前,東方或西方教會的神學家都無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承認子的地位低於父。」——《尋求基督教對上帝的主張》。

      26.到第四世紀初期,關於三位一體這個道理,當時的情況如何?

      26 其他的人則認為基督居於從屬地位的主張乃是異端,他們較傾向於崇拜耶穌為「上帝的化身」。可是,漢森教授指出,在這段時期(第四世紀),「情形並不是一種公認的正統道理[三位一體]受到公開的異端[阿里烏的主張]所攻擊而必須加以防衛。關於當時備受討論的問題,其實還未有什麼正統主張。」他繼續說:「各方面都相信自己受聖經權威所支持。各人都把對方形容為不合乎正統、違反傳統和不符合聖經。」在這個神學爭論上,宗教的各階層均徹底分裂。——約翰福音20:17。

      27.(甲)為了平息有關耶穌本性的爭論,君士坦丁怎樣行?(乙)教會有多少代表出席尼西亞會議?(丙)尼西亞信經有平息與當時正在發展中的三位一體道理有關的爭論嗎?

      27 君士坦丁希望四境團結,因此在公元325年於尼西亞召開主教會議。尼西亞位於帝國東部說希臘語居民的地區,與新城市君士坦丁堡隔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遙遙相對。據說各地前來參加會議的主教有250至318位不等,佔全數的三分之一,大多數來自說希臘語的地區。但甚至教皇西爾維斯特一世也告缺席。d經過激烈爭辯之後,這個缺乏代表性的會議產生了大大偏袒三位一體思想的尼西亞信經。但它並沒有平息教義上的爭執,也沒有澄清聖靈在三位一體神學上所擔任的角色。在隨後數十年間,人們繼續為此爭辯不休,結果需要召開更多會議,訴諸多個皇帝的權威和使用放逐手段才在最後達成一致意見。在這場鬥爭中,神學獲得勝利,敗北的是跟從聖經的人。——羅馬書3:3,4。

      28.(甲)三位一體的道理造成了一些什麼後果?(乙)為什麼尊崇馬利亞為「真神之母」是沒有聖經根據的?

      28 經過多個世紀之後,三位一體道理所造成的結果之一是,獨一的真神耶和華被埋沒在基督教國那「上帝即基督」的神學泥淖裡。e按照這種神學理論,耶穌若真的是「上帝的化身」,按理說來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顯然就是「真神之母」了。因此在隨後的日子,多種不同形式的馬利亞崇拜遂應運而生,儘管聖經除了表示馬利亞是耶穌卑微的生母之外絕沒有提及她擔任任何重要角色。f(路加福音1:26-38,46-56)多個世紀以來,「真神之母」的道理由羅馬天主教會加以發展和潤飾,結果天主教徒對馬利亞的崇拜遠超乎對耶和華上帝的崇拜。

      基督教國的分裂

      29.保羅曾警告人提防什麼發展?

      29 叛道的另一特色是導致分裂和派系。使徒保羅曾預言說:「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保羅給予哥林多人清楚的勸諭,說:「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但是,儘管保羅提出規勸,叛道和分黨別派的形勢不久就生了根。——使徒行傳20:29,30;哥林多前書1:10。

      30.在早期教會中不久便有什麼情況形成?

      30 眾使徒死後僅數十年,基督徒當中顯然已發生了嚴重分裂。杜蘭特說:「塞爾蘇斯[Celsus,第二世紀的基督教反對者]本人曾譏嘲地指出,基督徒『分裂成這麼多的派系,人人都想有自己的黨派』。大約在[公元]187年,伊里奈烏斯(Irenaeus)列出當時有二十個基督教派系。大約在[公元]384年,伊皮凡尼烏斯(Epiphanius)則計算過當時有八十個派系之多。」——《文明的故事:第三部分——凱撒與基督》。

      31.天主教會的一項嚴重分裂是怎樣形成的?

      31 君士坦丁喜歡他帝國東部說希臘語的部分,因此在今日的土耳其地方興建了一座巨大的新京城。他名之為君士坦丁堡(現代的伊斯坦布爾)。結果,在其後的許多世紀,天主教會按照語言和地理而分裂為兩個陣營——西方說拉丁語的羅馬與東方說希臘語的君士坦丁堡對峙。

      32,33.(甲)有些什麼進一步的因素促成了基督教國的分裂?(乙)關於在崇拜中使用偶像,聖經怎樣說?

      32 對於當時尚未發展完備的三位一體教義,爭論仍持續不休,結果使基督教國大受困擾。公元451年,教會在卡爾西頓召開另一個會議去界定基督的「本性」。雖然西方接納該會議所頒布的信經,東方各教會卻表示不服,以致後來在埃及和阿比西尼亞組成埃及土語教會,又在敘利亞和亞美尼亞組成「詹姆斯派」的各教會。在深奧難解的神學問題上,天主教會不斷受到分裂所威脅,特別以有關三位一體道理的定義為然。

      33 使天主教會分裂的另一個原因是崇拜偶像。在第八世紀,東方的各主教起來反對偶像崇拜,因而進入了所謂打倒偶像時期。但過了相當時間之後,他們卻恢復使用聖像。——出埃及記20:4-6;以賽亞書44:14-18。

      34.(甲)什麼導致天主教會內部的重大決裂?(乙)這項決裂最後導致什麼結果?

      34 在第六世紀,西方教會決定把拉丁文的“filioque”(意思是「及出自子」)一詞附加在尼西亞信經之上,藉此表示聖靈同時出自父和子。這項行動帶來了另一場重大考驗。這次改動結果導致東西方的決裂。「在公元876年,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會議因教皇的政治活動及沒有糾正『及出自子』這句話而加以譴責。這項行動進一步表明東方教會完全拒絕教皇自認有權管理全教會的聲稱。」(《人類的宗教》)1054年,教皇的代表把君士坦丁堡的教長逐出教會,後者則把教皇置於咒詛之下作為報復。分裂的結果導致各東正教會——希臘、俄羅斯、羅馬尼亞、波蘭、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其他的自治教會——相繼成立。

      35.韋爾多派的信徒是什麼人?他們在信仰上怎樣與天主教會大為不同?

      35 另一項運動也開始使教會遭受困擾。在12世紀,來自法國里昂的韋爾多(Peter Waldo)「安排了一些學者把聖經翻譯為法國南部的『當地語言』(langue d’oc)。他熱心研究譯本,並且認為基督徒應該像使徒一般過活——沒有私人財產。」(《信心的時代》,杜蘭特著)他開始了一項以韋爾多派為人所知的傳道運動。這一派人反對天主教的祭司制度,也不接受免罪、煉獄、化體及天主教的其他傳統習俗和信仰。他們把信仰傳播到其他國家。1229年,圖盧茲會議企圖制止他們擴展,下令禁止人擁有聖經書籍。人只准持有與禮拜儀式有關的書籍,而且必須是用死語言拉丁文印行的。可是,還有更多的宗教分裂和迫害來臨。

      阿爾比教派大受迫害

      36,37.(甲)阿爾比派信徒是誰?他們相信什麼?(乙)阿爾比教派怎樣受到壓制?

      36 12世紀開始的另一項運動發生於法國南部——阿爾比教派(Albigenses, 亦稱為清潔派[Cathari])。這個教派從阿爾比(Albi)鎮得名,他們在當地有許多信徒。他們有自己的獨身教士階級,而後者期望受人所崇敬。他們認為耶穌在最後晚餐論到餅時所說的話——「這是我的身體」——是象徵性的。(馬太福音26:26)他們反對三位一體、處女生子、地獄永火和煉獄等教義。因此他們積極使人懷疑羅馬的教理。教皇英諾森三世下令逼迫阿爾比教派。他說:「若有必要,便用刀劍鎮壓他們。」

      37 教會於是發動十字軍去打擊「異端者」。天主教十字軍在法國的貝濟耶屠殺了2萬男、女和兒童。經過一場大流血之後,和平在1229年來臨,阿爾比教派一敗塗地。納博訥會議(Council of Narbonne)決定「禁止平信徒擁有聖經的任何部分」。對天主教會來說,難題的根源看來是聖經有人民通用語言的版本存在。

      38.異端裁判所是什麼?它怎樣運作?

      38 教會採取的另一步驟是設立異端裁判所;這是用來壓制異端的審判機構。當時一般人被一種不容異己的精神所控制;他們耽於迷信,動輒以私刑拷打和殺害所謂的「異端者」。13世紀的這種情況容許教會大大濫用權力。可是,「教會把定了罪的異端者交給『世俗之臂』——當地政府——去活活燒死。」(《信心的時代》)藉著把實際的處決交給世俗政府辦理,教會佯作自己沒有犯流血罪。異端裁判所開始了一段宗教迫害時期,結果造成了許多虐待、誣告和匿名指控、謀殺、搶劫、拷打,千千萬萬敢在信仰上與教會不同的人慢慢被折磨至死。宗教自由已被扼殺。尋求真神的人有任何希望嗎?第13章會解答這個問題。

      39.第七世紀有什麼宗教運動開始?怎樣開始?

      39 這一切事在基督教國裡發生之際,中東有個阿拉伯人獨自採取立場,要把自己同胞當中的宗教冷漠和偶像崇拜消除。他在第七世紀開始了一項宗教運動,今日差不多有10億教徒受其指揮。這項運動便是伊斯蘭教。我們在下一章會考慮它的先知兼創立者的歷史,並且解釋這位教主的若干教訓及其來源。

      [腳注]

      a 「靈魂不死」、「地獄永火」、「煉獄」、「靈薄獄」等詞語在原本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中從沒有出現過。相反,「復活」一詞的希臘文(a·naʹsta·sis)卻出現過42次。

      b 希臘字「以辟斯高普斯」(e·piʹsko·pos)的實際意思是『監視的人』。它在拉丁文變成「episcopus」,在古英文變成「biscop」,後來在中世紀的英文則轉變成「bishop」(主教)。

      c 流行的傳說聲稱君士坦丁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十字和拉丁文的「憑此標記征服」(In hoc signo vinces)等字樣。有些歷史家則說它較像希臘文的「憑此征服」(En toutoi nika)。有些學者因為這個傳說年代錯誤而對之表示懷疑。

      d 關於西爾維斯特一世,《牛津教皇辭典》聲稱:「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期間(306-37年),雖然西爾維斯特作教皇差不多有二十二年之久,但在這段目擊教會經歷戲劇性發展的時期中,他在當時所發生的大事上只擔任無關重要的角色。……君士坦丁把若干主教視作親信,他無疑與這些主教共同議定他的教會政策;但[西爾維斯特]卻不是他的親信之一。」

      e 若要詳細考慮三位一體的爭論,請參看1989年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32頁冊子《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f 四福音中有24節不同的經文曾提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名字或她作耶穌母親的身分,在使徒行傳則只有一次。使徒的任何書信均沒有提及馬利亞。

      [第262頁的附欄]

      早期基督徒與異教羅馬

      「隨著基督教的運動在羅馬帝國境內興起,它也向歸信的異教徒提出挑戰,要求他們改變以往的態度和行為。對不少出身於異教家庭的人來說,他們一向把婚姻僅看作一種社交和經濟安排,同性戀關係則是男性教育所預期的事,而賣淫——無論男女——是正常和合法的活動,離婚、墮胎、避孕和拋棄不受歡迎的嬰兒[至死]都是切合實際的權宜之計,但現在他們竟毅然接受反對這一切惡行的基督教信息,以致令家人大感驚訝。」——《亞當、夏娃與蛇》,帕吉爾斯著。

      [第266頁的附欄]

      基督教與基督教國的對照

      第三世紀來自泰爾的哲學家兼基督教反對者波菲利(Porphyry)提出質疑,「認為是否耶穌的跟從者,而非耶穌本人,必須對基督教的獨特形式負責。波菲利(和尤里安[第四世紀的羅馬皇帝兼基督教反對者])根據新約聖經表明,耶穌並沒有自稱為上帝,他不是傳自己而是傳一位單一的上帝,萬人的上帝。但他的跟從者卻捨棄了他的教訓,引進他們自創的新主張,以耶穌(而非以單一的上帝)為敬拜和尊崇的對象。……[波菲利]指出令基督教思想家不安的一個問題:基督徒的信仰應該寄託於耶穌所傳的教訓,抑或寄託於耶穌的門徒在他死後數百年才編造出來的主張之上?」——《羅馬人眼中的基督徒》。

      [第268頁的附欄]

      彼得與教皇地位

      在馬太福音16:18,耶穌對使徒彼得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希臘文Peʹtros,柏特勞斯],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希臘文peʹtra,柏特拉]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天主教會根據這節經文聲稱耶穌將他的教會建造在彼得之上。他們說彼得就是第一位羅馬主教,在他以後一脈相傳的羅馬主教都是他的繼承人。

      耶穌在馬太福音16:18所指的磐石是誰?指彼得抑或指耶穌自己?上下文表明,當時所談及的問題乃是,正如彼得本人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16)因此,按理說來,教會的磐石根基是耶穌自己而不是後來三次不認基督的彼得。——馬太福音26:33-35,69-75。

      我們怎麼知道基督才是磐石根基呢?憑著彼得自己的證言,他寫道:「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上帝所揀選、所寶貴的。……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保羅也指出:「[你們]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彼得前書2:4-8;以弗所書2:20。

      在聖經和歷史上都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彼得被人視為在同輩中居首位。彼得在自己所寫的書信中絕沒有提及這件事,而其他三本福音書——包括馬可福音(顯然是彼得向馬可敘述的)——甚至沒有提及耶穌對彼得說過這段話。——路加福音22:24-26;使徒行傳15:6-22;加拉太書2:11-14。

      我們甚至沒有任何絕對肯定的證據證明彼得曾經去過羅馬。(彼得前書5:13)保羅探訪耶路撒冷時,「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彼得]、約翰」曾經予以支持。因此當時彼得不過是會眾中至少三根柱石之一而已。他絕不是「教皇」,也從沒有以這樣的地位或耶路撒冷首席「主教」的名稱為人所知。——加拉太書2:7-9;使徒行傳28:16,30,31。

      [第264頁的圖片]

      基督教國三位一體的神祕三角形

      [第269頁的圖片]

      梵蒂岡(旗幟見下圖)派使節到世界各政府去

      [第275頁的圖片]

      尼西亞會議為後來的三位一體教義奠下根基

      [第277頁的圖片]

      對抱子馬利亞的崇拜(中圖)反映出遠較古老的異教女神崇拜左圖:埃及的伊希斯與何露斯;右圖:羅馬的母神

      [第278頁的圖片]

      東正教會——保加利亞首府索非亞的聖尼古拉教堂及(下圖)美國新澤西州的聖弗拉基米爾教堂

      [第281頁的圖片]

      「基督教」十字軍組織起來,不但要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而且大舉屠殺「異端者」,例如韋爾多教派和阿爾比教派

      [第283頁的圖片]

      多米尼加僧人托爾克馬達(Tomásde Torquemada)領導殘酷的西班牙異端裁判所,實施嚴刑迫供

  • 伊斯蘭教——以順服為通往真神的途徑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2章

      伊斯蘭教——以順服為通往真神的途徑

      [插圖——阿拉伯字母]

      1,2.(甲)古蘭經以一段什麼話作為開場白?(乙)這幾句話為什麼對回教徒含有重大意義?(丙)古蘭經原本以什麼文字寫成?「古蘭」是什麼意思?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這句話是譯自上列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的。經文繼續說:「一切讚頌,全歸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報應日的主。我們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導我們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誤者的路。」——古蘭經1:1-7a。

      2 以上一段話乃是回教徒的聖書古蘭經(又稱可蘭經)的第一章,稱為「開端」(Al-Fātiḥah, 法諦海)。既然世界人口有六分之一以上是回教徒,而虔誠的回教徒每日在祈禱中至少誦念這段話五次,因此這幾節經文可算是世上最常受人誦念的經文之一。

      3.伊斯蘭教今日擴展到什麼程度?

      3 據一項資料來源透露,世上有9億多人是回教徒,因此伊斯蘭教在人數方面僅次於羅馬天主教。它也許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大宗教;在非洲和西方世界,回教運動均繼續擴展。

      4.(甲)「伊斯蘭」是什麼意思?(乙)「穆斯林」是什麼意思?

      4 伊斯蘭這個名字在回教徒看來含義重大,因為它的意思是對安拉「順服」、「降服」或作出「承諾」。據一位歷史家說,「這個字把那些聽過穆罕默德佈道的人的內心態度表達出來。」「穆斯林」(回教徒)的意思便是『作出或實踐伊斯蘭的人』。

      5.(甲)關於伊斯蘭教,回教徒相信些什麼?(乙)聖經與古蘭經有什麼相似之點?

      5 回教徒相信上帝曾賜給忠心的希伯來人和古代基督徒若干啟示,回教徒的信仰便是這些啟示的高潮。不過,雖然古蘭經也引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但回教的主張卻在若干方面與聖經頗有出入。b(可參看第285頁的附框。)為了較清楚了解回教徒的信仰,我們需要知道他們的宗教是怎樣開始及在何時何地開始的。

      穆罕默德蒙召

      6.(甲)在穆罕默德時代,阿拉伯人的崇拜集中於什麼之上?(乙)關於克爾白,有什麼流行的傳說?

      6 穆罕默德c在公元570年左右出生於沙特阿拉伯的麥加(阿拉伯文Makkah),他的父親阿布杜拉(ʽAbd Allāh)在穆罕默德出生之前已去世。他的母親阿米娜(Āminah)在他大約六歲時死去。當時阿拉伯人對安拉的崇拜集中在麥加山谷的克爾白(Kaʽbah)聖所進行。這間聖所是幢立方形的簡單建築物,那裡有一塊黑色隕石受人崇拜。據伊斯蘭教的傳統說,「克爾白最初由亞當根據天體原型建成,洪水之後由亞伯拉罕和以實瑪利加以重建。」(《阿拉伯人的歷史》,希提[Philip K. Hitti]著)它成了360個偶像的聖所,按照陰曆年每日均有一個偶像供人敬拜。

      7.什麼宗教習俗令穆罕默德深感不安?

      7 穆罕默德長大之後對當日的宗教習俗發生疑問。諾斯在《人類的宗教》一書中聲稱:「古來氏族[穆罕默德所屬的部族]的諸酋長為了宗教和榮譽問題不斷爭吵,令[穆罕默德]深感不安。他對於殘存的阿拉伯原始宗教尤其感到不滿,其中的弊端包括崇拜偶像的多神主義和泛靈論,在宗教集會和市集上的不道德、醉酒、賭博和跳舞,把不受歡迎的女嬰加以活埋的慘事非但在麥加,而且在阿拉伯全境都有人實行。」——古蘭經6:137。

      8.穆罕默德在什麼環境之下被召作先知?

