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第2章注释
五旬节 希腊语是pen·te·ko·steʹ,意思是“第50[天]”。在《希腊语经卷》里,这个词用来指《希伯来语经卷》提到的“收割节”(出23:16)和“七七节”(出34:22)。这个节日是在一段为期七周的收割时期结束时庆祝的。在这段收割时期,人们会先收大麦,再收小麦。以色列人会在犹太历尼散月十六日献上一捆初熟的大麦,从那天开始计算,第50天就是五旬节。(利23:15,16)根据犹太历,五旬节的日期是西弯月六日。(另见附录B15)跟这个节日有关的指示记载在以下经文:利未记23:15-21;民数记28:26-31;申命记16:9-12。每年的五旬节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人从远方来到耶路撒冷。这个节期的一个目的是,鼓励上帝的子民慷慨仁慈地对待各种各样的人,无论他们有怎样的身份地位或背景,包括奴仆、自由人、穷人、孤儿、寡妇、利未族人和外族居民。(申16:10,11)公元33年五旬节,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基督徒会众在这样的场合诞生确实非常理想,因为会众的使命就是向所有人“传讲上帝令人惊叹的作为”。(徒1:8;2:11)犹太人传统上认为,上帝在西奈山把法典赐给以色列人的那一天,就是后来的五旬节。当时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的第3个月(西弯月)的起头,他们在西奈山聚集并接获法典,成为上帝挑选的子民。(出19:1)当年摩西奉派以居间人的身份,协助以色列人跟上帝订立法典之约;现在耶稣基督同样以居间人的身份,带领“上帝的以色列”这个新国族跟上帝订立新约。(加6:16)
外语 希腊语是glosʹsa。在圣经里,这个词可以指舌头这个跟说话有关的器官。(可7:33;路1:64;16:24)不过,这个词也可以用作比喻,指某种语言或说某种语言的人。(启5:9;7:9;13:7)使徒行传2:3也使用了这个希腊语词,经文描述“舌头般的东西,好像火苗”,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舌头般的东西”分别停留在每个门徒的头上,他们就开始说起各种外语来,这两件事清楚显示上帝已经把神圣力量倾注在他们身上了。(另见词语解释“说外语”)
我们各人家乡的语言 直译“我们自己生来所用的语言”。这里译作“语言”的希腊语词是di·aʹle·ktos。(另见徒2:4的注释)当时,大多数听门徒说话的人可能都会说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也许是希腊语。此外,他们既然是“虔诚的犹太人”,也可能听得懂希伯来语,因为耶路撒冷圣殿里的崇拜活动都是用希伯来语举行的。(徒2:5)不过,这些人听到有人用他们从小就熟悉的语言传讲好消息,就特别受到吸引。
亚细亚行省 见词语解释“亚细亚”。
归信犹太教的人 见太23:15的注释。
甜酒 又译“新酒”,希腊语是gleuʹkos。这个词在《希腊语经卷》里只出现过这一次,指的是甜的新酿的酒,也就是仍在发酵的葡萄酒。
上午9点 直译“第三个小时”。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认为,白天有12个小时,从大约早上6点日出的时候开始计算。(约11:9)这样算来,“第三个小时”大约是上午9点,“第六个小时”大约是中午12点,“第九个小时”大约是下午3点。由于当时并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人们在记述事情时,通常只会给出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约1:39;4:6;19:14;徒10:3,9)
在最后的日子 日子,又译“时期”。彼得在这里引用的是约珥的预言,但他在上帝指引下使用了“在最后的日子”这个词组,而不是“这件事以后”,后者是这个预言在希伯来语原文中以及《七十子译本》中的用词。(珥2:28[在《七十子译本》里是3:1])神圣力量在五旬节倾注下来时,约珥的这个预言就应验了。因此,彼得提到的“最后的日子”已经开始,而他使用的这个词组也显示,紧接着这段时期之后会有“耶和华辉煌的大日子”。看来“耶和华……的大日子”一到,“最后的日子”就会结束。(徒2:20)当时彼得说话的对象是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外族人,所以他这番话首次应验时肯定跟这些人有关。彼得的话看来表明,当时的犹太人正生活在犹太制度“最后的日子”,而那个制度是以耶路撒冷为崇拜中心的。在此之前,耶稣也曾预告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圣殿会被摧毁。(路19:41-44;21:5,6)公元70年,耶稣预告的毁灭果然临到。
