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埃及記34:6。
1.(甲)聖經向有親者離開純真崇拜的人提出甚麽安慰?(乙)耶和華對行差踏錯的人有甚麽看法?
“我的女兒告訴我,她不想再屬於基督徒會衆了。”一個基督徒父親説。“在此之後,一連好幾天,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我的身體感到難忍的痛楚,簡直比死更難受。”目睹深愛的人離開純真崇拜的正道,的確很令人痛心。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如果有的話,你可以深感安慰,因為耶和華體恤你的痛苦。(出埃及記3:7;以賽亞書63:9)但是,耶和華對行差踏錯的人有甚麽看法呢?聖經表明,耶和華慈悲為懷,促請犯過者與他恢復和好。在瑪拉基的日子,他敦促忤逆不忠的猶太人説:“現在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瑪拉基書3:7。
2.聖經怎樣表明,慈悲是耶和華的内在特質?
2 上帝曾在西奈山上向摩西強調自己的慈悲。當時,耶和華顯示自己是“有[慈悲]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埃及記34:6)這個宣告有力地表明,慈悲是耶和華的内在特質。基督的使徒彼得指出,上帝“願人人最終都悔改”。(彼得後書3:9)當然,上帝的慈悲並不是沒有限度的。他告訴摩西,他“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埃及記34:7;彼得後書2:9)然而,“上帝就是愛”,而慈悲是愛這種特質的一個顯著成分。(約翰一書4:8;雅各書3:17)耶和華不會“永遠懷怒”,他“喜愛施恩”。——彌迦書7:18,19。
3.耶穌對慈悲的看法怎樣跟抄經士和法利賽派截然不同?
3 耶穌把他天父的品格完美地反映出來。(約翰福音5:19)他對犯過者慈悲為懷,並不是要縱容他們犯罪,而是對他們表現温情,就像憐恤有病的人一樣。(參閲馬可福音1:40,41。)耶穌把慈悲列為上帝律法上“較重大的事”之一。(馬太福音23:23)另一方面,抄經士和法利賽派卻對公正懷有墨守成規的看法,通常把慈悲置之腦後。他們見到耶穌跟罪人來往,就表示不滿説:“這個人樂意接待罪人,又跟他們一起進食。”(路加福音15:1,2)為了回應他們的指責,耶穌説了三個喻例,每個喻例都強調上帝的慈悲。
4.耶穌説了兩個甚麽喻例?每個含有甚麽要點?
4 首先,耶穌説一個人撇下99隻羊,去尋找失落的一隻。他要表達甚麽思想呢?“在天上也是這樣,為一個悔改的罪人,比為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正義者,喜樂更大。”接着,耶穌説有一個女子細心搜尋一枚失去的德拉克馬錢幣,找着了就大大歡喜。這表示甚麽?“上帝的衆天使也是這樣為一個悔改的罪人喜樂。”耶穌的第三個喻例是個譬喻。a許多人把這個譬喻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短篇故事。我們討論一下這個譬喻,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體會上帝的慈悲,從而加以效法。——路加福音15:3-10。
逆子離家
5,6.在耶穌所説的第三個喻例裏,小兒子怎樣完全缺乏感恩之心?
5 “有一個人,他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説,‘父親,把歸我的那份財産給我吧。’他父親就把生活的資財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天,小兒子就把一切都收聚起來,出國往遠方去,在那裏過着縱慾的生活,把財産揮霍淨盡。”——路加福音15:11-13。b
6 譬喻裏的小兒子完全缺乏感恩之心。首先,他要求父親把財産分給他,然後到外地“過着縱慾的生活”,把財産揮霍淨盡。“縱慾的生活”這個片語譯自一個希臘詞語,意思是“放浪形骸的生活”。一位學者説,這個詞語“表達一種極度放縱的品行”。因此,人們時常把耶穌譬喻裏的青年人稱為“浪子”,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這個詞語所指的是一個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人。
7.今天誰跟浪子如出一轍?為甚麽許多這樣的人到“遠方”追求獨立自主?