      8 穆罕默德奉召作先知是在40歲左右的時候。他慣於時常獨自到一個名叫蓋爾海拉(Ghār Ḥirāʼ)的山洞冥想;他聲稱在這樣的一個場合裡接獲呼召作先知。回教的傳說是,當他在那裡時,有個天使(後來才知道是加百列)命令他背誦安拉之名。穆罕默德沒有反應,因此天使『大力捉住他,緊緊按著他,至他無法忍受的程度』。然後天使再吩咐他這樣行。穆罕默德再次沒有反應,天使又再『使他窒息』。如是者三次之後,穆罕默德才開始背誦古蘭經一系列默示中為首的幾句。其他的傳說則聲稱,神授予穆罕默德的默示像響起的鈴聲一般。——《啟示之書》,布哈里(Ṣaḥīḥ Al-Bukhārī)著。

      古蘭經的默示

      9.據稱穆罕默德首次接獲的默示是什麼?(可與啟示錄22:18,19作一比較。)

      9 根據傳說,穆罕默德首先接獲的默示是什麼呢?伊斯蘭教的權威人士多數認為是第96章的為首5節[標題是「血塊」(Al-‘Alaq, 阿賴格)]: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你應當奉你的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

      他曾用血塊創造人。

      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

      他曾教人用筆寫字,

      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

      ——古蘭經。

      10-12.古蘭經怎樣保全下來?

      10 據阿拉伯文的《啟示之書》所載,穆罕默德回答說,「我不識字。」因此他不得不把默示熟記在心,以求能夠背誦出來。阿拉伯人擅於使用記憶力,穆罕默德也不例外。他花了多少時候才接獲古蘭經的全部信息呢?一般人相信默示在一段20至23年的時間陸續臨到,從大約公元610年開始,直到他在公元632年逝世為止。

      11 據回教的資料來源解釋,穆罕默德每次接獲默示,就立刻對當時在旁的人背誦出來。這些人依次把默示銘記在心,藉背誦將其輾轉傳下來。既然當時阿拉伯人還未懂得製紙,穆罕默德於是吩咐抄經者把默示寫在當時可供應用的原始書寫材料之上,例如駱駝的肩胛骨、棕櫚葉、木頭和羊皮紙等。可是,直至先知死後,古蘭經才在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和友伴指導之下編成現在的形式。事情發生於頭三位哈里發(caliphs, 回教領袖)統治的時候。

      12 翻譯家皮克梭爾(Muhammad Pickthall)寫道:「在先知逝世之前,古蘭經的各章已有書面記錄,許多回教徒亦已將全本古蘭經熟記在心。但記錄下來的古蘭經各章分散在民眾當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有不少把全本古蘭經熟記在心的人被殺,有關方面遂把全本古蘭經輯錄下來。」

      13.(甲)伊斯蘭教的教訓和指導的三項來源是什麼?(乙)有些伊斯蘭教學者對於翻譯古蘭經懷有什麼看法?

      13 回教徒的生活受三項權威所支配——古蘭經、聖訓和法規。(參看第291頁的附框。)回教徒認為阿拉伯文的古蘭經是默示的最純淨形式,因為他們說這是神通過加百列所說的語言。古蘭經43:3聲稱:「我確已以此為阿拉伯文的古蘭經,以便你們了解(和學習智慧)。」因此,任何翻譯均被認為把內容沖淡,以致失去若干程度的純正。事實上,有些伊斯蘭教學者拒絕翻譯古蘭經。他們的觀點是,「翻譯總有遺漏」,因此,正如伊斯蘭教歷史講師威廉斯(J. A. Williams)博士說,「回教徒絕不贊成,有時甚至禁止人將古蘭經譯成別種文字。」

      伊斯蘭教的擴展

      14.在伊斯蘭教歷史的早期,什麼事件成為重要的轉捩點?

      14 穆罕默德在頗為不利的情勢下創立他的新宗教。麥加的民眾,甚至他自己的族人,都反對他。經過13年飽受迫害和仇視之後,他把活動中心向北遷移到雅茲里布,後來這個地方改稱為麥地那(al-Madīnah),意即先知之城。這次遷徙或逃亡(hijrah, 希吉拉)發生於公元622年。這年在伊斯蘭教歷史上含有重大意義,後來被採納為伊斯蘭教曆的起點。d

      15.麥加怎樣成為伊斯蘭教的主要朝聖中心?

      15 最後,麥加在公元630年1月(伊斯蘭教曆8年)向穆罕默德投降,他遂大權獨攬而成為麥加的統治者。由於世俗和宗教大權均操在他手上,他便把一切偶像崇拜從克爾白清除,並將這個地方立為信徒前往麥加朝聖的中心地點,直至今日。——可參看289及303頁。

      16.伊斯蘭教傳播得多廣遠?

      16 穆罕默德在公元632年逝世之後的數十年間,伊斯蘭教已擴展至阿富汗,甚至遠達北非的突尼斯。到第八世紀初葉,古蘭的信仰已傳入西班牙而伸展到法國邊境。正如斯馬特(Ninian Smart)教授在《長期探索的背景》一書中聲稱:「從屬人的觀點看來,生活在基督之後第六、七世紀的這位阿拉伯先知的成就的確驚人。由凡人的角度去看,一種新的文明從他發展開來。但在回教徒看來,這當然是神的大能和真主的成就。」

      穆罕默德之死導致分裂

      17.穆罕默德之死使伊斯蘭教面臨什麼巨大難題?

      17 先知的逝世引發了一場危機。他死時既沒有男性後代,也沒有清楚指定繼承人。正如希提聲稱:「哈里發的職位乃是伊斯蘭教所面臨的最古老難題。這項爭論至今依然存在。……回教歷史家艾·沙拉史丹尼(al-Shahrastāni,1086-1153年)指出:『在伊斯蘭教的各項爭論中,造成最多流血事件的無過於哈里發職位(imāmah)之爭。』」在公元632年,這個難題怎樣獲得解決呢?「艾卜·伯克爾(Abū Bakr)……受命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632年6月8日)。這次所用的是選舉方式,參與其事的是當時在首都麥地那的領袖們。」——《阿拉伯人的歷史》。

      18,19.什麼聲稱使遜尼派和什葉派回教徒彼此分裂?

      18 先知的繼承人於是成為統治者(khalīfah,即哈里發)。可是,在伊斯蘭教內部,誰是穆罕默德的真正繼承人這個問題卻成為分裂的因由。遜尼派(Sunnī)的回教徒接納選舉的原則過於接納先知的血緣世系。因此他們相信最初的三位哈里發——艾卜·伯克爾(穆罕默德的岳父)、歐麥爾(ʽUmar,先知的顧問)和奧斯曼(ʽUthmān,先知的女婿)——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

      19 什葉派(Shīʽite)的回教徒卻反對這項聲稱。他們認為真正的領導權應該出自先知的血緣世系,以先知的堂弟兼女婿阿里(ʽAlī ibn Abī Ṭālib)為第一位伊瑪目(imām, 領袖兼繼承者),因為阿里娶了穆罕默德的愛女法蒂瑪(Fāṭimah)。這對夫婦生下了穆罕默德的孫兒哈桑(Ḥasan)和侯賽因(Ḥusayn)。什葉派也聲稱「安拉和他的先知自始就清楚指定阿里是惟一的合法繼承人,但最初的三位哈里發卻用騙局奪去了他的合法地位。」(《阿拉伯人的歷史》)當然,遜尼派回教徒對事情的看法並不一樣。

      20.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有什麼遭遇?

      20 阿里有什麼遭遇?他在以第四位哈里發的身分執政時(公元656-661年)和敘利亞總督穆阿威葉(Muʽāwiyah)在領導權方面互爭雄長。他們彼此交戰,但後來為了避免進一步在回教徒當中造成流血而把爭論交由仲裁者處理。接受仲裁削弱了阿里的地位,並且引起了許多跟從者的反感,包括所謂的退教者(Khawārij,哈瓦利吉派)在內,他們甚至變成了他的死敵。公元661年,阿里被哈瓦利吉派一名狂熱信徒的毒劍所殺。兩派(遜尼派和什葉派)繼續彼此敵對,爭持不下。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後來從伍麥葉家族(the Umayyads)——富裕的麥加族長——當中選出一人作領袖,這人並不屬於先知的家族。

      21.什葉派對穆罕默德的繼承者懷有什麼看法?

      21 在什葉派看來,阿里的長子,穆罕默德的孫子哈桑才是真正的繼承人。不過,他後來退隱,並且被人謀殺。他的兄弟侯賽因成為新的伊瑪目,他也在公元680年10月10日被伍麥葉的軍隊所殺。什葉派把他的死視為殉道;這件事對阿里黨(ShīʽatʽAlī)有極重要的影響,直至今日。什葉派奉阿里為穆罕默德的真正繼承者和第一任「伊瑪目[首領],是受神護佑,免除一切錯誤和罪孽的。」阿里及其繼承者都被什葉派認為是永不犯錯的導師,享有「神的無瑕恩賜」。什葉派的最大宗派相信,真正的伊瑪目只有12位,最後一位伊瑪目,穆罕默德·蒙塔札爾(Muḥammad al-Muntaẓar),在「薩邁拉大清真寺的一個岩洞中消失了,並沒有留下任何後嗣」。(公元878年)因此「他成了『隱遁的』(mustatir)或『受期望的(muntaẓar)伊瑪目』。……在適當時候他會以馬赫迪(Mahdi,神所引導的一位)的身分來臨,復興真正的伊斯蘭教,征服整個世界,並在所有事物終結之前引進短短的千禧年。」——《阿拉伯人的歷史》。

      22.什葉派怎樣紀念侯賽因的殉道?

      22 什葉派每年都舉行伊瑪目侯賽因的殉道紀念。在遊行中,有些人以刀劍刺傷自己,或以其他方式自苦。近年來,什葉派的回教徒因熱心推廣伊斯蘭教而廣為人知。不過,他們只佔世界回教徒全數百分之20左右,其他大多數是遜尼派的回教徒。現在,我們且來考慮一下伊斯蘭教的若干主張,並且看看伊斯蘭教的信仰怎樣影響到回教徒的日常行為。

      至高者是真主,不是耶穌

      23,24.穆罕默德和回教徒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觀點如何?

      23 世上三個主流一神教乃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可是,到公元第七世紀初葉穆罕默德出現的時候,他認為猶太教和基督教都已偏離了真理之道。事實上,據有些伊斯蘭教注釋家聲稱,古蘭經暗示要排斥猶太人和基督徒,說:「不是受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誤者的路。」(古蘭經1:7)原因何在?

      24 古蘭經的一項注釋說:「書中的人物犯了錯誤:猶太人違背了他們的盟約,誹謗馬利亞和耶穌;……基督徒則」由於採納三位一體的教義,「把耶穌的使徒地位提高到與上帝同等。」——古蘭經4:153-176。

      25.古蘭經和聖經有什麼類似的說法?

      25 伊斯蘭教的主要道理以最簡單的形式表達出來,便是所謂的表白信仰(shahādah),這是每個回教徒都熟記在心的:「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句話與古蘭經的說法一致,「你們所當崇拜的,是惟一的主宰;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至仁的,是至慈的。」(古蘭經2:163)在此之前2000年,古代以色列人已受到訓諭要懷持這樣的思想:「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申命記6:4)耶穌重申這條首要的誡命,在穆罕默德之前600年左右由馬可福音12:29記錄下來。耶穌從沒有自稱為上帝或與上帝同等。——馬可福音13:32;約翰福音14:28;哥林多前書15:28。

      26.(甲)回教徒對三位一體懷有什麼看法?(乙)三位一體有聖經根據嗎?

      26 論到真主的獨特地位,古蘭經說:「你們當確信真主和他的眾使者,你們不要說『三位』。你們當停止謬說,這對於你們是有益的。真主是獨一的主宰。」(古蘭經4:171)但我們該留意到,純真的基督教並不鼓吹三位一體的道理。這個主張只是基督教國的叛道者在基督和眾使徒死後擅自引進的異教見解而已。——可參看第11章。e

      魂、復活、樂園與地獄永火

      27.古蘭經對於靈魂和復活有什麼主張?(可與利未記24:17,18;傳道書9:5,10;約翰福音5:28,29作一比較。)

      27 伊斯蘭教主張人有個靈魂在人死後繼續存在。古蘭經聲稱:「人們到了死亡的時候,真主將他們的靈魂取去;尚未到死期的人們,當他們睡眠的時候,真主也將他們的靈魂取去。他已判決其死亡者,他扣留他們的靈魂。」(古蘭經39:42)但與此同時,古蘭經第75章的篇幅卻完全用來談論「復活(Qiyāmat)」,即「死者的復生」。這章的一部分說:「我以復活日盟誓,……難道人猜想我絕不能集合他的骸骨嗎?……他問:『復活日在什麼時候?』……難道那樣的造化者不能使死人復活嗎?」——古蘭經75:1,3,6,40。

      28.關於地獄,古蘭經怎樣說?(可與約伯記14:13;耶利米書19:5;32:35;使徒行傳2:25-27;羅馬書6:7,23作一比較。)

      28 據古蘭經所載,靈魂可以有不同的歸宿,若非去到天上的樂園,便是受到火獄的懲罰。正如古蘭經聲稱:「他們問:報應日在什麼時候?那是他們在火刑上受刑之日。(這就可以對他們說:)你們嘗試你們的刑罰吧!」(古蘭經51:12-14)「他們[罪人]在今世將受懲罰,後世的懲罰確是更嚴厲的。他們絕無任何保衛者以抗拒真主。」(古蘭經13:34)經裡提出一個問題:「你怎能知道深坑裡有什麼?有烈火!」(古蘭經101:10,11)古蘭經詳細描述這種可怕的命運,說:「不信我的[默示]的人,我必定使他們入火獄。每當他們的皮膚燒焦的時候,我另換一套皮膚給他們,以便他們嘗試刑罰。真主確是萬能的,確是至睿的。」(古蘭經4:56)另一項描述進一步說:「火獄確是伺候著。……他們將在其中逗留長久的時期。他們在其中不能睡眠,不得飲料,只飲沸水和膿汁。」——古蘭經78:21,23-25。

      29.關於魂及其遭遇,請將回教與聖經的主張作一對比。

      29 回教徒相信死者的靈魂要去到所謂「屏障」(Barzakh),即「人在死後和受審判之前所在的地方或所處的情況」。(古蘭經23:99,100,AYAf腳注)人生前若作惡,他那有知覺的靈魂就在其中經歷「墳墓的責罰」;人生前若忠心,就得享快樂。但忠心的人也會為生前所犯的罪遭受若干折磨。在審判日,人人都要面對永久的命運,居間的情況於是終止。g

      30.古蘭經向義人提出什麼應許?(可與以賽亞書65:17,21-25;路加福音23:43;啟示錄21:1-5作一比較。)

      30 在另一方面,伊斯蘭教應許義人到天上的樂園去:「信道而且行善者,我將使他們入下臨諸河的樂園,而永居其中。」(古蘭經4:57)「樂園的居民在那日確是從事於愉樂的。他們和自己的配偶(眾數),在樹蔭下,靠在床上。」(古蘭經36:55,56)「我確已寫在記念的[詩篇]中,[在(給予摩西的)信息之後:]『大地必為我的善僕所繼承。』」這章的腳注提醒讀者參考聖經的詩篇25:13和37:11,29,以及耶穌在馬太福音5:5所說的話。(古蘭經21:105,AYA)既然以上的經文提及諸妻,這把我們的注意引到另一個問題之上。

      一夫一妻抑或一夫多妻?

      31.古蘭經對於一夫多妻制有什麼主張?(可與哥林多前書7:2;提摩太前書3:2,12作一比較。)

      31 在回教徒當中,一夫多妻是一般的情形嗎?雖然古蘭經容許人多妻,但許多回教徒只有一個妻子。由於慘烈的戰爭遺下大批寡婦,古蘭經遂容許人多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對待孤兒,那末,你們可以擇娶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三妻、四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們,那末,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或以你們的女奴為滿足。這是更近於公平的。」(古蘭經4:3)伊本·希沙姆(Ibn-Hishām)所著的穆罕默德傳記提及穆罕默德娶了比他年長15歲的富孀赫蒂徹(Khadījah)。妻子死了之後,他又娶了許多女人,死時遺下九個寡婦。

      32.穆塔爾是什麼?

      32 在伊斯蘭教中,另一形式的婚姻稱為穆塔爾(mutʽah),定義是:「男子和女子訂立特別契約,彼此同意締結一段有限時期的婚姻,但要像締結永久婚姻一般交納固定的聘金。」(《伊斯蘭穆納》,拉菲爾[Muṣṭafā al-Rāfiʽī]著)。遜尼派稱此舉為『享樂婚姻』,什葉派則稱之為『臨時婚姻』。同一資料來源聲稱:「[來自這種婚姻的]兒女是合法的,與來自正式婚姻的兒女享有相同的權利。」這種暫時的婚姻顯然在穆罕默德的日子已經實行,他容許它繼續下去。遜尼派堅稱此舉在後來已受到禁止,但十二伊瑪目派(Imāmīs, 什葉派中最大的團體)卻認為它仍然有效。事實上,有許多人仍加以實行,尤以長時期離開妻子的男子為然。

      伊斯蘭教與日常生活

      33.回教徒所遵奉的五功和信仰的五柱是什麼?

      33 伊斯蘭教包括五功(主要義務)和六柱(基本信仰)。(可參看第296、303頁的附框。)其中一項義務是,虔誠的回教徒要一日五次朝向麥加禮拜(ṣalāt)。在回教徒的安息日(星期五),男子一聽到宣禮員從寺院的塔樓上呼喚,就要群集在寺院裡舉行聚禮。現在有許多寺院以播放錄音來代替人聲呼喚。

      34.清真寺是什麼?它有什麼用途?

      34 清真寺(阿拉伯文masjid,麥斯吉德)是回教徒的崇拜地方。沙特阿拉伯國王阿齊茲(Fahd Bin Abdul Aziz)將清真寺形容為「呼求真主的房角石」。他為清真寺所下的定義是:「一處禱告、研讀、從事法律和司法活動、商議、傳道、訓導、教育和作準備的地方。……清真寺是回教徒社會的中心。」這些崇拜地方如今在世界各地均可見到。歷史上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是西班牙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Mezquita)。有多個世紀之久,它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它的中央部分如今是天主教的大教堂。

      與基督教國的衝突及基督教國的內部衝突

      35.在以往,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之間有什麼情況存在?