我的……神圣力量 这里译作“神圣力量”的希腊语词是pneuʹma(普纽马)。这句话引自约珥书2:28,其中跟pneuʹma对应的希伯来语词是ruʹach(鲁阿)。这两个词所指的事物,通常都是肉眼看不见却能产生看得见的效果的。(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
各种各样的人 又译“所有种类的人”,直译“所有血肉之躯”。这里的希腊语词sarx(常常译作“人”和“血肉之躯”)指的是活着的人,因此“所有血肉之躯”可以指全人类。(另见约17:2的注释)不过在本节经文,直译为“所有血肉之躯”的希腊语词组并不是泛指所有人。当时上帝并没有把神圣力量倾注在全人类身上,甚至也没有倾注在所有以色列人身上,所以这个词组指的不可能是世上的每一个人。既然经文说上帝把神圣力量倾注在“儿女”“年轻人”“老年人”和“男仆女仆”身上,可见这个词组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人。(徒2:17,18)一般译作“所有”的希腊语词(pas)在这里的用法跟在提摩太前书2:3,4类似,那节经文说上帝的旨意是要“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得救”。(另见约12:32的注释)
受上帝启示发言 又译“讲预言”,希腊语是pro·phe·teuʹo,字面意思是“说出来”。在圣经里,这个词指宣讲来自上帝的信息。尽管这个词常常有预告未来的含意,但这并不是其基本意思。这个希腊语词也可以指,在上帝的启示下辨明并说出某件事。(另见太26:68;可14:65;路22:64的注释)使徒行传这里的经文记载,神圣力量推动一些人发言。他们传讲耶和华在过去和将来“令人惊叹的作为”,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成为至高主宰的发言人。(徒2:11)跟希腊语词pro·phe·teuʹo对应的希伯来语词也有类似的意思。一个例子是出埃及记7:1中的“先知”一词(脚注译法),经文说亚伦会做摩西的“先知”,意思是亚伦会代表摩西发言,而不是说他会预告未来。
老年人 又译“较年长的男子”或“长老”,希腊语是pre·sbyʹte·ros。在本节经文,这个词看来指年纪较长的男子,跟前面提到的“年轻人”(直译“年轻男子”)相对。在另一些经文里,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在社区和国族里拥有权力和职责的人。(徒4:5;11:30;14:23;15:2;20:17;太16:21;另见太16:21的注释)
异象 见词语解释。
奇事 又译“异兆”,希腊语是teʹras。在《希腊语经卷》,这个词总是跟译作“神迹”的希腊语词se·meiʹon一起使用,而且两者都以复数形式出现。(太24:24;约4:48;徒7:36;14:3;15:12;林后12:12)希腊语词teʹras基本上用来指任何令人心生敬畏或嘖嘖称奇的事。如果这个词所指的很明显是关于未来的预兆,精读本注释就会说明这个词的另一种译法是“异兆”。
耶和华 这里引用的经文是约珥书2:31,在希伯来语原文里,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另见附录C)
耶和华 这里引用的经文是约珥书2:32,在希伯来语原文里,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另见附录C)
拿撒勒人 见可10:47的注释。
奇事 又译“异兆”。耶稣靠着上帝施行的奇迹证明,他确实是上帝派来的。此外,耶稣为人治病和使人复活的奇迹也都是预兆,表明他将来会以更大的规模这样做。(另见徒2:19的注释)
旨意 又译“劝告”,希腊语是bou·leʹ。这个词在路加福音7:30译作“劝告”(又译“指引”或“指示”,见脚注)。(另见徒20:27的注释)
死亡的痛苦虽然圣经清楚说明死去的人毫无知觉,不会感到痛苦(诗146:4;传9:5,10),但这里却提到“死亡”会引起“痛苦”。本节经文之所以这样说,看来是因为死亡常被描述为一种极其痛苦的经历。(撒上15:32及脚注;诗55:4;传7:26)死亡令人痛苦,不仅在于人死前往往会经历痛楚(诗73:4,5),而且在于人被套上死亡的枷锁后就会完全丧失自由和活动能力(诗6:5;88:10)。看来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上帝使耶稣复活就好比把他从“死亡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使他摆脱死亡那令人痛苦的束缚。在本节经文,译作“痛苦”的希腊语词是o·dinʹ。虽然这个词可以用来指产痛(帖前5:3),但也可以指一般意义上的痛苦和苦难(另见太24:8的注释)。《七十子译本》在翻译撒母耳记下22:6和诗篇18:4(在《七十子译本》里是17:5)时,也用了“死亡的痛苦”这个词组,而在马所拉文本的这两节经文里,对应的希伯来语词组分别是“坟墓的绳索”和“死亡的绳索”。值得留意的是,在古希伯来语抄本(其中只有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当中,意思为“绳索”的希伯来语词cheʹvel跟意思为“痛苦”的希伯来语词的拼写是一样的。《七十子译本》用了“死亡的痛苦”这个译法,也许就是这个缘故。无论是哪一种译法,“死亡的痛苦”和“死亡的绳索”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即死亡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经历。