7 今天有些人跟浪子如出一轍嗎?的確有。令人惋惜的是,有少數人離開了天父耶和華安全的“家”。(提摩太前書3:15)他們有些人覺得上帝家裏有太多的約束,並且把耶和華的看顧視為障礙而不是保護。(參閲詩篇32:8。)請留意以下這個基督徒女子的遭遇。她父母從小教導她聖經原則,可是她後來卻自甘墮落、縱酒吸毒。她回顧自己一生這段黑暗的時期説:“我要證明自己有能力生活得更好。我要我行我素,喜歡做甚麽就做甚麽。我不想受任何人指揮。”像浪子一樣,這個年輕女子要獨立自主。可悲的是,由於她所做的事跟聖經的教訓背道而馳,基督徒會衆不得不把她開除。——哥林多前書5:11-13。
8.(甲)對那些在生活上不理會上帝標準的人,我們可以給予甚麽援助?(乙)為甚麽人應當慎重考慮崇拜的問題?
8 如有信徒同工要過一種違反上帝標準的生活,這實在令人痛心。(腓立比書3:18)每逢有這樣的事發生,長老和其他具備屬靈資格的人會設法幫助犯過者改過自新。(加拉太書6:1)可是,沒有人會被迫負起基督的軛,作他的門徒。(馬太福音11:28-30;16:24)人一旦成年,甚至尚年輕,就必須自行決定要在崇拜方面怎樣做。歸根究柢來説,我們人人都有自由意志,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向上帝交帳。(羅馬書14:12)當然,我們“撒播的是甚麽,收割的也是甚麽”。耶穌譬喻裏的浪子,很快就學到這個教訓了。——加拉太書6:7,8。
在遠地身陷絶境
9,10.(甲)浪子後來經歷甚麽轉變?他對此有甚麽反應?(乙)請舉例説明,今天有些捨棄純真崇拜的人,怎樣跟浪子有類似的經歷。
9 “他甚麽都花光了,當地又到處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就窮乏起來。他甚至要去依附當地一個公民;那個人就差他到野地放豬。他巴不得拿豬所吃的角豆莢來充飢,只是沒有人給他甚麽。”——路加福音15:14-16。
10 浪子雖然一貧如洗,卻還沒有考慮回家去。他從當地一個公民謀得一份放豬的差事。既然摩西律法規定豬是不潔的動物,這樣的差事很可能是猶太人不屑一顧的。(利未記11:7,8)浪子如果感覺良心不安,就只好硬起心來了。畢竟,他的雇主是當地人,他自然不能期望雇主關心一個窮愁潦倒的外族人有甚麽感受。浪子的處境跟今天許多捨棄純真崇拜的人的處境很類似。這些人時常做出一些以前被他們視為可恥的事來。例如,一個青年在17歲那年離棄自己所受的基督徒教養。他承認説:“性不道德和吸毒的惡習,把我多年來所受的聖經教育完全抵消了。”不久之後,他搶劫殺人而繫身囹圄。他後來雖然在靈性上復原過來,卻為了“暫時的罪中之樂”付出多麽沉重的代價!——參閲希伯來書11:24-26。
11.甚麽使浪子的處境更加困難?今天有些人怎樣發覺世界的種種引誘只不過是“空虛騙人的話”罷了?