      35 第七世紀初葉,伊斯蘭教向西傳播到北非,向東伸展到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以至印尼。伊斯蘭教在大事擴張之際,遇到好戰的天主教會而彼此發生衝突。天主教會於是發動十字軍以期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聖地。1492年,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與伊莎貝拉女王完成了天主教再度征服西班牙之舉。回教徒和猶太人若不改宗便要被逐出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西班牙時代,各種宗教互相容忍,但後來在天主教的異端裁判所影響之下,容忍的態度遂煙消雲散了。可是,伊斯蘭教卻得以渡過各種打擊,在20世紀恢復活動和大大增長。

      36.在伊斯蘭教大事擴張之際,天主教會內部有些什麼發展?

      36 在伊斯蘭教迅速增長之際,天主教會本身卻充滿動盪不安而極力謀求內部的團結。但當時有兩股強大的影響行將爆發,它們會進一步粉碎教會那堅如磐石的形象。這兩股影響便是現代的印刷術和聖經被譯成各種當地語言。我們會在下一章討論基督教國在這些和其他影響之下的進一步分裂。

      [腳注]

      a 「古蘭」(意即「背誦」)乃是回教作家愛用的讀法,我們在這裡也使用這個讀法。值得留意的是,古蘭經的原文是阿拉伯文,英文譯本還未被人普遍接受。引述經文時,第一組號碼代表章數,第二組號碼代表節數。本書所引用的古蘭經經文均採自馬堅譯的古蘭經漢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行。

      b 回教徒相信聖經含有神的啟示,但其中有些是後來偽造的。

      c 先知的名字在英文有多個拼法(Mohammed, Muḥammad, Mahomet)。大多數回教文獻資料均採用Muḥammad(穆罕默德),土耳其回教徒則寧願使用Muhammed。我們會採用前者。

      d 回教徒以A.H.(拉丁文Anno Hegirae,逃亡之年)為年份記號而不用A.D.(Anno Domini,主之年)或C.E.(公元)。

      e 若要進一步獲知關於三位一體和聖經的資料,請參看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989年出版的冊子《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

      f AYA代表古蘭經的英譯本The Holy Qur-an, Abdullah Yusuf Ali譯(1934)。

      g 關於魂和地獄永火的問題,可與以下的聖經經文作一比較:創世記2:7;以西結書18:4;使徒行傳3:23。並參看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985年出版的《根據聖經而推理》第168-75、375-80頁。

      [第285頁的附欄]

      古蘭經與聖經

      「他降示你這部包含真理的經典,以證實以前的一切天經;他曾降示《討拉特》(律法書)和《引支勒》(福音書)於此經之前,以作世人的向導。」——古蘭經3:3,4。

      「差不多可蘭經的一切歷史記載都在聖經裡有類似的記錄。……舊約聖經中的傑出人物如亞當、挪亞、亞伯拉罕(古蘭經在二十五章不同的經節中提及過他大約七十次,第14章且以他的名為題)、以實瑪利、羅得、約瑟(第12章整章均呈獻給他)、摩西(他的名字出現在三十四章不同的經節中)、掃羅、大衛、所羅門、以利亞、約伯和約拿(第10章以他的名為題)等均曾在古蘭經中出現。創世的事跡和亞當墮落犯罪一事被可蘭經引述過五次,洪水和所多瑪各八次。事實上,可蘭經與摩西五經的類似記載多過聖經的其他任何部分。……

      至於新約聖經中的人物,可蘭經只強調撒迦利亞、施浸者約翰、耶穌(ʽĪsa)和馬利亞。……對可蘭經和聖經的敘述……所作的比較研究……顯示兩者在語詞上並沒有互相倚賴的關係[沒有直接的引文]。」h——《阿拉伯人的歷史》。i

      [腳注]

      h 可是,請參閱300頁30段,古蘭經21:105。

      i 可是,請參閱300頁30段,古蘭經21:105。

      [第291頁的附欄]

      教訓和指導的三項來源

      據古蘭經說,穆罕默德所接獲的默示是通過天使加百列賜下的。古蘭經在阿拉伯文中的意義和字詞均被認為受神所感示。

      聖訓(Ḥadīth)或遜奈(Sunnah)「是先知在言行上所顯明和默許(taqrīr)的聖則,……是在[伊斯蘭教曆]第二世紀編成書面形式的聖訓。因此,聖訓便是記錄下來的先知言行。」它也可以用來指穆罕默德的任何「同伴或繼承人」的言行。在聖訓中,惟獨其含意才被認為是受神感示的。——《阿拉伯人的歷史》。

      法規(Sharīʽah),意即宗教律法,以古蘭經的原則為根據,在宗教、政治和社會意識上支配回教徒的全部生活。「人的一切行動可劃分為五個法律範圍:(1)人對之負有絕對責任的行動[farḍ,行之有賞,不行有罰];(2)可嘉或值得獎勵的行動[mustaḥabb,行之有賞,不行也沒有罰];(3)可容許的行動[jāʼiz, mubāḥ],在法律上是無關重要的;(4)可責的行動[makrūh],並不嘉許,但亦不至於受罰;(5)受禁止的行動[ḥarām],做出來便會受處分。」——《阿拉伯人的歷史》。

      [第296頁的附欄]

      信仰六柱

      1.信一位神安拉(古蘭經23:116,117)

      2.信天使(古蘭經2:177)

      3.信經典:托拉、福音書、詩篇、亞伯拉罕書卷和古蘭經

      4.信使者,但只有一個信息。亞當是第一位使者。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和「眾使者的封印」穆罕默德也是使者(古蘭經4:136;33:40)

      5.信末日,所有死人都要從墳墓裡復活

      6.信前定。世間一切好壞都是神注定的

      [第303頁的附欄]

      伊斯蘭教五功

      1.念清真言(shahādah,作證):「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古蘭經33:40)

      2.禮拜(ṣalāt)。一日五次朝向麥加禮拜(古蘭經2:144)

      3.天課(zakāh)。有義務要撥出入息和財產價值的若干百分率作為施捨(古蘭經24:56)

      4.齋戒(ṣawm),特別要在長達一個月的齋戒月(Ramaḍān,賴買丹月)裡如此行(古蘭經2:183-185)

      5.朝覲(ḥajj)。每個回教徒在一生中必須前往麥加朝覲一次。只有患病和赤貧才是正當的推辭理由(古蘭經3:97)

      [第304,305頁的附欄或圖片]

      巴哈教——謀求世界團結

      1 巴哈教(Bahāʼi faith)並非伊斯蘭教的支派,而是巴布教(Bābī)的旁枝,而巴布教則是1844年在波斯(今日的伊朗)從伊斯蘭教什葉派分裂出來的教團。巴布教的領袖是設拉子(Shīrāz)的米爾扎·阿里·穆罕默德(Mīrzā ʽAlī Moḥammad),他自稱為巴布(Bāb, 「門」)和伊瑪目–馬赫迪(「受正確引導的領袖」),出自穆罕默德的世系。他在1850年被波斯當局處決。1863年,巴布教團的一位顯要成員,米爾扎·侯賽因·阿里·努里(MīrzāḤoseyn Alī Nūrī),「自稱是『神所顯現的那位』,是巴布所預言的先知」。他同時替自己起名為巴哈·烏拉(Bahāʼ Ullāh, 「真主的光輝」),並組成一個新宗教,即巴哈教。

      2 巴哈·烏拉從波斯被逐,後來在阿高(即今日以色列的阿卡)被判入獄。他在那裡完成了他主要的寫作,稱為《至聖之書》(al-Kitāb al-Aqdas),並且制定了巴哈教的全面教義。巴哈·烏拉死後,這個新興宗教的領導權傳給他的兒子阿布杜·巴哈(ʽAbd ol-Bahāʼ),然後傳給曾孫邵吉·埃芬迪·拉巴尼(Shoghi Effendi Rabbānī)。到1963年,轉由一個選舉出來、稱為「普世法庭」的行政機構所接管。

      3 巴哈教徒相信神藉著「神聖的顯示」把自己向人顯露出來。接獲顯示的人包括亞伯拉罕、摩西、克里希納、瑣羅亞斯德、佛陀、耶穌、穆罕默德、巴布和巴哈·烏拉等。巴哈教徒認為神賜下這些使者為要領導人類渡過一段進化過程,而巴布的出現乃是為人類創始一個新時代。巴哈教徒聲稱到目前為止,巴布的信息乃是神的旨意最完備的默示,而且是神所賜下使世界團結起來的首要工具。——提摩太前書2:5,6。

      4 巴哈教的基本主張之一是:「世界各大宗教都具有神聖的起源,它們的基本原則是完全協調一致的。」各宗教的「不同之處只是在無關重要的教義方面而已」。——哥林多後書6:14-18;約翰一書5:19,20。

      5 巴哈教的信仰包括神的獨一性、靈魂不死和人類(在生物學上、靈性上和社會上)的進化。另一方面,他們反對一般人對天使所懷的觀念。他們也反對三位一體,印度教的轉世投生主張和人類從完美的情況墮落,然後藉著耶穌基督的血得蒙救贖等。——羅馬書5:12;馬太福音20:28。

      6 男子的弟兄友愛和婦女平等乃是巴哈教信仰的重要特色。巴哈教徒實踐一夫一妻制。他們至少每日一次按照巴哈·烏拉所顯示的三篇禱文之一而祈禱。他們在巴哈教曆「阿拉」(ʽAlā,約等於陽曆三月)月的19天期間從日出至日落實行齋戒。(巴哈教曆的一年份為19個月,每月19天,包括若干閏日。)

      巴哈教沒有繁複的儀式,也不設立牧師。凡聲稱相信巴哈·烏拉及接納他的教訓的人都可以成為教友,在每個巴哈教月份的第一日聚集崇拜。

      8 巴哈教徒自認負有在靈性上征服地球的使命。他們試圖以言談、模範、參加社會計劃和佈道運動等方法來散布自己的信仰。他們絕對服從所屬國家的法律;雖然參加投票,卻不參與政治活動。若是可行,他們寧願在軍中擔任非戰鬥工作,但他們並不是基於良心的反戰者。

      9 作為一個在海外傳道的宗教,巴哈教在以往數年增長得頗迅速。據他們自己估計,如今他們在普世擁有500萬左右的信徒,雖然目前教中成年人的數目只稍為超過230萬人。

      [研讀問題]

      1,2.巴哈教是怎樣開始的?

      3-7.(甲)巴哈教相信些什麼?(乙)巴哈教的信仰與聖經的道理有些什麼不同之處?

      8,9.巴哈教的使命是什麼?

      [圖片]

      以色列海法市巴哈教世界總部的神殿

      [第286頁的圖片]

      回教傳統說穆罕默德從耶路撒冷的岩頂圓頂寺這塊石上登霄

      [第289頁的圖片]

      回教朝聖者在麥加環繞克爾白行七次,並觸摸或親吻其中的黑石(左下圖)

      [第290頁的圖片]

      閱讀古蘭經必須懂阿拉伯文才行

      [第298頁的圖片]

      從左上端順時針方向起:耶路撒冷的岩頂圓頂寺;伊朗、南非、土耳其的清真寺

      [第303頁的圖片]

      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一度是世上最大的清真寺(中央部分現今興建成天主教大教堂)

  • 宗教改革——另闢蹊徑尋求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3章

      宗教改革——另闢蹊徑尋求真神

      1,2.(甲)一本討論宗教改革的著作怎樣描述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乙)關於羅馬教會的景況,有些什麼問題產生?

      「中世紀教會的真正悲劇是,它沒有與時並進。……它非但沒有節節進步,在靈性上領導信徒,反而倒行逆施、墮落頹廢,其中的成員無不腐化敗壞。」《宗教改革的故事》一書這樣論及一度權傾天下的羅馬天主教會。在公元第5至15世紀期間,羅馬天主教會曾經控制歐洲的大部分地方。

      2 羅馬教會怎樣從權傾天下的高位淪落到『墮落腐化』的地步呢?以使徒繼承人自居的教皇怎會弄到「在靈性上領導信徒」也辦不到呢?這樣的失敗有什麼後果?為了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概括地查考一下:羅馬天主教到底變成了怎樣的教會?在人類尋求真神方面,天主教扮演什麼角色?

      衰落式微的教會

      3.(甲)15世紀末葉,羅馬教會的物質情況如何?(乙)教會怎樣力圖維持自己的堂皇富麗?

      3 到15世紀末葉,羅馬教會以及它轄下的各牧區和男女修道院已成為全歐洲最大的地主。據報教會擁有半個法國和德意志的土地,以及瑞典和英格蘭五分之二的地方。結果如何?《文明史》一書說:「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羅馬變得無上顯赫,它的政治勢力也暫時大增。」可是,一切堂皇富麗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了維持開銷,教皇必須找尋新的收入來源。論到教皇所用的各種手段,歷史家杜蘭特寫道:

      「教會要求每個受任命的神職人員把第一年的一半俸祿(「首歲所得稅」)和以後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什一稅)都繳納給教廷(教皇的行政機構)。新的大主教必須支付一筆相當大的費用給教皇造大披肩(一條用白羔羊毛織成的環帶,作為確認教皇權力的標幟)。若有任何樞機、大主教、主教或修道院院長去世,他的財產就會歸教皇所有。……教廷所作的每一項判決,每一個幫忙,都期望得回謝禮,有時判決如何甚至視乎禮物而定。」

      4.流歸教會的財富對教皇有什麼影響?

      4 由於年復一年有大量金錢流入教皇的府庫,結果導致教會揮霍無度、貪污腐化。正如有人曾說,『近墨自然黑,教皇免不得。』有一位歷史學家把這段時期的教會歷史稱為「一系列極度世俗化的教皇的更迭史」。這包括以下幾個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教皇,1471-84),他耗費巨量金錢興建用自己名字命名的西斯廷禮拜堂,又使自己的許多姪子姪女發了大財;亞歷山大六世(教皇,1492-1503),即聲名狼藉的博爾吉亞(Rodrigo Borgia),他公開承認和擢用自己的私生兒女;尤里烏斯二世(教皇,1503-13),西克斯圖斯四世的姪子,他熱中於戰事、政治、藝術,過於關心教會事務。荷蘭天主教學者伊拉斯謨(Erasmus)在1518年所寫的話實在公允不過:「羅馬教廷的厚顏無恥已達到極點了。」

      5.關於教士的道德操守,當代的史實顯示什麼?

      5 貪污腐化、荒淫無道的不僅限於教皇而已。當時一句流行的俗語是:「害你兒子很容易,只要讓他當教士。」這樣的話是受當代史實所支持的。據杜蘭特說,在英國,「1499年被控縱[慾]的犯人當中,……教士差不多佔了總數的百分之23;但在全國人口之中,教士所佔的比率卻可能不足百分之2。有些聽告解的神父要求和懺悔的女子有染。成千上萬的教士蓄有姘婦;在德國,幾乎所有教士都和女子同居。」(請與哥林多前書6:9-11;以弗所書5:5作一對比。)道德敗壞的情況也蔓延到其他方面。據稱當時有一個西班牙人埋怨道:「我發覺如果沒有錢,就幾乎無法從基督的僕人得到半點東西;洗禮要錢,……婚禮要錢,告解要錢——如果沒有錢,神父就會連終傅[臨終的禮儀]也不給你施行!他們沒有錢就不敲鐘,沒有錢就不肯在教堂裡舉行葬禮;由此看來,如果沒有錢,他們就會連樂園的門也給你關起來。」——可與提摩太前書6:10作一對比。

      6.馬基雅弗利怎樣描述羅馬教會?(羅馬書2:21-24)

      6 我們引用當時意大利著名的哲學家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的話去總結16世紀初葉羅馬教會的情況:

      「要是基督教一向遵照始創人的訓令而行,基督教世界的國家和團體就會比如今團結快樂得多了。人越接近他們的宗教首腦——羅馬教會——就越不敬虔;再沒有別的事比這件事實更足以證明基督教國確已衰落式微了。」

      早期謀求改革的努力

      7.教會怎樣稍作努力去糾正若干弊端?

      7 不單是伊拉斯謨和馬基雅弗利一類的人才注意到教會的危機,教會本身也同樣察覺到這件事。教會曾召開會議去處理若干指控和流弊,但卻沒有任何長遠的成效。教皇既獨攬大權,享盡尊榮,自然設法阻遏一切真正的改革。

      8.教會長期玩忽職守導致什麼後果?

      8 假使教會認真一點清除流弊,也許就沒有宗教改革這回事了。但正如歷史表明,不論教會內外,都傳出一片要求改革的呼聲。在第11章我們提及過韋爾多派和阿爾比派。他們雖然被判為異端而受到無情的鎮壓,卻喚醒了一般人對天主教教士各種弊端的不滿,並且在人們心中燃起了歸回聖經的熱望。這些想法由若干早期宗教改革家清楚表達出來。

      來自教會內部的抗議

      9.威克里夫是誰?他大力抨擊什麼事?

      9 常被人譽為「宗教改革晨星」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30?-84)是天主教教士兼英格蘭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他清楚知道教會的弊端,於是撰文抨擊各修會的腐化、教廷的賦稅、變體論(聲稱彌撒中使用的餅和酒實際變成耶穌基督血肉的主張)、告解和教會捲入世俗事務等宿弊,並且大力提出口頭上的譴責。

      10.威克里夫怎樣表現他對聖經的熱心?

      10 論到教會在教導人認識聖經方面的失職,威克里夫特別直言不諱。有一次他宣布說:「但願上帝使這地方的每一間牧區教堂都有一本好聖經,有好的福音注解,教士都好好研究它們,把福音和上帝的命令切實教導人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威克里夫在晚年著手把「通俗拉丁文本聖經」譯成英文。憑著同事的幫助,特別是赫里福德的尼古拉(Nicholas of Hereford)的幫助,威克里夫譯成了第一本完整的英文聖經。這無疑是威克里夫對人類尋求真神的最大貢獻。

      11.(甲)威克里夫的跟從者有什麼成就?(乙)羅拉德派有何遭遇?