耶和华 这里引用的经文是诗篇16:8,在希伯来语原文里,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另见附录C)
我 直译“我的肉体”。彼得在引用诗篇16篇的这段经文前介绍说“关于他,大卫说”,这里的“他”指的是弥赛亚,也就是耶稣。(徒2:25)本节经文(徒2:26)和诗篇16:9(及脚注)的原文分别用了字面意思为“肉体”的希腊语词和希伯来语词,这两个词既可以指人的身体,也可以指人本身。尽管耶稣知道自己要献出赎价就必须被处死,但他还是“充满希望”地安居。耶稣知道天父会使他复活,知道他献出的生命一定能成为拯救人类的赎价,也知道他的肉体(身体)绝不会朽坏或腐烂。(徒2:27,31)
我 直译“我的普绪克”。在这节引自诗篇16:10的经文里,希腊语词psy·kheʹ(普绪克)用来翻译希伯来语词neʹphesh(尼发希),这两个词在一些中文译本里都译作“灵魂”。在诗篇的经文里,执笔者用“尼发希”一词来指他自己。五旬节那天,彼得在向犹太人宣讲基督复活的好消息时指出,大卫的这篇诗已经在耶稣身上应验了。(徒2:24,25;另见词语解释“尼发希;普绪克”)
坟墓 希腊语是haiʹdes(海地斯),意思可能是“那个看不见的地方”,在《希腊语经卷》出现过10次。(太11:23;16:18;路10:15;16:23;徒2:27,31;启1:18;6:8;20:13,14)这里引用的是诗篇16:10,其中跟haiʹdes对应的希伯来语词是sheʼohlʹ(希屋尔),后者也译作“坟墓”。《七十子译本》通常用希腊语词haiʹdes来翻译希伯来语词sheʼohlʹ。在圣经里,这两个词都用来指一个象征性的地方,所象征的是死亡这种状态;另外也有一些词用来指实际埋葬死人的地方。《希腊语经卷》的一些希伯来语译本(即附录C4中的J7, 8, 11, 12, 14-18, 22)在这里用的也是sheʼohlʹ一词。(另见词语解释)
在你面前 直译“以你的面容”。这里引用的是诗篇16:11,这节经文的希腊语原文是按照字面意思从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在希伯来语里,“以某某的面容”是个惯用语,意思是“在某某面前”。
上帝 现有的希腊语抄本在这里写的都是The·osʹ(上帝)。值得留意的是,《希腊语经卷》的一些希伯来语译本(即附录C4中的J7, 8, 10)在这里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字母。
他的一个后代 上帝向大卫承诺,他的一个后代会成为创世记3:15提到的“女人的后代”,即弥赛亚。(撒下7:12,13;诗89:3,4;132:11)这个承诺在耶稣身上实现了,因为他的母亲和养父都是大卫王的后代。这里译作“后代”的希腊语词组跟一个希伯来惯用语有关,后者的字面意思是“腰间的果实”。在圣经里,意思为“腰间”的词所指的人体部位包括生殖器官,因此有些经文说人的后代是“从腰间而出”的。(创35:11,《和合本修订版》脚注)此外,圣经也把人的后代称为“腹中的果实”。(诗127:3及脚注;另见路1:42的注释)
基督……身体也不会朽坏 朽坏,又译“腐烂”。耶和华没有让耶稣的身体朽坏,没有让他像摩西和大卫(两人都预表基督)那样死后身体腐烂并化为尘土。(申34:5,6;徒2:27;13:35,36)既然耶稣要成为“末后的亚当”(林前15:45),做全人类“对应的赎价”(提前2:5,6;太20:28),他的身体就必须是人的身体。这个身体还必须是完美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来赎回亚当失去的一切,作为赎价献给耶和华上帝。(来9:14;彼前1:18,19)但亚当的后代都不完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提供这样的赎价。(诗49:7-9)由于这个缘故,耶稣的母亲是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受孕的。这跟耶稣对天父说的话一致,他说:“你[耶和华]为我准备了身体。”耶稣的这句话看来是他在受浸时说的,其中提到的“身体”指的就是他作为完美的人拥有的身体,他会把这个身体当作祭牲献给耶和华。(来10:5)当门徒来到耶稣的墓穴时,他们发现耶稣的遗体已经不见了,但原本用来包裹耶稣遗体的细麻布还在那里。看来,耶和华在他爱子的身体还没有腐烂之前就已经使其消失了。(路24:3-6;约20:2-9)