11 浪子雖已一無所有,卻“沒有人給他甚麽”,以致處境更加困難。他的酒肉朋友在哪裏呢?他現在一貧如洗了,他們就彷彿“恨他”一樣。(箴言14:20)同樣,今天許多偏離了信仰的人也發覺,這個世界的種種引誘和見解只不過是“空虛騙人的話”而已。(歌羅西書2:8)一個曾一度離開上帝組織的年輕女子説:“一旦失去耶和華的指引,我經歷到很多痛苦和煩惱。我嘗試跟世界打成一片,但我其實跟世人並不一樣,他們不接納我。我的感覺就像失去慈父照顧的孤兒一樣。在這個時刻,我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耶和華。我決不想再次離開他,過獨立自主的生活了。”耶穌喻例裏的浪子也意識到同一件事。
浪子醒悟過來
12,13.甚麽因素曾幫助今天一些人醒悟過來?(見附欄。)
12 “他醒悟過來,就説,‘我父親有那麽多雇工,糧餅充足有餘,我卻要在這裏因饑荒而滅亡嗎!我要起來,往我父親那裏去,對他説:“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於是他起來往父親那裏去。”——路加福音15:17-20。
13 浪子“醒悟過來”。有一個時候,浪子縱情作樂,彷彿生活在一個夢想的世界裏。但現在他清楚看出自己真正的屬靈情況了。不錯,他雖然失足跌倒,卻還有一點希望。他的内心仍有可取之處。(箴言24:16;參閲歷代志下19:2,3。)今天離開上帝羊群的人又怎樣?如果我們覺得這些人都已全無希望,認為他們既然離棄真理,就都得罪了聖靈,這樣的想法合理嗎?(馬太福音12:31,32)這些人不一定是無可挽救的。他們當中有些人在行差踏錯之後飽受良心煎熬,後來終於醒悟過來。一個姊妹回想自己離開上帝組織的歲月,説:“我從來沒有忘記耶和華,甚至連一天也沒有。我總是禱告,希望有一天能够重返真理的懷抱,再次蒙耶和華悦納。”——詩篇119:176。
14.浪子決定怎樣做?他怎樣在這件事上表現謙卑?
14 離開了真理的人應當採取甚麽行動呢?在耶穌的譬喻裏,浪子決定回家,懇求父親寬恕。浪子打算向父親説,“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雇工是臨時的工人,雇主只要提前一天發出通知,就能加以解雇。雇工的地位連奴隸也不如,因為在一種意義上,奴隸也算是家庭的成員。由此看來,浪子並沒有打算請求父親讓他恢復兒子的地位。相反,他甘願接受最低微的職位,好每天向父親證明現在他真的忠於職守了。可是,接着發生的事,卻令浪子大感意外。
熱烈接待
15-17.(甲)父親看見了兒子,立即有甚麽反應?(乙)父親吩咐人拿袍子、指環和涼鞋給兒子,這表示甚麽?(丙)父親擺設筵席又表示甚麽?
15 “他離家還遠,父親一見他,就動了憐憫的心,跑去伏在他的頸項上,温柔地吻他。兒子就對他説,‘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父親卻對奴隸説,‘快!把最好的袍子拿出來給他穿上,把指環戴在他手上,把涼鞋穿在他腳上。把那頭肥壯的公牛犢牽來宰掉,我們可以快快樂樂吃一頓,因為我這個兒子死去又復生了,失去又找着了。’他們就快樂起來。”——路加福音15:20-24。
16 有愛心的父母都會渴望兒女在靈性上復原。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浪子的父親天天在他家前面的路上張望,切切盼望兒子回來。現在,他終於看見兒子在路上向他走來了!青年人的樣子無疑有很大改變。可是,“他離家還遠”,父親就已認出他來。兒子雖然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父親仍然看出這是他的兒子。他立即跑上前去迎接他!
17 父親一跑到兒子跟前,就伏在兒子的頸項上,温柔地吻他。然後他吩咐奴隸趕快拿一件袍子、一個指環、一對涼鞋給兒子。袍子並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最好的”——也許是特别給貴賓穿的繡花長袍。既然奴隸通常不會戴指環,穿涼鞋,父親的舉動清楚表示,他歡迎兒子回來再次作家中的成員。但事情並不是到此為止。父親還吩咐人擺設筵席,慶祝兒子回家。顯然父親絶不是勉強寬恕兒子,也不是僅因為兒子既然回來,就覺得有義務要寬恕他。相反,他很想 寬恕兒子;這樣做令他非常快樂。
18,19.(甲)關於耶和華,你從浪子的譬喻獲知甚麽?(乙)耶和華對待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方式怎樣表明他切切“等候”罪人回頭?