      11 有一個佈道團把威克里夫的著作和聖經的片斷派發到英格蘭全境各地。這群人通常被人稱為「窮教士」,因為他們衣著樸素、赤腳、身無長物、四處奔走。他們也被人謔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這個名字來自一個中世紀的荷蘭語詞(Lollaerd),意即「喃喃祈禱或唱詩的人」(《布魯爾警句及傳說辭典》)。《羅拉德派》一書說:「短短幾年之內,他們的人數已相當巨大。據統計,國內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真正或在表面上贊同這些見解。」當然,這一切並沒有逃過教會的耳目。由於威克里夫在統治階層和學術界均赫赫有名,因此得以在1384年的最後一天安然謝世。但他的跟從者卻沒有那麼幸運了。在英王亨利四世執政期間,他們被誣衊為異端;許多人被監禁,受苦刑折磨,或活活被火燒死。

      12.胡斯是誰?他抨擊什麼事情?

      12 另一個深受威克里夫影響的人是波希米亞(捷克)的胡斯(Jan Hus, 1369?-1415)。他也是天主教教士,但同時是布拉格大學的校長。像威克里夫一樣,胡斯抨擊羅馬教會的腐敗,並且大力強調閱讀聖經的重要。這很快惹起了僧侶統治階層的震怒。1403年,當局命令他停止傳講威克里夫的反教皇思想。當局也公開燒毀威克里夫的著述。然而,胡斯繼續撰文,對教會的所作所為提出最嚴厲的控訴,例如指責教會售賣贖罪券a就是其中一點。結果他在1410年被教會定罪及判以絕罰b的處分。

      13.(甲)胡斯主張什麼才是真正的教會?(乙)胡斯堅守信仰有何結果?

      13 在支持聖經方面,胡斯絕不妥協。他寫道:「反抗錯誤的教皇就是服從基督。」他主張真正的教會絕非教皇和羅馬的教士統治集團,「而是所有選民的總數,是基督的奧祕身體;這身體的頭就是基督。教會也是基督的新娘,是他懷著極大的愛心,用自己的血所救贖的。」(參見以弗所書1:22,23;5:25-27。)為了這一切主張,胡斯在康斯坦茨會議受審,而且被判為異端。他拒絕撤回自己的主張,宣布說:「與其苟且偷生,不如從容就義。」1415年,他在柱上被人活活燒死。同一個會議也命人掘出威克里夫的遺骨,用火燒掉,儘管他已經去世而安葬了30年有多!

      14.(甲)薩伏那洛拉是誰?(乙)薩伏那洛拉試圖怎樣做?結果如何?

      14 薩伏那洛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98)是另一位早期宗教改革家。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聖馬科斯修道院的多明我會修士。由於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精神所影響,薩伏那洛拉發言抨擊教會和國家的腐敗。他聲稱依據聖經以及他自稱接獲的異象和啟示,要建立一個基督教國家,意即一個神權統治的制度。1497年,教皇把他判以絕罰的處分。翌年,他遭人逮捕,受苦刑拷打,最後被吊死。他的遺言是:「我主為我的罪而死,難道我不該樂意為他捐出賤命嗎?」他的遺體被焚之後,骨灰被拋進阿爾諾河中。很適當地,薩伏那洛拉把自己稱為「先行者和一項犧牲」。僅十數年後,宗教改革便在全歐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爆發了。

      分裂之家

      15.宗教改革運動怎樣使西歐的基督教國分崩離析?

      15 宗教改革的狂飆終於刮起,把西歐基督教國的宗教之家吹塌。一度幾乎完全受羅馬天主教會所控制的基督教國,如今已成為分裂之家。南歐(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部分地區)仍然以天主教為主,但其餘部分卻落入了三個主要流派手中:路德宗(信義宗)盛行於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加爾文宗(歸正宗)盛行於瑞士、荷蘭、蘇格蘭和法國部分地區;安立甘宗(聖公會)則盛行於英格蘭。此外還有些規模較小,但較為激進的團體散布在其他各處。起初有再洗禮派,後來有門諾派、胡特爾派和清教徒,後者更把他們的信仰帶到北美洲去。

      16.最後,基督教國的宗教之家有什麼遭遇?(馬可福音3:25)

      16 在此之後多年,這些主要的流派更進一步分裂成今天數以百計的教派——長老會、主教派、循道宗、浸禮宗、公理宗;以上只是略舉一二而已。基督教國的確已成為分裂之家。但這些分裂是怎樣發生的呢?

      路德和他的論綱

      17.什麼可算是反抗羅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運動的正式起點?

      17 若要給反抗羅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運動定出一個明確起點,那就該是1517年10月31日了。是日,奧古斯丁會修士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德意志薩克森邦的維滕貝格把95條論綱釘在城堡大教堂的門上。可是,這宗戲劇化的事件是由什麼促成的呢?路德是誰?他抗議、抨擊什麼事?

      18.(甲)路德是誰?(乙)什麼事促使路德發表他的論綱?

      18 與先前的威克里夫和胡斯一樣,路德是個修士兼學者。他也是個神學博士,並且在維滕貝格大學當聖經研究教授。他對聖經的真知灼見使他名噪一時。儘管他堅信人惟獨憑信心才能得救或稱義,行為或補贖都非必要,他卻無意跟羅馬教會決裂。事實上,他發表論綱只是對某一項事件的反應,並不是一場有計劃的造反。他所抗議的是教會售賣贖罪券。

      19.在路德的日子,贖罪券怎樣被人用來謀利?

      19 在路德的時代,教皇頒發的贖罪券不但公開售賣給活人,而且也為死人而設。當時有一句俗語說:「府庫裡的錢幣響噹噹,煉獄的靈魂逃出鬼地方。」對平民百姓來說,贖罪券幾乎成了犯罪免罰的保險單,於是悔改就可以置諸腦後了。伊拉斯謨寫道:「教廷到處向人兜售免受煉獄之苦的贖罪券;其實並非只是兜售而已,因為連拒絕的人也被迫要購買。」

      20.(甲)台徹爾為什麼到于特博格去?(乙)對於台徹爾兜售贖罪券一事,路德有何反應?

      20 1517年,多明我會托缽修士台徹爾(John Tetzel)到維滕貝格附近的于特博格兜售贖罪券。所得的金錢部分用來資助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部分用來幫助勃蘭登堡家族的阿爾貝特償還他向羅馬教廷賄買美因茨大主教之職而欠下的債務。台徹爾使出渾身解數,大力推銷,民眾蜂擁到他那裡去。路德義憤填膺,於是運用當時最迅捷的方法,公開表達他對這件轟動一時的事件的意見——把95項論辯要點釘在教堂的門上。

      21.路德運用什麼論據抨擊兜售贖罪券一事?

      21 路德把他的95條論綱稱為澄清贖罪券效力的論據。他的用意其實不是要對教會的權威提出挑戰,而是要指出教皇濫售贖罪券一事所造成的種種流弊。這個用意從下列的論綱可見一斑:

      「5.除了教皇憑著自己權力所施加的懲罰外,他既沒有力量,也沒有權柄免除任何懲罰。……

      20.因此當教皇提及大赦一切懲罰時,他並不是真的能赦免一切懲罰,所指的只是他自己施加的懲罰而已。……

      36.即使沒有赦罪書函,基督徒只要真心痛悔,就可以得蒙赦免罪罰。」

      22.(甲)路德的信息傳開以後有何發展?(乙)有什麼牽涉到路德的事情在1520年發生?結果如何?

      22 憑著新近發明的印刷機之助,這些惹起爭論的思想不久就傳播到德意志的其他地方——也傳到羅馬。本來只是對售賣贖罪券一事所作的學術辯論,很快就變成了對信仰和教皇權威等問題的爭論。起初羅馬教會與路德辯論,並且命令他撤回自己的主張。但路德斷然拒絕。於是教會和政治勢力都向他大施壓力。1520年,教皇頒布詔書(即敕令),禁止路德傳道,並且下令燒毀他的著作。路德也還以顏色,公開焚燒教皇的詔書。1521年,教皇把他判以絕罰的處分。

      23.(甲)沃爾姆斯帝國議會是什麼?(乙)在沃爾姆斯,路德怎樣聲明自己的立場?結果怎樣?

      23 在同年較後的時間,路德被召出席在沃爾姆斯舉行的帝國議會(即會議)。審訊他的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一個死硬派的天主教徒——和德意志的六個選侯,以及宗教和世俗方面的其他領袖權貴。當再次受人催逼要他撤回自己的主張時,路德發表了他那著名的聲明,說:「除非聖經和確鑿的理由證明我有罪,……否則我不能,也不會撤回任何主張,因為違背良心是不對的,也不是安全的做法。求上帝幫助我。阿們。」結果,皇帝宣布他是不法分子。可是,他自己的德意志薩克森邦統治者腓特烈選侯,卻挺身幫助他,讓他在瓦特堡內藏身。

      24.路德在藏身瓦特堡期間完成了什麼工作?

      24 然而,這些手段遏止不了路德的思想傳播開去。在瓦特堡安居的十個月期間,路德致力於寫作和翻譯聖經。他根據伊拉斯謨的希臘文版本把希臘文聖經譯成德文。後來他進一步把希伯來文聖經也譯成德文。路德所譯的聖經正好符合平民百姓的需要,據報在「兩個月內就銷售了五千本,十二年內售出了二十萬本」。人們往往把路德譯本對德國語言文化的影響比作《英王詹姆斯譯本》對英語的影響。

      25.(甲)抗羅宗(或基督新教)一名的來由如何?(乙)什麼是「奧格斯堡信綱」?

      25 舉行沃爾姆斯帝國議會的翌年,宗教改革已深得大眾支持。所以皇帝在1526年許可德意志各邦有權決定自己的宗教形式,究竟信奉路德宗抑或依附羅馬天主教。可是,皇帝在1529年推翻了這個決定;有些德意志諸侯起來抗議,從此就為宗教改革運動鑄出了抗羅宗(或譯基督新教,英文Protestant)一詞。次年,即1530年,皇帝在奧格斯堡帝國議會裡力求化解兩派的分歧。路德宗以一份稱為「奧格斯堡信綱」的文件表達他們的信仰。該信綱雖出自梅蘭希頓(Philipp Melanchthon)之手,卻是以路德的主張為依據。儘管這份文件語調非常溫和,羅馬教會卻加以拒絕;於是新舊兩教的裂痕遂變得無法彌補。德意志各邦站在路德一邊,不久斯堪的納維亞各邦也步其後塵。

      改革抑或造反?

      26.據路德說,使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分裂的基本歧異是什麼?

      26 使基督新教從羅馬天主教分裂出來的基本歧異是什麼呢?據路德說是以下三點:第一,路德相信人「惟獨因信稱義」(拉丁文sola fide)c才能得救;救恩並非來自教士解罪或補贖行為。第二,人惟獨憑著上帝的恩寵(sola gratia)才能得蒙寬恕;寬恕並非來自教士或教皇的權威。最後,路德堅決認為一切教義問題都要惟獨憑聖經去確定(sola scriptura),而非由教皇或教會會議作主。

      27.(甲)基督新教徒保留了天主教什麼不符合聖經的主張和習俗?(乙)基督新教徒要求有什麼改變?

      27 儘管如此,正如《天主教百科全書》說,「只要古老的信仰和禮儀能夠跟他對罪和稱義的獨特見解調和,[路德]就盡量加以保留。」「奧格斯堡信綱」聲稱,路德宗的信仰「和聖經,和公教會,甚或和作家們所顯示的羅馬教會,都毫無矛盾」。事實上,「奧格斯堡信綱」所概述的路德宗信仰包括種種不符合聖經的教義,例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永遠苦刑等,並且沿襲嬰兒洗禮、教會節日等習俗。另一方面,路德宗也要求有若干改變,例如准許一般人在聖餐中餅酒同領,取消強迫獨身、起誓修行、強制告解等事。d

      28.宗教改革在哪一方面成功,哪一方面失敗?

      28 以整體而言,路德和他的跟從者所鼓吹的宗教改革成功地擺脫了教皇的奴役。然而,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4:24(《新譯》)所說一般,「上帝是靈,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按真理敬拜他。」我們可以說,在人類尋求真神方面,路德只是另闢蹊徑而已,但距離真理的窄路仍然甚遠。——馬太福音7:13,14;約翰福音8:31,32。

      茨溫利在瑞士推行改革

      29.(甲)茨溫利是誰?他抨擊什麼事情?(乙)茨溫利的改革跟路德的有何不同?

      29 正當路德在德意志忙於跟教皇特使和世俗權威周旋之際,天主教教士茨溫利(Ulrich Zwingli,1484-1531)在瑞士的蘇黎世開始了他的改革運動。當地的人由於說德語,所以早已受北方的改革潮流所影響。1519年左右,茨溫利開始抨擊贖罪券、馬利亞崇拜、教士獨身,以及天主教會的其他教義。儘管茨溫利聲稱自己是獨立的,並不倚靠路德,他卻在很多方面同意路德的見解,並且把路德的傳單傳遍全國。可是,跟較為保守的路德不同,茨溫利主張清除羅馬教會的一切殘跡——聖像、十字架、僧袍,甚至禮拜所用的音樂。

      30.使茨溫利與路德決裂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30 然而,在兩個宗教改革家之間有一個較為嚴重的爭論,就是聖餐(即彌撒)的問題。耶穌曾說,「這是我的身體。」對於這句話,路德堅持要照字面解釋,相信基督的血肉神奇地臨在於聖餐所用的餅和酒中。另一方面,茨溫利則在自己的論文《論主的晚餐》裡認為,我們「必須以比喻或隱喻的方式去理解[耶穌的話];『這是我的身體』意即『這餅代表我的身體,』或『象徵我的身體』」。由於大家見解不同,兩個宗教改革家遂分道揚鑣。

      31.茨溫利在瑞士的工作導致什麼結果?

      31 茨溫利繼續在蘇黎世傳講他的改革主張,在當地造成了很多轉變。不久,其他城市亦馬首是瞻,但大部分鄉間的居民卻較為保守而繼續依附天主教。兩個派系的衝突越來越猛烈,最後在瑞士的新教徒和羅馬天主教徒之間爆發了內戰。1531年,茨溫利以隨軍教士的身分在楚格湖附近死於卡珀爾之役。最後,和平終於來到,每一區都有權決定自己的宗教形式,或信奉基督新教,或信奉天主教。

      再洗禮派、門諾派、胡特爾派

      32.再洗禮派信徒是誰?他們的名字來由如何?

      32 可是,有些新教徒覺得宗教改革家在棄絕天主教會的弊端方面做得不夠徹底。他們相信基督的教會只應包括那些受了浸的忠信人士,而不該把整個社區或國家的人民都包括在內。因此,他們拒絕為嬰孩施洗,堅持要政教分離。他們祕密地為信徒同工再次施洗,因此被人稱為再洗禮派(英文Anabaptists;在希臘文裡,ana意即「再次」)。他們拒絕參軍,也不願發誓或擔任公職,因此被人視為威脅社會。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都逼迫這個教派。

      33.(甲)什麼事激起人們以殘暴的手段對待再洗禮派信徒?(乙)再洗禮派的影響怎樣傳播開去?

      33 起初只有小群再洗禮派信徒散居在瑞士、德意志和荷蘭等地。他們無論往哪裡去,都把自己的信仰傳到哪裡,因此人數急劇增加。有一批再洗禮派的信徒激於宗教熱情,竟然捨棄了非戰的立場,於1534年攻佔明斯特城,企圖在當地建立一個公社式和多妻制的新耶路撒冷。這場運動很快就被殘酷地鎮壓下去。再洗禮派因而名譽掃地,結果差不多全部被消滅。其實,大部分再洗禮派的信徒都是樸實虔誠的平民。他們只是想遠離塵俗,過一種平靜寧謐的生活而已。從再洗禮派演變出來的各宗派當中,組織得較好的有門諾派和胡特爾派;前者是荷蘭宗教改革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的跟從者,後者則由蒂羅爾人胡特爾(Jacob Hutter)所領導。為了逃避迫害,有些門諾派和胡特爾派的信徒移居到東歐——波蘭、匈牙利,甚至俄國;其他的則遷居北美洲。他們在那裡最後演變成胡特爾派和阿曼派的定居點。

      加爾文主義興起

      34.(甲)加爾文是誰?(乙)他寫了哪一本重要著作?

      34 瑞士的改革工作在法國人加爾文(Jean Cauvin或John Calvin, 1509-64)領導下繼續展開。加爾文在法國求學時接觸到基督新教的教訓。1534年,加爾文由於宗教迫害而離開巴黎,在瑞士的巴塞爾定居。為了維護新教,他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書,把早期教父、中世紀神學家,以及路德和茨溫利的思想總括起來。後來在歐洲和美洲建立的所有歸正宗教會都把這本著作視為教義的基礎。

      35.(甲)加爾文怎樣解釋他的得救預定論?(乙)這個教義的苛刻精神怎樣在加爾文的思想的其他方面反映出來?

      35 在《原理》一書中,加爾文提出了自己的神學主張。在加爾文看來,上帝是絕對的統治者;他決定萬事,統管萬有。在另一方面,墮落的人類是有罪的,完全不配得上帝的恩典。因此,得救不是靠人的善工,而是靠上帝——由此加爾文發展出他的得救預定論。論到這個教義,加爾文寫道:

      「我們聲明,上帝藉著永恆而無可更改的計劃,已一次而永遠地決定了哪些人要得救,哪些要被定罪而滅亡。我們肯定這個計劃,對選民來說,是基於他的無償慈悲的,與人的功過完全無關;但對他所定罪的人來說,他已藉著一場公正、無可指責而不能理解的審判,把生命之門關上了。」

      這種主張的苛刻精神也在其他方面反映出來。加爾文堅持基督徒必須過聖潔無瑕、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單要避免犯罪,還要禁戒享樂和輕浮。此外,他認為由選民組成的教會必須豁免一切公民限制,並且主張只有藉著教會才能建立一個真正敬虔的社會。

      36.(甲)加爾文和法雷爾試圖在日內瓦怎樣行?(乙)他們制定了什麼嚴苛的規條?(丙)加爾文的極端手段造成了很多惡果,其中一個令人髮指的事例是什麼?他怎樣為自己的行動辯護?