坟墓 希腊语是haiʹdes(海地斯)。(另见徒2:27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
耶和华 本节经文引用的是诗篇110:1,在希伯来语原文里,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不过,正如附录A5说明的那样,大多数圣经译本在一般人称为《新约》的部分都没有使用上帝的名字,就算引自《希伯来语经卷》的经文里包含上帝的名字也不例外。但值得留意的是,17世纪出版的一些《英王钦定本》,在《希腊语经卷》中的本节以及其他三节引用诗篇110:1的经文里(太22:44;可12:36;路20:42),都使用了“the LORD”(LORD全部字母大写)这个译法。后来出版的《英王钦定本》都沿用了这一做法。由于该译本的《希伯来语经卷》用“the LORD”来表示对应的希伯来语原文是上帝的名字,因此如果《希腊语经卷》中出现同样的写法“the LORD”,就表示译者认为那些地方说的也是耶和华。还有一点值得留意:1979年首次出版的《新英王钦定本》把“the LORD”这个写法用于《希腊语经卷》的其他经文,也就是说只要在引自《希伯来语经卷》的经文里出现了指代上帝名字的“the LORD”,就都沿用这个写法。(另见附录C)
在木柱上处决 又译“挂在木柱上”。(另见太20:19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木柱”“苦刑柱”)
悔改 希腊语是me·ta·no·eʹo,这个词可以直译为“改变想法”,指的是改变思想、态度或意向。此前,施浸者约翰曾传讲说:“要接受象征悔改的浸礼,这样罪就能得到宽恕。”(另见可1:4的注释)上帝的子民接受这种浸礼,就表明他们因自己远远没有达到摩西法典的要求而衷心悔改,这种悔改的态度帮助他们为将来作妥准备。(可1:2-4)但彼得在这里指出,跟耶稣在马太福音28:19的吩咐一致,上帝的子民要悔改并“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浸,这样……罪就会得到宽恕”。犹太人之前拒绝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因此他们如果想要寻求并得到上帝的宽恕,就必须悔改并对耶稣显出信心。这是一个新的要求,也是一个必须符合的条件。他们奉耶稣基督的名接受水浸礼,就能公开表明他们对耶稣有信心,并象征他们已经通过基督献身给上帝。(另见太3:8,11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悔改”)
耶和华 尽管现存的希腊语抄本在这里写的是“主”(希腊语Kyʹri·os),但正如附录C解释的,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节经文原本用的是上帝的名字,后来却被人用“主”这个头衔取代了。所以,这个译本在本节经文的正文里使用了“耶和华”这个名字。使徒行传2:33-38显示,彼得在这里提到的“承诺”,就是约珥书2:28-32所说的会有神圣力量倾注下来一事。因此,“我们的上帝耶和华呼召到他那里的所有人”这句话,看来跟约珥书2:32末尾的话遥相呼应。在约珥书2:32的希伯来语原文中,上帝的名字出现了三次,而且经文明确地说,呼召人的是耶和华。(另见附录C3的简介和徒2:39)
人 希腊语是psy·kheʹ(普绪克)。(另见词语解释“尼发希;普绪克”)
彼此交流 又译“彼此分享”,希腊语是koi·no·niʹ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交集”“交情”。保罗在书信中好几次用过这个词。(林前1:9;10:16;林后6:14;13:14)本节经文的上下文表明,门徒之间的交情很深,彼此享有亲密的友谊,并非泛泛之交。
吃饭 直译“把饼掰开”。(另见徒20:7的注释)
奇事 又译“异兆”(另见徒2:19的注释)
人人 直译“每个普绪克”。(另见词语解释“尼发希;普绪克”)
在各人家里 又译“挨家挨户”,译自希腊语词组katʼ oiʹkon(直译“按户”),其中的希腊语介词ka·taʹ可用于表示“逐个”的意思。看来,在那段非常时期,门徒会在耶路撒冷城里或附近的不同信徒家里聚集起来并分享食物。(另见徒5:42;20:20的注释)
耶和华 尽管现存的希腊语抄本在这里写的是“主”(希腊语ho Kyʹri·os),但正如附录C解释的,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节经文原本用的是上帝的名字,后来却被人用“主”这个头衔取代了。所以,这个译本在本节经文的正文里使用了“耶和华”这个名字。(另见附录C3的简介和徒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