18 關於我們有幸敬拜的上帝,我們至今從浪子的譬喻學到甚麽呢?首先,耶和華是“有[慈悲]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埃及記34:6)的確,慈悲是上帝的顯著特質。對他來説,向有困難的人表現慈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耶穌的譬喻也告訴我們,耶和華“樂意饒恕人”。(詩篇86:5)他彷彿隨時留意觀察有罪的人,看看他們是否改變心意,好讓他有理由向他們表現慈悲。——歷代志下12:12;16:9。
19 例如,請想想上帝怎樣對待以色列人。耶和華靈示預言者以賽亞,説猶大和耶路撒冷“從腳掌到頭頂”都不妥。可是他也説:“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以賽亞書1:5,6;30:18;55:7;以西結書33:11)耶和華像譬喻裏的父親一樣,彷彿“注視着路上”,切切盼望任何離開了他家的人悔改回頭。這豈不正是典型的慈父心態嗎?——詩篇103:13。
20,21.(甲)今天許多人怎樣受耶和華的慈悲所感動?(乙)下一篇文章會討論甚麽問題?
20 每年,許多人都深受耶和華的慈悲所感動,醒悟過來,重投純真的崇拜。這為他們的親者帶來多大的喜樂!文章起頭所提及的基督徒父親就是個例子。他很高興女兒後來在靈性上復原過來,現在甚至成為全時的傳道員。他説:“在這個舊事物制度裏,我可説是個極為快樂的人。我不再憂傷哭泣了,現在我只是喜極而泣。”無疑,耶和華也為此歡喜雀躍!——箴言27:11。
21 浪子的譬喻還含有更多的教訓。耶穌在故事的其餘部分,把耶和華的慈悲,跟抄經士和法利賽派苛酷嚴格、不近人情的態度作個比較。下一篇文章會討論耶穌怎樣提出這個對比,以及這件事對我們有甚麽意義。
[腳注]
a 聖經所説的譬喻和其他喻例,都不一定是實有其事的。此外,既然這些故事的目的是要提出道德上的教訓,我們無需認為每個細節都含有象徵性的意義。
b 這個譬喻含有甚麽預言性的意義,見《守望台》1989年6月1日刊8,9頁。
温習
◻ 耶穌對慈悲的態度,怎樣跟法利賽派的態度大異其趣?
◻ 今天誰跟浪子很類似?怎樣相似?
◻ 甚麽環境促使浪子醒悟過來?
◻ 父親怎樣對衷誠悔改的兒子表現憐憫?
[第11頁的附欄]
他們醒悟過來
有些人曾被基督徒會衆開除,後來卻醒悟過來。究竟甚麽促使他們毅然悔改呢?以下的評論顯示出若干因素。
“我内心深知真理在哪裏。多年來,我研讀聖經,參加基督徒聚會,這對我有很大影響。我怎能繼續背叛耶和華呢?不是他捨棄我,而是我捨棄了他。最後,我承認自己以往一意孤行,實在愚不可及;我也看出耶和華的話語一向説得不錯——‘人撒播的是甚麽,收割的也是甚麽。’”——C.W.
“我的小女兒開始牙牙學語,使我的心大受感動。我很想教小女兒認識耶和華是誰,以及怎樣向他禱告。我無法入睡。一天深夜,我駕車到公園去,在那裏哭個不停。我已很久沒有向耶和華禱告了,但當時我鼓起勇氣這樣做。我深知自己需要再次讓耶和華主宰我的一生;我希望他能够寬恕我。”——G.H.
“每逢有人談論宗教,我總是告訴人,如果我要揀選一種倡導真理的宗教,我就非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不可了。然後我承認自己以前是個見證人,但因為達不到標準而終於退出。這件事使我時常感到鬱鬱不樂。最後我不得不承認,‘我痛苦極了,一定要徹底改變才行。’”——C.N.
“三十五年前,丈夫和我被組織開除。後來在1991年,有兩位長老前來探訪,告訴我們可以怎樣重投耶和華的懷抱。這的確令我們驚喜交集。六個月後,我們得以重返組織而雀躍不已。丈夫和我分别是79歲和63歲。”——C.A.