      36 出版了《原理》之後不久,加爾文被另一個來自法國的宗教改革家法雷爾(William Farel)說服,在日內瓦定居下來。他們並肩工作,把加爾文主義付諸實行。他們的目標是要把日內瓦轉變成上帝的城——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社會。他們制定了嚴苛的規條和刑罰,包羅一切事情,從宗教訓誨、教會禮拜以至公眾道德,甚至諸如公共衛生和防火等事也包括在內。一本歷史教科書報導說:「例如,一個理髮師由於被認為以不適當的方式修整新娘的頭髮,被判入獄兩天;新娘的母親和兩個女儐則因為幫助過理髮師而遭受同樣的懲罰。跳舞和打紙牌均會受法官處罰。」神學見解跟加爾文不同的人也受到苛酷的對待,最令人髮指的事例莫過於把西班牙學者塞爾維特(Miguel Serveto或Michael Servetus)活活燒死。——參看第322頁的附框。

      37.加爾文的影響力怎樣伸展到瑞士國境以外?

      37 加爾文繼續在日內瓦實行自己形式的改革,直至在1564年去世為止。至此歸正宗已勢力鞏固了。逃避迫害的外地新教改革家蜂擁到日內瓦去,吸收了加爾文宗的思想,然後各自回國發起改革運動。加爾文主義迅即傳到法國。在那裡,胡格諾派(法國加爾文宗新教徒的稱呼)受到天主教徒的猛烈迫害。在荷蘭,加爾文宗幫助人成立了荷蘭歸正會。在蘇格蘭,前天主教教士諾克斯(John Knox)熱心領導信徒,遵照加爾文宗的路線成立了蘇格蘭長老會。加爾文主義在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中也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並且由清教徒將其傳到北美洲去。由此看來,雖然路德發動了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但在改革的發展方面,加爾文的影響卻深遠得多。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

      38.威克里夫的工作怎樣在英格蘭引發了基督新教的精神?

      38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可以追溯到威克里夫的日子,跟德意志和瑞士的改革運動關係並不大。威克里夫大力抨擊教士和強調聖經的權威,結果在英格蘭產生了基督新教的精神。他努力把聖經譯成英文,在這方面,別人更再接再厲。被迫逃離英格蘭的廷德爾(William Tyndale)在1526年出版他的新約英譯本。後來他在安特衛普被人出賣,結果在柱上受絞刑,遺體被燒掉。科弗達爾(Miles Coverdale)完成廷德爾的翻譯工作。1535年,全本聖經的英譯本面世。出版譯成通俗語文的聖經無疑是促成英格蘭宗教改革的一個有力因素。

      39.亨利八世在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方面扮演什麼角色?

      39 亨利八世(1491-1547)在位期間,英格蘭正式和羅馬天主教決裂。這個曾被教皇封為「信仰捍衛者」的君主在1534年頒布「至尊法案」,把自己立為英格蘭教會的元首。亨利也關閉修道院,並把修道院的財產分給貴族。此外,他也下令在每間教堂都放置一本英文聖經。可是,亨利所採取的行動其實基於政治理由過於宗教理由。他希望擺脫教皇的權威,特別想在婚姻問題上獨斷獨行。e除了名義上不是天主教徒之外,他其實在每一方面都墨守天主教的規條。

      40.(甲)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英格蘭教會(安立甘宗)發生了什麼改變?(乙)結果有什麼不依從國教的團體在英格蘭、荷蘭和北美洲興起?

      40 在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統治的悠長時期裡,英格蘭教會雖大致保留天主教的體制,在實踐上卻成了基督新教。教會不再效忠教皇,也廢除了教士獨身、告解和其他的天主教習俗;可是教會仍保留主教式的教會體制(安立甘宗),設有大主教和主教的統治階層,以及修士修女的修會。f這種保守作風引起了相當大的不滿,結果興起了多個不依從國教的團體。清教徒要求更徹底的改革,把羅馬天主教的一切習俗從國教內清除;分離派和獨立派則堅持教會的事務應該由當地的長老處理。許多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都逃到荷蘭或北美洲去,在那裡發展成公理宗和浸禮宗。此外,在英格蘭也興起了福克斯(George Fox,1624-91)創立的公誼會(貴格會)和衛斯理(John Wesley,1703-91)創立的循道宗。——請參閱下面的圖表。

      有何影響?

      41.(甲)根據某些學者的意見,宗教改革對人類的歷史有什麼影響?(乙)有些什麼問題需要我們認真考慮?

      41 考慮過宗教改革的三大流派——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之後,我們必須停下來評估一下宗教改革的成就。無可否認,宗教改革改變了西方世界的歷史過程。赫斯特(John F. Hurst)在他所著的《宗教改革簡史》中寫道:「宗教改革的影響提高了一般人對自由的渴求,要享有更崇高、更純粹的公民權。新教影響所到之處,群眾變成更敏於爭取自己的權利。」許多學者認為,如果沒有宗教改革,我們今天所知的西方文化根本就不可能產生。但即便如此,我們仍須問道:在宗教方面,宗教改革有什麼成就?對於尋求真神,宗教改革對人類有什麼貢獻?

      42.(甲)什麼無疑是宗教改革的最大成就?(乙)關於宗教改革的真正成果,我們必須提出什麼問題?

      42 宗教改革的最大成就無疑是使一般人能讀到用自己語文譯成的聖經。人首次能讀到全本聖經,藉此在靈性上得到滋養。可是,所需的當然不只是閱讀聖經而已。宗教改革固然把人從教皇的轄制之下釋放出來,但除此之外,它有幫助人擺脫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支配他們的謬誤教義和信條嗎?——約翰福音8:32。

      43.(甲)今日基督新教各教會大多數墨守什麼信經?這些信經聲稱相信什麼?(乙)宗教改革所促成的自由精神和紛亂情況,對人類尋求真神有何影響?

      43 差不多所有基督新教教會都墨守同樣的信經——尼西亞信經、亞大納西信經、使徒信經。這些信經聲稱相信一些受天主教倡導了多個世紀的教義,例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地獄永火等。這些不符合聖經的道理使人對上帝和他的旨意懷有歪曲的觀念。基督新教宗教改革的自由精神產生了無數教派和分支。這些宗派非但沒有幫助人尋求真神,反而把人導向許多紛亂的歧途。事實上,這種紛紜混亂的情況使許多人質疑是否有上帝存在。結果怎樣呢?19世紀捲起了無神論和不可知論的狂瀾。我們將會在下一章討論這個問題。

      [腳注]

      a 教皇頒發的赦罪書函。

      b 革出教門,失去參與天主教教會禮儀的權利。

      c 路德十分堅持「惟獨因信稱義」的概念,因此他在自己的聖經譯本中,把「惟獨」一詞加插在羅馬書3:28裡。他也懷疑雅各書的真確性,因為該書宣稱:「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各書2:17,26)他未能看出保羅在羅馬書所談及的其實是守猶太律法的行為。——羅馬書3:19,20,28。

      d 1525年,路德和馮·波拉(Katharina von Bora,曾當修女,後來從西多會修道院出走)結婚。他們生了六個孩子。路德說他為了三個理由結婚:為了取悅父親;為了折辱教皇和魔鬼;為了在殉道前確立所作的見證。

      e 亨利八世有六個妻子。他違反教皇的意願,取消了第一宗婚姻,並跟另一個妻子離婚。他有兩個妻子被他斬首,兩個妻子死於自然。

      f 《英王詹姆斯譯本》一類的英文聖經把希臘文的e·piʹsko·pos一詞譯作「主教」。

      [第322頁的附欄或圖片]

      《論三位一體的謬誤》

      受過法學和醫學訓練的西班牙人塞爾維特(1511-53)在20歲的時候出版了《論三位一體的謬誤》(De Trinitatis erroribus)一書。他在書裡聲明自己「不會運用三位一體這個名詞。這個名詞並不見於聖經,看來只是徒令一個哲學謬誤持續下去而已」。他棄絕三位一體的教義,認為這教義「無法理解,從事物的本質來看是沒有可能的,甚至可說是褻瀆上帝」!

      由於塞爾維特勇敢發言,他受到天主教會的譴責。但是將他逮捕、審訊,然後用火慢慢燒死的卻是加爾文宗的信徒。加爾文用以下的話為自己的行動辯護:「教皇的黨徒以苛酷的手段捍衛自己的迷信,殘暴不仁地濫流無辜人的血;既然如此,基督徒法官若在捍衛確鑿不移的真理方面竟沒有他們那麼熱心,難道不覺得羞恥嗎?」加爾文的宗教狂熱和一己私怨蒙蔽了他的判斷力,也扼殺了基督徒的原則。——可參閱馬太福音5:44。

      [圖片]

      加爾文(左)把塞爾維特(右)當作異端分子活活燒死

      [第327頁的附欄]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基督教國各主流宗教簡譜

      叛道開始- 第2世紀

      羅馬天主教會

      第4世紀(君士坦丁)

      第5世紀科普特教會

      雅各派教會

      公元1054年東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

      羅馬尼亞正教會和其他正教會

      16世紀宗教改革

      路德宗

      德意志路德宗

      瑞典路德宗

      美國路德宗和其他路德宗教會

      安立甘宗

      主教派

      循道宗

      救世軍

      浸禮宗

      五旬節派

      公理宗

      加爾文主義

      長老會

      歸正宗

      [第307頁的圖片]

      16世紀的木刻顯示基督斥逐兌換銀錢的人,正好跟教皇售賣贖罪券形成強烈對照

      [第311頁的圖片]

      胡斯死在柱上

      英國宗教改革家兼聖經翻譯家威克里夫

      [第314頁的圖片]

      路德(右)抗議托缽修士台徹爾兜售贖罪券

  • 現代的不信精神應該繼續尋求真神嗎?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4章

      現代的不信精神應該繼續尋求真神嗎?

      「人已不再習以為常地想及上帝了。世人在日常生活上或要作決定時越來越少考慮到上帝。……上帝已被其他價值觀念——收入和生產——取而代之。他也許曾一度被視為人類一切活動的意義來源,但今日已被打進歷史的祕密土牢裡。……上帝已從人類的意識中消失了。」——《現代無神論的根源》。

      1.(包括引言。)(甲)《現代無神論的根源》一書怎樣描述今日世人對上帝的信仰?(乙)現代的不信精神怎樣與不多年前的情況大異其趣?

      不多年前,上帝在西方世界的人民生活上擔任著重要角色。人若要獲得社會接納,就必須證明自己相信上帝,雖然未必人人都熱心履行自認懷有的信仰。任何懷疑與不肯定都謹慎地藏在心裡。公開表示出來就會令人吃驚,甚至可能招來非議。

      2.(甲)何以這麼多人不再尋求上帝?(乙)我們必須提出一些什麼問題?

      2 可是,情勢已今非昔比了。對宗教懷有堅強信念的人被許多人視為頭腦狹隘、固執己見,甚至狂熱偏執。在許多地方,我們見到一般人對上帝和宗教普遍表示冷淡或缺乏興趣。大多數人不再尋求上帝了,因為他們若非不信有上帝存在,便是無法確定他的存在。事實上,有些人甚至用「基督教之後」一詞去形容我們的時代。因此,我們必須提出幾個問題:上帝的觀念是怎會變成如此遠離人民生活的?什麼力量造成了這種改變?我們有充分理由要繼續尋求真神嗎?

      宗教改革的不利反應

      3.基督新教改革的結果之一是什麼?

      3 正如我們在第13章見到,16世紀的基督新教改革使一般人對權威、宗教或其他問題的看法發生顯著的改變。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言論自由取代了附和與順服。雖然大多數人仍留在傳統宗教的架構裡,有些人卻走上較為急進的路線,對國立教會的教條和基本主張提出質疑。還有些人則留意到在歷史上,古往今來宗教在戰爭、苦難和不平方面所擔任的角色,以致對一切宗教均表示懷疑。

      4.(甲)16和17世紀的記錄怎樣描述無神論在英國和法國流行的程度?(乙)由於宗教改革力圖擺脫教皇的束縛,結果導致什麼人公開表露自己的立場?

      4 早在1572年,一項題名為「論英國近況」的報告指出:「國內現時可劃分為三大派別:羅馬天主教徒、無神論者和基督新教徒。這三派受人一視同仁:第一和第二兩派由於人數眾多,我們不敢招惹他們。」另一項估計聲稱,1623年在巴黎的無神論者就有5萬之眾,雖然這個名詞用得頗為籠統。總之,顯而易見的是,宗教改革力圖推翻教皇權威的轄制,同時也導致許多人公開對國立宗教的地位提出挑戰。正如維爾和愛儷兒·杜蘭特在《文明的故事:第七部分——理性時代開始》一書中說:「歐洲的思想家——歐洲知識界的先鋒——已不再討論教皇的權威了;他們正在辯論上帝是否存在。」

      科學與哲學的攻擊

      5.什麼力量助長了人們對上帝的不信?

      5 基督教國除了本身分裂之外,還有其他力量進一步削弱它的地位。科學、哲學、現世主義、物質主義均令人對上帝和宗教產生疑問而助長懷疑的態度。

      6.(甲)科學知識的發達怎樣影響到教會的許多道理?(乙)有些自認趕上時代的人於是怎樣行?

      6 科學知識的發達使人對教會的許多主張提出質疑,而這些主張是由於對聖經解釋錯誤而形成的。例如,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人在天文學上的發現對教會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見解直接提出挑戰。此外,對支配物質世界運作的自然法則的了解使人不再把以前視為神祕的各種現象,例如雷電或某些星體和彗星的出現,看作出於上帝或上蒼之手。「奇跡」和「上帝干預」人類事務也同時受到懷疑。突然之間,在許多人看來,上帝和宗教似乎已經過時了,於是有些自以為趕上時代的人急忙捨棄上帝,蜂擁去崇拜那被奉為聖牛的科學。

      7.(甲)對宗教造成最猛烈打擊的無疑是什麼?(乙)各教會對達爾文的學說有什麼反應?

      7 對宗教造成最猛烈打擊的無過於進化學說。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82)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向聖經所主張的上帝創造之說直接提出挑戰。各教會有什麼反應呢?英國和其他地方的教士在起初對這個學說大加反對。但反對不久就沉寂下來了。看來達爾文的臆測正好是許多心裡暗生疑念的教士所要找尋的藉口。因此,正如《宗教百科全書》說,在達爾文有生之日,「大多數有思想和能言善辯的教士已設法作出結論,聲稱進化論與對聖經的開明了解是完全彼此相容的。」基督教國非但沒有挺身為聖經辯護,反倒屈服於科學見解的壓力之下而隨波逐流。這樣行大大削弱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提摩太後書4:3,4。

      8.(甲)19世紀的宗教批評家對什麼表示懷疑?(乙)宗教批評家提出哪些流行的理論?(丙)為什麼許多人迅速接納反宗教的主張?

      8 隨著19世紀逐漸過去,宗教批評家變得越來越明目張膽。他們覺得指出各教會的缺點尚且不足,於是開始對宗教的根基提出疑問。他們提出許多問題,諸如:上帝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有上帝?相信上帝對人類社會有什麼影響?費爾巴哈、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等人根據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提出許多論據。各種理論,如『上帝不過是人類想像力的產品』、『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上帝死了』等,聽起來既新鮮又刺激。相形之下,各教會的教條和傳統顯得十分沉悶難明。看來許多人終於找到了口實,把藏在心底已久的懷疑與不信表達出來。他們立刻甘願接受這些主張,奉之為新的福音真理。

      重大妥協

      9.(甲)各教會在科學和哲學攻擊之下怎樣行?(乙)各教會的妥協招致什麼後果?

      9 在科學和哲學的攻擊和挑剔之下,各教會怎樣行呢?他們非但沒有採取堅定立場擁護聖經的教訓,反而向壓力屈膝,甚至在上帝創造萬物和聖經的真確性等基本信仰上也不惜妥協。結果如何?基督教國的各教會開始失去威信,許多人也開始喪失信心。各教會既無法為自己辯護,於是門戶洞開,大眾紛紛離去。在許多人看來,宗教變成了只是社會學的遺物,用來點綴一下出生、婚姻、死亡等人生大事而已。許多人差不多完全放棄了對真神的尋求。

      10.有些什麼迫切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10 面對著這一切情況,如今順理成章的問題是:科學和哲學真的對上帝的信仰執行了死刑嗎?各教會的失敗是否意味到他們自稱倡導的聖經已失敗了?老實說,人應當繼續尋求真神嗎?我們且來簡略地檢討一下這些問題。

      相信上帝存在的根據

      11.(甲)很久以來,哪兩本書一向是信仰上帝的根據?(乙)這兩本書對人有什麼影響?

      11 曾有人說,有兩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上帝的存在,一本是創造之「書」,意即我們周遭的自然界,另一本則是聖經。古往今來,它們曾是無數人的信仰根據。例如,公元前11世紀,一位君王在觀看繁星密布的天空時感嘆地作出詩句,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篇19:1)在20世紀,一位太空人從環繞月球的太空船上看到地球的壯麗景象,禁不住朗誦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世記1:1。

      12.創造之書和聖經怎樣受到攻擊?

      12 可是,這兩本書正受到許多自稱不信上帝的人所攻擊。他們聲稱,對我們四周世界所作的科學研究已證明生命的存在不是靠睿智的創造,而是憑著盲目的機遇和雜亂無章的進化過程。因此他們辯稱,創造者既不存在,討論上帝的問題根本是多餘的。此外,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認為聖經既已過時,又不合邏輯,就自然不值得相信了。結果,在他們看來,相信上帝存在已不再有任何根據。這是真的嗎?事實究竟表明些什麼?

      憑機遇抑或憑設計?

      13.生命若僅憑機遇而來,就必須曾有什麼事情發生才行?

      13 如果沒有創造者存在,生命就必然是憑機遇自然發生的。若是這樣,就必須有適當的化學物質以適當的分量,在適當的溫度、壓力和其他控制因素之下結合起來,而且過程必須維持到正確的時間長度才能產生生命。此外,為了開始產生生命,並使之在地上繼續生存,這些機遇就必須重複發生數千次才行。可是,即使這樣的事只發生一次,可能性有多大呢?

      14.(甲)一個簡單的蛋白質分子憑機遇形成的或然率微小到什麼程度?(乙)數學計算對於生命自然發生的主張有什麼影響?

      14 進化論者承認,適當的原子和分子結合成為一個簡單的蛋白質分子的或然率是10113(1後有113個零)分之1。據估計,這個數字比宇宙中原子數目的總和還大!數學家認為或然率若是低過1050分之1,事情就不可能發生了。但產生生命所需的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蛋白質分子而已。一個細胞若要維持活力,就需要大約2000個不同的蛋白質分子。這2000個分子碰巧發生的可能性估計只有1040000分之1!天文學家霍伊爾(Fred Hoyle)說:「一個人除非是因為某種社會信念或者科學訓練而懷有偏見,硬要認為生命是在地球上[自然]產生的,否則,經過這樣算一算,該就把那個想法排除得一乾二淨了。」

      15.(甲)科學家研究物質世界發現了什麼事?(乙)一位物理學教授怎樣論及自然界的法則?

      15 另一方面,藉著研究物質世界,從極微的遜原子微粒至龐大的銀河系,科學家發現一切已知的自然現象都是按照若干基本法則而發生的。換言之,他們從宇宙中發生的一切事均見到邏輯和秩序,而且能夠以簡單的數學程式將這種邏輯與秩序表達出來。物理學教授戴維斯(Paul Davies)在《新科學家》雜誌寫道:「這些法則簡單、優美到差不多難以置信的程度,很少科學家能夠不對這件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16.(甲)在自然法則中有些什麼重要的常數存在?(乙)這些常數的值即使發生輕微的改變也會導致什麼結果?(丙)關於宇宙和我們的存在,一位物理學教授作出什麼結論?

      16 可是,關於這些法則,最引人入勝的事實便是,法則中某些要素的值必須絲毫不差地加以確定,我們所知的宇宙才能存在。這些重要的常數包括質子的電荷單位、某些基本粒子的質量和牛頓的宇宙萬有引力常數(通常以英文字母G作為符號)。關於這點,戴維斯教授繼續說:「這些要素的值即使發生輕微變動,也會大大改變宇宙的面貌。例如,戴森(Freeman Dyson)指出,兩種核子(質子和中子)之間的力只要加強百分之幾,宇宙便不會有氫;像太陽一類的星體便不能存在,水更不必說了;生物——至少像我們所知的生物——就不能生存。卡特(Brandon Carter)曾經表明,在G裡面即使發生極小的改變,所有星球就會變成藍巨星或紅矮星,對生物會產生同樣可怕的後果。」因此,戴維斯所下的結論是:「既然如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一個宇宙可能產生。若然,我們能夠成為有知覺的生物而存在便是一項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了。這個想法的確驚人。」——楷書自排。

      17.(甲)宇宙中的設計和目的清楚顯示什麼?(乙)聖經怎樣證實了這件事?

      17 我們從這一切可以推斷到什麼呢?首先,如果宇宙是受法則所支配的,就必然有一位智慧的立法者去制定或設立這些法則。此外,既然支配宇宙運作的法則看來是為了預期有生物出現而制定的,並且有各種宜於生物存在的情況形成,其中一定有個目的。設計和目的——這些並不是盲目機遇的特色;它們惟獨是一位有智慧的創造者才會顯示的。情形正如聖經所說一般:「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馬書1:19,20;以賽亞書45:18;耶利米書10:12。

      周遭的充分證據

      18.(甲)我們還可以從什麼見到設計和目的?(乙)關於智慧的設計,你可以提出哪些為人熟知的例證?

      18 當然,設計和目的不但見於秩序井然的宇宙運作,而且見於簡單和複雜生物的日常活動方式,生物彼此的交互作用,以及生物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例如,人體差不多每一部分——腦、眼、耳、手——都顯示出甚至現代科學也無法充分解釋的複雜設計。此外還有動物和植物的世界。若干禽鳥每年移棲數千哩,飛越陸地和海洋,植物裡的光合作用過程,一枚受精卵發育成為複雜的生物,具有億萬細胞及各種特別功能——只舉出幾個例子而已——它們都是智慧設計的傑出例證。a

      19.(甲)對於某些事物怎樣運作的科學解釋是否足以證明並沒有智慧的設計或設計者存在?(乙)我們可以從研究周遭的世界獲知一些什麼事?

      19 可是有些人辯稱,科學知識的進步已為許多這樣的現象提供了解釋。誠然,許多一度被視為奧祕的事,現在科學已提供若干程度的解釋。不過,一個孩子發現鐘錶怎樣運作,這並不足以證明鐘錶不是有人設計、有人製造的。同樣,我們了解物質世界中許多事物運作的奇妙方式,這並不能證明它們背後沒有智慧的設計者存在。剛相反,我們對周遭的世界所知越多,就見到越多證據證明有一位智慧的創造者——上帝——存在。因此,我們能夠以開明的頭腦同意詩篇執筆者所說的由衷之言:「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產品]。」——詩篇104:24。

      聖經——你能夠相信嗎?

      20.什麼表明僅是相信有上帝存在並不足以感動人去尋求上帝?

      20 可是,僅相信上帝存在並不足以感動人去尋求他。今日有千百萬人並不完全拒絕相信上帝,但卻沒有受到感動去尋求上帝。美國民意測驗者小蓋洛普(George Gallup, Jr.)評論說:「在欺騙、瞞稅和偷竊方面,你無法看出上教堂和不上教堂的人有很大差別,主要是因為許多人所信的只是一種社交宗教而已。」他補充說:「許多人只是揀選一種對他們說來方便和討他們歡喜的宗教。這樣的宗教未必有什麼挑戰性。有人稱之為可以隨意點菜的宗教。它便是今日本國(美國)基督教的中心弱點:缺乏堅強信仰。」

      21,22.(甲)有些什麼事使聖經成為一本卓越不凡的書?(乙)證明聖經真確的基本證據是什麼?請解釋。

      21 這個「中心弱點」主要是由於對聖經缺乏認識和信心所促成的。可是,我們有什麼根據要相信聖經呢?首先,值得留意的是,從古至今也許沒有別的書像聖經一樣受到更多不公平的批評、侮辱、仇視和攻擊。可是,它卻歷劫猶存,並且成為世上銷流最廣和譯本最多的書。僅是這件事本身便足以使聖經成為一本卓越不凡的書了。可是,除此之外還有巨量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聖經是一本受上帝感示而值得相信的書。——可參看第340-1頁的附框。

      22 雖然許多人或多或少地認為聖經不符合科學、自相矛盾、落伍過時,但事實表明情形剛相反。聖經的獨特創作,歷史和科學方面的準確及百無一誤的預言均指向一個無可避免的結論: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話語。正如使徒保羅說:「全部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16,《新譯》。

      應付不信精神的挑戰

      23.關於聖經,我們觀察事實之後可以作出什麼結論?

      23 考慮過來自創造之書和聖經的證據之後,我們能夠作出什麼結論呢?這兩本書在今日和以前同樣有效。我們若願意以客觀態度去看這個問題而非受成見所左右,就會發現任何異議都能以合理的態度加以克服。解答方法是有的,只要我們願意去尋找。耶穌說:「要不住尋找,你們就必找著。」——馬太福音7:7,《新世》;使徒行傳17:11。

      24.(甲)何以許多人放棄尋求真神?(乙)我們可以從什麼得到安慰?(丙)在本書的其餘兩章,我們會考慮些什麼事?

      24 歸根究柢來說,大多數人放棄尋求真神並非因為他們自己仔細查考過證據,發現聖經並不真實。反之,許多人由於基督教國沒有正確地傳講聖經中的真實上帝而失去信心。正如法國作家瓦拉迪亞(P. Valadier)說:「基督教傳統所產生的果子是無神論;傳統對人提出一個不可信的上帝,結果在人的良知中把上帝扼殺了。」雖然如此,我們卻能夠從使徒保羅的話得到安慰,他說:「即便有不信的,這有何妨呢?難道他們的不信就廢掉上帝的信嗎?斷乎不能!不如說,上帝是真實的,人都是虛謊的。」(羅馬書3:3,4)不錯,我們有充分理由要繼續尋求真神。在本書的其餘兩章,我們會考慮怎樣尋求真神才能獲得完滿的成功以及人類的前途如何。

      [腳注]

      a 若要詳知上帝存在的證據,請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1985年出版的《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第142-78頁。

      [第340,341頁的附欄]

      證明聖經真實的確據

      獨特的寫作方式:從第一本書創世記至最後一本書啟示錄,聖經由66本書所構成,執筆者達40多人,他們的社會、教育和職業背景都大不相同。寫作時間從公元前1513年伸展至公元98年,達16個世紀之久。可是,聖經卻成為一本和諧一致、首尾一貫的書,以合乎邏輯的方式發展一個卓越的主題——通過彌賽亞的王國使上帝和他的目的獲得洗雪。——可參看第241頁的附框。

      歷史的真確性:聖經所記錄的事件與業經證明的歷史事實完全協調一致。《律師考查聖經》一書指出:「雖然浪漫文學、傳奇故事和杜撰的證言都刻意敘述事情發生於遙遠的地方和不確定的時候,……但聖經的敘述卻極其精確地向我們透露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西結書1:1-3)《新聖經辭典》說:「[使徒行傳的執筆者]將他的敘述置於當代的歷史架構中,內容提及許多城市地方官、省總督、分封的藩王等,這些資料屢次證明與書中提及的地點和時間完全配合。」——使徒行傳4:5,6;18:12;23:26。

      科學的真確性:在利未記一書中,以色列人接獲有關檢疫和衛生的律法,但當時四周的各國對此還一無所知。雖然古人對於水從海洋蒸發成為雨的循環毫不知曉,傳道書1:7卻加以描述。大地是球形和懸在空中的事實直至16世紀才為科學所證實,聖經卻在以賽亞書40:22和約伯記26:7提及這件事。在哈維(William Harvey)發現血液循環之前2200多年,箴言4:23已指出心臟在這件事上所擔當的角色。是故,聖經雖不是科學教科書,但每逢提及與科學有關的事,卻表現出超越當代的深刻了解。

      無誤的預言:古代泰爾(推羅)的毀滅,巴比倫的陷落,耶路撒冷的重建,米底亞–波斯和希臘諸王的興衰,均有預言加以詳細論述,以致批評家聲稱預言是在事後才寫成的,但他們的指控卻無法成立。(以賽亞書13:17-19;44:27-45:1;以西結書26:3-7;但以理書8:1-7,20-22)有關耶穌的許多預言雖然寫於他出生之前幾個世紀,但都詳細地應驗了。(請參看第245頁的附框。)耶穌自己論及耶路撒冷毀滅的預言也獲得準確的應驗。(路加福音19:41-44;21:20,21)耶穌和使徒保羅論及末世的預言則正在我們的日子應驗。(馬太福音24章;馬可福音13章;路加福音21章;提摩太後書3:1-5)可是,聖經把一切預言都歸於一個來源,耶和華上帝。——彼得後書1:20,21。

      [第333頁的圖片]

      達爾文、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和其他人所提出的理論削弱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

      [第335頁的圖片]

      創造之「書」和聖經提供信仰上帝的根據

      [第338頁的圖片]

      我們對周遭的世界所知越多,就見到越多證據證明有一位智慧的創造者存在

      [第337頁的圖解或圖片]

      若干設計因素即使發生輕微的改變,生命和宇宙就不能存在了

      [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氫原子的組成部分

      電子殼層

      質子+ 原子核

      電子−

  • 歸回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5章

      歸回真神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

      1,2.在真正的基督徒當中,愛心應該產生什麼影響?

      耶穌的這段話為一切自稱是他的真正跟從者的人立下了準繩。基督徒的愛心會超越種族、部落和國家的界限。真正的基督徒必須「不屬世界」,正如耶穌在以往和現今均「不屬世界」一般。——約翰福音17:14,16;羅馬書12:17-21。

      2 基督徒怎樣表明自己「不屬世界」呢?例如,對於現代動亂的政治、革命和戰爭,基督徒應當怎樣行?與上述耶穌的話一致地,基督的使徒約翰寫道:「凡不行義的就不屬上帝,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我們應當彼此相愛。這就是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命令。」耶穌自己曾解釋何以他的門徒沒有為了營救他而爭戰,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即使當時耶穌的生命受到威脅,他的臣僕仍沒有像世人一樣互相爭戰以圖解決爭論。——約翰一書3:10-12;約翰福音18:36。

      3,4.(甲)關於「末後的日子」,以賽亞作過什麼預言?(乙)有些什麼問題尚待解答?

      3 在基督之前700多年,以賽亞預言各國的人會聚集起來對耶和華作純真的崇拜,並且不再學習戰事。他說:「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a——以賽亞書2:2-4。

      4 在世上的所有宗教當中,哪一個宗教以符合這些條件廣為人知呢?什麼人即使受到監獄、集中營和死刑的折磨,亦不為所動、堅決拒絕學習戰事呢?

      基督徒的愛心與中立

      5.在基督徒的中立方面,個別的耶和華見證人立下了什麼紀錄?原因何在?

      5 耶和華見證人在普世以個別憑良心堅守中立立場著稱。他們在整個20世紀飽受牢獄、集中營、酷刑、放逐和迫害之苦,因為他們是一個歸附上帝的普世基督徒會眾,他們拒絕犧牲彼此之間的愛心和團結。1933-45年之間,在納粹德國大約有一千個見證人死亡,幾千人入獄,因為他們拒絕與希特勒的戰爭行動合作。同樣,在以前受法西斯主義者佛朗哥統治的西班牙,數以百計的青年見證人因不肯違背自己的良心而被判入獄,平均每人在軍事監獄中被囚達十年之久。今日在若干國家中仍有許多年輕的耶和華見證人因堅守基督徒的中立立場而繫身囹圄。可是,耶和華見證人絕不干預政府的軍事計劃。見證人在政治事務上無可動搖地嚴守中立乃是他們在充滿衝突和動亂的20世紀中始終保持的一貫立場。這件事標明他們是基督的真正跟從者,與基督教國的各宗教涇渭分明。——約翰福音17:16;哥林多後書10:3-5。

      6,7.關於基督教,耶和華見證人了解到什麼?

      6 藉著緊守聖經和跟從基督的榜樣,耶和華見證人表明他們正在實行對真神耶和華的崇拜。他們看出上帝的愛,這種愛從耶穌的一生和他所作的犧牲充分反映出來。他們了解到真正的基督徒愛心會形成一個無可分隔的普世弟兄團體——超越政治、種族和國家的界限。換言之,基督教不僅是國際性的,而且是超國際的;它超越國家的界限、權威或利益。它把全人類看作一個大家庭,具有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創造者,耶和華上帝。——使徒行傳17:24-28;歌羅西書3:9-11。

      7 雖然差不多其他所有宗教都參與戰爭——自相殘殺和屠殺異己——耶和華見證人卻表明他們把上述以賽亞書2:4的預言謹記在心。『不過,』你也許會問,『耶和華見證人是從哪裡來的?他們究竟怎樣運作?』

      上帝的見證人源遠流長

      8,9.上帝向人類發出什麼邀請?

      8 2700多年前,預言者以賽亞發出以下的邀請:「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必廣行赦免。」——以賽亞書55:6,7。

      9 多個世紀之後,基督的使徒保羅向雅典「敬畏[神話中]鬼神的」希臘人解釋說:「[上帝]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使徒行傳17:22-28。

      10.我們怎麼知道上帝離亞當、夏娃和他們的子孫並不遠?

      10 上帝離他所創造的人類亞當和夏娃無疑不遠。他對他們說話,把他的誡命和旨意傳達給他們。上帝也沒有向亞當夏娃的兒子該隱和亞伯隱蔽自己。該隱對弟弟獻給上帝的祭物表示妒忌而懷恨在心時,上帝向他提出勸告。可是,該隱非但沒有改變自己的崇拜方式,反而心生嫉妒,表現宗教上不容異己的精神而殺了他的弟弟亞伯。——創世記2:15-17;3:8-24;4:1-16。

      11.(甲)「殉道者」一詞是什麼意思?(乙)亞伯怎樣成為第一位殉道者?

      11 亞伯對上帝至死保持忠信,從而成為第一位殉道者。b他也是耶和華的第一位見證人,以及歷史上一長列緊守忠誠的見證人的先驅。因此保羅可以說:「亞伯因著信,獻祭與上帝,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上帝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希伯來書11:4。

      12.還有些什麼人是耶和華的忠信見證人的典範?

      12 在致希伯來人的同一封信中,保羅舉出一長列的忠心男女,例如,挪亞、亞伯拉罕、撒拉和摩西。這些人留下了緊守忠誠的記錄,形成『雲彩般的大群見證人[希臘文mar·tyʹron, 瑪爾他倫]』。他們對一切渴望認識和事奉真神的人成為榜樣和鼓勵的來源。他們是與耶和華上帝保持良好關係的男女。他們尋求上帝,並且尋到了。——希伯來書11:1-12:1。

      13.(甲)為什麼在顯揚上帝的愛心方面,耶穌是個傑出的例證?(乙)耶穌在什麼特別方面是他的跟從者的榜樣?

      13 見證人當中最傑出的就是啟示錄一書所描述的一位:『耶穌基督,「忠信的見證人」』。耶穌是上帝向人表現愛心的另一個明顯證據,正如約翰寫道:「我們自己見過,並且現在作見證父差遣子作世界的救主。凡承認耶穌基督是上帝兒子的,上帝就和這樣的人保持合一,他也和上帝合而為一。我們自己已認識和相信上帝對我們所懷的愛。」耶穌降生為猶太人;他一生都是個真實的見證人,而且不惜為了忠於他的天父耶和華而以身殉道。古往今來,基督的真正跟從者同樣努力為他和為真實的上帝耶和華作見證。——啟示錄1:5,《新世》;3:14;約翰一書4:14-16,《新世》;以賽亞書43:10-12;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傳1:8。

      14.現在有什麼問題需要解答?

      14 以賽亞的預言表示,投歸真神耶和華會是「末後的日子」,亦即聖經其他部分所說的「末世」時期,的特色之一。c鑑於本書所描述的種種宗教分歧和混亂,產生的問題是:在我們生活於其中的末世,有什麼人真正尋求真神,並且「用心靈按真理」事奉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把注意力轉向在19世紀發生的一些事上。——以賽亞書2:2-4;提摩太後書3:1-5;約翰福音4:23,24,《新譯》。

      一位青年男子尋求上帝

      15.(甲)查爾斯·羅素是誰?(乙)他對什麼宗教道理發生懷疑?

      15 1870年,一位熱心的青年男子,查爾斯·羅素(Charles Taze Russell, 1852-1916),開始對基督教國的傳統道理提出許多疑問。他年輕時在他父親於美國賓雪法尼亞州繁忙的工業城市阿勒格尼(現在匹茲堡的一部分)所經營的男子服飾用品店裡任職。他的宗教背景是長老會和公理會。可是,他對某些道理,例如宿命論和地獄永刑等,感到不安。他由於什麼緣故要懷疑基督教國若干宗教的基本教義呢?他寫道:「一位上帝若用他的能力去創造人,但卻預知和預定人要永遠受苦刑折磨,這位上帝就既不明智,又不仁愛了。他的標準會比許多人的標準還低。」——耶利米書7:31;19:5;32:35;約翰一書4:8,9。

      16,17.(甲)羅素的聖經研究小組對什麼道理深感興趣?(乙)後來有什麼嚴重的意見分歧發生?羅素怎樣答辯?

      16 羅素在將近20歲時開始和其他青年男子成立了一個每週的聖經研究班。他們開始分析聖經在其他問題上的主張,例如靈魂不死、基督的贖價祭物和復臨等。1877年,羅素在25歲時把他在父親的賺錢生意上所佔的股份出售,開始全時致力於傳道事業。

      17 1878年,羅素與一位合作者發生嚴重的意見分歧,因為後者拒絕承認基督捨命為人贖罪的道理。羅素在所作的辯駁中寫道:「基督的死亡和復活為我們成就了許多美事。他代替我們死亡;他自己是義人,但卻為不義的人——所有人都是不義的——而死。藉著上帝的恩典,耶穌基督為人人嘗了死味。……他對所有順服他的人成為永遠救恩的創始者。」他繼續說:「救贖的意思是買回。基督為所有人買回什麼?生命。因為第一個人亞當的忤逆,我們失去了生命。第二個亞當[基督]卻以自己的生命把它買回來。」——馬可福音10:45;羅馬書5:7,8;約翰一書2:2;4:9,10。

      18.(甲)對贖價發生不同意見之後有什麼事發生?(乙)關於捐獻,聖經研究者跟從什麼典範?

      18 羅素一向都大力擁護贖價的道理,於是毅然與這個以前的合作者斷絕一切關係。1879年7月,羅素開始出版《錫安守望台與基督臨在的先聲》雜誌,亦即今日的《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881年,羅素與其他多位獻了身的基督徒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的聖經社,當時稱為錫安守望台書社,即今日的賓雪法尼亞州守望台聖經書社。這是耶和華見證人所運用的法律機構。羅素自始就一直堅持在會眾的聚會中不設勸捐,也不通過守望台刊物向人募捐。當時與羅素一起對聖經作深入研究的人只稱為聖經研究者。

      恢復聖經真理

      19.聖經研究者揚棄了基督教國的什麼道理?

      19 研究聖經的結果導致羅素和他的同工決定揚棄基督教國那神祕莫測的「聖三一」、靈魂不死和罪人在地獄永遠受苦等道理。他們也認為根本無需有一個受過神學院訓練的教士階級。他們希望恢復最初簡樸無華的基督教,由具備屬靈資格但卻不受薪酬的長老去督導會眾。——提摩太前書3:1-7;提多書1:5-9。

      20.關於基督的派露西亞和1914年,聖經研究者發現了什麼?

      20 聖經研究者在查考上帝的話語時,對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中有關「世界的末了」和基督『來臨』的預言深感興趣。(馬太福音24:3)藉著查考希臘原文的經節,他們發現基督的來臨其實是「派露西亞」(pa·rou·siʹa),意即隱形的臨在。因此,基督給門徒的資料其實是關於他在世界末期隱形臨在的證據,而非表示他行將顯形來臨的證據。除此之外,聖經研究者也十分渴望了解關於基督臨在的聖經年代計算。雖然當時羅素和他的同工還未了解所有細節,他們卻已意識到1914年將會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極重要的日子。——馬太福音24:3-22;路加福音21:7-33。

      21.羅素和他的信徒同工感到要履行什麼責任?

      21 羅素深知有一項規模巨大的傳道工作必須執行。他深深意識到馬太所載的耶穌這段話:「這王國的好消息要傳遍有人居住的大地,對萬國作一個見證;然後終結便會來到。」(馬太福音24:14,《新世》;馬可福音13:10)1914年之前,聖經研究者已深感時勢緊急而努力傳道。他們認為他們的傳道活動會在該年達到最高潮,因此覺得應該竭盡全力幫助別人知道「這王國的好消息」。最後,羅素的聖經演講由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報章發表出來。

      考驗和變更

      22-24.(甲)查爾斯·羅素逝世時,大部分聖經研究者有什麼反應?(乙)羅素死後誰繼任守望台社社長?

      22 1916年,查爾斯·羅素64歲時在橫越美國的傳道演講旅行途中突然逝世。如今聖經研究者會有什麼遭遇呢?他們會從此一蹶不振,好像只是人的跟從者一般嗎?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8)已行將把美國捲入大屠殺之中,他們會怎樣面對這場考驗呢?

      23 大多數聖經研究者的反應由當時守望台社一位辦事人員范安伯(W. E. Van Amburgh)的話表達出來,他說:「這項普世的龐大工作不是一個人的工作。一個人實在擔當不了這麼艱巨的工作。這乃是上帝的工作,是無可更改的。上帝在以往曾任用許多僕人,無疑在未來也會同樣行。我們不是獻身給一個人或一個人的工作,而是獻身要遵行上帝的旨意。他會通過他的話語和神聖的指引將他的旨意向我們顯露出來。上帝仍然在掌舵。」——哥林多前書3:3-9。

      24 1917年1月,作律師的熱心聖經研究者約瑟·盧述福(Joseph F. Rutherford)獲選為守望台社第二任社長。他的性格堅毅果敢,不屈不撓。他深知上帝的王國必須傳遍天下。——馬可福音13:10。

      恢復熱心,獲得新名

      25.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幾年,聖經研究者對挑戰有什麼反應?

      25 1919年和1922年,守望台社在美國舉行了多個大會。當時幾千位聖經研究者渡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在美國飽受的迫害,好像經歷到另一個五旬節一般。(使徒行傳2:1-4)他們非但沒有向人的恐嚇屈服,反而響應聖經的呼召,更加積極地向各國傳道。1919年,守望台社發行了《守望台》的姊妹雜誌《黃金時代》,即今日在普世廣為人知的《儆醒!》。它是個有力的工具,喚醒人留意我們所處時代的意義,並對創造者應許帶來的和平新世界建立信心。

      26.(甲)聖經研究者越來越強調什麼責任?(乙)聖經研究者對聖經獲得什麼更清楚的了解?

      26 在1920和1930年代,聖經研究者日益強調早期基督徒所採用的傳道方法——逐家逐戶。(使徒行傳20:20,《新世》)每個信徒均有責任為基督的王國統治盡量向人作見證。他們從聖經清楚看出,全人類所面對的重大爭論乃是宇宙至高統治權的問題,耶和華上帝會把撒但和他在地上的一切惡行消滅,藉此將爭論永遠解決。(羅馬書16:20;啟示錄11:17,18)鑑於這個爭論,他們體會到洗雪上帝的正當統治權比拯救人類更為重要。因此,地上必須有些忠信的見證人甘願為上帝的旨意和至高地位作證。這項需要怎樣獲得滿足呢?——約伯記1:6-12;約翰福音8:44;約翰一書5:19,20。

      27.(甲)1931年有什麼重大事情發生?(乙)見證人有些什麼與別不同的信仰?

      27 1931年7月,聖經研究者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舉行大會,當時數千個與會者採納了一項決議,一致喜樂地採納「出自主上帝之口的名字」。他們宣告說:「我們希望以這個名字——『耶和華見證人』——為人所知和受人稱呼。」自那時以來,耶和華見證人成為舉世知名,不但由於他們的信仰與別不同,同時也由於他們在逐戶和街頭傳道方面的熱心之故。(可參看第356-7頁的附框。)——以賽亞書43:10-12;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傳1:8。

      28.1935年,見證人對於王國的統治獲得什麼更清楚的了解?

      28 1935年,見證人對於與基督一同作王統治的屬天王國階級和他們在地上的臣民獲得更清楚的了解。他們已經知道蒙召與基督一同從天上施行統治的受膏基督徒數目只限於14萬4000人。那末,其餘人類的希望是什麼呢?政府需要有臣民才有存在的理由。同樣,這個屬天的政府——上帝的王國——也會有千百萬順服的臣民在地上。這些人就是「大群人,沒有人能數得過來,是從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方言來的」。他們大聲喊道:「願救恩歸給那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耶和華],也歸給羔羊[基督耶穌]!」——啟示錄7:4,9,10,《新譯》;14:1-3;羅馬書8:16,17。

      29.見證人看出和接受什麼挑戰?

      29 對於大群人的這項了解幫助耶和華見證人看出他們正面對一項巨大的挑戰——要去尋找和教導千百萬正在尋求真神的人,使他們加入「大群人」的行列。這牽涉到一項國際教育運動,需要巨量受過訓練的講者和服事者,也需要各種訓練班。這一切都是守望台社下任社長所預見到的發展。

      在普世找出尋求真神的人

      30.1930和1940年代有什麼事情影響到見證人?

      30 1931年,見證人分布在不及50個國家地區之中,人數尚不及5萬。1930和1940年代所發生的世事使他們的傳道工作面對許多障礙。這段時期目擊法西斯和納粹主義興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2年盧述福逝世。守望台社亟需有幹勁的領導,使耶和華見證人的傳道工作獲得進一步的激勵。

      31.1943年有什麼安排開始運作以擴大宣揚好消息的工作?

      31 1942年,年方36的彌敦·諾爾(Nathan H. Knorr)獲選為守望台社第三任社長。他是個精力充沛、具有高度組織能力的人。雖然當時各國仍然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動亂之中,他卻深具遠見,看出需要盡快把好消息在普世傳揚出去。於是他立刻計劃設立一間學校去訓練海外傳道員,稱為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d最初的100位學生都是全時服事者,在1943年入學。他們在差不多六個月的課程中對聖經及與服事職務有關的題目作了一項深入的研究之後被派往服務地區,主要是外國。到1990年,畢業的學生已有89屆之多,有數千位服事者從基列學校奉派前往環球各地服務。

      32.自1943年以來,耶和華見證人有什麼進展?

      32 1943年,只有12萬6,329位見證人在54個國家中傳道。儘管耶和華見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天主教進行社以及所謂民主國家的惡毒反對,到1946年,他們的數目已超過17萬6000人。四十四年之後,他們在超過200個國家地區和海島已有將近四百萬活躍的傳道員。無疑,他們那與別不同的名字和行動有助於使他們在普世為人所知。可是還有其他因素也對他們的傳道效能大有影響。——撒迦利亞書4:6。

      一個聖經教育組織

      33.耶和華見證人為什麼要有王國聚會所?

      33 耶和華見證人在普世各地有6萬多群會眾在王國聚會所內每週舉行研究聖經的聚會。這些聚會不是基於儀式或感情,而是要對上帝、他的話語和他的旨意獲得正確的認識。因此,耶和華見證人每週三次聚集起來,目的是要增加對聖經的了解和學習怎樣施行教導,把聖經的信息傳給別人。——羅馬書12:1,2;腓立比書1:9-11;希伯來書10:24,25。

      34.神治傳道訓練班有什麼目的?

      34 例如,週中舉行的聚會包括神治傳道訓練班,會眾成員均可以報名參加。訓練班由具備資格的基督徒長老主持,目的是要訓練男、女和兒童培養教人的藝術,並且根據聖經原則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徒保羅說:「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在基督徒的聚會裡,見證人也學會怎樣「以溫柔、敬畏的心」去傳講王國信息。——歌羅西書4:6;彼得前書3:15。

      35.見證人還舉行其他什麼聚會?這些聚會有什麼裨益?

      35 在週中的另一天,見證人也聚集起來聆聽一個45分鐘的聖經演講,接著會眾用一小時(以問答方式)討論與基督徒的信仰或行為有關的聖經主題。會眾的成員可以自由參與評論。見證人每年也參加三個較大的聚會,為期由一天至四天不等的大會,通常有數以千計的人在大會中聚集起來聆聽聖經演講。藉著這些和其他免費聚會的幫助,每個見證人均得以加深他們對聖經的認識,更清楚了解上帝對地球和人類所作的應許,同時在基督徒的道德方面受到優良的教育。藉著跟從基督耶穌的教訓和榜樣,人人都能夠更親近真實的上帝耶和華。——約翰福音6:44,65;17:3;彼得前書1:15,16。

      見證人怎樣組織起來?

      36.(甲)見證人有受薪的教士階級嗎?(乙)那末,什麼人在會眾中帶頭?

      36 按理說來,耶和華見證人若舉行聚會及組織起來執行傳道工作,就必須有人作領導才行。可是,他們既沒有受薪的教士階級,也沒有受人仰慕的知名領袖。(馬太福音23:10)耶穌說:「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馬太福音10:8;使徒行傳8:18-21)在每群會眾裡均有些具備屬靈資格的長老和服事僕人,其中不少人要從事世俗工作和照顧家庭,但卻自願在教導和指引會眾方面帶頭。這正是第一世紀基督徒所立的典範。——使徒行傳20:17;腓立比書1:1;提摩太前書3:1-10,12,13。

      37.長老和服事僕人是怎樣受任命的?

      37 長老和服事僕人是怎樣受任命的?他們是在治理機構督導之下受任命的。治理機構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受膏長老所組成,運作的方式與第一世紀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長老領導早期基督徒會眾的方式相同。正如我們在第11章見到,沒有一個使徒的地位高於其他使徒。他們集體作出決定,古代羅馬各地的所有會眾都尊重這些決定。——使徒行傳15:4-6,22,23,30,31。

      38.治理機構怎樣運作?

      38 今日耶和華見證人治理機構的運作安排也與此相同。治理機構在紐約的布洛克林總部每週舉行聚會,然後把訓示傳達到世界各地在每個國家中指揮傳道活動的分社委員會。藉著跟從最早期基督徒所立的規範,耶和華見證人得以把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傳遍世上廣大的地區。這項工作會以全球規模繼續下去。——馬太福音10:23;哥林多前書15:58。

      紛紛歸附真神

      39.(甲)為什麼見證人在政治爭論上嚴守中立?(乙)見證人怎樣在禁制之下依然欣欣向榮?

      39 在這20世紀,耶和華見證人在普世各地欣欣向榮,甚至在他們的工作受到禁止或排斥的國家中也不例外。他們受到禁止主要是由於當權者未能了解耶和華見證人對於效忠世上的政黨和國家一事嚴守中立所致。(可參看第347頁的附框。)不過,在這些國家裡也有成千上萬的人歸附上帝的王國,視之為人類和平安全的惟一希望。世上大多數國家均已獲得強有力的見證,如今有數百萬活躍的見證人散布世界各地。——可參看第361頁的圖表。

      40,41.(甲)耶和華見證人現正等待什麼?(乙)什麼問題仍待解答?

      40 耶和華見證人正懷著基督徒的愛心和「新天新地」的希望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便有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這些事件會把地上的一切不平、貪污、腐敗和不義一舉鏟除。為了這緣故,他們會繼續探訪鄰人,誠懇地努力帶領心地忠實的人更親近真實的上帝耶和華。——啟示錄21:1-4;馬可福音13:10;羅馬書10:11-15。

      41 目前,根據聖經的預言,人類、宗教和這個飽受污染的地球前途將會如何?我們會在最後一章解答這個重要問題。——以賽亞書65:17-25;彼得後書3:11-14。

      [腳注]

      a 最後兩句話見於聯合國大廈前面的「以賽亞牆」上和聯合國花園的一個雕像上。在實際上,使這些話實現乃是聯合國的目標之一。

      b 英文的「殉道者」(martyr)一詞來自希臘文marʹtyr, 瑪爾他(「以死作見證的人」,瓦因的《新約語詞詮釋辭典》),實際的意思是「見證人」(「以自己所見、所聞、所知或藉其他任何方法去作證或能夠確證的人」,塞耶編的《新約希臘語–英語辭典》)。

      c 若要詳細考慮「末世」問題,請參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982年出版的《你能夠永遠生活在地上的樂園裡》第18章。

      d 基列源於希伯來文的Gal·‛edhʹ, 迦列得一字,意思是「見證之堆」。請參看《洞察聖經》(英文)第1冊,第882、942頁。——創世記31:47-49。

      [第347頁的附欄]

      在異教的羅馬嚴守基督徒的中立

      根據耶穌所倡導的和平友愛原則,以及基於對上帝的話語所作的個人研究,早期的基督徒不願介入列國的紛爭。耶穌曾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

      晚至公元295年,羅馬退伍軍人之子,泰雷斯特的馬克西米連努斯(Maximilianus of Theveste),被徵募入伍。地方總督問他叫什麼名字,他答道:「你為什麼要知道我的名字呢?我憑良心反對……我是個基督徒。……我不能服從;我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地方總督警告他,若不服從便可能喪生。「我不能服從。你可以把我斬首,但我不會事奉這個世界的勢力;我要事奉我的上帝。」——《歷史家探討宗教》,湯因比著。

      現代的耶和華見證人在個別研究聖經之後受自己的良心所指引,在世界各地均採取同一立場。在若干國家中,有些見證人為此付出最高代價,尤其是在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許多人被槍決、吊死和斬首。但他們那基於基督徒愛心的普世團結卻得以保全。沒有任何人在戰爭中死於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之手。如果每個所謂的基督徒都按照基督的友愛原則而生活,世界歷史便會多麼迥異!——羅馬書13:8-10;彼得前書5:8,9。

      [第356,357頁的附欄或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相信什麼

      問:魂是什麼?

      答:在聖經裡,魂(希伯來文尼發希;希臘文賽奇)就是人或動物,或指他們所享有的生命。

      「上帝繼續說:『地要產生活的魂,各從其類;牲畜、行走的動物、地上的野獸,各從其類。』耶和華上帝著手以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的氣息吹進他的鼻孔裡,人便成為一個活的魂。」——創世記1:24;2:7;《新世》。

      動物和人都是活的魂。魂絕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東西。魂是可以死的,而且也會死。「看哪!所有的魂——他們都屬於我。父親的魂怎樣,兒子的魂也怎樣——他們都屬於我。犯罪的魂——它必死亡。」——以西結書18:4,《新世》。

      問:上帝是個三位一體的神嗎?

      答:耶和華見證人相信耶和華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至高統治主。「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申命記6:4)身為上帝之道的基督耶穌原本是個靈體受造物。為要服從天父的旨意,他來到地上。他是順服耶和華的。「萬物既服了他[基督],那時,子也要自己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叫上帝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哥林多前書15:28;請也參閱馬太福音24:36;約翰福音1:1-3,14-18;歌羅西書1:15-20。

      聖靈是上帝的動力或動能,而不是一位個體。——使徒行傳2:1-4,17,18。

      問:耶和華見證人崇拜或敬奉偶像嗎?

      答:耶和華見證人不作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不論事情牽涉到雕像、人物抑或組織。

      「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麼,也知道上帝只有一位,再沒有別的上帝。雖有稱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許多的神,許多的主;然而我們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我們也歸於他——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他有的;我們也是藉著他有的。」——哥林多前書8:4-6;參看詩篇135:15-18。

      問:耶和華見證人舉行彌撒或守聖餐嗎?

      答:耶和華見證人並不相信天主教會所主張的變體論。但他們卻每年一次紀念基督的死亡,在相當於猶太曆尼散月14日(通常在3月或4月)的日子舉行主的晚餐。他們在這個聚會中向全會眾傳遞無酵餅和紅酒,以象徵基督無罪的身體和犧牲的血。惟獨那些有希望與基督一同在他屬天的王國裡作王統治的人才會領食象徵物。——馬可福音14:22-26;路加福音22:29;哥林多前書11:23-26;啟示錄14:1-5。e

      [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經常在王國聚會所舉行聚會,研究聖經

      王國聚會所:日本,市原,(前一頁),及巴西,博伊圖瓦

      [腳注]

      e 若要詳細考慮這個問題,請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985年出版的《根據聖經而推理》第261-9頁。

      [第361頁的附欄]

      有耶和華見證人傳道的若干國家

      國家 見證人數目

      阿根廷 79,000

      澳大利亞 51,000

      巴西 267,000

      英國 117,000

      加拿大 98,000

      哥倫比亞 42,000

      薩爾瓦多 18,000

      芬蘭 17,000

      法國 109,000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29,000

      希臘 24,000

      匈牙利 10,000

      印度 9,000

      意大利 172,000

      日本 138,000

      大韓民國 57,000

      黎巴嫩 2,500

      墨西哥 277,000

      尼日利亞 137,000

      菲律賓 102,000

      波蘭 91,000

      葡萄牙 36,000

      波多黎各 24,000

      南非 46,000

      西班牙 78,000

      美國 818,000

      委內瑞拉 47,000

      贊比亞 72,000

      工作受禁止的36個國家 220,000

      1989年全世界數目 60,192群會眾 3,787,000個見證人

      [第346頁的圖片]

      聯合國的和平雕像聲稱:「我們要將刀打成犁頭」;「以賽亞牆」上刻著這節經文

      [第351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相信基督的贖價祭物能救贖人類的罪

      [第363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舉行大會的會堂:英國東奔寧大會堂鳥瞰

      美國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的大會堂,供英語、西班牙語和法語大會之用

      [第364頁的圖片]

      紐約,布洛克林的守望台社世界總部;(從左上起)辦事處、工廠及宿舍(彩色部分)

      [第365頁的圖片]

      守望台分社辦事處(從左上起)南非、西班牙、及新西蘭

  • 真神與你的前途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6章

      真神與你的前途

      「在這個神祕莫測的宇宙裡,有一件事是人可以肯定的。人肯定不是宇宙裡最偉大的屬靈生物。……在屬靈方面,宇宙裡有一位個體比人類更加偉大。……人的目標就是要設法與種種現象背後的這位個體溝通,以求使自己和這位絕對的屬靈實體協調一致。」——《歷史學家探討宗教》,湯因比著。

      1.(包括引言。)(甲)論到人和宇宙,歷史學家湯因比承認什麼?(乙)聖經怎樣指出「絕對的屬靈實體」是誰?

      在過去六千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人類一直懷著或多或少的熱心尋求這位「絕對的屬靈實體」。每一種主流宗教都給這位實體冠以不同的名字。你用哪個名字稱呼「絕對的屬靈實體」視乎你的宗教而定——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神道教徒、儒家、道教徒、猶太教徒、基督徒或任何別的教徒都有自己的稱呼方式。但聖經卻指出這位實體的名字、性別、品格——永活的上帝耶和華。這位獨一的上帝向波斯的居魯士大帝說:「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上帝。……我造地,又造人在地上。」——以賽亞書45:5,12,18;詩篇68:19,20。

      耶和華——能說可靠預言的上帝

      2.我們若想得到關乎未來的可靠資料,就應該向誰尋問?為什麼?

      2 耶和華是人類尋求真神的真正終點。耶和華顯明自己是預知未來的上帝,能夠從起初就言明事情的結局。他通過預言者以賽亞說:「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因為我是上帝,並無別神;我是上帝,再沒有能比我的。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我已說出,也必成就;我已謀定,也必做成。」——以賽亞書46:9-11;55:10,11。

      3.(甲)藉著聖經的預言,我們可以預見什麼事情?(乙)撒但對非信徒做了些什麼事?為什麼?

      3 憑著這位說可靠預言的上帝,我們能夠知道世上使人分裂的宗教制度將有什麼遭遇,也能夠預知看來控制世界命運的強大政治組織的前途如何。不但如此,我們也能夠預告有什麼下場等待著「這世界的神」撒但。藉著許多引領人類離棄真神耶和華的宗教,撒但「弄瞎了[非信徒的]心眼」。撒但為什麼要弄瞎人的心眼呢?為了「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上帝的像」。——哥林多後書4:3,4;約翰一書5:19。

      4.關於地球和人類的前途,有些什麼問題需要回答?

      4 我們還能夠知道這些預告的事情發生以後有什麼進一步的發展。地球最終的情形將會怎樣?飽受污染?淪為荒廢?寸草不留?抑或地球和人類會徹底更新?正如我們將會見到,聖經答覆這一切問題。但首先讓我們看看不久的未來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揭露「大巴比倫」的身分

      5.約翰在異象中見到什麼?

      5 公元96年,使徒約翰在拔摩島上接獲聖經的啟示錄一書。這本書把世界末期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生動地描繪出來。照聖經的證據顯示,自1914年以來,人類一直生活在這段時期中。a約翰在異象裡見到多幅象徵性的圖畫,其中一幅顯示一個驕奢淫逸、不可一世的娼妓,稱為「大巴比倫,地上娼妓和可憎東西之母」。她當時的景況如何?「我看見那女人喝醉了聖民的血和耶穌的見證人的血。」——啟示錄17:5,6。b

      6.為什麼大巴比倫並非代表在世上施行統治的政治勢力?

      6 這個女人代表誰呢?對於她的身分,我們無需猜測。藉著一項淘汰的過程,我們能夠辨明她的真面目。在同一個異象裡,約翰聽見天使說:「來吧,我要把大娼妓所受的審判指給你看;她坐在眾水之上,地上的眾王與她行淫亂,住在地上的人都喝醉了她淫亂的酒。」既然地上的眾王或統治者與她行淫,娼妓自然不可能代表在世上施行統治的政治勢力。——啟示錄17:1,2,18。

      7.(甲)為什麼大巴比倫並非代表商業部分?(乙)大巴比倫代表什麼?

      7 同一項記載告訴我們,「地上的行商因她奢華無恥的權能而富有起來。」因此大巴比倫也不可能代表世上的商業部分(即「行商」)。然而,受上帝感示的經文說:「你看見娼妓坐著的諸水,指的是許多民族、群眾、國家、語言。」這個世界制度還剩下什麼主要部分符合這裡對象徵性的娼妓所作的描述——和政治領袖行淫,和商界做買賣,不可一世地坐在許多民族、群眾、國家、語言之上呢?剩下的只有打著各式各樣幌子的偽宗教!——啟示錄17:15;18:2,3。

      8.有什麼進一步的事實確定了大巴比倫的身分?

      8 一位天使宣判大巴比倫的罪狀,從而確定了她的身分。這位天使說:「萬國都被[她]的通靈術行為迷惑了。」(啟示錄18:23)一切形式的通靈術都屬於宗教性質,而且受鬼靈所操縱。(申命記18:10-12)故此,大巴比倫必然象徵一個宗教實體。聖經證據表明她就是撒但的整個偽宗教世界帝國。撒但在世人的腦中大力鼓吹偽宗教,目的是要轉移人對真神耶和華的注意。——約翰福音8:44-47;哥林多後書11:13-15;啟示錄21:8;22:15。

      9.許多宗教有些什麼共同的線索可尋?

      9 正如我們在本書裡自始至終都見到,世界各宗教雖然千頭萬緒,卻有共同的線索可尋。許多宗教根源於神話。幾乎所有宗教都和某種形式的靈魂不死信仰有關。這些宗教設想人死後有個不滅的魂在陰府繼續生存,或轉世投生為另一個生物。許多宗教都在信仰上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同樣相信有一個稱為地獄的可怕地方,罪人的魂會在其中飽受折磨。其他宗教則由於信奉三合一神、三位一體和各色母神等古代異教信仰而沆瀣一氣。因此,聖經把所有偽宗教集合起來,用一個綜合象徵——娼妓「大巴比倫」——去代表它們實在是再適當不過的事。——啟示錄17:5。

      逃出偽宗教的時候到了

      10.預言透露宗教娼妓將有什麼下場?

      10 論到這個勢力遍及全球的娼妓,聖經預告她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啟示錄一書用象徵性的文字形容她會被政治勢力所消滅。這些政治勢力由支持「猩紅色的野獸」(聯合國)的「十角」所象徵,而這獸則是撒但血腥的政治制度的像。——啟示錄16:2;17:3-16。c

      11.(甲)偽宗教為什麼被上帝定罪?(乙)大巴比倫將有什麼遭遇?

      11 撒但的偽宗教世界帝國遭受毀滅將會是上帝對這些宗教作出不利判決的結果。由於偽宗教與她那些暴虐的政治情人狼狽為奸,並且全力支持他們,她被判犯了屬靈淫亂的罪。偽宗教在列國的戰爭中懷著愛國主義的精神跟每個國家的統治階層打成一片,結果使自己的衣服染滿了無辜人的血。故此,耶和華使政治勢力有心要執行他的旨意,起來攻擊大巴比倫而將其徹底毀滅。——啟示錄17:16-18。

      12.(甲)你現在必須怎樣做才能在大巴比倫遭受毀滅時幸免於難?(乙)什麼道理把純真的宗教標明出來?

      12 既然世界各宗教已大難臨頭,你該怎樣做呢?約翰聽見從天上發出的語聲正好提出答案:「我的子民哪,你們如果不想分擔她的罪,不想有分受她的災殃,就從她裡面出來吧。因為她的罪已經堆積滔天,她那些不公正的行動,上帝已經想起來了。」是故,現在就是服從天使的命令,從速離開撒但的偽宗教帝國,加入耶和華的純真崇拜的時候了。(可參看第377頁的附框。)——啟示錄17:17;18:4,5;請與耶利米書2:34;51:12,13作一比較。

      哈米吉多頓近了

      13.不久必然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13 啟示錄說:「她的災殃必在一天之內來到,就是死亡、哀悼、饑荒,而且她要被人用火完全燒掉。」聖經的一切預言均顯示,這「一天」(意即大巴比倫突然遭受處決的時刻)現正迫近眉睫了。事實上,大巴比倫的毀滅會引進一段「大患難」時期,最後觸發「上帝全能者大日子的戰爭……哈米吉多頓」。這場哈米吉多頓大戰會導致撒但的政治制度被徹底擊潰,他自己則被囚禁在無底深淵裡。一個正義的新世界於是誕生!——啟示錄16:14-16;18:7,8;21:1-4;馬太福音24:20-22,《新世》。

      14,15.聖經的什麼預言顯然快要應驗了?

      14 另一個傑出的聖經預言也快要在我們眼前應驗。使徒保羅預先警告我們說:「弟兄們,至於時期和時令,你們不用誰寫什麼給你們。因為你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耶和華的日子恰如夜間的賊一樣正在來臨。他們正說『和平安全了!』的時候,突然的毀滅就立即臨到他們身上,好像產難的陣痛臨到孕婦身上一般;他們絕不能逃脫。」——帖撒羅尼迦前書5:1-3,《新世》。

      15 從前滿懷敵意、互相猜忌的列國,如今看來正小心翼翼走向謀和的情勢,以致最後他們能宣布世界和平安全了。因此,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出耶和華向偽宗教、列國和列國的統治者撒但執行判決的日子已近在眼前了。——西番雅書2:3;3:8,9;啟示錄20:1-3。

      16.為什麼約翰的勸告如今非常恰當?

      16 今天千百萬人所過的生活彷彿只有物質的東西才會長久和有價值。然而,這個腐敗的世界所提供的東西是十分膚淺無常的。故此,約翰的勸告實在非常恰當:「不要愛世界,或任何屬世的東西。如果你們愛世界,你們就沒有愛天父的心。一切屬世的事物,好比肉體的慾望、眼目的慾望,和人的一切虛榮,都不是從天父來的,而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一切屬世的慾望都正在消逝;但是,實行上帝旨意的人要永遠生存。」你豈不想永遠常存嗎?——約翰一書2:15-17,《現譯》。

      應許的新世界

      17.尋求真神的人前途如何?

      17 既然上帝要通過基督耶穌審判世界,此後會有什麼事發生呢?許久以前,上帝在希伯來文聖經裡預言他會對地上的人類執行他的原定旨意,也就是說,要使一族順服的人類在地上的樂園裡享受完美的生命。雖然撒但企圖破壞這項旨意,上帝的應許卻並不會因此取消。是故,大衛王能夠寫道:「因為作惡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還有片時,惡人要歸於無有。……義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詩篇37:9-11,29;約翰福音5:21-30。

      18-20.這個地球會發生什麼轉變?

      18 此後地球的情況將會怎樣?飽受污染?淪為一片焦土?寸草不留?絕不然!耶和華原本定意要地球成為一個潔淨、均衡,彷如樂園一般的公園。儘管人濫用了地球,地球卻仍然有可能成為樂園。但耶和華已應許「要毀壞那些毀壞大地的人」。全球飽受破壞的情況只見於20世紀,因此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耶和華不久就會採取行動保護他的財產,他所創造的大地。——啟示錄11:18;創世記1:27,28。

      19 這項改變不久就會在上帝的「新天新地」安排之下發生。新天新地並不是指一個新的天空、新的行星,而是指一個新的屬靈統治機構會管理一個更新了的地球,其上的居民乃是經過更新的人類社會。在這個新世界裡,剝削人類同胞或濫殺動物謀利的惡行都全無立足之地。那時候,暴力流血、無家可歸、食不果腹、殘虐壓迫一類的事都會不復存在。——啟示錄21:1;彼得後書3:13。

      20 上帝的話語說:「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以賽亞書65:17-25。

      新世界的根基

      21.為什麼新世界必定會實現?

      21 你也許會問:『這一切怎可能發生呢?』這件事是無可置疑的,因為「那不撒謊的上帝,在萬世以前,已經應許」人類會得以復興而永享完美的生命。論到這個希望的基礎,使徒彼得在寫給受膏基督徒同工的第一封信裡說:「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基業。」——提多書1:1,2,《現譯》;彼得前書1:3,4。

      22.什麼是新世界希望的基本要素?為什麼?

      22 耶穌基督的復活乃是正義新世界的希望的基本要素,因為上帝已經委派他從天上統治潔淨了的地球。保羅也強調基督的復活多麼重要。他寫道:「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得甦活起來、做長眠著之人的初熟果子了。死既藉著一人而有,死人之復活就藉著一人而有了。眾人怎樣在亞當裡都死了,眾人也必怎樣在基督裡活過來。」——哥林多前書15:20-22,《呂譯》。

      23.(甲)為什麼基督的復活至為重要?(乙)復活了的耶穌給予跟從者什麼命令?

      23 基督犧牲生命作對應的贖價和他的復活為「新天」(王國的統治)和「新地」社會(一族經過改造更新的人類)奠下了基礎。耶穌的復活也激勵他的忠心使徒努力傳道教人。聖經的記載告訴我們:「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復活了的]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19:28,29;28:16-20;提摩太前書2:6。

      24.耶穌的復活保證什麼進一步的幸福必然會實現?

      24 耶穌的復活也為人類行將享有的另一項幸福提出保證——死人復活。耶穌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過來乃是要以此作為未來一場遠較廣泛的復活的憑證。(請參閱第249-50頁。)耶穌曾說:「你們別把這事看作希奇了;因為時候必到,那時凡在墳墓裡的、都必聽他的聲音而出來;行善的去到有生命之復活中,作壞事的去到受定罪之復活裡。」——約翰福音5:28,29,《呂譯》;11:39-44;使徒行傳17:30,31。

      25.(甲)在新世界裡,所有人都有機會作出什麼選擇?(乙)什麼形式的宗教會遍及新世界?

      25 能夠歡迎自己的親者回來是多麼喜樂的事!到時人可能一代復一代地這樣做!屆時,新世界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完美的情況下自行決定崇拜真實的上帝耶和華,抑或寧願反對他而喪命。不錯,新世界裡只有一個宗教,一種崇拜形式。一切讚美都會歸於仁愛的創造者,每個順服的人都會響應詩篇執筆者的話:「我的上帝我的王啊,我要尊崇你!我要永永遠遠稱頌你的名!……耶和華本為大,該受大讚美;其大無法測度。」——詩篇145:1-3;啟示錄20:7-10。

      26.為什麼你應該查考一下上帝的話語聖經?

      26 現在你已比較過世界各大宗教了。我們請你進一步研究一下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基礎——上帝的話語聖經——從而向自己證明真神是可以找尋得到的。不論你是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神道教徒、儒家、道教徒、猶太教徒、基督徒,抑或任何一種宗教的信徒,現在的確是檢討一下你和永活的真神關係如何的時候了。也許你的宗教由你的出生地點決定,而這是你所無法控制的。但查考一下聖經怎樣論及上帝無疑不會令你有什麼損失。這可能是你一生中的良機,讓你確知至高統治主上帝對地球和其上的人類訂有什麼旨意。不錯,只要你跟耶和華的使者——把這本書帶給你的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你對真神的誠摯尋求就必能夠如願以償。

      27.(甲)耶穌向你提出什麼邀請?(乙)正如本書的主題所說一般,以賽亞邀請每個人怎樣行?

      27 耶穌所說的話並非空言:「要不住懇求,就必賜給你們;要不住尋找,你們就必找著;要不住敲門,就必給你們打開。」只要你聽從預言者以賽亞的信息,你也能夠找到真神。以賽亞說:「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必廣行赦免。」——馬太福音7:7,《新世》;以賽亞書55:6,7。

      28.誰能夠幫助你尋找真神?

      28 倘若你正在尋求真神,請隨時與耶和華見證人接觸。d趁著還有時候,他們很樂意免費幫助你熟識天父和他的旨意。——西番雅書2:3。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